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使民之所苦者无耕,危者无战。”最辛苦的就是从事农业生产,最危险的事情就是参加战争。而要改变积贫积弱的秦国现状以争霸天下一是要粮食,第二就是军队,即耕战。那么如何让百姓乐于耕战呢?人皆好利惧祸,商鞅主张采用了厚赏与重罚。
关键词:商鞅;变法;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DF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13-01
一、孝公要急药
人之性,好则喜,恶则厌,急病求急药,商鞅很通此道。商鞅通过孝公宠臣景监面见孝公,一开始讲帝道,后来讲王道孝公听得有些不耐烦,说:“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要实现它们需要时间太长了,孝公是等不及的。最后商鞅讲霸道,孝公大悦,连续交谈数日,大叹相见恨晚。这里商鞅就是在用策士们常用的游说方式,通过试探来慢慢摸透君王的喜好性情以便于对症下药,并且根据孝公寻找治国之策急切的心情来及时开出自己的药方,帝道,王道都是引子,它们都是推行霸道的磨刀石,这幅急药也是公孙鞅准备已久的特效药----依法强秦,史称“商鞅变法”。
二、变与不变,有为还是无为
与秦国守旧实力的辩论使得商鞅成功地坚定了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同时也为推行变法奠定了舆论基础。守旧派代表甘龙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他这里还是主张不更变现有的旧制与法令,采用的类似道家无为而治的手段。卫鞅立即反驳:“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这里商鞅首先否定甘龙的主张,并且说是世俗之言,并提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的说法很符合有兴国图霸志向的孝公,进而以智愚之论把孝公拿到自己身边。接着另一代表杜挚以现实的利益多寡与变法联系在一起提出“法古无过”的主张。并说:“利不百,不变法。”商鞅一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定下了基调,然后列举“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的现实经验与教训让反对派彻底无言,让孝公彻底相信只有变法秦国才能图强,而能够帮助他富国强兵的就是眼前的这个商鞅。并说:“以后变法不管有什么困难,我都不会再有所改变的”。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孝公大悦,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三、大棒加胡萝卜
我们要看到从公元前359年孝公计划变法到公元前356年正式推行变法,中间有三年,孝公在犹豫,商鞅在劝谏同时两人都又在同旧贵族斗争,无血的斗争是最艰难的,因为接下来商鞅的变法从旧贵族怀中夺去了四样东西:爵禄,土地,自由和人口。这就是商鞅的厉害之处,对于法令颁布后的困难,可以说君臣两人在统一意见后做了直面腥风血雨的思想准备。首先改革户籍制,以五家为一伍,十人为一什,颁布连坐法,让民众相互监督,并规定知情不告者腰斩,告奸者与所获敌军首级同赏,这条规定不但引起当时民众贵族以及儒墨道杨朱等派人的激烈发对,就是后世也是痛加批判。随之而来的就开始动旧贵族的奶酪了---废除贵族世袭爵位和俸禄的特权,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一个首级奖励一爵,爵位越高给予的土地和奴隶越多。老百姓乐于战争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商鞅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并且对于其他行业如士、工、商一律打压就相当于堵住了秦国老百姓其他获得生计的手段,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就是参与战争,而战争是最有效最直接获得荣华富贵的手段,战争这个抛弃一切人间道德抛弃一切仁义礼信的名词深深刻在了秦人心中,一边是尸横遍野,头颅堆积如山,一边是载歌载舞举杯庆贺并热切期待下一次的杀戮。据史料记载仅秦将白起一人在一系列战争中所杀军士有一百多万,杀人盈城在战国就习以为常了。
四、兵家诈术—变法的兴奋剂
