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中国高中教育,经历了恢复重建、调整提高、快速发展的30多年,为高校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和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建设者。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今后的中国高中教育将如何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作出抉择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高中阶段教育中明确指出,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我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的使命就是要打造特色高中。
一、特色高中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高中教育已处在从量的扩大到质的充实的发展期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人力资源强国。这个目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由人口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二是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从宏观上看。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综合排名居29位,从整体上可以说我国已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从微观上看,2008年,我国高中入学率达到了74%,高中教育在数量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大”不一定“强”,“大”指的是规模,“强”指的是质量。只有教育的质量上去了,才可能成为教育强国。所以,高中教育的工作重心要从规模发展转移到质量充实上,走特色高中发展之路。
2.高中教育已处在从形式公平到实质公平的提升期
教育公平也已成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但我们不能只追求形式公平,更要追求实质公平。所谓形式公平,是给所有的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给所有接受教育的人提供大致相等的办学条件。所谓实质公平,就是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让不同的人接受适合他的教育。而要实现教育的实质公平,在高中教育阶段,就是要办特色高中。
3.高中教育已处在从关注示范到尊重个性的转折期
重点校、示范校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认为重点校、示范校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主要基于两条理由。一是重点校、示范校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是当前教育不公的头号靶子。二是重点校、示范校已经难以取到示范的作用,普通校难以从它们身上学到有用的东西。这种情况下,特色高中应该成为学校办学的必然,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
4.高中教育已处在从稳定发展到学校重构的萌发期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一批有思想、有水平的校长走上岗位,一场风生水起的“学校重构”正在不断酝酿。从公开发表的刊物资料和我对全国一些有名气学校的了解,这场“学校重构”的核心是内涵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寻找学校之根,构建学校文化,并植根于当下的学生精神之中。二是建构属于自已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学,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三是都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并在工作中不断落实,提升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场“学校重构”的萌发,使我们感到中国高中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如果能够给这场萌发以明确的目标、明确的航向,那无疑会迎来中国高中教育的春天,这个航向就是特色高中。
二、我校“科学教育见长,注重人文素养”的特色
1.特色学校的内涵
特色學校指的是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完成国家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不断发挥自身优势而形成独具个性的、稳定的、优质的和被社会公认特征的学校。特色学校的形成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特色具有本土生长性,需要追寻历史,从学校历史的积淀中挖掘,需要立足现实,有选择地追求卓越,不能另起炉灶或者生搬硬套。并且,发展特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2)特色是先进教育理念的反映,集中体现了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人才培养观。
(3)特色集中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办学模式这一载体,特色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
(4)特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一两个班级,比如办两个特长班,特色学校不是特长学校或者特殊学校。 。(5)特色必须是优质和被社会所公认的,是学校的品牌,它不是随意粘贴的标签和宣传报道的产物。
(6)特色要注重文化内涵建设,特色本身也将成为学校的核心文化。
2.我校“科学教育见长,注重人文素养”特色的阐释
科学教育指的是具有浓厚的科学兴趣、厚实的科学知识、先进的科学方法、犀利的科学思想的理科课程教育,包括数学和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教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综合课程、技术课程。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报效国家、济世利民等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素养。
(1)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教育,而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方法的熟练运用,尤其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的自我内化。
(2)理科课程教育指的是素质型理科课程教育。考察理科课程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知识型理科课程、能力型理科课程和素质型理科课程三个时期。从注重科学知识到注重科学方法,发展到注重科学本价值与科学精神。我们所追求的不仅是理科课程知识的教育,而且是理科课程科学方法的把握,更注重的是理科创新探索精神的培养。
