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韦伯官僚制理论、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是20世纪著名的政治学、管理学理论,深刻阐述了官僚体制的特征及发展中的瓶颈。我国作为“官僚制不足”的典型代表国家,行政管理中也存在不少与官僚制类似的问题,其中许多可以用帕金森定律与彼得原理来解释。本文以三个理论为根基,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和现实性。
关键词:官僚制;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行政管理
一、 引言
官僚制又称“科层制”,是一种理性化的管理组织结构,也是实践中的一种国家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方式。其基本职能是执行决策者的经任命产生的官员所组成的大型组织,它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有明确的权威登记并且自上而下传递权责。在二十世纪初马克思·韦伯提出官僚制理论之前,人们并没有对这种制度作出明确的定义,直到韦伯命名并提出了官僚制“合理性”建议之后,这一概念才在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使用。韦伯的现代官僚制理论是对官僚组织的理想设计,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后彼得和帕金森针对官僚制架构中层级组织的研究也为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改进提供了有益思路。韦伯开创了组织理论研究的先河,彼得和帕金森则通过对官僚体制内层级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组织优化与发展的途径。三者的理论思想存在一定的继承性与扬弃性,把它们结合来分析可以为行政管理改革提供可行的思路。
二、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韦伯的理性官僚制作为一种正式的组织类型,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在各国行政管理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韦伯官僚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三种基于权威理论的组织形态——传统组织、个人魅力型组织和法理型组织。其中,韦伯最为认同的是法理型组织即官僚制组织,他认为理想的官僚组织是完全以符合理性的法律制度为依据的,是建立在社会平等基础之上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实现劳动分工,明确规定每一个成员的权力与责任,并且把这些权力与责任作为正式职责而使之合法化;
(2)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链或等级原则;
(3)根据通过正式考试或者训练和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组织中所有的成员;
(4)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出的;
(5)行政官员领取固定的“薪金”,他们是“专职”的公职人员;
(6)行政人员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
(7)行政管理人员要遵守有关他的官方职责的严格规则、纪律和制约,这些规则和制约将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根据韦伯官僚制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总结出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法治化、等级化、非人格化、专业化、高效率。
三、 帕金森定律
英国行政学理论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了一本小品文集《帕金森定律》。作者在该书中,描述了组织机构人员膨胀不为人知的内情: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辞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个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样看来,似乎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平庸的两个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自己的权力不会受到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帕金森定律的基本内涵:行政机构如金字塔一样不断增高,各种人员总是越来越多,结果势必组织效率越来越低。
如今,帕金森定律已经成为官僚主义的代名词,对于组织理论的探讨、组织功能的改进、官僚主义弊端的克服有重要意义。因为,帕金森氏症是行政效率不高最普遍、最根本的根源。
四、 彼得原理
1969年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分析归纳出来一个著名的管理原理,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良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如果继续胜任该职位,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这一职位被形象地称为“彼得高地”。
彼得原理虽然是将近半个世纪以前的经典管理理论,但仍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研究公共部门和企业的人员晋升与管理方面。
參考文献:
[1]张朋.官僚制的当代境遇及其在我国行政中的价值问题[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付粉玲.韦伯官僚制组织理论研究综述[J].文学艺术研究,2012,11.
[3]陆云燕.用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解决公共部门机构臃肿问题[J].网络财富·管理视野,2010.
[4]劳伦斯J·彼得,雷蒙德·赫尔著.彼得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J].政治科学季刊,1987(06).
[6]杨芳,陈强.浅议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J].台声·新视角,2005,05.
[7]杜娜,方小娥.解读帕金森定律及对我国的启示[J].法治与社会,2008,05.
[8]刘菲.帕金森定律与我国官场病[J].台声·新视角,2005,07.
[9]申海福.彼得原理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启示[J].理论研究,2003,03.
[10]宋玉芬.彼得原理引发的就业问题思考[J].考试周刊,2011,54.
作者简介:
刘玥婷,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官僚制;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行政管理
一、 引言
官僚制又称“科层制”,是一种理性化的管理组织结构,也是实践中的一种国家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方式。其基本职能是执行决策者的经任命产生的官员所组成的大型组织,它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有明确的权威登记并且自上而下传递权责。在二十世纪初马克思·韦伯提出官僚制理论之前,人们并没有对这种制度作出明确的定义,直到韦伯命名并提出了官僚制“合理性”建议之后,这一概念才在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使用。韦伯的现代官僚制理论是对官僚组织的理想设计,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后彼得和帕金森针对官僚制架构中层级组织的研究也为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改进提供了有益思路。韦伯开创了组织理论研究的先河,彼得和帕金森则通过对官僚体制内层级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组织优化与发展的途径。三者的理论思想存在一定的继承性与扬弃性,把它们结合来分析可以为行政管理改革提供可行的思路。
二、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韦伯的理性官僚制作为一种正式的组织类型,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在各国行政管理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韦伯官僚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三种基于权威理论的组织形态——传统组织、个人魅力型组织和法理型组织。其中,韦伯最为认同的是法理型组织即官僚制组织,他认为理想的官僚组织是完全以符合理性的法律制度为依据的,是建立在社会平等基础之上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实现劳动分工,明确规定每一个成员的权力与责任,并且把这些权力与责任作为正式职责而使之合法化;
(2)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链或等级原则;
(3)根据通过正式考试或者训练和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组织中所有的成员;
(4)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出的;
(5)行政官员领取固定的“薪金”,他们是“专职”的公职人员;
(6)行政人员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
(7)行政管理人员要遵守有关他的官方职责的严格规则、纪律和制约,这些规则和制约将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根据韦伯官僚制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总结出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法治化、等级化、非人格化、专业化、高效率。
三、 帕金森定律
英国行政学理论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了一本小品文集《帕金森定律》。作者在该书中,描述了组织机构人员膨胀不为人知的内情: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辞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个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样看来,似乎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平庸的两个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自己的权力不会受到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帕金森定律的基本内涵:行政机构如金字塔一样不断增高,各种人员总是越来越多,结果势必组织效率越来越低。
如今,帕金森定律已经成为官僚主义的代名词,对于组织理论的探讨、组织功能的改进、官僚主义弊端的克服有重要意义。因为,帕金森氏症是行政效率不高最普遍、最根本的根源。
四、 彼得原理
1969年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分析归纳出来一个著名的管理原理,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良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如果继续胜任该职位,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这一职位被形象地称为“彼得高地”。
彼得原理虽然是将近半个世纪以前的经典管理理论,但仍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研究公共部门和企业的人员晋升与管理方面。
參考文献:
[1]张朋.官僚制的当代境遇及其在我国行政中的价值问题[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付粉玲.韦伯官僚制组织理论研究综述[J].文学艺术研究,2012,11.
[3]陆云燕.用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解决公共部门机构臃肿问题[J].网络财富·管理视野,2010.
[4]劳伦斯J·彼得,雷蒙德·赫尔著.彼得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J].政治科学季刊,1987(06).
[6]杨芳,陈强.浅议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J].台声·新视角,2005,05.
[7]杜娜,方小娥.解读帕金森定律及对我国的启示[J].法治与社会,2008,05.
[8]刘菲.帕金森定律与我国官场病[J].台声·新视角,2005,07.
[9]申海福.彼得原理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启示[J].理论研究,2003,03.
[10]宋玉芬.彼得原理引发的就业问题思考[J].考试周刊,2011,54.
作者简介:
刘玥婷,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