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激励下的京味儿话剧创作的“质”与“量”基于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6-2020)立项的数据分析

来源 :中国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q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味儿话剧的内容主要是表现北京的人与事,“北京”成为剧目成立的必要条件,北京话则是演出形式的必要条件.从《龙须沟》《茶馆》到《小井胡同》《北街南院》,无一不在以京腔京韵展现着北京的城市变迁、展现着变迁中城市的人与事.这些京味儿话剧在不同的时代应运而生,是城市文化的缩影与表达.这与其百年发展中的特质密切相关.“自诞生之日起,话剧就和民族命运、国家前途、思想启蒙等社会命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抗战小戏剧的流行,还是国家重大庆典活动的演出,戏剧所体现的生命认知感、集体情绪体验、共通精神诉求等,都表现出剧场艺术的仪式化特点.”①随着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视,陆续出台的扶持引导政策推动了文艺作品的涌现.
其他文献
叮叮腔与柳琴戏形成于康熙、乾隆年间,流行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两剧种的形成时间和流传地点相近,早期主要乐器均为月琴,唱腔均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本文从唱腔的分类与比较入手,试找出两者在音乐上的异同,总结两剧种的唱腔特色和规律,比较两剧种唱腔旋法的异同,分析两剧种乐队与伴奏手法的差异,梳理各自的艺术特征,为叮叮腔与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期刊
静——这是周婧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京剧程(砚秋)派艺术最容易被忽视的气质.rn1932年,程砚秋赴欧考察戏剧之前发表《更名启事》,易“玉”霜字为“御”霜,改“艳”秋名为“砚”秋.如果说“御霜”尚是委婉地托物言志的话,那么富有书卷气的“砚”字,则更明确地抒发了他胸臆间对于文学之美、沉静之美的坚守.rn周婧从小学程派戏、唱程派腔,长大后专工程派表演、仰慕程砚秋大师的为人,生活中自然也深受程派艺术风格的影响,低调平和,沉稳内敛.她说,这样的性格和自己的艺术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期刊
2019年,在上海举行的第12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由河南豫剧院三团打造的豫剧《重渡沟》荣获第16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这是继2016年《焦裕禄》获文华大奖后,连续为河南文化艺术大繁荣、大发展,为河南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再添荣誉,再立新功.rn豫剧《重渡沟》是根据河南省洛阳市豫西伏牛山、熊耳两山腹地的栾川县潭头镇副镇长马海明的真实事迹创作而成,该剧讲述主人公马海明在担任重渡沟驻村干部期间,为了改变重渡沟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心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带领干部群众成功开发了重渡沟、伊河漂流等景区,使1
期刊
目连戏是我国戏剧史上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戏祖”之美誉,因其主要演出“目连救母”的宗教故事而得名.江西是一个盛演目连戏的地方,如江西弋阳腔、青阳腔、东河戏、木偶戏等剧种都会演目连戏.与此同时,当地也相继诞生了一些专业的民间目连剧团,其中,于清咸丰年间便已成立的鄱阳夏家目连班是历史最为悠久、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如今,在历经160余年的沧桑巨变之后,夏家班的经历、现状及前景如何呢,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展开了探索调查.
期刊
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倾情打造、以现实题材戏剧创作闻名全国的剧作家姚金成担纲编剧的豫剧现代戏《故乡记忆》,在刚刚结束的第15届河南省戏剧大赛上惊艳亮相,场内场外热议纷呈.rn《故乡记忆》以当代青年大学生周三铁对早年故乡求学生涯的深情回忆为线索,讲述了乡村教师李蓉与女儿晓雪和留守儿童周三铁之间一段令人感叹唏嘘的命运故事,折射出变革年代中国乡村社会沉重跨越的步履,讴歌了乡村教师李蓉的大爱情怀和朴素坚韧的职业使命感.该剧以现实主义文学的手法,对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乡村教育和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思考,旨在“为时代
期刊
多元艺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京剧艺术产生了巨大冲击,京剧艺术如何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值得深思.发展繁荣京剧艺术,必须有优质的生源,这样优质教学资源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生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间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京剧表演专业的生源竞争尤为突出,提高生源质量是招生院校不断努力的目标.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为京剧人才选拔与培养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期刊
在《后戏剧剧场》中,雷曼把“感觉”放在了“逻辑”之上的地位,注重抽象的表现,以及剧场整体无意识,而淡化了矛盾逻辑.类似于斯泰因的“风景剧场”.在他早期的“谈话剧”中,放弃了言语的逻辑作用,淡化矛盾、剧情而诱发观众的理性思考,这些变成一种文字符号而存在,剧场主人公的自言自语,成为剧场空间表现的一部分,进而连接空间布局.雷曼称之为“诗化”的美学.随着文本逻辑的解构,剧情的进发是完全通过视觉逻辑进行推进的,零碎化的叙事解构必然会带给观众陌生化的体验,进而跳脱剧情本身而去审视整部戏剧,观众所得到的也必然是剧情之上
期刊
《青天之端》是一部以中国清官中的标杆人物包拯为题的音乐剧,经过两年左右的筹备与排演,汇集了一大批广东省的优秀音乐家作为主创团队,2017年11月在广东省肇庆市肇庆艺术中心成功首演.该剧导演、编剧、音乐编辑、包拯等主要角色扮演者均由音乐剧创作和舞台表演经验颇丰的著名艺术家.目前该剧已在全国三省九市演出39场次,2020年11月23日再次亮相广东省第14届艺术节.
期刊
“杜鹃花开,薪火相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红色革命题材歌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一些经典作品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新时代建组重排,唱出中华民族一心向党的赤诚之情.2021年7月,国家大剧院版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复排新版)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一份厚礼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党的女儿》自1991年创排以来,为一代人铭记于心,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族经典歌剧之一.作品聚焦红色革命历史,特色腔调的运用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体现出浓浓的革命英雄情怀和战斗精神,具有民族性和
期刊
上党秧歌是山西省长治市的戏曲名片之一,作为秧歌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涵盖的襄武秧歌、沁源秧歌等,先后被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来,上党秧歌创作出一批既立足本体深耕文化传承,又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剧目,以中国戏曲演绎中国故事,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风骨精神,展示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勃勃生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