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cyatwa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铜川市将旅游与文化相融合,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坚持红色文化与景区开发、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文化+旅游双轮驱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其探索实践说明,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坚持文旅之间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推进旅游产业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多元化的市场转变;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有效盘活文物、古迹、名胜等资源,充分释放文化魅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两大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1]铜川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富集,具有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近年来,铜川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并进、共生共荣,全力打造关中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高地,走出了资源依赖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铜川市创建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10家,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等荣誉。近年来,铜川市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连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18年达到134亿元。“黑色煤城”实现了“绿色蝶变”,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铜川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铜川因煤而生,先矿后市。但长期受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思路影响,铜川一批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却长期“待字闺中”,“墙内开花墙内香”。近年来,铜川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文化旅游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更新理念、开拓思路、果断转型。
  1、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消费,外在表现为人的空间流动,其实质却体现着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在由景区景点游的粗放型浅层次向休闲体验游等集约型深层次转变,文化作为旅游最好的资源,是旅游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发展的核心支撑。旅游作为文化最大的市场,是文化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提升的重要依托。两大产业交融发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铜川曾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被称为“渭北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粗放式采掘,资源趋于枯竭、经济结构单一、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突出。2009年3月,铜川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后,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目标定位。寻找续接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成为铜川转型发展的关键。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带动作用强的综合性产业,不仅直接给交通、饭店、景区等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城乡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发展。发展文化旅游业可直接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3、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长期煤炭开采和水泥生产造成了植被破坏,地下水、空气污染十分严重,20世纪90年代,铜川曾一度成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而广受诟病。旅游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被誉为“绿色产业”“无烟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然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必然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高水平建设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有效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重塑城市对外形象。
  4、铜川具有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铜川地处陕北文化和关中文化交汇处,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史学家令狐德棻、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等历史名人的故里。铜川历史文化厚重,以孙思邈为核心的中医药历史文化、以耀州窑为核心的制瓷历史文化、以玉华宫为核心的佛教文化、以照金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以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的工业遗址等文化资源汇聚一地,极具开发潜力。铜川名胜古迹遍布全境,有文物点13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27处。铜川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煤炭资源外的第二大优势资源,具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
  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经济社会深度转型
  铜川市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界域、区域、功能、技术、资源等全方位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精品景区和一批有影响的旅游品牌,形成了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以旅游带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传承的互促互融、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红色文化与照金香山景区开发深度融合。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的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地区创立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此诞生。照金精神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革命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利用照金红色历史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佛教文化资源,科学规划,综合开发,突出照金红色教育主题,建成了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纪念碑、1933广场及陈家坡会议革命教育基地等系列设施,投资3亿余元的照金干部学院建成运营,初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干部培训为主的红色教育产业。结合照金生态自然资源,开展照金红叶季休闲观光活动,建成了具有欧洲风情的500余亩的照金牧场,占地400余亩的田峪樱桃采摘园,占地200余亩的金银花基地等,为游客创造了优美舒适的休闲环境,自然生态休闲观光产业具备一定基础。结合照金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建成了西北一流品质、陕西规模最大的照金滑雪场,开发了户外徒步、骑马、射箭、全地形山地车、山地自行车、探险、攀岩等体育旅游产品,建成了照金全民健身中心,逐渐形成了以滑雪为主的体育旅游产业。利用大香山寺佛教文化资源,通过举办香山之春·观音文化古庙会、香山寺祈福活动,开发建设香山禅修小镇等,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主金色旅游产业,带动商贸、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第三产業多元化发展格局。[2]   二是中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铜川作为“药王”孙思邈的故里和晚年隐居行医之地,有着丰富的药王文化遗存。孙思邈晚年隐居的药王山被誉为“中国医药保健第一山”,这样的资源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孙思邈是中国药王,一生悬壶济世。铜川作为孙思邈故里,是中华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健康养生文化丰富、资源富集。以孙思邈养生文化为主题,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中医药养老服务为一体的文化体验旅游模式加快形成。