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剪剪报纸也可以发财,这是真的吗?”如果说一家二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利用收购价才几毛钱一斤的旧报纸,每年创造出十几万或者几十万元的利润,就可称之为“发财”那么文中主人公通过剪报纸更是创造出了财富传奇。
厦门“兰花剪报公司”的老板纪剑峰最早在厦门深田路陋巷办公,到今天购买两套凯旋广场的豪华公寓做办公室,五年换了五个地方,颇具传奇色彩。
事业和爱好不谋而合
纪剑峰初与报纸结缘时,只是把它当作认识世界的工具。而报纸作为一种“新闻易碎品”,总是来去匆匆,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后翻查起来也不方便,于是,小纪萌发了剪报的念头。到初中毕业时,他剪出了厚厚一本《医疗卫生专辑》,这是小纪最早的剪报集子。
1993年的一天,小纪在某份报纸一个并不醒目的版位上,捕捉到了一条改变他一生的信息——“剪报公司:九十年代必需品”。小纪读了一遍又一遍,难掩内心的狂喜:没想到事业和爱好可以合二为一!
借鸡生蛋,初尝甜头
虽说找到了事业的切入点,但小纪并没有马上大张旗鼓地开公司,他还需要一些实际经验的积累和足够的信心。1993年6月,纪剑峰就挂靠在朋友开的大众咨询公司试办起了剪报业务,由大众公司代开发票,对外联系工作则打着“厦门市兰花剪报有限公司(筹)”的旗号。当时实际投资只有2000多元,1000多元拿来订阅报刊,其他用于印刷征订单,由五六个业务员负责上门派单推销。不到一个月时间,便有十几家公司前来订阅。由于客户向他们订阅剪报资料是按年收费,而兰花公司向邮局订报刊是按月付款,再加上营业执照、营业场所都是大众公司的,所以资金周转不会太紧张。试营业近半年,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三万余元资金后,1993年底小纪正式向工商局申请了营业执照,“厦门市兰花剪报有限公司”的牌子在深田路的一条陋巷中挂起来了。
量体裁衣,先找客户后订报
客户是跑出来的,一点不假。兰花公司自成立第一天起,就本着“先找客户,后订报纸”的原则将剪报的营销视为业务重点,定员定时上门推销,根据剪报产品的类别、性质,寻找合适的客户。根据小纪的经验,客户感兴趣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行业信息、竞争情报、媒体传播与广告监测等方面。业务员在第一次拜访客户时,会将产品样本及公司介绍派发给客户,激发其潜在需求,客户若有需要一般会主动联系订阅。有了客户,小纪才按客户的信息需求有选择地订阅相关的报刊,避免盲目征订带来的成本浪费。
竞争优势在于制造“绝版”
成立至今,“兰花剪报公司”一直是厦门市乃至福建省惟一的一家专业剪报公司,每年投入五万多元,订有近300种报刊杂志,其剪报产品类别涵盖了二三十个行业,前来订阅剪报产品的客户也从1994年初的二三十家发展到现在的五百多家,一份剪报的月订费一般是50元,算一算就会明白,盈利空间还是较大的。
剪报公司有利可图,后来跟进者自然不少,但为什么大多是昙花一现呢?纪剑峰一语道破天机:“很简单,他们是卖信息,我们是卖情报;他们是卖报纸产品,我们是做咨询服务。剪报,只是我们提供咨询服务的一种形式。”
他相信,最重要的永远是你所面对的某个特殊的客户。正如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剪报咨询业也没有两家需求完全相同的客户。“兰花公司出售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绝版’,没有可复制性”纪剑峰认为这正是兰花公司的竞争优势所在。
为此,争取到客户以后,纪剑峰和他的同言们首先区分出不同客户的需求差异,即使两家客户提出了相同的要求,他们也一定要从中找出不同的个性来。纪剑峰要求员工们必须做到“腿勤、口勤、脑勤、手勤”,既要有保险推销员的勇气和毅力,还要有专业编辑的知识和经验。一条信息必须经过整理、研究、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之后才会体现出真正的价值,仅仅停留了采集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服务 兰花的信息产品涵盖家电、广告、食品等多个类别共计数百个品种,纷繁复杂,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其中敏感度是最关键的而敏感度来源于知识积累,决非一朝一夕的事。为保证人员的素质,兰花公司特地在全国各大专院校聘请了上百位专家担任顾问,以保证其产品的含金量。纪剑峰今年30岁出头,其他的职员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中学历最低的也是六专水平。
积极e化,轻装前行
许多人都问过纪剑峰这样个问题:剪报咨询业会不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他说:“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就说明冲击已经形成。但是,剪报咨询业是不会被互联网所覆盖的。”
据介绍,纪剑峰正在筹备把装备升级——运用电脑光碟制作剪报成品。通常,一周的剪报资料装订起来,重量可达两三斤,如果企业要看整月的剪报,就得拿箱子来装运用电脑光碟后,几十斤厚重的资料全都可以装进薄薄的碟子中。到时,纪剑峰和他的兰花公司就可以轻装前行了。
厦门“兰花剪报公司”的老板纪剑峰最早在厦门深田路陋巷办公,到今天购买两套凯旋广场的豪华公寓做办公室,五年换了五个地方,颇具传奇色彩。
事业和爱好不谋而合
纪剑峰初与报纸结缘时,只是把它当作认识世界的工具。而报纸作为一种“新闻易碎品”,总是来去匆匆,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后翻查起来也不方便,于是,小纪萌发了剪报的念头。到初中毕业时,他剪出了厚厚一本《医疗卫生专辑》,这是小纪最早的剪报集子。
1993年的一天,小纪在某份报纸一个并不醒目的版位上,捕捉到了一条改变他一生的信息——“剪报公司:九十年代必需品”。小纪读了一遍又一遍,难掩内心的狂喜:没想到事业和爱好可以合二为一!