(3)人文素养指的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人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的一种情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3.我校“科学教育见长,注重人文素养”特色的提出
(1)对百年附中办学历史的潜心挖掘
我校“科学十人文”特色,是对学校百余年的办学历程的潜心总结而提出的。关于科学教育,我校培养的将近6万名毕业生中,90%的学生接受的是理科课程教育,他们从事的职业绝大多数是与理科、工科、医科、生物等相关,学校培养的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他们当中杰出的代表。此外,从1991年开始我校学生参加国际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已经取得了20枚金牌、8枚银牌的优异成绩,今年又有三人入选国家队,将于暑假参赛。这也说明学校在理科课程教育方面是具有很强优势。关于人文素养,是对“自强不息,勇创一流”的附中精神的寻觅与追求。在附中的办学史上,有“勇于牺牲”的学校的开创者禹之谟,有“勇于担当”的革命家李立三、政治家朱镕基,有“勇于探索”的黎氏三兄弟等院士。一百多年来,附中学子身上无不体现出报效国家、济世利民的人文情怀。
(2)对“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精心凝练
任何特色,无不凝练着先进的办学理念。我校“科学教育见长,注重人文素养”特色,同样凝练着我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2007年,《人民教育》刊发《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一文,阐述了我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第一阶段,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阶段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师生为本,关注学校的和谐发展;第三阶段将“以人为本”理解为教育必须回归到它的本源,关注人的本质发展。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需要是人的本质,关注人的本质发 展,就是关注人的需要。那么,人又有哪些需要呢?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回答。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考察近代国家的兴衰,无外乎科学(技)与人文,即科学立国、人文兴国。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放眼时代潮流,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学校也必须重视科学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我校“科学 人文”的特色,正是学校“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深度凝练。
(3)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悉心呼应
特色最终要落实在人才培养上,没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只可能是一句口号。2008年《中国教育学刊》刊发《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基》一文,详细阐述了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2009年,我校《新时期普通高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又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创新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能力的人才。“科学 人文”特色恰好呼应了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4.“科学教育见长,注重人文素养”特色的路径建设
特色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不断的打磨与砥砺,我们已经实践但仍需不断完善的路径主要有三方面。
(1)课程建设
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最佳载体,我们树立起大课程观,认为一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都是课程。 校本课程: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我校的校本课程包含了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主题活动,指每年的四大节,即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社团节活动;二是提高型课程,包括阅读鉴赏、数学探究、英语交际、科学探究等模块;三是兴趣型课程,我校已累计开发出了《湖湘文化》、《奥林匹克数学》等90余门兴趣课,其中《=生活中的经济学》、《高中物理综合应用》、《数学创新与兴趣拓展》、《化学与社会进步》等多本教材已出版发行。
体验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这是一种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体验中得到启迪的教育,是从实践出发,朝生活开放,向内心求证的教育。我们开展了“四体验”教育,即高一学生体验军营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纪律与团结;高二学生体验农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诚实与生命的尊严;高三学生体验工厂生活,让学生体验到严谨与效率;全体学生体验社区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奉献的价值与快乐。通过体验形成一种情感,由情感凝聚成道德,道德再上升为人格与人生价值的追求。
创新教育:关注学生的思维。我们努力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将创新教育落实在所有课程之中。做到课堂“三拓展”,即向课堂外拓展、向学科前沿拓展和向学生的个性拓展,重视学生心灵自由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性。努力实现“五个解放”,即解放学生大脑,让他们自由驰骋;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眼观六路;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言论自由;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自主去做;解放学生的脚,让他们自由行走。允许怪异想法的存在,鼓励学术的自由探讨,营造标新立异的氛围与环境。
