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伦理道德为磨刀石的商君法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go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使民之所苦者无耕,危者无战。”最辛苦的就是从事农业生产,最危险的事情就是参加战争。而要改变积贫积弱的秦国现状以争霸天下一是要粮食,第二就是军队,即耕战。那么如何让百姓乐于耕战呢?人皆好利惧祸,商鞅主张采用了厚赏与重罚。
  关键词:商鞅;变法;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DF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13-01
  一、孝公要急药
  人之性,好则喜,恶则厌,急病求急药,商鞅很通此道。商鞅通过孝公宠臣景监面见孝公,一开始讲帝道,后来讲王道孝公听得有些不耐烦,说:“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要实现它们需要时间太长了,孝公是等不及的。最后商鞅讲霸道,孝公大悦,连续交谈数日,大叹相见恨晚。这里商鞅就是在用策士们常用的游说方式,通过试探来慢慢摸透君王的喜好性情以便于对症下药,并且根据孝公寻找治国之策急切的心情来及时开出自己的药方,帝道,王道都是引子,它们都是推行霸道的磨刀石,这幅急药也是公孙鞅准备已久的特效药----依法强秦,史称“商鞅变法”。
  二、变与不变,有为还是无为
  与秦国守旧实力的辩论使得商鞅成功地坚定了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同时也为推行变法奠定了舆论基础。守旧派代表甘龙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他这里还是主张不更变现有的旧制与法令,采用的类似道家无为而治的手段。卫鞅立即反驳:“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这里商鞅首先否定甘龙的主张,并且说是世俗之言,并提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的说法很符合有兴国图霸志向的孝公,进而以智愚之论把孝公拿到自己身边。接着另一代表杜挚以现实的利益多寡与变法联系在一起提出“法古无过”的主张。并说:“利不百,不变法。”商鞅一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定下了基调,然后列举“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的现实经验与教训让反对派彻底无言,让孝公彻底相信只有变法秦国才能图强,而能够帮助他富国强兵的就是眼前的这个商鞅。并说:“以后变法不管有什么困难,我都不会再有所改变的”。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孝公大悦,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三、大棒加胡萝卜
  我们要看到从公元前359年孝公计划变法到公元前356年正式推行变法,中间有三年,孝公在犹豫,商鞅在劝谏同时两人都又在同旧贵族斗争,无血的斗争是最艰难的,因为接下来商鞅的变法从旧贵族怀中夺去了四样东西:爵禄,土地,自由和人口。这就是商鞅的厉害之处,对于法令颁布后的困难,可以说君臣两人在统一意见后做了直面腥风血雨的思想准备。首先改革户籍制,以五家为一伍,十人为一什,颁布连坐法,让民众相互监督,并规定知情不告者腰斩,告奸者与所获敌军首级同赏,这条规定不但引起当时民众贵族以及儒墨道杨朱等派人的激烈发对,就是后世也是痛加批判。随之而来的就开始动旧贵族的奶酪了---废除贵族世袭爵位和俸禄的特权,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一个首级奖励一爵,爵位越高给予的土地和奴隶越多。老百姓乐于战争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商鞅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并且对于其他行业如士、工、商一律打压就相当于堵住了秦国老百姓其他获得生计的手段,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就是参与战争,而战争是最有效最直接获得荣华富贵的手段,战争这个抛弃一切人间道德抛弃一切仁义礼信的名词深深刻在了秦人心中,一边是尸横遍野,头颅堆积如山,一边是载歌载舞举杯庆贺并热切期待下一次的杀戮。据史料记载仅秦将白起一人在一系列战争中所杀军士有一百多万,杀人盈城在战国就习以为常了。
  四、兵家诈术—变法的兴奋剂
  公元前340年,河西之战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卬,打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一部分过去夺去的西河地,商鞅因军功受封于商十五个邑,号为商君。这次战争集中体现了商鞅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和刻薄寡恩的性格,这也为以后他逃离魏国而被遣返最终车裂而亡埋下了伏笔。卫鞅带兵攻打魏国,魏国派遣公子卬截击秦军。两军对诗,卫鞅写信给曾经厚币于己的公子卬说:“当初我与公子关系很好,现在各为两国将帅,不忍相互攻击,可以与公子会面,结盟,痛饮一场后罢兵,以使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于是赴宴会盟,结果中了卫鞅的埋伏而被擒,趁魏军群龙无首发动袭击,一战打破魏军,迫使魏国割让河西地,同时被迫迁都大梁,战后有人说商鞅奸诈无耻,不讲仁义规则。对比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坚持商周时的战场仁义道德即“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最后,宋国战败,宋襄公负伤历史,被毛泽东称之为蠢猪式的仁义。然而利用朋友之间的友情设计圈套并对母国同胞进行大肆杀戮这的确有违我们所坚守的传统仁义道德思想,可以想到在按首级多少赐爵政策的刺激下魏兵的首级在这次战争中可谓堆积如山,在战争中受益的秦人对新法又是多么的维护拥戴,商鞅通过一场不很光彩的战争为秦人,为新法,为自己获得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五、含情脉脉下的屠刀
  易中天先生总结说,“儒家讲求仁爱,墨家讲求兼爱,我们看商鞅在废除贵族特权的同时也给予新兴地主阶级两大特权:可以土地买卖,可以通过军功授爵。破产农民的依附以及土地买卖的好处,加之能够通过战争重新获取爵位俸禄让许多旧贵族转身变成了新兴地主阶级,他们占据地方行政岗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成为新法的忠诚捍卫者,这也是商鞅在死后秦国继续推行商君之法的原因。太子违法他对太子的两位师傅处以重刑,对以祝欢为出头鸟的反抗新法的旧贵族进行了残酷镇压,史料记载商鞅一日在渭水河畔处死700余人,渭水尽赤。等秦国大治,以前说变法不好的老百姓聚集起来又说变法好,想对商鞅和新法歌功颂德,他却说这是乱民,全部流放邊关,在他眼里只有法,没有情。
  参考文献:
  [1]石磊注.商君书.[M].吉林:黑龙江出版社,2003.
