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曾经创造的财富神话不但在中国,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不会过气。然而,自2009年以来,比亚迪经过2010年的汽车“退网门”和2011年的裁员风波之后,人们对比亚迪的发展模式和策略产生了疑惑。好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之后,比亚迪第三季度财报已显示出向好的趋势:一路下滑的利润率得到修复,净利润同比增长5.8倍,这使得公司净利润降幅收窄至35%~65%之间,这种纠错能力使我们有必要回望王传福:从比亚迪以往的发展来看,他是一个懂得并能够实施有效经营的企业家。
从农家走出
王传福1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每况愈下,哥哥王传方无奈退学打工以供王传福上学。两年后,在王传福即将初中毕业时,母亲又突然去世。王传福因此缺考两门升学考试课程没能被当时十分热门的中专录取。
在哥哥的鼓励下,王传福选择了就读高中,想要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1983年,王传福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大学毕业那年,王传福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王传福师从名师,参与了“熔盐电解铝新型惰性阳极”这一国家“八五”计划重点攻关项目的研究,并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课题任务。1990年研究生毕业时,王传福在导师的推荐下留在了研究院。
不久,他主持了“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一举突破了电池电极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并因此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26岁时,王传福又被提为某研究院副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1993年,研究院决定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顺理成章地成为公司总经理。然而此时,王传福发现,深圳市场上当时一部大哥大卖两三万元,一块小小的电池也要上千元。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王传福判定充电电池这种小玩意必将大放异彩。王传福毅然砸掉自己的“金饭碗”,向表哥借了2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于1995年在深圳莲塘租借了一个破旧的车间,挂出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的牌子,正式下海,生产电池。
电池大王
当时日本的公司控制了全球90%以上的电池市场,而且为了保持自己在技术上的优势,日本禁止出口充电电池技术和设备。不仅如此,一条镍镉电池的完整生产线动辄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入,比亚迪根本买不起,而且人家还不卖。“技术不是难题,只要上规模就可以!”王传福当时这样鼓励着同事。他开始将机械化生产流水线进行拆分——凡是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一律变成手工操作,其余部分由机器来完成。六七十米长的生产线前面坐着四五十名熟练的工人,每个人手中拿着一个夹具,快速而准确地做着焊接、分拣、贴标等工作。
当时日本的电池产品都是在纯干燥室里生产的,而建造纯干燥室需要大量资金,王传福的方法是在电池生产中添加一种能够吸水的药剂,这样制造出来的产品直接把水给吸收掉,同样达到了干燥的目的。
“小米加步枪”式的生产方式不仅使王传福赢得了极大的成本优势,也使比亚迪获得了竞争优势和商业空间。当时一条日产4000块镍镉电池的生产线,王传福自建成本只要几百万元,而进口设备需要上千万元,也正是这种半自动化生产线,造出电池的成本比日本厂商低40%。1997年,当王传福兴致勃勃地将自己的电池送给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代工企业“大霸”试用时,“大霸”发现比亚迪电池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可靠,立即选择了比亚迪。这一年,比亚迪进账近一亿元。
打开了镍镉电池市场后,王传福开始进入镍氢电池的研发和大规模的生产。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危机使得电池下游企业对价格敏感性增强,他们急切需要寻找价廉物美的产品。比亚迪生产一块镍氢电池的成本只需要1.3美元,而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洋则为4.9美元。飞利浦、松下、GE、AT
从农家走出
王传福1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每况愈下,哥哥王传方无奈退学打工以供王传福上学。两年后,在王传福即将初中毕业时,母亲又突然去世。王传福因此缺考两门升学考试课程没能被当时十分热门的中专录取。
在哥哥的鼓励下,王传福选择了就读高中,想要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1983年,王传福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大学毕业那年,王传福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王传福师从名师,参与了“熔盐电解铝新型惰性阳极”这一国家“八五”计划重点攻关项目的研究,并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课题任务。1990年研究生毕业时,王传福在导师的推荐下留在了研究院。
不久,他主持了“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一举突破了电池电极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并因此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26岁时,王传福又被提为某研究院副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1993年,研究院决定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顺理成章地成为公司总经理。然而此时,王传福发现,深圳市场上当时一部大哥大卖两三万元,一块小小的电池也要上千元。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王传福判定充电电池这种小玩意必将大放异彩。王传福毅然砸掉自己的“金饭碗”,向表哥借了2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于1995年在深圳莲塘租借了一个破旧的车间,挂出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的牌子,正式下海,生产电池。
电池大王
当时日本的公司控制了全球90%以上的电池市场,而且为了保持自己在技术上的优势,日本禁止出口充电电池技术和设备。不仅如此,一条镍镉电池的完整生产线动辄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入,比亚迪根本买不起,而且人家还不卖。“技术不是难题,只要上规模就可以!”王传福当时这样鼓励着同事。他开始将机械化生产流水线进行拆分——凡是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一律变成手工操作,其余部分由机器来完成。六七十米长的生产线前面坐着四五十名熟练的工人,每个人手中拿着一个夹具,快速而准确地做着焊接、分拣、贴标等工作。
当时日本的电池产品都是在纯干燥室里生产的,而建造纯干燥室需要大量资金,王传福的方法是在电池生产中添加一种能够吸水的药剂,这样制造出来的产品直接把水给吸收掉,同样达到了干燥的目的。
“小米加步枪”式的生产方式不仅使王传福赢得了极大的成本优势,也使比亚迪获得了竞争优势和商业空间。当时一条日产4000块镍镉电池的生产线,王传福自建成本只要几百万元,而进口设备需要上千万元,也正是这种半自动化生产线,造出电池的成本比日本厂商低40%。1997年,当王传福兴致勃勃地将自己的电池送给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代工企业“大霸”试用时,“大霸”发现比亚迪电池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可靠,立即选择了比亚迪。这一年,比亚迪进账近一亿元。
打开了镍镉电池市场后,王传福开始进入镍氢电池的研发和大规模的生产。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危机使得电池下游企业对价格敏感性增强,他们急切需要寻找价廉物美的产品。比亚迪生产一块镍氢电池的成本只需要1.3美元,而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洋则为4.9美元。飞利浦、松下、G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