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吗?

来源 :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elf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2018年我国25省167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运用似不相关回归模型(SUR),实证分析订单农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探究不同经营主体对产前、产中、产后农业技术需求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订单农业对农业新品种的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营主体负责人特征以及经营特征对农业技术需求有显著影响,负责人年龄、受教育程度、创业培训和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收入、农业新业态、农业保险等均对农业技术需求有正向影响.因此,要提高农业技术和订单农业推广水平,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一要推进订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生产经营进行正向引导;二要及时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技术的差异化需求,建立技术需求双向反馈机制;三要针对异质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不同的技术宣传推广方式.
其他文献
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对农民工群体的落户意愿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从身份认同的8个指标中提取了“认同意愿”和“内心认同”两个公因子,构造了农民工个体的“身份认同度”.研究发现:农民工对于“本地人”的自我认同和外部认同对落户意愿有显著的影响,认同度越高越愿意在当地落户;此外,农民工对于城市的满意度与制度的支持均对落户意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农民工对于城市的身份认同感与满意度;二是提升农民工综合
宅基地制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目前,“三权分置”作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流思路,存在三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三权分置”的内涵及权利关系不清,二是不能有效解决农民进城失败返乡问题,三是不能很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用地需求.宅基地发展权制度是在中国独特的央地关系与发展模式约束下,在“双保”矛盾和“三农”问题的挤压下,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通过不断创新和渐进演化形成的,兼容了宅基地稳定与效率、保障与财产的功能,能够适应不同类型乡村的发展需要,具有典型的内生演化特征.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应当实现内生演化与人为设计
基层治理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困境,难以有效动员农民.恩施市基层政府以公共品供给为切入点,提供了一种行政激活自治的新路径.研究发现,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行政的规范化与公开化程度提高,基层干部通过为农民办实事重塑基层公信力,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进而,基层政府以不完全竞争型分配秩序、效率导向型供给规则激发农民主体性,在行政引导下充分激活村民自治,从而农民以组织化方式低成本地进行内部动员、成本分摊、矛盾协商,实现农村公共品治理成本内部化.研究表明,基层政府以行政手段激活村民自治,有利于优化国家资源下乡的路径
研究消费的空间网络关联结构特征,有助于揭示消费动力分布和传递路径.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农村消费的网络空间关联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农村消费空间网络关联结构.实证发现:农村消费空间网络关联特征明显,省际间空间联系日益密切,全国消费统一的大市场基本形成;据聚类特征和收发关系各省可划分为四个板块:北京等发达地区构成净受益板块Ⅰ,浙江等制造业发达地区构成经纪人板块Ⅱ,内蒙古等边、穷地区构成双向溢出板块Ⅲ和净溢出板块Ⅳ;板块内部自反式溢出效应不明显,板块间互惠效应突出.
在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治理格局大背景下,农地整治开启了由管理向治理转型升级的进程,农地整治重塑治理主体的路径和机理值得深入挖掘.遵循“整治—产权—主体”的逻辑理路探究农地整治对治理主体的重塑路径,即土地产权配置决定治理主体结构关系、土地产权流转建构治理主体弹性互动和土地产权重构增进治理主体价值共识.农地整治重塑治理主体的核心机理在于,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三条路径之间联动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 目标、能力提升和价值共识是其关键影响因素.这揭示了公共利益生产和分配塑造治理主体的根本逻辑.
众所周知,农民合作社具有一定的反贫困功能,但其异质性、空壳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那么脱贫攻坚完成后原贫困社员是否还愿意继续参加农民合作社?如果愿意,其影响因素是什么?为此,以云南省LH县原贫困社员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家庭、合作社三方面分析脱贫攻坚完成后原贫困社员继续参加农民合作社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贫困社员年龄、参加合作社培训次数是影响原贫困社员继续参加农民合作社意愿的显著因素.研究结果不仅能为政府制度建设和合作社规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还可为防范返贫路径选择提示发展方向.
家庭农场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已有研究多关注其生产功能,较少关注服务功能,而当前家庭农场服务供给的特征日趋明显.因此,理清其兼职化服务的生成逻辑及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农机服务为例,刻画了家庭农场兼职化服务的形成过程,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购农机、自主服务代替农机服务外包,第二阶段在农机投资的基础土基于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的共同作用形成服务供给者身份.兼职化服务可以提升家庭农场的要素利用效率并改善单一农地规模经营下的低收益困境,对于降低服务对象的服务获取成本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本文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金融支持和社会资本对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首先,金融支持对合作社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以及带动农民和农业能力的直接影响都不显著;其次,合作社的综合社会资本水平、声誉及其横向网络关系对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的提高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外部信任的影响不显著;最后,社会资本可以正向调节金融支持对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的影响,强化金融支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制度水平越不完善的地区,这种调节作用越强.因此,为实现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的提高,应根据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提供针对性金融支持政
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受到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农村空心化”为主题的既有文献进行梳理,使用美国学者加里·戈茨(Gary Goertz)提出的概念分析方法,从“基本层次”、“二级层次”和“数据/指标层次”对“农村空心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结构和层次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农村空心化”概念是一个包含多层含义的复合概念,包括“地理空间空心化”“人口结构空心化”“经济资源空心化”3个二级层次.而且3个二级层次中任意一个维度都可能引发其他两个维度的变化,呈现出可相互替代的“家族相似性”关系.
针对当前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与研究局限,基于内部视角,以川西平原H村为例,展现村民参与休闲农业时不断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并通过分析村民对村庄组织、文化和生态资源的再生产,探寻H村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依靠资源再生不断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地方智慧,村民在参与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可实现从浅层在场到深度融入的转变,地方资源也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H村结合村民参与和资源再生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对分散型村庄转化地方优势、重建村庄共同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