药王山休闲养生文化精品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孙思邈中医堂、孙思邈纪念馆、孙思邈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建成,孙思邈中医堂在区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中药材产业示范园2个、规模化示范种植基地10个,中药材种植面积7万余亩。孙思邈图像、医疗、药品、保健、餐饮等品牌成功注册药王养生健康商标。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成为陕西省仅保留的三个节庆活动之一,“药王山二月二古庙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是耀瓷文化与陈炉古镇景区建设深度融合。耀州瓷是中国古代八大名窑之一,连续烧造一千三百余年炉火不熄,工艺流传八方,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到西安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将铜川生产的耀瓷珍品倒流壶作为国礼相赠。陈炉古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东南15公里处,属铜川市印台区所辖,是宋元以后耀州窑惟一尚在制瓷的旧址,其烧造陶瓷的炉火一千多年来灼灼不熄,形成“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是古同官八景之一。铜川市积极推进“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招商引资、举办节庆活动等为引擎,深度开发陶瓷旅游产品和文化项目,大力推动特色古镇建设,促进耀瓷文化的传承和兴盛。引导扶持群众创办陶瓷作坊、发展特色民宿等延长产业链条,推进经济转型,激发市场活力。
  四是佛教文化与玉华宫景区建设深度融合。玉华宫景区位于铜川市西北部,北离人文初祖黄帝陵50公里,南距西安及其国际机场均120公里,西(安)延(安)高速公路和210国道临区而过,陇海铁路梅七线直抵景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景区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自然景观旖旎秀美,历史文化富集厚重,是天然的避暑休闲胜地。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渊在这里敕建仁智宫。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仁智宫基础上扩建为五门十殿,更名玉华宫。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改玉华宫为玉华寺。公元659年至664年,玄奘法师奉诏在玉华寺译经弘法,创宗圆寂。近年来,铜川市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大力推进玉华宫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以林海为背景,以春季佛教文化游、盛夏避暑休闲游、秋季登山赏红叶游、冬季冰雪游四季主题旅游活动为特色的生态文化休闲养生胜地,已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取得了具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是工业遗产文化与工业遗址保护利用深度融合。铜川是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十分丰富,有着雄厚的工业旅游发展基础和深厚的煤炭文化脉络,在发展工业旅游产业上独具优势。王石凹煤矿、秦岭水泥厂两个“一五”期间国家“156”项目遗存,无论从历史意义、等级还是保存完好程度来看,都是全国少见的优质工业物质文化资源。以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耀州瓷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契机,以重振耀瓷雄风、打造“丝路瓷都”为目标,设立陶瓷产业专项资金,实施大师引领“百千万”人才工程,改造提升耀瓷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陶瓷,促进陶瓷产业与耀瓷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陶瓷产业培育成铜川新的支柱产业,让千年古瓷焕发新光彩。目前,已形成了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新型陶瓷材料、耀州窑紫砂、唐三彩等门类众多的陶瓷产业体系。
  六是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铜川市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转型发展、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宜游宜居”的原则,依托田园、果园、农舍、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傳统古村落,组织开展民俗体验、休闲采摘等乡村旅游活动。耀州区先后投入27.6亿元,成功打造国家级、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省、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点)11处,马咀村以涂鸦、户外婚礼、亲子游乐、箱涂艺术街区、绿色休闲采摘等差异化发展赢得了先机,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成为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移村民俗地窑村落已对外运营。成功举办了首届乡村旅游节暨上林源葡萄文化节、马咀“庆国庆·乐游马咀”,及两届“丘隅绽放·与美同行”赏花季等特色活动。宜君旱作梯田景区位于宜君县哭泉镇,规划面积20505亩,围绕旱作梯田景观,打造了集农业观光、摄影采风、休闲养生、民宿体验、度假购物为一体的美丽田园风景区,形成以“观光农业、摄影采风、休闲养生、度假购物、民俗体验”为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全力打造西北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铜川市推进文化旅游融合互促的经验启示
  铜川市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积极探索产业融合互促新模式,用文化提升旅游的品质和内涵,用旅游拓展文化的市场和空间,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铜川市在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注重加强战略研究和战术设计,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依托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利用旅游渠道为文化的对外传播和繁荣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进一步提升铜川厚重多元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丰富旅游的内涵,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旅游产品。不断拓展旅游的空间,进一步推动铜川旅游特色化、优质化、效益化发展。通过深化改革,促进了铜川文化和旅游在资源、产业、市场、公共服务、对外开放等领域的深度融合。[3]
  必须突出地方特色。铜川市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和旅游开发价值,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打破文化和旅游的界限,实现二者共融互生。中医药养生文化与药王山景区、陶瓷文化与陈炉古镇景区、佛教文化与玉华山景区、红色文化与照金香山景区、工业遗址文化与耀瓷博物馆景区之间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本质的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融合发展基础和商业开发价值。铜川市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全市旅游开发项目,用文化赋予景区不同特色内涵,有效避免了“千景一面”和同质化竞争,实现了文化和景区相得益彰、良性互促的发展格局,取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实践证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精准文化旅游发展定位,才能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内涵式发展。
  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当前,群众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日益旺盛,从走马观花式观光阶段,进入到放松身体、放空心灵、放飞自我的休闲度假时代。铜川市积极顺应旅游市场变化,推进旅游产业从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康体、商务会展等复合型提升。在景区开发上更深融合文化概念,凭借文化引擎,让景区恢复生命力,让文化活起来。在旅游线路、产品设计上,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其文化体验,做有故事的旅行,让景区有特色有内涵。在旅游商品打造上,注重文化内涵,增加酒店、餐饮、购物的文化内容,提高旅游购物比重,增加商业转化力,不断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性旅游消费需求。实践证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为文化旅游产业注入强大生命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创新是文化旅游产业连结的桥梁。铜川市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在旅游开发中的点石成金作用,积极鼓励文化企业参与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和开发制作,有效盘活文物、古迹、名胜等资源,以创意提炼旅游“符号”和美学价值,充分释放文化魅力。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传媒发展特点,依托数字创意,利用网络平台、APP、直播等形式,形成网络矩阵。实践证明,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才能有效盘活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高质量、高效率文化旅游产品,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保持产业永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永林.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5):16-23.
