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发展株洲经济这一系统工程的重 要组成部分。株洲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统筹兼顾,以特色经济为立足点,有选择地发展重 点支柱产业;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同时,要增强县域 经济发展的要素、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株洲 县域经济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4-263-02
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统筹区域发展要把握的一个大局。地区差距不仅表现 在东部和西部之间,表现在省、自治区之间,也表现在省、自治区内部。省、自治区内部不 同县市之间的差距甚至大于东部和西部之间以及省、自治区之间的差距。
在中部地区崛起进程中,要使株洲地区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株洲经济又好又 快地发展,就必须很好地研究株洲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 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发展株洲经济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株洲全面推进建设 小康社会的的关键举措,有利于缩小不同区域之间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一、株洲市所辖县域的基本情况
株洲市直辖5县,分别为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县域总面积为10727平 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95.25%。总人口为297.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8.9%。,其中 农村人口为258.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8.34%,占县域总人口的86.82%。
二、株洲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三大产业发展策略不当,特色产业发展不充分。尽管株洲各县域内特色产业明显,但 是 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县市基本上都把发展工业作为县域内的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工业,单 纯想依靠工业对GDP的增长,迅速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度上,把握不够 ,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根据县域内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三大产业的发展,造成部分产业 发展的停滞及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
株洲部分县市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经济,但是对特色经济的挖掘、开发、利用和保护有 待进一步的加强。例如,醴陵市的烟花、陶瓷企业规模普遍小,产品科技含量低。据统计,2 005年底,醴陵市共有烟花和陶瓷企业900多家,但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的只有 5 家。其中 过亿的只有2家。企业规模小,使得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同时也造成了资源 的重复浪费、配置差。在对这两项产业的知识产权及技术保护的问题上也意识淡薄,造成了 一部分陶瓷技术的外流及“烟花之乡”被浏阳提前注册。传统产业茶叶、白芷、生姜 产量也呈下滑趋势。炎陵县境内有神州第一陵——炎帝陵、天下第一秀——桃源洞、神话第 一山——湘山,旅游资源潜力巨大,但是,在对外宣传方面力度不到位,大部分游客只知有 炎帝陵,其他的知之甚少,且在对省内及周边省份游客的拉动不够;交通不便利的因素至今 还未得到解决,而方便、廉价的交通则是制约短线旅游的重大制约因素。
2. 农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农民增收的渠道狭窄。尽管株洲县域内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 的增长,但是其整体上出现的问题不少。第一,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分析五县农业经济结构, 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林渔牧产值中,农业和畜牧业所占的比重大,约占85%以上。而农业中粮 食种植占据的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少,且呈现下降的趋势。畜牧业基本上以生猪为 主。粮食的增长主要靠耕地面积的扩大。而生猪基本上为家庭分散养殖,农业产业化程度不 高。第二,农业产品均为初级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少,特别是规模企业少,产品的科技含 量低。据统计:2005年,株洲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近千家左右,而年产值100万元以上农 产品加工企业只有99个。第三,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利用不够,市场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化 程度低。第四,株洲的农业均为老年农业。目前,株洲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农业人员为留 守中老年人,青壮年人大多外出务工,农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这是株洲农业未为改观的直 接原因所在。
3. 企业发展的支撑要素不足。现今,制约株洲县域内企业发展的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资 金,二是人才。株洲各县域内政府财政大多入不敷出,政府对企业的发展在财政上的支持极为 有限。而株洲市银行的储蓄资金基本上都上调沿海,对县域内贷款的的政策要求门槛高,使 得株洲市县域企业难以形成规模,资金极度缺乏,影响了大多数企业的壮大发展。同时在劳 动力市场上,株洲市县域内工资和沿海及市区相比,普遍低。因而,大部分技术人员及高学 历者流向沿海和市区,且在短期内难以采取合理方法引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县域内 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4.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如何进一步转变职能,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重大的影响。目前,株洲市县域内 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且行政效率不高,人浮于事的现像还大量存在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株洲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株洲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统筹兼顾,以特色经济为立足点,有选择地发展重点支柱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我们没必 要言必提优先发展工业。