  [2]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八.[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
  [3]张觉注.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1.樊庆元(1986年--)男,汉族,山东郓城人,云南民族大学哲政学院,硕士。2.韩雨秀(1991年--)女,汉族,河南平舆人 ,云南民族大学马列部,硕士。
其他文献
CJ16、CJ19型用于切换电容器的接触器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附限涌流电阻、接线方便等优点,为大多数低压电容柜所采用。但在实际运行中也产生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  田间从警车上下来。警车车身蓝白色相间,车身两边用英文写着POLICE。  三名警官将田间带进大门一侧的一间房子里,其中一位押解警官与屋子里的一位警官办理交接手续。其它两位和屋里其它的警官互相点燃香烟聊着天儿,看上去他们是非常熟悉的。  田间被安置在一条长木凳子上坐着。他透过警官们的身体间隙往门外张望。这扇大门古色古香,用钢筋焊成的造型有着极其美观的艺术感,是海浪,是椰子树,甚至连田间也看
“权力-知识-主体”是米歇尔·福柯权力理论与空间理论的逻辑链条。本文借助福柯的这一理论,研究《巴黎圣母院》中具有“全景敞视”空间特点的权力关系,通过分析哥特式建筑
2012年4月22日,青海电力公司实现青海电网内100.3万kW光伏电站电力全额接纳。2011年底,青海电网内100.3万kW光伏电站集中并网后,青海电网经受严峻考验。
<正> 一我曾写过一篇散文,叫《雄关赋》。这是由于我到了一次山海关引起的一些感想,这篇文章,这些感想,也可以联系到对军事文学的一些看法。这些感想是什么呢?那就从两年以前我游览山海关谈起吧。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山海关。它的气势确实非常雄伟,在我所看到过的雄关要塞中是最雄伟的一座。当时它那雄伟的气势,英雄的历史,引起了我强烈的激动。记得我站在山海关的城楼上,向北望是连绵不断的群山,高高地耸立在山巅上的是连绵起伏的万里长城,南面是茫茫的大海,这时我心中特别激奋,而且引起许多联想。很想沿着那连绵的山
<正> “才、学、识”之说是中国古文论中用以说明作家创作才能条件的一个基本模式。古人一般认为文学家较之于学问家来说更需要有“才”,至于“识”,则对一切操笔作文的人都十分重要。首倡“才、学、识”三长说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写道:“夫识事未精,而轻为著述,此其不自量也。”认为没有较高的“识”任何人都不应率尔撰文。此后的诗文理论家们也都从不同角度肯定了这种看法。如苏轼在《贾谊论》中感叹贾谊其人“才有余而识不足”,朱熹称赞司马迁“才高识高”。故而其《史记》能成不朽之作,明代王世贞论诗人的才能条件时也强调
<正> 孙绍振在《作者的感受直觉》(《批评家》二卷二期)一文中指出:自我感受,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关键性的,找到它就成为艺术家,丢了它就不能成为艺术家。每一个人之所以都有艺术家的禀赋,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独享的印象,而大多数人之所以成不了艺术家,就是因为忽略了自己的印象,要去借用别人的感受.本来,自我感受是现成的,作者本应不费力气就可以轻易地表达出来。但是,失去自我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由于自我感受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不完全是主观的感觉,又不完全是客观的信息,而是二者的化合。艺术感受不但
<正> 钱谷融在《我更爱古典主义作品》(《文艺报》89年4月8日)一文中指出:我觉得文学作品应该富有情致和诗意,使人感到美,能激起人们的憧憬和向往。使我遗憾的是,一百年来,从世界范围来说,作家们的思想和技巧虽然日新月异,时显奇彩,可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却少有丰厚的情致和浓郁的诗意。那令人憧憬,惹人向往,永远使人类的灵魂无限渴望的美,则更是日
自建国开始,我国就已经认识到编制工作的重要性,相继颁布了很多相关文件,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探索出了很多管理方法。但是同很多工作类似,编制工作是在传统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