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湘湖诗词五百首》放于床边,每每睡前捧之细读,竟读出味来,如喝“湘湖莼菜汤”,回味无穷。
“湘湖莼菜汤”,是杭州萧山湘湖的一道正宗名菜佳肴,味道鲜、口感美、营养好。可在古代,能吃上这道菜的都是有身份的人,因为这“湘湖莼菜汤”是每年朝贡皇上的贡品。古代许多官僚、文人在每年的四月慕名前来,眼观湘湖美女采摘莼菜之景,聆听悦耳动听的采莼歌,品尝美味佳肴莼菜羹。
莼菜性喜温暖,适宜在江南环山浅湖中生长,叶子椭圆形,浮在水面,茎上和叶的背面有黏液,春夏之际,采其未出水面的卷叶新芽,烹成汤羹食用。为萧山传统名产,具有润滑不腻,清香爽口等特色。萧山莼菜,宋时为贡品。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载:“萧山湘湖之莼菜特珍,柔滑而腴。”山阴固爽莼,多产于湘湖。现在,大都知道西湖莼菜,而很少有人知道湘湖莼菜。莼菜因有了西湖的品牌而名声大振。其实,西湖莼菜多产于萧山湘湖。西湖莼菜较早的记载见于明朝万历年间画家、诗人李流芳的《西湖卧游图题跋》,其中有一条《<三潭采莼>跋》写道:“辛亥(1611)四月,在西湖,值莼菜方盛,时时采撷,作羹饱啖,有《莼菜歌》。”这使得像周寿堂样的困苦之人都大声疾呼:“一曲莼歌画舫租,湘湖何事逊西湖。”(《湘湖莼》)以至于湘湖莼菜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彻底绝迹。直到1980年,闻堰镇老虎洞村建立莼菜专业队,恢复人工种植,后建立莼菜生产加工厂。
每年春秋两季,到了湘湖莼菜采摘时节,湘湖便显得最为美丽动人。因为此时人美、歌美、景美、味美“四美”尽在其中。
人美——采得莼丝送情郎
湘湖美女采莼忙,采得莼丝送情郎。清朝毛奇龄在《入湘湖书事》诗中写道:“荡浆女儿归独晚,前湖新约采莼丝。”又在《湘湖采莼歌二首》写道:“压乌山前春欲暮,阿子前湖采莼去。藕根菱叶生满湖,艇子湾湾不知处。”前一首诗讲划船女儿为何独归晚,是因为赴前湖之约采莼去了;而第二首叫“阿子”的姑娘在暮春时节去前湖采莼,因莼菜杂生在菱藕之间,坐在艇子上的“阿子”不知道莼菜在哪里?也指采莼艇子湮没于生满菱藕的湖中,不知所处。当然,“阿子”是不可能不知道莼菜在哪里的。其诗妙就妙在一语双关,让读诗人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韵味。“画竿十尺挑碧丝,香莼宛转生华滋。山前山后人难遇,采得盈筐欲寄谁。”这首更是妙趣横生,既写出了姑娘采莼用竿挑的方法,又写出了莼菜香和滋的品相,但既便如此,“采得盈筐欲寄谁”,是诗人猜想采莼姑娘要把莼菜寄给谁呢?还是采莼姑娘至今还没有寄托相思的心上人?又是一语双关,其诗意更为深远,读之回味无穷。这真是“村前少妇茜裙新,唱罢菱歌忆采莼。若把湘湖比西子,不知谁是浣纱人。”(清·王勉)
歌美——千里云帆只恋他
“为数乡关俊味多,春来已唱采莼歌。”(清朝·林国柱《湘湖莼》)春天是采莼的季节,湘湖岸边常常飘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莼菜歌,非常好听,非常优美,再加上天造美景的衬托,使人恍若进入了无忧无虑的神仙境界,忘记了人世间一切不尽人意的烦恼和忧愁。