  [2]闫新民.关于推进照金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西部大开发,2019(1):70-73.
  [3]刘成恩.让非遗与旅游“亲密接触”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为例[J].参花(上),2019(7):113-114.
  作者简介
  惠玉洁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
  王亲玲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
其他文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落实落细今年以来出台的支持企业政策措施,助力企业渡难关;部署采取有力有效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确定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推动惠民生扩内需;决定延续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今年以来为支持疫情防控保供、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下一步,要在扩大实施前期有效政策基础上,多措并举加大积极财政
期刊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标志现行标准下我国人口全部脱贫。本文从后扶贫时代乡村文化如何实现振兴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出发,以陕西安康为例,系统梳理了乡村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乡村文化振兴实现路径。  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其中“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中的文化扶贫工作功不可没。2020年脱贫攻坚战全面获胜后,我国将进入后扶贫时
期刊
西部乡村不仅守护着中国为数不多的优质自然生态资源,也守护着宝贵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基因库”。同时,西部乡村社区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和融合,对剧变中的中国社会如何走向可持续之路也具有相当的价值。  在乡村之眼多年的在地实践中,影像的力量已经凸显,社区内生的观察力、凝聚力、行动力显示出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西部乡村社区,令人感动与鼓舞,更重拾对未来的希望。  宝兴县的硗碛藏族乡,是离成都最近的藏乡,这里
期刊
4月15日,全国首本《企业抗击疫情研究报告》在京云上发布。该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钟宏武教授率领责任云研究院团队,持续跟踪企业抗疫捐赠数据,分析上万条企业捐赠信息,遴选105个企业抗疫案例,汇编形成的捐赠数据最全,实践案例最多的企业抗疫专项研究报告。  《企业抗击疫情研究报告》显示,疫情发生后,企业迅速响应,积极捐赠,截至4月4日,4061家企业共捐赠351.4亿元。其中,腾讯、恒大、阿里巴巴等企
期刊
中国西部,是全球生态及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西部乡村不仅守护着中国为数不多的优质自然生态资源,也守护着宝贵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基因库”。同时,西部乡村社区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和融合,对剧变中的中国社会如何走向可持续之路也具有相当的价值。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西部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建设呈现出高速协调发展的态势,而一些民间力量在西部开展的各种公
期刊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坚决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上来,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做到思想不放松、工作不停顿,切实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充分发挥院(联)学术研究优势,创新精神扶贫内容,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开展调查研究和参与宣讲报道,为正确处理好“管肚子”与“管脑子”的关系贡
期刊
精准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甘肃临夏州是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国家级扶贫攻坚战场,任务更重难度大。东乡族自治县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甘肃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指引和地方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东乡县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甘肃探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借鉴。  精准脱贫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攻坚战,甘肃的脱贫
期刊
《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修订出台  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日前,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出台《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时隔六年再修订,该目录将进一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促进产业有序向西转移,进一步鼓励西部地区更好发挥特色优势和进一步支持西部地区补短板、强弱项,必将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富有地
期刊
腐败和反腐败在当下的中国是人人都在谈论的话题。但是,反腐一线的领导干部把自己对反腐败的深入系统思考记录下来却较为鲜见。因而,当长期从事反腐败宣传和实务工作的崔利民同志将自己撰写的理论文章、廉政讲稿和对重要党内法规的解读汇编成册,公开出版《反腐简论》就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仅是对反腐败知识的系统梳理,更体现出作者面对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所展现的忧患意识和对腐败分子“前腐后继”恨铁不成钢的紧迫感,
期刊
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設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