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激发师生情感,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ffhvkn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下,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那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激发各自的情感。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谁抓住了情感教学,谁就技高一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略谈一些感受。
  
  一、关注学生主观情感,诱发学生的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直接、间接地转化为人的动机和意志,激发、维持、强化人的认知活动,从而提高个体的认知效率。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对待学生我们不能仅仅把他们当成我们教师进行个人表演的道具,而是要尊重他们的精神,尊重他们的价值体现方式,尊重他们的情感。比如在复习多如牛毛,稍不留神就可能出错的字音和字形时,我就采用部分分组默写比赛和部分小组内纠错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的游戏。并且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在竞争和犯错过程中分辨正误,加深印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只是刻板地让学生机械抄写,必然导致学生情感的失落,进而马虎了事、敷衍塞责,也必然带来教师的不满和对学生情感的冷落。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就只能成为肥皂泡。
  其次,要激发并丰富学生的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潜在的热情。比如在教学文言文《赵普》时,我先从“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说起,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迫切要求认识赵普的欲望。这样,对照文下注解并查工具书以疏通文意,就变成他们的自身要求,而不是我强迫他们去翻译。当然,不同的文体,可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可以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可以精心设计导语,比如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
  
  二、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的心弦
  
  语文教材中,有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比如在教学白居易《观刈麦》一诗时,我采用了朗读引发、情景再现、背景穿插、研读体味、情境体验、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中感受自然之美和丰收的喜悦;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体会农民收割的艰辛;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认识到百姓为活命而忍受又热又长的夏日煎熬的辛酸;在“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中看清导致百姓生活贫困的根源——租税剥削太重;在“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敬佩作为官吏之一的诗人对百姓同情的难能可贵。从而真切地感悟到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类似这样,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三、调动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碰撞学生的心灵
  
  专家研究发现,教师的情感特征最能区分教师的效率高低。学生常常自发地对教师模仿、认同,各方面悄悄地受到了影响。比如我最头疼的事就是看学生那难以辨认的字。为此,我坚持陪学生练字。板书时,我从不写潦草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让学生从我的一笔一划中感受到方块字的魅力,从而爱上汉字,用心书写。因为教师给了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而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
  当然,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要倾注更多的爱。要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这样,他们也会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教师还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可见,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激荡、抒发师生情感的海洋,应该让师生在深厚的情感积淀中感到愉悦,感到满足,感受语文教与学带来的乐趣!这样,构建有效甚至高效的语文课堂才不会是纸上谈兵。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头桥中学)
其他文献
一、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如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公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
5月3日,广西崇左市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蓝绿鹊归巢喂食幼鸟。(彭寰 摄)5月4日,天鹅畅游浙江省湖州市中南百草园湖面。(王冈 摄)5月6日,浙江省金華市兰溪市赤溪街道常满塘村美丽田园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胡肖飞 摄)
20世纪50年代,叶圣陶先生提出“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学理念。在2001年实施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录中对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习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习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扬合作精神。”但至今口语教学的发展并不令人乐观,仍然表现出“无效”或“低效”的特征。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深感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谓“不会学习”,就是指没有掌握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通过十多年的教学体验,深深感悟到,学生学英语的最大问题是学不得法,导致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外语教学常被罩上一层阴影。因此,对教师来说,研究学法比研究教法更重要。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使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
分析安徽省中考试题的特点,对中考复习是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那种粗线条的、笼统的复习是低效率的,教师应该在充分研究和分析安徽省2009年中考试题特点的基础上,对2010年的中考试题的命题指向、考点梳理、题型变化、复习技巧等方面,进行仔细、深入地分析,对重点考查内容做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一、分析试题命题特点    安徽省语文学科命题均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考纲为基准,每年中考语文试
今年4月25日,在广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参观“血战湘江突重围”展陈。在油画《陈树湘》前,总书记停下脚步,凝视良久。离开纪念馆前,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正是因为红军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军队,才能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绝境重生,迸发出不被一切敌人压倒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为什么中国革命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居然成功了?成功的奥秘就在这里。”坚定的信
2009年高考语文安徽卷,面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的第一次高考,在经过一番平稳而求新的“弯道超越”后,好评如潮,可谓“绿水波平花烂漫”。当我们回望2009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的试卷特点时,多少可以窥见到2010年的命题方向,这也为2010年高考语文提供复习的思路和策略。  特点一:2009年安徽卷着力体现时代鲜明色彩,悉心关注学生心灵成长。试卷中各类材料背景涉及到2008-2009年间主要事件:改革开
中国人表达情感的含蓄性,造成了中国诗歌讲究意象、内蕴深沉的特点。这一方面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美感,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困难。其实,表意的隐蔽性很多时候是通过双关的修辞来完成,能抓住双关的基本规律,很多诗歌的内蕴就能够迎刃而“解”。  从分析的方法和角度来看,双关在诗歌中往往可以体现为这样几种类型:    一、读:谐音比喻    最为人熟知的要算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
随着江苏省“五项严规”的坚定执行,我们的教学回到了常态,这是一个可喜的事情,但是有部分学生却不会充分利用时间自主学习。加之课时大大缩减,时间赛黄金,对于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已经没有时间,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写好作业评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物理教学按照内容不同可分为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管是哪种课型,课程结束后都会布置相应的作业加以巩固,而作业批改中的评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回归语文教学本色,首先要以语言为核心,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  一是咬文嚼字,发现“言外之意”,训练学生思辨的功夫。如“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札札”是拟声词,用在句中含义颇丰:一是突出织女紧张繁忙而艰辛的劳动;二是动作熟练,忙而不乱,技术娴熟;三是突出了织女的心理,她想尽快完成任务与牛郎见面,因而加班加点,提高劳动的强度与工作的效率。四是利用“札札”这一组重复单调的声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