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和个人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各方面发展均未成熟,可塑性很大,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接受正确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应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正确引导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为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德育教育 班级建设 重要性
一、现阶段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传统道德思想影响着德育教育。中国传统道德对“德”的知行非常重视,但不重视行为个体的人,无视人对于自主自由的基本要求和意愿,传统道德思想是轻视道德情感的,突出政治情感和阶级情感,削弱人的情感教育的发展,应试教育和思想又使人们的视点集中在易于查看的或是看得见的道德情感上,使看不见看不到的道德情感被忽视了,这些思想使道德工作中的情感的培养相对滞后。
2.缺乏情感教育。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就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来进行,对于他们的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正确指导。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他们情感上的苦闷与挫折无法向老师或父母诉说,成绩不好的学生的人格问题、情感问题、人生问题也就容易被漠视和冷落。
二、德育工作怎样才能做好
1.拓展渠道,形式创新。德育形式的选择必须要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德育形成必须多样化、必须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理性的升华。
2.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中学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和灵魂塑造以及品格升华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3.德育应从平面式走向立体式。传统德育实行的是校园层面的德育,称为平面式封闭性德育。我们不能总把学生放在“净土”或“真空”中,而应该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去磨练。因此,现代德育追求开放性,力求实施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德育教育。德育规定着学生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加强德育可以提高智、美、体、劳诸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德育应从单向式走向多元化。传统德育实行的单向式灌输,其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信息源,学生是接收器。现代德育必须变单向式灌输为多元化交流。如师生交流、同学之间交流、各学科间交流,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突出,在心灵和思想的撞击中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
三、德育教育必须进行实践探索
1.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以自身作为榜样,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教师事事以身作则,是无声的命令教育,是空洞说教无法比拟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使教育主体“以身作则”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工作者应处处严于律已,当好学生的表率,只有切身体会到德育工作者要“德为人范”,才能取得“不令而行”的教育实效。
2.理解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是通过内化而实现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如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准则、知识结构等等都是外部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主体的自觉内化,才能变成内部的主体的东西,从而形成学生内在的、稳定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理解和信任学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接受教育影响和教育要求,促进内化。现代心理学家马卡连柯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别人理解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品德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层次,我们应允许学生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对同一事例、教育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和表现。在德育活动中灵活运用德育方法,使教育生动活泼。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是不行的。
3.多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进行纪律教育、基本道德和法纪观念教育,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青少年注入奋进的动力;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中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完善、价值观念的确立、思想的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德育工作不可忽视,我们应正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遵循道德规律,贯彻德育原则,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为国家民族振兴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在班级建设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德育教育 班级建设 重要性
一、现阶段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传统道德思想影响着德育教育。中国传统道德对“德”的知行非常重视,但不重视行为个体的人,无视人对于自主自由的基本要求和意愿,传统道德思想是轻视道德情感的,突出政治情感和阶级情感,削弱人的情感教育的发展,应试教育和思想又使人们的视点集中在易于查看的或是看得见的道德情感上,使看不见看不到的道德情感被忽视了,这些思想使道德工作中的情感的培养相对滞后。
2.缺乏情感教育。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就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来进行,对于他们的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正确指导。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他们情感上的苦闷与挫折无法向老师或父母诉说,成绩不好的学生的人格问题、情感问题、人生问题也就容易被漠视和冷落。
二、德育工作怎样才能做好
1.拓展渠道,形式创新。德育形式的选择必须要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德育形成必须多样化、必须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理性的升华。
2.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中学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和灵魂塑造以及品格升华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3.德育应从平面式走向立体式。传统德育实行的是校园层面的德育,称为平面式封闭性德育。我们不能总把学生放在“净土”或“真空”中,而应该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去磨练。因此,现代德育追求开放性,力求实施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德育教育。德育规定着学生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加强德育可以提高智、美、体、劳诸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德育应从单向式走向多元化。传统德育实行的单向式灌输,其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信息源,学生是接收器。现代德育必须变单向式灌输为多元化交流。如师生交流、同学之间交流、各学科间交流,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突出,在心灵和思想的撞击中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
三、德育教育必须进行实践探索
1.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以自身作为榜样,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教师事事以身作则,是无声的命令教育,是空洞说教无法比拟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使教育主体“以身作则”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工作者应处处严于律已,当好学生的表率,只有切身体会到德育工作者要“德为人范”,才能取得“不令而行”的教育实效。
2.理解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是通过内化而实现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如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准则、知识结构等等都是外部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主体的自觉内化,才能变成内部的主体的东西,从而形成学生内在的、稳定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理解和信任学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接受教育影响和教育要求,促进内化。现代心理学家马卡连柯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别人理解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品德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层次,我们应允许学生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对同一事例、教育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和表现。在德育活动中灵活运用德育方法,使教育生动活泼。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是不行的。
3.多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进行纪律教育、基本道德和法纪观念教育,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青少年注入奋进的动力;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中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完善、价值观念的确立、思想的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德育工作不可忽视,我们应正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遵循道德规律,贯彻德育原则,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为国家民族振兴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在班级建设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