当然,工业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形成经济总量,是增强一个地区经济 实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每个地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不是每个地区都要优先发展工 业。我们主张,要理性地分析各县域内经济发展的特点,找出本区域内的优势产业,优先发展 起来,依靠特色经济的比较优势,在某一产业上形成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 有选择地 发展重点支柱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以优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株洲县临近株洲市区,应发挥其临近株洲市区的区位优势。在工业上可以发展与市区产 业相近的行业,作为市内工业的补充。在农业方面,可以发展郊区农业,种植反季节蔬菜、 无公害蔬菜,建立粮食加工基地,作为长株潭地区的菜篮子、粮袋子;醴陵则应继续以陶瓷 和烟花这两项支柱产业为先导,尽快形成规模,弥补其产业上的不足,發挥规模经济效应, 争取在国内外取得一流竞争地位;攸县煤、铁等资源丰富,可以在矿产资源上做文章,除对 矿藏资源的发掘外,还要狠抓煤炭的洗选、配煤和加工转化,同时要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中 搞煤和电、煤化工,要发展延伸产业链,用先进的技术搞煤炭的加工转化,使煤炭资源能够 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茶陵应吸收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及资金,大力开发矿产资源,突破产 业上的瓶颈,大力发展采矿、选矿业;炎陵县则应以林业及旅游业为基准点,促进相关产业 的集群发展。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收。首先,要以特色农业为先导,打 破粮、猪型的传统农业结构,加大经济作物和特种养殖的发展力度。其次,要加快农业产业 化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促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再次,要加强与省内外各研 究机构和农业高校联系与合作,加大科技开发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加大 对现代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合理改变财政资金向现代农业投向。要运用公 共财政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结构优化,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资的指导性和引导性作用 。
3.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不足应从内部和外部 两方面加以解决。从内部来说,应促使经济发展要素向县城及经济强镇集中,加快城镇化建 设。对于中部的大多数县来说,县域内经济发展要素有限,且分布较散。经济发展要素向县 城及经济强镇集中,可以把有限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提高城镇基础设施的层次,完善供水 、供电、供气系统和交通、通讯设施,有利于吸引非农产业向县城集中,也降低了农民进城 的门槛,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县城转移。随着企业人口向县城的集中,必然会产生城市 的聚集效益,有利于吸引新的投资者。具体来说应该以各县城为中心,以106国道沿线重镇 为龙头向整个株洲各县域辐射。
从外部来说,应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和 有效途径。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只有通过 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的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才能不断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发 达地区的差距。现今,对于株洲各县域来说,对外招商引资应按照如下思路开展:采取多种 手段,以工业园区为大本营,以税收政策为吸引点,合理安排外资的分布,将招商引资与调 整产业结构、培植支柱产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进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缩小东 西部地区以及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创办中小企业无须投 资很大的资金额度;中小企业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并且经营项目多,可以涉及制造业、商业 、手工业、服务业等众多行业;中小企业最能贴近市场,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调整 产品结构,改变生产方向,并以少量、样式更新快的生产方式,不断开发生产新款式、新功 能的新产品,从而适应变化纷纭的国内、国外市场的需要,尤其是大企业经营范围之外的市 场空隙,更是中小企业大显身手的场所。同时,大力发展县域内中小企业,对于解决三农问 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县域内财政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是发展县域经济比较现实的正确选择。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 良性的环境支持。实践证明,环境对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 上讲,哪里的经济发展环境好,那里的经济就充满活力,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政府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为县域内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这对企业的生存、发 展有重大的影响。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一是要完善基础设施;二是要制造一个宽松的政治 、法律环境 ;三是要发展劳动力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对于株洲縣城郊经 济发展来说,必须牢牢把握区位优势和县情基础,立足城郊经济的发展取向,完善服务功能 、补缺功能和延伸功能等三项功能,以更好地推进株洲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地发展。所谓服 务,就是城郊县要当好城区的配角,既服务城市生产,又服务城市生活。生产上重点延伸城 市工业链条,生活上重点搞好农副产品供应,发展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提升城市居民生活 质量;所谓补缺,就是要利用城郊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对城市的发展拾遗 补缺,城市缺什么,就发展什么;所谓延伸,就是指发展城郊经济,必须要着眼与城市的长 远发展,主动与城市发展规划对接,避免重复建设。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立项项目(06c286)《中部崛起进程中株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子课题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林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2005
2.颜石生.政府工作报告.株洲日报,2007.2.12
