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让语文课堂富有诗意,本人尝试将诗词引入日常课堂教学。本文主要论述将古诗词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课前以诗导入,课中穿插诗词,课后引诗总结课文。
关键词:诗意课堂 古诗词 融合
我是一个渴望诗意的语文教师,基于这点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尝试,将诗词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让诗词与课堂融会贯通,让诗意汩汩流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现将个人的一点做法付诸交流,以求教于大家。
一、课前导入激诗意——“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我国的文学园地中,诗词是棵长青树,可为我们导入新课提供丰富的材料。
1.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导语,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词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举例如下:
上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时候,我先带领学生赏读《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再告诉他们: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但是刘禹锡告诉我们,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现在,让我们走进《秋天的雨》,去品味这个收获的季节。”
听到这样的导入,学生的眼睛为之一亮,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热情,对于学习课文便多了一份期待。
2.课前导诗,介绍背景
在文言文教学中,因为时代的原因,有些学生对于课文背景的理解有点困难,这时,我们便可以在导入时引入古诗词这一法宝,利用它来介绍背景,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长城》时,对于秦朝修长城的背景介绍无可避免。倘复述一下社会教师所讲的历史知识未免乏味。如果引用下面的诗词,则非但形象有趣,亦能增进教学效果。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秦始皇时民谣
尝试着用诗歌导入吧,我们会收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二、课间穿插生诗意——“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的源头活水。为了构建詩意课堂,除了在导入时可以引进古诗词,在课堂讲解中同样可以穿插古诗词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检测学生的诗词积累,可谓一箭双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以诗析文,生发诗意
我发现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可以在讲解时引入诗词进行解析,或用意思相似、意境相近的诗句对原文进行注解;现结合自己的课堂讲解,分类进行简单说明:
1.记叙类文体教学中,以诗析文解题意
学习《槐乡的孩子》时,在通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诗,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就是讲勤劳的农村孩子,我用这两句诗让学生理解:父母就是榜样,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了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最好的示范。这样的讲解让学生豁然开朗。
2.说明类文体教学中,以诗析文知道理
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常可以借用诗歌分析一些抽象的科学道理。我在分析《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讲述影响气候的因素还有一点就是“高下的差异”,学生总是模模糊糊,似懂非懂,于是,我给学生讲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通过对平地和山岭景物不同形象的把握,终于弄清了“地势升高,气温逐渐降低”的科学道理。
3.散文类文体教学中,以诗析文明哲理
在散文类特别是一些哲理散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诗词帮助学生明白人生哲理。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为了让学生明白课文所揭示出来的道理,我穿插了名句“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进行分析。
(二)以诗证文,突显旨趣
除了上述几种现代文文体外,我们也可以将古诗词运用到文言教学中来。有些文言作品,涉及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课外诗词对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印证,以达到以诗证文、诗文互证的效果,同时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添诗意——“唯有尾声听余音”
诗词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的学习,还应立足课后,拓展延伸,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学习内容。
1.引诗总结,余音绕梁
文本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精神所在,提炼和升华文本的思想内涵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诗歌的语言最为凝练,我们可以引入诗歌总结课文,提升文本的思想内涵。
教学《春酒》,我在执教课文最后一段时引入了一首改编的同题诗歌《春酒》作为全文的总结:
小时候/过年是一杯甜甜的春酒/酒中浸润着我的幸福与娇羞
长大后/回忆是一杯苦涩的春酒/酒杯载着我满满的情与愁
这首诗的引入,升华了文章的内涵。
2.自创诗歌,抒写感悟
在学完一些情深景美、意境深远的美文后,学生往往会陶醉其中,意犹未尽。这时,不妨引导学生换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用诗歌来表现。
例如,《与朱元思书》是一则优美的山水小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用诗词的方式把这种美再现出来。现摘录几例学生习作:
王冬泽:风烟俱净甲天下,山奇水异冠中华。山如波涛江如镜,美丽山水振人心。
许陈建:横舟漂泊东游去,误入世外桃源处。人间仙境谁能悟?沉醉不知来时路。
通过这些自创诗词,我相信富春江的美一定已经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3.课后拓展,延伸诗意
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一堂课的开头,我们可以用古诗词导入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中,我们可以用古诗词讲解并过渡;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古诗词拓展延伸到课堂之外。每上完一篇课文,我尽量让学生试着联想到相关的古诗词,把自己的思维发散开去。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用诗词来总结课堂可以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教学效果。而自创诗歌和课后拓展积累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诗意发散于课堂之后。
以上是我将诗词融于课堂的一点粗浅尝试。也许是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的缘故吧,我时常提醒自己,一定要让诗词穿行于自己的课堂,让诗在师生会心的微笑里自由地翩飞,轻盈地曼舞。
