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中的探究学习是“教师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法”,主要的特征体现为“活”和“动”.“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口、动手、动脑.探究学习能培养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学习习惯,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教给探究方法,开启探究大门
1. 大胆猜想
在数学世界里,猜想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数学事实首先被猜想,然后才能证实.”在探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合理、大胆猜想,然后针对猜想进行探究、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会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3、6、9的数”.接着出示一组数:13、23、26、29、49、46……学生发现这些个位上是3、6、9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12、15、36、39、42、45……个位上不是3、6、9的数反而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想揭示矛盾,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究,如果学生出现探究瓶颈,教师可适时指点迷津,引导他们从“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去进行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2. 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是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的模式是: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现在的数学课本中的动手实践活动的例子很多.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积”中,让每个学生带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先出示问题:1.你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2.有几种拼法?3.拼成的这些图形的面积会计算吗?4.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普通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5.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算?课中,先单独拼一拼,再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每个小组汇报有几种拼法,并顺利解答以上问题,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3. 学会转化
转化是把未知变为已知,化难变易,把复杂变为简单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例子是很多的.如在数的运算中,都是把小数乘法、除法转化成整数乘法、除法,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在几何知识中,都是把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等推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进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4. 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乐于交流,互相质疑,激活思维,合作解决问题,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取得成功,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的换算”时,我出过这样一道判断题:2.45时=2时45分,大约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是对的,我并没有作简单的判断,而是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二、挖掘教材因素,提供探究材料
探究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来“活化”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都成为空谈.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发现真知.”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先不是直接引导学生通过画、剪、拼、量等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中,并热烈讨论,大胆尝试,独立操作,积极思考……这样可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思维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得以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处理教材,将定论式的内容变为探究式的内容,将封闭式内容变为开放性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究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运行的状态.
责任编辑 罗峰
一、教给探究方法,开启探究大门
1. 大胆猜想
在数学世界里,猜想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数学事实首先被猜想,然后才能证实.”在探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合理、大胆猜想,然后针对猜想进行探究、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会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3、6、9的数”.接着出示一组数:13、23、26、29、49、46……学生发现这些个位上是3、6、9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12、15、36、39、42、45……个位上不是3、6、9的数反而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想揭示矛盾,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究,如果学生出现探究瓶颈,教师可适时指点迷津,引导他们从“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去进行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2. 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是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的模式是: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现在的数学课本中的动手实践活动的例子很多.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积”中,让每个学生带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先出示问题:1.你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2.有几种拼法?3.拼成的这些图形的面积会计算吗?4.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普通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5.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算?课中,先单独拼一拼,再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每个小组汇报有几种拼法,并顺利解答以上问题,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3. 学会转化
转化是把未知变为已知,化难变易,把复杂变为简单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例子是很多的.如在数的运算中,都是把小数乘法、除法转化成整数乘法、除法,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在几何知识中,都是把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等推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进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4. 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乐于交流,互相质疑,激活思维,合作解决问题,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取得成功,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的换算”时,我出过这样一道判断题:2.45时=2时45分,大约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是对的,我并没有作简单的判断,而是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二、挖掘教材因素,提供探究材料
探究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来“活化”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都成为空谈.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发现真知.”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先不是直接引导学生通过画、剪、拼、量等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中,并热烈讨论,大胆尝试,独立操作,积极思考……这样可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思维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得以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处理教材,将定论式的内容变为探究式的内容,将封闭式内容变为开放性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究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运行的状态.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