(作者简介:王润球,湖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王静、黄洁辉,分别系湖南工 业大学06级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 湖南株洲 412008)(责编:贾伟)
关键词:株洲 县域经济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4-263-02
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统筹区域发展要把握的一个大局。地区差距不仅表现 在东部和西部之间,表现在省、自治区之间,也表现在省、自治区内部。省、自治区内部不 同县市之间的差距甚至大于东部和西部之间以及省、自治区之间的差距。
在中部地区崛起进程中,要使株洲地区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株洲经济又好又 快地发展,就必须很好地研究株洲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 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发展株洲经济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株洲全面推进建设 小康社会的的关键举措,有利于缩小不同区域之间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一、株洲市所辖县域的基本情况
株洲市直辖5县,分别为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县域总面积为10727平 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95.25%。总人口为297.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8.9%。,其中 农村人口为258.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8.34%,占县域总人口的86.82%。
二、株洲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三大产业发展策略不当,特色产业发展不充分。尽管株洲各县域内特色产业明显,但 是 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县市基本上都把发展工业作为县域内的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工业,单 纯想依靠工业对GDP的增长,迅速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度上,把握不够 ,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根据县域内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三大产业的发展,造成部分产业 发展的停滞及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
株洲部分县市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经济,但是对特色经济的挖掘、开发、利用和保护有 待进一步的加强。例如,醴陵市的烟花、陶瓷企业规模普遍小,产品科技含量低。据统计,2 005年底,醴陵市共有烟花和陶瓷企业900多家,但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的只有 5 家。其中 过亿的只有2家。企业规模小,使得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同时也造成了资源 的重复浪费、配置差。在对这两项产业的知识产权及技术保护的问题上也意识淡薄,造成了 一部分陶瓷技术的外流及“烟花之乡”被浏阳提前注册。传统产业茶叶、白芷、生姜 产量也呈下滑趋势。炎陵县境内有神州第一陵——炎帝陵、天下第一秀——桃源洞、神话第 一山——湘山,旅游资源潜力巨大,但是,在对外宣传方面力度不到位,大部分游客只知有 炎帝陵,其他的知之甚少,且在对省内及周边省份游客的拉动不够;交通不便利的因素至今 还未得到解决,而方便、廉价的交通则是制约短线旅游的重大制约因素。
2. 农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农民增收的渠道狭窄。尽管株洲县域内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 的增长,但是其整体上出现的问题不少。第一,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分析五县农业经济结构, 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林渔牧产值中,农业和畜牧业所占的比重大,约占85%以上。而农业中粮 食种植占据的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少,且呈现下降的趋势。畜牧业基本上以生猪为 主。粮食的增长主要靠耕地面积的扩大。而生猪基本上为家庭分散养殖,农业产业化程度不 高。第二,农业产品均为初级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少,特别是规模企业少,产品的科技含 量低。据统计:2005年,株洲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近千家左右,而年产值100万元以上农 产品加工企业只有99个。第三,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利用不够,市场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化 程度低。第四,株洲的农业均为老年农业。目前,株洲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农业人员为留 守中老年人,青壮年人大多外出务工,农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这是株洲农业未为改观的直 接原因所在。
3. 企业发展的支撑要素不足。现今,制约株洲县域内企业发展的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资 金,二是人才。株洲各县域内政府财政大多入不敷出,政府对企业的发展在财政上的支持极为 有限。而株洲市银行的储蓄资金基本上都上调沿海,对县域内贷款的的政策要求门槛高,使 得株洲市县域企业难以形成规模,资金极度缺乏,影响了大多数企业的壮大发展。同时在劳 动力市场上,株洲市县域内工资和沿海及市区相比,普遍低。因而,大部分技术人员及高学 历者流向沿海和市区,且在短期内难以采取合理方法引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县域内 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4.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如何进一步转变职能,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重大的影响。目前,株洲市县域内 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且行政效率不高,人浮于事的现像还大量存在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株洲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株洲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统筹兼顾,以特色经济为立足点,有选择地发展重点支柱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我们没必 要言必提优先发展工业。当然,工业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形成经济总量,是增强一个地区经济 实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每个地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不是每个地区都要优先发展工 业。