明朝萧山人来集之干脆写了一首《湘湖采莼歌》,歌词是这样的:“我欲采荷叶,荷叶成衣裁剪劣。我欲采芦花,芦花飞雪走天涯。乘舟直人湘浦里,四顾千山万山紫。中有瑶草异众芳,龙耕烟兮种水底。譬如佳人处深闺,天寒翠袖立不倚。一面玻璃对影看,晶晶寒玉成肌体。卷叶蒙茸心未舒,柔肠百转思彼美。参差采撷碧天宽,玉釜温温满滴残。山中自有调羹手,莫作寻常盐豉看。”来集之在这首词中歌颂了莼菜清纯的品质,有天上“瑶草”的众芳,有水中“龙耕烟兮”,如藏在深闺的佳人;歌颂了莼菜高贵的气质,“天寒翠袖立不倚”、“晶晶寒玉成肌体”、“卷叶蒙茸心未舒”。正因为有如此清纯的品质和高贵的气质,所以诗人才有“柔肠百转思彼美”。但要真正体会莼菜的鲜美,还须有“玉釜温温”的烹煮和山中高手的调羹。
景美——春波荡舟采莼忙
元代至正时萧山教谕赵子渐在《萧山赋》中云:“土产所宜,品类不一。春波漾湘水之莼,秋霜染固陵之桔。”湘湖水映采莼之景,这是多么优美,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致啊。试想,在一波如镜的湘湖碧中,在布满碧翠的绿罗铺中,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中,几叶小艇荡漾其中,湘湖美人俯身船沿,一双藕段般的玉手在碧水中不停地上下……
从师陆游的南宋山阴(今绍兴)人苏泂,为湘湖这采莼之景,写下五言律诗《湖中》:“湘湖梦不到,今日到湘湖。草木尽春色,山川如画图。雨悭莼摘后,花发燕飞初。张翰生平意,扁舟未可无。”诗中提到的张翰,查《辞海》得:“张翰是西晋文学家,字季鹰,吴人。齐王(司马同)执政,任为大司马东曹掾。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思念故乡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归吴。不久司马冏果被杀。所作诗今仅存6首。原有集,已失传。”看来“张翰生平意”,所指的是对家乡菰菜、莼羹、鲈鱼脍的思念。但在这两首诗中,乃写采莼之景,因此上发出“扁舟未可无”、“西风八月秋”的感慨。
味美——谁家新妇汤作莼
品完了景美品味美。要味美,须烹饪得好。作家叶圣陶在他的散文《藕与莼菜》中这样写道:“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足令人心醉”。近代周寿堂《湘湖莼》诗中也提到:“筐筥盛时分采荇,釜鬲溉处合烹菰,倘经宰相调羹手,定卜酸碱与俗殊。”只是“釜鬲”还要合煮菰。前段的诗中讲到要用山中高手的调羹,这里却说是“宰相调羹手”,其实意思一样,都是调羹高手。
这调羹高手,在黄元寿的《商立湘湖吟社》诗中就是“新妇”:“谁家新妇汤作莼,莼菜经秋叶叶肥。”由此看来,在萧山湘湖烹调莼菜是每家新妇必备的基本功。可还有一种烹饪却鲜为人知,那就是“鲈鱼烹莼菜”。陆游《稽山行》诗中云:“湘湖莼菜出,卖者环三乡。何以共烹煮,鲈鱼三尺长。芳鲜初上市,羊酪何足当。”
莼菜是非常好的食品,不仅味美,而且还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莼菜,主治消渴、热痹。配以鲫鱼作羹,下气止呕。治热疸,厚肠胃,安下焦,逐水,解百毒。”以上谈到的鲫鱼、鲈鱼,都是湘湖出产,而且湘湖出的味更美。美味加美味,鲜美更无比。
在湘湖烹饪莼菜是家庭主妇必备手艺,可在外人眼中,这可是一种高不可攀、密不受人的绝技。有诗为证:“湖心三月水鳞鳞,湖面花开尽白菽,采得莼丝全不滑,秘传煮法要瞒人。”(清代·王端履《湘湖竹枝词》)词中反映了湘湖莼菜杂生萍草间,不可辨认,只有土生土长的湘湖人才能识别;春天采摘的时候,是不柔滑的,只有沃以沸汤,方能柔滑,其烹法秘不传人。如此烹饪出的莼菜能不鲜美吗!嘴中都仿佛有了莼菜滋味的津液,且久久回转,回味无穷。