国际视野教育:关注学生的未来。我们创建了国际课程中心,先后与澳大利亞、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学校缔结为友好姊妹学校,经常开展校际间的交流互访活动。通过国际视野教育,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提倡国际理解,致力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同时,在国际交往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校本培训与校本科研建设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强则学生强,学生强学校才能强。学校在“慎选良师”之后,致力于通过培训和科研来“精育名师”。我们探索出“三部六环”校本培训模式,育校魂,强调团队精神;育师德,强调身正为范;育素养,强调学高为师,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素质硬的教师团队。同时,科研兴校、科研强教,是学校长期的工作实践。我们强化校本科研,重建教师的生活方式,学校科研风气十分浓厚,教师现承担2项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8项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尤其是学校立足教师教育教学实际,根据“小、实、新”原则立项的39项校本课题,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通过教师在做中研、研中悟、悟中改、改中创,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业务素质过硬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3)文化建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思想作风的总合。特色学校的形成,最终必然表现为一种文化力量,浸染在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心中,沉淀为学校厚实的文化根基。我们一直发扬附中“砺志笃学,荣校报国”的校训,秉承附中“自强不息、勇创一流”的精神,在学校文化建设道路上,将更加努力建设以学习力提升素质、以凝聚力打造团队、以创新力引领未来的学校创新文化;将更加努力建设以自觉、自愿、自然为标志的学校责任文化;将更加努力建设以崇尚创新、自由探索为核心的学术文化。
三、对特色高中建设的一些思考
1.学校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没有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就不可能有特色学校建立。学校首先要自己定好位,学校特色项目的确定要更多地追寻学校历史发展,不能割断历史。我们可以大致把学校分为三类,一是合格教育学校,以培养合格劳动者为目标;二是升学教育学校,以为高校输送人才为目标;三是精英教。育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只有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才有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和特色化。
2.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要办特色学校,必须迅速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落实总理提出的“教育家办学”的重大教育命题。“教育家办学”是对现在“宫本位办学”的根本变革。这一命题的重要意义在于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而要落实这一命题,根本办法就在于现代学校制度中校长办学自主权的建立。要理顺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明确学校法人的权利,比如学校课程设置权(教师有个性张扬的空间)、学生选课权(学生有个性彰显的平台)、学生评价权(办学质量的发言权)、招生自主权等。
3.高考选拔制度的改革
导致今天学校同质化的罪魁祸首是高考制度。为什么会有应试教育,就因为有一刀切的高考选拔制度。毫无个性的高考人才选拔制度,引领所有学校为之奋斗为之痛苦为之牺牲。因此必须改革高考制度,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甚至高校有独立的招生权利。
4.教育行政力的推动
特色学校的推动,政府必须参与其中。中央教科所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已经启动了特色高中的课题建设工作,但缺乏行政的推动力,没有行政力,就没有推动力和约束力,特色高中的建设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特色高中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高中教育已处在从量的扩大到质的充实的发展期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人力资源强国。这个目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由人口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二是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从宏观上看。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综合排名居29位,从整体上可以说我国已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从微观上看,2008年,我国高中入学率达到了74%,高中教育在数量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大”不一定“强”,“大”指的是规模,“强”指的是质量。只有教育的质量上去了,才可能成为教育强国。所以,高中教育的工作重心要从规模发展转移到质量充实上,走特色高中发展之路。
2.高中教育已处在从形式公平到实质公平的提升期
教育公平也已成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但我们不能只追求形式公平,更要追求实质公平。所谓形式公平,是给所有的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给所有接受教育的人提供大致相等的办学条件。所谓实质公平,就是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让不同的人接受适合他的教育。而要实现教育的实质公平,在高中教育阶段,就是要办特色高中。
3.高中教育已处在从关注示范到尊重个性的转折期
重点校、示范校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认为重点校、示范校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主要基于两条理由。一是重点校、示范校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是当前教育不公的头号靶子。二是重点校、示范校已经难以取到示范的作用,普通校难以从它们身上学到有用的东西。这种情况下,特色高中应该成为学校办学的必然,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
4.高中教育已处在从稳定发展到学校重构的萌发期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一批有思想、有水平的校长走上岗位,一场风生水起的“学校重构”正在不断酝酿。从公开发表的刊物资料和我对全国一些有名气学校的了解,这场“学校重构”的核心是内涵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寻找学校之根,构建学校文化,并植根于当下的学生精神之中。二是建构属于自已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学,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三是都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并在工作中不断落实,提升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场“学校重构”的萌发,使我们感到中国高中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如果能够给这场萌发以明确的目标、明确的航向,那无疑会迎来中国高中教育的春天,这个航向就是特色高中。