我们主张,要理性地分析各县域内经济发展的特点,找出本区域内的优势产业,优先发展 起来,依靠特色经济的比较优势,在某一产业上形成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 有选择地 发展重点支柱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以优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株洲县临近株洲市区,应发挥其临近株洲市区的区位优势。在工业上可以发展与市区产 业相近的行业,作为市内工业的补充。在农业方面,可以发展郊区农业,种植反季节蔬菜、 无公害蔬菜,建立粮食加工基地,作为长株潭地区的菜篮子、粮袋子;醴陵则应继续以陶瓷 和烟花这两项支柱产业为先导,尽快形成规模,弥补其产业上的不足,發挥规模经济效应, 争取在国内外取得一流竞争地位;攸县煤、铁等资源丰富,可以在矿产资源上做文章,除对 矿藏资源的发掘外,还要狠抓煤炭的洗选、配煤和加工转化,同时要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中 搞煤和电、煤化工,要发展延伸产业链,用先进的技术搞煤炭的加工转化,使煤炭资源能够 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茶陵应吸收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及资金,大力开发矿产资源,突破产 业上的瓶颈,大力发展采矿、选矿业;炎陵县则应以林业及旅游业为基准点,促进相关产业 的集群发展。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收。首先,要以特色农业为先导,打 破粮、猪型的传统农业结构,加大经济作物和特种养殖的发展力度。其次,要加快农业产业 化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促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再次,要加强与省内外各研 究机构和农业高校联系与合作,加大科技开发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加大 对现代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合理改变财政资金向现代农业投向。要运用公 共财政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结构优化,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资的指导性和引导性作用 。
3.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不足应从内部和外部 两方面加以解决。从内部来说,应促使经济发展要素向县城及经济强镇集中,加快城镇化建 设。对于中部的大多数县来说,县域内经济发展要素有限,且分布较散。经济发展要素向县 城及经济强镇集中,可以把有限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提高城镇基础设施的层次,完善供水 、供电、供气系统和交通、通讯设施,有利于吸引非农产业向县城集中,也降低了农民进城 的门槛,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县城转移。随着企业人口向县城的集中,必然会产生城市 的聚集效益,有利于吸引新的投资者。具体来说应该以各县城为中心,以106国道沿线重镇 为龙头向整个株洲各县域辐射。
从外部来说,应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和 有效途径。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只有通过 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的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才能不断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发 达地区的差距。现今,对于株洲各县域来说,对外招商引资应按照如下思路开展:采取多种 手段,以工业园区为大本营,以税收政策为吸引点,合理安排外资的分布,将招商引资与调 整产业结构、培植支柱产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进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缩小东 西部地区以及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创办中小企业无须投 资很大的资金额度;中小企业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并且经营项目多,可以涉及制造业、商业 、手工业、服务业等众多行业;中小企业最能贴近市场,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调整 产品结构,改变生产方向,并以少量、样式更新快的生产方式,不断开发生产新款式、新功 能的新产品,从而适应变化纷纭的国内、国外市场的需要,尤其是大企业经营范围之外的市 场空隙,更是中小企业大显身手的场所。同时,大力发展县域内中小企业,对于解决三农问 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县域内财政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是发展县域经济比较现实的正确选择。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 良性的环境支持。实践证明,环境对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 上讲,哪里的经济发展环境好,那里的经济就充满活力,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政府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为县域内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这对企业的生存、发 展有重大的影响。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一是要完善基础设施;二是要制造一个宽松的政治 、法律环境 ;三是要发展劳动力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对于株洲縣城郊经 济发展来说,必须牢牢把握区位优势和县情基础,立足城郊经济的发展取向,完善服务功能 、补缺功能和延伸功能等三项功能,以更好地推进株洲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地发展。所谓服 务,就是城郊县要当好城区的配角,既服务城市生产,又服务城市生活。生产上重点延伸城 市工业链条,生活上重点搞好农副产品供应,发展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提升城市居民生活 质量;所谓补缺,就是要利用城郊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对城市的发展拾遗 补缺,城市缺什么,就发展什么;所谓延伸,就是指发展城郊经济,必须要着眼与城市的长 远发展,主动与城市发展规划对接,避免重复建设。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立项项目(06c286)《中部崛起进程中株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子课题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林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2005
2.颜石生.政府工作报告.株洲日报,2007.2.12
(作者简介:王润球,湖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王静、黄洁辉,分别系湖南工 业大学06级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 湖南株洲 412008)(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