“湘湖莼菜汤”,是杭州萧山湘湖的一道正宗名菜佳肴,味道鲜、口感美、营养好。可在古代,能吃上这道菜的都是有身份的人,因为这“湘湖莼菜汤”是每年朝贡皇上的贡品。古代许多官僚、文人在每年的四月慕名前来,眼观湘湖美女采摘莼菜之景,聆听悦耳动听的采莼歌,品尝美味佳肴莼菜羹。
莼菜性喜温暖,适宜在江南环山浅湖中生长,叶子椭圆形,浮在水面,茎上和叶的背面有黏液,春夏之际,采其未出水面的卷叶新芽,烹成汤羹食用。为萧山传统名产,具有润滑不腻,清香爽口等特色。萧山莼菜,宋时为贡品。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载:“萧山湘湖之莼菜特珍,柔滑而腴。”山阴固爽莼,多产于湘湖。现在,大都知道西湖莼菜,而很少有人知道湘湖莼菜。莼菜因有了西湖的品牌而名声大振。其实,西湖莼菜多产于萧山湘湖。西湖莼菜较早的记载见于明朝万历年间画家、诗人李流芳的《西湖卧游图题跋》,其中有一条《<三潭采莼>跋》写道:“辛亥(1611)四月,在西湖,值莼菜方盛,时时采撷,作羹饱啖,有《莼菜歌》。”这使得像周寿堂样的困苦之人都大声疾呼:“一曲莼歌画舫租,湘湖何事逊西湖。”(《湘湖莼》)以至于湘湖莼菜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彻底绝迹。直到1980年,闻堰镇老虎洞村建立莼菜专业队,恢复人工种植,后建立莼菜生产加工厂。
每年春秋两季,到了湘湖莼菜采摘时节,湘湖便显得最为美丽动人。因为此时人美、歌美、景美、味美“四美”尽在其中。
人美——采得莼丝送情郎
湘湖美女采莼忙,采得莼丝送情郎。清朝毛奇龄在《入湘湖书事》诗中写道:“荡浆女儿归独晚,前湖新约采莼丝。”又在《湘湖采莼歌二首》写道:“压乌山前春欲暮,阿子前湖采莼去。藕根菱叶生满湖,艇子湾湾不知处。”前一首诗讲划船女儿为何独归晚,是因为赴前湖之约采莼去了;而第二首叫“阿子”的姑娘在暮春时节去前湖采莼,因莼菜杂生在菱藕之间,坐在艇子上的“阿子”不知道莼菜在哪里?也指采莼艇子湮没于生满菱藕的湖中,不知所处。当然,“阿子”是不可能不知道莼菜在哪里的。其诗妙就妙在一语双关,让读诗人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韵味。“画竿十尺挑碧丝,香莼宛转生华滋。山前山后人难遇,采得盈筐欲寄谁。”这首更是妙趣横生,既写出了姑娘采莼用竿挑的方法,又写出了莼菜香和滋的品相,但既便如此,“采得盈筐欲寄谁”,是诗人猜想采莼姑娘要把莼菜寄给谁呢?还是采莼姑娘至今还没有寄托相思的心上人?又是一语双关,其诗意更为深远,读之回味无穷。这真是“村前少妇茜裙新,唱罢菱歌忆采莼。若把湘湖比西子,不知谁是浣纱人。”(清·王勉)
歌美——千里云帆只恋他
“为数乡关俊味多,春来已唱采莼歌。”(清朝·林国柱《湘湖莼》)春天是采莼的季节,湘湖岸边常常飘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莼菜歌,非常好听,非常优美,再加上天造美景的衬托,使人恍若进入了无忧无虑的神仙境界,忘记了人世间一切不尽人意的烦恼和忧愁。
明朝萧山人来集之干脆写了一首《湘湖采莼歌》,歌词是这样的:“我欲采荷叶,荷叶成衣裁剪劣。我欲采芦花,芦花飞雪走天涯。乘舟直人湘浦里,四顾千山万山紫。中有瑶草异众芳,龙耕烟兮种水底。譬如佳人处深闺,天寒翠袖立不倚。一面玻璃对影看,晶晶寒玉成肌体。卷叶蒙茸心未舒,柔肠百转思彼美。参差采撷碧天宽,玉釜温温满滴残。山中自有调羹手,莫作寻常盐豉看。”来集之在这首词中歌颂了莼菜清纯的品质,有天上“瑶草”的众芳,有水中“龙耕烟兮”,如藏在深闺的佳人;歌颂了莼菜高贵的气质,“天寒翠袖立不倚”、“晶晶寒玉成肌体”、“卷叶蒙茸心未舒”。正因为有如此清纯的品质和高贵的气质,所以诗人才有“柔肠百转思彼美”。但要真正体会莼菜的鲜美,还须有“玉釜温温”的烹煮和山中高手的调羹。