二、我校“科学教育见长,注重人文素养”的特色
1.特色学校的内涵
特色學校指的是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完成国家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不断发挥自身优势而形成独具个性的、稳定的、优质的和被社会公认特征的学校。特色学校的形成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特色具有本土生长性,需要追寻历史,从学校历史的积淀中挖掘,需要立足现实,有选择地追求卓越,不能另起炉灶或者生搬硬套。并且,发展特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2)特色是先进教育理念的反映,集中体现了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人才培养观。
(3)特色集中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办学模式这一载体,特色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
(4)特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一两个班级,比如办两个特长班,特色学校不是特长学校或者特殊学校。 。(5)特色必须是优质和被社会所公认的,是学校的品牌,它不是随意粘贴的标签和宣传报道的产物。
(6)特色要注重文化内涵建设,特色本身也将成为学校的核心文化。
2.我校“科学教育见长,注重人文素养”特色的阐释
科学教育指的是具有浓厚的科学兴趣、厚实的科学知识、先进的科学方法、犀利的科学思想的理科课程教育,包括数学和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教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综合课程、技术课程。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报效国家、济世利民等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素养。
(1)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教育,而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方法的熟练运用,尤其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的自我内化。
(2)理科课程教育指的是素质型理科课程教育。考察理科课程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知识型理科课程、能力型理科课程和素质型理科课程三个时期。从注重科学知识到注重科学方法,发展到注重科学本价值与科学精神。我们所追求的不仅是理科课程知识的教育,而且是理科课程科学方法的把握,更注重的是理科创新探索精神的培养。
(3)人文素养指的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人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的一种情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3.我校“科学教育见长,注重人文素养”特色的提出
(1)对百年附中办学历史的潜心挖掘
我校“科学十人文”特色,是对学校百余年的办学历程的潜心总结而提出的。关于科学教育,我校培养的将近6万名毕业生中,90%的学生接受的是理科课程教育,他们从事的职业绝大多数是与理科、工科、医科、生物等相关,学校培养的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他们当中杰出的代表。此外,从1991年开始我校学生参加国际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已经取得了20枚金牌、8枚银牌的优异成绩,今年又有三人入选国家队,将于暑假参赛。这也说明学校在理科课程教育方面是具有很强优势。关于人文素养,是对“自强不息,勇创一流”的附中精神的寻觅与追求。在附中的办学史上,有“勇于牺牲”的学校的开创者禹之谟,有“勇于担当”的革命家李立三、政治家朱镕基,有“勇于探索”的黎氏三兄弟等院士。一百多年来,附中学子身上无不体现出报效国家、济世利民的人文情怀。
(2)对“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精心凝练
任何特色,无不凝练着先进的办学理念。我校“科学教育见长,注重人文素养”特色,同样凝练着我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2007年,《人民教育》刊发《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一文,阐述了我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第一阶段,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阶段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师生为本,关注学校的和谐发展;第三阶段将“以人为本”理解为教育必须回归到它的本源,关注人的本质发展。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需要是人的本质,关注人的本质发 展,就是关注人的需要。那么,人又有哪些需要呢?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回答。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考察近代国家的兴衰,无外乎科学(技)与人文,即科学立国、人文兴国。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放眼时代潮流,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学校也必须重视科学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我校“科学 人文”的特色,正是学校“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深度凝练。
(3)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悉心呼应
特色最终要落实在人才培养上,没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只可能是一句口号。2008年《中国教育学刊》刊发《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基》一文,详细阐述了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2009年,我校《新时期普通高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又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创新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能力的人才。“科学 人文”特色恰好呼应了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4.“科学教育见长,注重人文素养”特色的路径建设