关键词:诗意课堂 古诗词 融合
我是一个渴望诗意的语文教师,基于这点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尝试,将诗词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让诗词与课堂融会贯通,让诗意汩汩流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现将个人的一点做法付诸交流,以求教于大家。
一、课前导入激诗意——“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我国的文学园地中,诗词是棵长青树,可为我们导入新课提供丰富的材料。
1.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导语,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词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举例如下:
上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时候,我先带领学生赏读《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再告诉他们: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但是刘禹锡告诉我们,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现在,让我们走进《秋天的雨》,去品味这个收获的季节。”
听到这样的导入,学生的眼睛为之一亮,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热情,对于学习课文便多了一份期待。
2.课前导诗,介绍背景
在文言文教学中,因为时代的原因,有些学生对于课文背景的理解有点困难,这时,我们便可以在导入时引入古诗词这一法宝,利用它来介绍背景,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长城》时,对于秦朝修长城的背景介绍无可避免。倘复述一下社会教师所讲的历史知识未免乏味。如果引用下面的诗词,则非但形象有趣,亦能增进教学效果。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秦始皇时民谣
尝试着用诗歌导入吧,我们会收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二、课间穿插生诗意——“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的源头活水。为了构建詩意课堂,除了在导入时可以引进古诗词,在课堂讲解中同样可以穿插古诗词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检测学生的诗词积累,可谓一箭双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以诗析文,生发诗意
我发现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可以在讲解时引入诗词进行解析,或用意思相似、意境相近的诗句对原文进行注解;现结合自己的课堂讲解,分类进行简单说明:
1.记叙类文体教学中,以诗析文解题意
学习《槐乡的孩子》时,在通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诗,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就是讲勤劳的农村孩子,我用这两句诗让学生理解:父母就是榜样,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了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最好的示范。这样的讲解让学生豁然开朗。
2.说明类文体教学中,以诗析文知道理
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常可以借用诗歌分析一些抽象的科学道理。我在分析《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讲述影响气候的因素还有一点就是“高下的差异”,学生总是模模糊糊,似懂非懂,于是,我给学生讲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通过对平地和山岭景物不同形象的把握,终于弄清了“地势升高,气温逐渐降低”的科学道理。
3.散文类文体教学中,以诗析文明哲理
在散文类特别是一些哲理散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诗词帮助学生明白人生哲理。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为了让学生明白课文所揭示出来的道理,我穿插了名句“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进行分析。
(二)以诗证文,突显旨趣
除了上述几种现代文文体外,我们也可以将古诗词运用到文言教学中来。有些文言作品,涉及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课外诗词对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印证,以达到以诗证文、诗文互证的效果,同时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添诗意——“唯有尾声听余音”
诗词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的学习,还应立足课后,拓展延伸,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学习内容。
1.引诗总结,余音绕梁
文本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精神所在,提炼和升华文本的思想内涵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诗歌的语言最为凝练,我们可以引入诗歌总结课文,提升文本的思想内涵。
教学《春酒》,我在执教课文最后一段时引入了一首改编的同题诗歌《春酒》作为全文的总结:
小时候/过年是一杯甜甜的春酒/酒中浸润着我的幸福与娇羞
长大后/回忆是一杯苦涩的春酒/酒杯载着我满满的情与愁
这首诗的引入,升华了文章的内涵。
2.自创诗歌,抒写感悟
在学完一些情深景美、意境深远的美文后,学生往往会陶醉其中,意犹未尽。这时,不妨引导学生换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用诗歌来表现。
例如,《与朱元思书》是一则优美的山水小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用诗词的方式把这种美再现出来。现摘录几例学生习作:
王冬泽:风烟俱净甲天下,山奇水异冠中华。山如波涛江如镜,美丽山水振人心。
许陈建:横舟漂泊东游去,误入世外桃源处。人间仙境谁能悟?沉醉不知来时路。
通过这些自创诗词,我相信富春江的美一定已经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3.课后拓展,延伸诗意
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一堂课的开头,我们可以用古诗词导入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中,我们可以用古诗词讲解并过渡;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古诗词拓展延伸到课堂之外。每上完一篇课文,我尽量让学生试着联想到相关的古诗词,把自己的思维发散开去。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用诗词来总结课堂可以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教学效果。而自创诗歌和课后拓展积累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诗意发散于课堂之后。
以上是我将诗词融于课堂的一点粗浅尝试。也许是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的缘故吧,我时常提醒自己,一定要让诗词穿行于自己的课堂,让诗在师生会心的微笑里自由地翩飞,轻盈地曼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