景美——春波荡舟采莼忙
元代至正时萧山教谕赵子渐在《萧山赋》中云:“土产所宜,品类不一。春波漾湘水之莼,秋霜染固陵之桔。”湘湖水映采莼之景,这是多么优美,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致啊。试想,在一波如镜的湘湖碧中,在布满碧翠的绿罗铺中,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中,几叶小艇荡漾其中,湘湖美人俯身船沿,一双藕段般的玉手在碧水中不停地上下……
从师陆游的南宋山阴(今绍兴)人苏泂,为湘湖这采莼之景,写下五言律诗《湖中》:“湘湖梦不到,今日到湘湖。草木尽春色,山川如画图。雨悭莼摘后,花发燕飞初。张翰生平意,扁舟未可无。”诗中提到的张翰,查《辞海》得:“张翰是西晋文学家,字季鹰,吴人。齐王(司马同)执政,任为大司马东曹掾。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思念故乡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归吴。不久司马冏果被杀。所作诗今仅存6首。原有集,已失传。”看来“张翰生平意”,所指的是对家乡菰菜、莼羹、鲈鱼脍的思念。但在这两首诗中,乃写采莼之景,因此上发出“扁舟未可无”、“西风八月秋”的感慨。
味美——谁家新妇汤作莼
品完了景美品味美。要味美,须烹饪得好。作家叶圣陶在他的散文《藕与莼菜》中这样写道:“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足令人心醉”。近代周寿堂《湘湖莼》诗中也提到:“筐筥盛时分采荇,釜鬲溉处合烹菰,倘经宰相调羹手,定卜酸碱与俗殊。”只是“釜鬲”还要合煮菰。前段的诗中讲到要用山中高手的调羹,这里却说是“宰相调羹手”,其实意思一样,都是调羹高手。
这调羹高手,在黄元寿的《商立湘湖吟社》诗中就是“新妇”:“谁家新妇汤作莼,莼菜经秋叶叶肥。”由此看来,在萧山湘湖烹调莼菜是每家新妇必备的基本功。可还有一种烹饪却鲜为人知,那就是“鲈鱼烹莼菜”。陆游《稽山行》诗中云:“湘湖莼菜出,卖者环三乡。何以共烹煮,鲈鱼三尺长。芳鲜初上市,羊酪何足当。”
莼菜是非常好的食品,不仅味美,而且还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莼菜,主治消渴、热痹。配以鲫鱼作羹,下气止呕。治热疸,厚肠胃,安下焦,逐水,解百毒。”以上谈到的鲫鱼、鲈鱼,都是湘湖出产,而且湘湖出的味更美。美味加美味,鲜美更无比。
在湘湖烹饪莼菜是家庭主妇必备手艺,可在外人眼中,这可是一种高不可攀、密不受人的绝技。有诗为证:“湖心三月水鳞鳞,湖面花开尽白菽,采得莼丝全不滑,秘传煮法要瞒人。”(清代·王端履《湘湖竹枝词》)词中反映了湘湖莼菜杂生萍草间,不可辨认,只有土生土长的湘湖人才能识别;春天采摘的时候,是不柔滑的,只有沃以沸汤,方能柔滑,其烹法秘不传人。如此烹饪出的莼菜能不鲜美吗!嘴中都仿佛有了莼菜滋味的津液,且久久回转,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