心湖宁静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tx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位28岁的美国青年携带一把斧头来到环境幽静景色宜人的瓦尔登湖,砍伐树木,建造了一间森林小屋,在此过起了与世隔绝、自食其力的隐居生活。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零两个月,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这位美国人的名字叫亨利·戴维·梭罗,他曾有过一句耐人咀嚼的文字:“我喜欢走路,它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得先挣够路费才行。”
  
  简朴的生活哲学
  梭罗不遗余力地向世人证明,现在人们生活得很累,整日被利益和物质享受所驱动,根本没时间停下来思考生活的意义,只会不停地抱怨 “只能这样子生活啊”。梭罗清醒地意识到世人的“无知”,他到瓦尔登湖独立生活的行为本身就是要向世人表明他独立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他说“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没有生活过……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里去,把它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中……”
  据梭罗记载,他建造木屋只花了28块1毛2分半,而他每个星期平均的食物开销只要2毛7分钱。梭罗不厌其烦地描述他的各项开销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人是可以生活得很简朴的。他主张简化生活,追求精神的自由与独立。他认为“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的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认为人的最高享受是精神的满足而不是对身外的物质财富的占有。
  人生的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方式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梭罗认为:大多数人都在拼命地追求着各种生活方式,但却失去了生活的真正目的,如果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生存这部机器上,那么留给生活本身的又是什么呢?
  庄子曾悲叹人们心为行役的劳碌与辛苦:“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在庄子心中,功名利禄只是一种负累,是对自由、生命的限制和损耗,根本就不值得留恋。
  梭罗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原来,找着住的地方,是那么简单。随后,木屋的前后变成了他自种的蔬果地。原来,填饱肚子,是那么简单。再后,他不定期地用这些收成去和村民交换物品,原本空旷的屋子由此装点得颇具姿彩。原来,构筑起一个心灵的港湾,还是那么简单。
  
  清澈之境
  《论语》记载着孔子如何跟学生一起畅谈理想。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把曾皙的理想翻译成今天的语言是:到了暮春时节,穿上新做的春装,陪同几个成年的朋友,再带上几个孩子,大家一起去沂水中,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到沂水河旁边的舞雩台上,沐着春风,与天地在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春天,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这个仪式完成后,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了,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孔子听了他的话,长长地感叹一声说:“吾与点也!”即是说,孔子的理想和曾皙是一样的。这其实就是生命的本真。
  老子曾这样说过,道,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绝不可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明确自己简朴的生活所需,并用自己的双手尽可能简单地创造出这些,从而腾出时间来,坐在湖畔,畅然呼吸,定神观察,贴身倾听,沉静思考。
  期待着在城市的喧嚣中,每个人都能在心中留有一片湖,它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恬然的生活姿态。
其他文献
自从终南山问道以来,我就非常关注一个美国人——比尔·波特。因为几年前机缘巧合阅读比尔·波特《空谷幽兰:寻访现代中国隐士》之后,我开始了终南山狮子茅棚寻访隐士和道的探索。今年受到比尔·波特英文新作《禅的行囊》(Zen Baggage)的影响,我再一次走进黄梅。感恩比尔·波特,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人,一个跟中国有缘的外国人,他通过自己亲身的佛陀智慧寻访之旅,打开了中国古老而神秘的禅文化内在。  禅,是很
期刊
儒家关注民生,主张“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其中始终有一种鲜明的“富民”倾向。    富民是为“政之急”。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  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
期刊
每个民族都追寻着自己的祖先,伏羲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在远古时代,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更多的是伏羲的神话传说。  道家创始人  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其
期刊
《陈寅恪文集》是一部书斋案头上永远不可更替的书,陈寅恪先生作为现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语言学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光芒依然照耀中国人二十一世纪的精神天空。    在中国知识分子历经磨难的上个世纪几十个年代里,陈寅恪以他所承受的巨大身心苦痛为代价,恪守了自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条,成为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坐标。   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坐标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在1929年
期刊
何谓君子,作为君子至少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知命不亦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  前三句是整部《论语》的提纲、灵魂。  第三句更关键:“人不知而不愠”。关键在“愠”字。“愠”就是恼怒,不愠,一点不懊恼,一点不生气,不发怒。  你有道德、有学问、有境界、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别人都知
期刊
黄梅地名很美,在地图上看,它位于湖北东端,与江西、安徽相邻,历史上曾属“吴头楚尾”。有的史书干脆把它说成是“荒州渺县”。  黄梅地处偏僻,文化底蕴却极其丰厚。妙趣横生的黄梅戏发源于此,禅宗文化也由此滥觞,甚至有“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这儿的五祖寺与四祖寺,向来被称作“天下祖庭”。一个僻静之所的寺院,竟然拥有天下之源的名气,这正是黄梅吸引人的特别之处。     老祖寺:   展现人间好时节  老祖寺
期刊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中国“天人合一”     不动如   “仁者乐山”,那么,我们也就可以从巍峨的大山上看到仁者的影子。山是什么样的呢?就像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动如山”。山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动。不动,意味着平和,意味着坚定,意味着自信。  仁者用平和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对待这个世界,就像泰山见证了明君英主的封禅,狼居胥山见证了
期刊
我相信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美德即智慧。”一个人如果经常想一想世界和人生的大问题,对于俗世的利益就一定会比较超脱,不太可能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说到底,道德败坏是一种蒙昧。当然,这与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识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假、恶、丑从何而来?人为何会虚伪、凶恶、丑陋?我只找到一个答案:因为贪欲。人为何会有贪欲?佛教对此有一个很正确的解答:因为“无明”。通俗地说,就是没有智慧,对人生缺乏
期刊
金融危机其根源在于人的贪婪,物欲无限膨胀,可以发展到毁灭地球的程度,人又是有智慧的生物,因此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只能当作人生的境界去仰望,而制度、法律只是现实生活中的防线。    人的正常生活需要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吃饱了就要吃好,穿暖了就要穿好,住的舒适了就要住得更加有品位,从贫民生活到小康生活再到贵族的生活,每个人就这样无情地贪婪地占有着,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贪婪的欲望是无限的,中国传统文
期刊
“立志要成为世界首富”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可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世界首富之涵义,只停留在拥有财富甚至于金钱的数量上。中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责任理念,有“生财有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所有的这些,无不透视着中国先民的财富观、责任感。而一句:我要成为世界首富,便是危机的开始。拥有财富没有过错,重要是如何拥有财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