借鸡生蛋,初尝甜头
虽说找到了事业的切入点,但小纪并没有马上大张旗鼓地开公司,他还需要一些实际经验的积累和足够的信心。1993年6月,纪剑峰就挂靠在朋友开的大众咨询公司试办起了剪报业务,由大众公司代开发票,对外联系工作则打着“厦门市兰花剪报有限公司(筹)”的旗号。当时实际投资只有2000多元,1000多元拿来订阅报刊,其他用于印刷征订单,由五六个业务员负责上门派单推销。不到一个月时间,便有十几家公司前来订阅。由于客户向他们订阅剪报资料是按年收费,而兰花公司向邮局订报刊是按月付款,再加上营业执照、营业场所都是大众公司的,所以资金周转不会太紧张。试营业近半年,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三万余元资金后,1993年底小纪正式向工商局申请了营业执照,“厦门市兰花剪报有限公司”的牌子在深田路的一条陋巷中挂起来了。
量体裁衣,先找客户后订报
客户是跑出来的,一点不假。兰花公司自成立第一天起,就本着“先找客户,后订报纸”的原则将剪报的营销视为业务重点,定员定时上门推销,根据剪报产品的类别、性质,寻找合适的客户。根据小纪的经验,客户感兴趣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行业信息、竞争情报、媒体传播与广告监测等方面。业务员在第一次拜访客户时,会将产品样本及公司介绍派发给客户,激发其潜在需求,客户若有需要一般会主动联系订阅。有了客户,小纪才按客户的信息需求有选择地订阅相关的报刊,避免盲目征订带来的成本浪费。
竞争优势在于制造“绝版”
成立至今,“兰花剪报公司”一直是厦门市乃至福建省惟一的一家专业剪报公司,每年投入五万多元,订有近300种报刊杂志,其剪报产品类别涵盖了二三十个行业,前来订阅剪报产品的客户也从1994年初的二三十家发展到现在的五百多家,一份剪报的月订费一般是50元,算一算就会明白,盈利空间还是较大的。
剪报公司有利可图,后来跟进者自然不少,但为什么大多是昙花一现呢?纪剑峰一语道破天机:“很简单,他们是卖信息,我们是卖情报;他们是卖报纸产品,我们是做咨询服务。剪报,只是我们提供咨询服务的一种形式。”
他相信,最重要的永远是你所面对的某个特殊的客户。正如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剪报咨询业也没有两家需求完全相同的客户。“兰花公司出售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绝版’,没有可复制性”纪剑峰认为这正是兰花公司的竞争优势所在。
为此,争取到客户以后,纪剑峰和他的同言们首先区分出不同客户的需求差异,即使两家客户提出了相同的要求,他们也一定要从中找出不同的个性来。纪剑峰要求员工们必须做到“腿勤、口勤、脑勤、手勤”,既要有保险推销员的勇气和毅力,还要有专业编辑的知识和经验。一条信息必须经过整理、研究、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之后才会体现出真正的价值,仅仅停留了采集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服务 兰花的信息产品涵盖家电、广告、食品等多个类别共计数百个品种,纷繁复杂,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其中敏感度是最关键的而敏感度来源于知识积累,决非一朝一夕的事。为保证人员的素质,兰花公司特地在全国各大专院校聘请了上百位专家担任顾问,以保证其产品的含金量。纪剑峰今年30岁出头,其他的职员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中学历最低的也是六专水平。
积极e化,轻装前行
许多人都问过纪剑峰这样个问题:剪报咨询业会不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他说:“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就说明冲击已经形成。但是,剪报咨询业是不会被互联网所覆盖的。”
据介绍,纪剑峰正在筹备把装备升级——运用电脑光碟制作剪报成品。通常,一周的剪报资料装订起来,重量可达两三斤,如果企业要看整月的剪报,就得拿箱子来装运用电脑光碟后,几十斤厚重的资料全都可以装进薄薄的碟子中。到时,纪剑峰和他的兰花公司就可以轻装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