公元前340年,河西之战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卬,打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一部分过去夺去的西河地,商鞅因军功受封于商十五个邑,号为商君。这次战争集中体现了商鞅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和刻薄寡恩的性格,这也为以后他逃离魏国而被遣返最终车裂而亡埋下了伏笔。卫鞅带兵攻打魏国,魏国派遣公子卬截击秦军。两军对诗,卫鞅写信给曾经厚币于己的公子卬说:“当初我与公子关系很好,现在各为两国将帅,不忍相互攻击,可以与公子会面,结盟,痛饮一场后罢兵,以使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于是赴宴会盟,结果中了卫鞅的埋伏而被擒,趁魏军群龙无首发动袭击,一战打破魏军,迫使魏国割让河西地,同时被迫迁都大梁,战后有人说商鞅奸诈无耻,不讲仁义规则。对比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坚持商周时的战场仁义道德即“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最后,宋国战败,宋襄公负伤历史,被毛泽东称之为蠢猪式的仁义。然而利用朋友之间的友情设计圈套并对母国同胞进行大肆杀戮这的确有违我们所坚守的传统仁义道德思想,可以想到在按首级多少赐爵政策的刺激下魏兵的首级在这次战争中可谓堆积如山,在战争中受益的秦人对新法又是多么的维护拥戴,商鞅通过一场不很光彩的战争为秦人,为新法,为自己获得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五、含情脉脉下的屠刀
易中天先生总结说,“儒家讲求仁爱,墨家讲求兼爱,我们看商鞅在废除贵族特权的同时也给予新兴地主阶级两大特权:可以土地买卖,可以通过军功授爵。破产农民的依附以及土地买卖的好处,加之能够通过战争重新获取爵位俸禄让许多旧贵族转身变成了新兴地主阶级,他们占据地方行政岗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成为新法的忠诚捍卫者,这也是商鞅在死后秦国继续推行商君之法的原因。太子违法他对太子的两位师傅处以重刑,对以祝欢为出头鸟的反抗新法的旧贵族进行了残酷镇压,史料记载商鞅一日在渭水河畔处死700余人,渭水尽赤。等秦国大治,以前说变法不好的老百姓聚集起来又说变法好,想对商鞅和新法歌功颂德,他却说这是乱民,全部流放邊关,在他眼里只有法,没有情。
参考文献:
[1]石磊注.商君书.[M].吉林:黑龙江出版社,2003.
[2]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八.[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
[3]张觉注.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1.樊庆元(1986年--)男,汉族,山东郓城人,云南民族大学哲政学院,硕士。2.韩雨秀(1991年--)女,汉族,河南平舆人 ,云南民族大学马列部,硕士。
关键词:商鞅;变法;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DF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13-01
一、孝公要急药
人之性,好则喜,恶则厌,急病求急药,商鞅很通此道。商鞅通过孝公宠臣景监面见孝公,一开始讲帝道,后来讲王道孝公听得有些不耐烦,说:“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要实现它们需要时间太长了,孝公是等不及的。最后商鞅讲霸道,孝公大悦,连续交谈数日,大叹相见恨晚。这里商鞅就是在用策士们常用的游说方式,通过试探来慢慢摸透君王的喜好性情以便于对症下药,并且根据孝公寻找治国之策急切的心情来及时开出自己的药方,帝道,王道都是引子,它们都是推行霸道的磨刀石,这幅急药也是公孙鞅准备已久的特效药----依法强秦,史称“商鞅变法”。
二、变与不变,有为还是无为
与秦国守旧实力的辩论使得商鞅成功地坚定了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同时也为推行变法奠定了舆论基础。守旧派代表甘龙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他这里还是主张不更变现有的旧制与法令,采用的类似道家无为而治的手段。卫鞅立即反驳:“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这里商鞅首先否定甘龙的主张,并且说是世俗之言,并提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的说法很符合有兴国图霸志向的孝公,进而以智愚之论把孝公拿到自己身边。接着另一代表杜挚以现实的利益多寡与变法联系在一起提出“法古无过”的主张。并说:“利不百,不变法。”商鞅一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定下了基调,然后列举“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的现实经验与教训让反对派彻底无言,让孝公彻底相信只有变法秦国才能图强,而能够帮助他富国强兵的就是眼前的这个商鞅。并说:“以后变法不管有什么困难,我都不会再有所改变的”。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孝公大悦,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三、大棒加胡萝卜