特色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不断的打磨与砥砺,我们已经实践但仍需不断完善的路径主要有三方面。
(1)课程建设
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最佳载体,我们树立起大课程观,认为一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都是课程。 校本课程: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我校的校本课程包含了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主题活动,指每年的四大节,即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社团节活动;二是提高型课程,包括阅读鉴赏、数学探究、英语交际、科学探究等模块;三是兴趣型课程,我校已累计开发出了《湖湘文化》、《奥林匹克数学》等90余门兴趣课,其中《=生活中的经济学》、《高中物理综合应用》、《数学创新与兴趣拓展》、《化学与社会进步》等多本教材已出版发行。
体验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这是一种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体验中得到启迪的教育,是从实践出发,朝生活开放,向内心求证的教育。我们开展了“四体验”教育,即高一学生体验军营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纪律与团结;高二学生体验农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诚实与生命的尊严;高三学生体验工厂生活,让学生体验到严谨与效率;全体学生体验社区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奉献的价值与快乐。通过体验形成一种情感,由情感凝聚成道德,道德再上升为人格与人生价值的追求。
创新教育:关注学生的思维。我们努力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将创新教育落实在所有课程之中。做到课堂“三拓展”,即向课堂外拓展、向学科前沿拓展和向学生的个性拓展,重视学生心灵自由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性。努力实现“五个解放”,即解放学生大脑,让他们自由驰骋;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眼观六路;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言论自由;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自主去做;解放学生的脚,让他们自由行走。允许怪异想法的存在,鼓励学术的自由探讨,营造标新立异的氛围与环境。
国际视野教育:关注学生的未来。我们创建了国际课程中心,先后与澳大利亞、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学校缔结为友好姊妹学校,经常开展校际间的交流互访活动。通过国际视野教育,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提倡国际理解,致力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同时,在国际交往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校本培训与校本科研建设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强则学生强,学生强学校才能强。学校在“慎选良师”之后,致力于通过培训和科研来“精育名师”。我们探索出“三部六环”校本培训模式,育校魂,强调团队精神;育师德,强调身正为范;育素养,强调学高为师,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素质硬的教师团队。同时,科研兴校、科研强教,是学校长期的工作实践。我们强化校本科研,重建教师的生活方式,学校科研风气十分浓厚,教师现承担2项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8项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尤其是学校立足教师教育教学实际,根据“小、实、新”原则立项的39项校本课题,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通过教师在做中研、研中悟、悟中改、改中创,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业务素质过硬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3)文化建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思想作风的总合。特色学校的形成,最终必然表现为一种文化力量,浸染在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心中,沉淀为学校厚实的文化根基。我们一直发扬附中“砺志笃学,荣校报国”的校训,秉承附中“自强不息、勇创一流”的精神,在学校文化建设道路上,将更加努力建设以学习力提升素质、以凝聚力打造团队、以创新力引领未来的学校创新文化;将更加努力建设以自觉、自愿、自然为标志的学校责任文化;将更加努力建设以崇尚创新、自由探索为核心的学术文化。
三、对特色高中建设的一些思考
1.学校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没有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就不可能有特色学校建立。学校首先要自己定好位,学校特色项目的确定要更多地追寻学校历史发展,不能割断历史。我们可以大致把学校分为三类,一是合格教育学校,以培养合格劳动者为目标;二是升学教育学校,以为高校输送人才为目标;三是精英教。育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只有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才有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和特色化。
2.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要办特色学校,必须迅速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落实总理提出的“教育家办学”的重大教育命题。“教育家办学”是对现在“宫本位办学”的根本变革。这一命题的重要意义在于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而要落实这一命题,根本办法就在于现代学校制度中校长办学自主权的建立。要理顺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明确学校法人的权利,比如学校课程设置权(教师有个性张扬的空间)、学生选课权(学生有个性彰显的平台)、学生评价权(办学质量的发言权)、招生自主权等。
3.高考选拔制度的改革
导致今天学校同质化的罪魁祸首是高考制度。为什么会有应试教育,就因为有一刀切的高考选拔制度。毫无个性的高考人才选拔制度,引领所有学校为之奋斗为之痛苦为之牺牲。因此必须改革高考制度,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甚至高校有独立的招生权利。
4.教育行政力的推动
特色学校的推动,政府必须参与其中。中央教科所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已经启动了特色高中的课题建设工作,但缺乏行政的推动力,没有行政力,就没有推动力和约束力,特色高中的建设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