我们要看到从公元前359年孝公计划变法到公元前356年正式推行变法,中间有三年,孝公在犹豫,商鞅在劝谏同时两人都又在同旧贵族斗争,无血的斗争是最艰难的,因为接下来商鞅的变法从旧贵族怀中夺去了四样东西:爵禄,土地,自由和人口。这就是商鞅的厉害之处,对于法令颁布后的困难,可以说君臣两人在统一意见后做了直面腥风血雨的思想准备。首先改革户籍制,以五家为一伍,十人为一什,颁布连坐法,让民众相互监督,并规定知情不告者腰斩,告奸者与所获敌军首级同赏,这条规定不但引起当时民众贵族以及儒墨道杨朱等派人的激烈发对,就是后世也是痛加批判。随之而来的就开始动旧贵族的奶酪了---废除贵族世袭爵位和俸禄的特权,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一个首级奖励一爵,爵位越高给予的土地和奴隶越多。老百姓乐于战争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商鞅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并且对于其他行业如士、工、商一律打压就相当于堵住了秦国老百姓其他获得生计的手段,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就是参与战争,而战争是最有效最直接获得荣华富贵的手段,战争这个抛弃一切人间道德抛弃一切仁义礼信的名词深深刻在了秦人心中,一边是尸横遍野,头颅堆积如山,一边是载歌载舞举杯庆贺并热切期待下一次的杀戮。据史料记载仅秦将白起一人在一系列战争中所杀军士有一百多万,杀人盈城在战国就习以为常了。
四、兵家诈术—变法的兴奋剂
公元前340年,河西之战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卬,打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一部分过去夺去的西河地,商鞅因军功受封于商十五个邑,号为商君。这次战争集中体现了商鞅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和刻薄寡恩的性格,这也为以后他逃离魏国而被遣返最终车裂而亡埋下了伏笔。卫鞅带兵攻打魏国,魏国派遣公子卬截击秦军。两军对诗,卫鞅写信给曾经厚币于己的公子卬说:“当初我与公子关系很好,现在各为两国将帅,不忍相互攻击,可以与公子会面,结盟,痛饮一场后罢兵,以使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于是赴宴会盟,结果中了卫鞅的埋伏而被擒,趁魏军群龙无首发动袭击,一战打破魏军,迫使魏国割让河西地,同时被迫迁都大梁,战后有人说商鞅奸诈无耻,不讲仁义规则。对比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坚持商周时的战场仁义道德即“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最后,宋国战败,宋襄公负伤历史,被毛泽东称之为蠢猪式的仁义。然而利用朋友之间的友情设计圈套并对母国同胞进行大肆杀戮这的确有违我们所坚守的传统仁义道德思想,可以想到在按首级多少赐爵政策的刺激下魏兵的首级在这次战争中可谓堆积如山,在战争中受益的秦人对新法又是多么的维护拥戴,商鞅通过一场不很光彩的战争为秦人,为新法,为自己获得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五、含情脉脉下的屠刀
易中天先生总结说,“儒家讲求仁爱,墨家讲求兼爱,我们看商鞅在废除贵族特权的同时也给予新兴地主阶级两大特权:可以土地买卖,可以通过军功授爵。破产农民的依附以及土地买卖的好处,加之能够通过战争重新获取爵位俸禄让许多旧贵族转身变成了新兴地主阶级,他们占据地方行政岗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成为新法的忠诚捍卫者,这也是商鞅在死后秦国继续推行商君之法的原因。太子违法他对太子的两位师傅处以重刑,对以祝欢为出头鸟的反抗新法的旧贵族进行了残酷镇压,史料记载商鞅一日在渭水河畔处死700余人,渭水尽赤。等秦国大治,以前说变法不好的老百姓聚集起来又说变法好,想对商鞅和新法歌功颂德,他却说这是乱民,全部流放邊关,在他眼里只有法,没有情。
参考文献:
[1]石磊注.商君书.[M].吉林:黑龙江出版社,2003.
[2]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八.[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
[3]张觉注.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1.樊庆元(1986年--)男,汉族,山东郓城人,云南民族大学哲政学院,硕士。2.韩雨秀(1991年--)女,汉族,河南平舆人 ,云南民族大学马列部,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