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的可译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ch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能不能翻译,多年来颇有争议。《京华烟云》原文是英文,内容涉及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又是不是可译?本文分析了作品本身可以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翻译,列举了《京华烟云》平行语料库的一些实例,从反向来佐证文化的可译性,旨在为今后处理中华文化的翻译提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文化 可译性 京华烟云 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文化到底能不能翻译?假如能够翻译,该如何翻译?这些问题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译者,赞成和反对的声音都有。那么文化到底可不可以翻译?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的确是很难翻译;但在中外交流日益发展的今天,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从异语读者渴望了解原语文化的角度,文化是可以翻译的。正如翻译家杨宪益高屋建瓴,指出“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都是人,人类的思想感情都是可以互通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什么东西应该都可翻译”。
  二 《京华烟云》与中华文化
  1936年,林语堂旅居美国时,用英文写下了一部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作品,这就是“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京华烟云》用英文描述北平姚、曾、牛三大家族30多年间的恩怨情仇。为传播中华文化,让海外了解特定阶段的中国,起到不容忽略的作用。正如薄冰所言“林语堂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近年来,国内外对《京华烟云》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外语教学研究方面,在中华文化特色词语翻译研究方面,在文化传播学方面,在道教哲学思想翻译研究方面,在文学欣赏语与翻译研究方面,发表的著述不可胜数。从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来说,Moment in Peking虽然译本众多,但认可度较高的不多,张振玉、郁飞的译本当为首选,对比研究的价值较大。《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建设,就选择这两个译本来对应原文。
  一般来说,文化的可译性都是从原文到译文的顺序来对比分析,中华文化的可译性也应当从汉语到英译的顺序来考究。但鉴于《京华烟云》的特殊性,先有英文,再有汉译本。顺序虽然颠倒,但在从汉译本到原文的逆向思维中,仍然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华文化是如何用英文来表达;而这种表达和翻译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这里有人会质疑:创作怎么和翻译相提并论?林先生用英文创作《京华烟云》,难道是将头脑中的汉语思维翻译成英文的吗?笔者不敢武断地给出判定,毕竟林先生只用了1年时间,就完成此书——如果没有英语思维,如果没有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恐难成型。文章中提及的中华文化部分,采用的变通手法——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确为常用的翻译手法。
  笔者在《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原文、译文一对二的对比,体会到林先生是文化可译性的伟大实践者。在中国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语言、文化的话语权是何等重要。在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不仅仅是把外国的文化引进来,更多的是需要把中华文化推介给西方。
  三 《京华烟云》语料库与中华文化的可译性
  平行语料库(也称为对应语料库或双语对应语料库)是“由原文文本及其平行对应的译语文本构成的双语语料库,其双语对应程度可有词级、句级和段级几种”。《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是句级对齐,链接在“中国汉英语料大世界”网页,发布于互联网上,供国内外研究林语堂、研究《京华烟云》、研究文化传播学、研究文化的可译性的人士共享。该语料库可以直观地提供英汉两种语言在句级层面的对比,体现中华文化的可译性。该语料库已经成形,不日将发布于网上。由于篇幅的关系,实例采用一一对应,译本只采用张译本,方便读者认知:其实林先生创作《京华烟云》原文的时候就已经在将文化的可译性付诸于实际行动之中。
  1 节假日文化
  A disinfection,to drive away evil air,was usually done by burning mint herbs in the house on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and children carried beautiful colored silk pendants on their breasts,containing fragrant powder from herbs to ward off disease for the summer,which was the usual season for epidemics.
  在五月节,都按老规矩在房里点艾草驱邪避虫,孩子们在胸前要戴五彩丝绸的小包,叫“方胜儿”,里面装着香料以防夏天的疾病。
  通过这段文章的英中文对比,西方人可以了解到中国人在端午节前后使用艾草驱虫辟邪的传统。尽管时过境迁,但仍有很多人保留这样的传统,甚至用艾草煮水洗浴,能够祛湿解毒。此外,文章还提及中秋、清明、元宵等中国传统的节日,将中国人怎样过节描述得惟妙惟肖。
  2 饮食文化
  She knew that crab and persimmons did not go together,that crab was “cold” and eel was “hot” for the body.
  她知道螃蟹跟柿子不能同吃,因为螃蟹是寒性儿,柿子是热性儿。
  中国人强调“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原文中描述细品螃蟹的情景更是引人入胜:木兰会说螃蟹;莫愁则会吃螃蟹。西方友人不吃螃蟹,但从中也能了解中国的食蟹文化,了解螃蟹是不能和柿子同食。或许还有爱刨根问底的朋友,想搜集中国菜谱原料中,哪些是不能搭配烹饪的。另外,北京的小吃,腊八粥的配料等,文中描述得都绘声绘色,让西方朋友知道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养生文化
  He would get up at exactly midnight,cross his legs and sit in position,perform the regular number of rubbings on his forehead,the sides of his head,his cheeks and chin,then his palms and feet,and begin to control his breath and practice deep abdominal breathing and regulate the swallow of his saliva.
  子夜起来,盘膝打坐。在前额上,两鬓上,腮颊上,下巴上,然后手心脚心,要磨擦固定的次数,然后控制呼吸,气沉丹田再运气,调理并吞咽唾液。
  此句描述了姚老爷在半夜里气沉丹田,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养生和强身健体目的。而气功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强身健体,而当代科学又不能够解释其中的奥妙,这就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从国外来中国学习气功,学习中国的养生之道。
  4 中医文化
  Upon the varied nuances of the pulse beats and their undertones,the yun,the old doctor relied as the modern doctor relies upon the temperature chart;but it was something finely felt,to be recognized only by experience and impossible to state in figures.
  有经验的老中医只看脉搏的“韵”,也可以辨别出脉跳动下细微的差别,正如西医之看体温表;不过手指头的感觉很细微,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有些西医无法救治的病人反倒用中医给治愈。西医强调数据分析,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中医注重积累,“老中医”表明中医医术绝非短时间能够掌握。非量化的中医在治病、救人、养生上的奥妙越来越受到西方世界关注,来中国学习中医的人越来越多,世界对中医的了解也越来越客观、全面。
  5 亲属文化
  They had to learn …the complicated science of nomenclature for different gradations of kinship among the paternal and maternal uncles and aunts,paternal uncles’wives,maternal uncles'wives,paternal aunts’husbands,maternal aunts’husbands,sisters and sisters-in-law of the aunts both paternal and maternal,children of the sisters of the aunts,both paternal and maternal,and every possible variation of cousins and nephews and nieces and nieces’husbands.
  她们必须学会……远近许多父系母系方面亲戚的称呼,如舅父、姨父、伯父、叔父、舅母、姨母、姑母、伯母、婶子、姐妹、姑表姐妹、堂姐妹、表兄弟、姑表兄弟、堂兄弟、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还有这些人的子女称呼等。
  中国历来重视亲情。家人、亲戚往来频繁,七大姑八大姨如数家珍。亲戚的称谓是中国孩子儿时的必修课。西方国家,人情关系淡薄。孩子成年以后,各自独立,平时偶尔走动。英文中一个cousin既可以代表“表兄弟”、“表姐妹”,也可以指代“堂兄弟”、“堂姐妹”。而中国人定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否则,连亲戚都不认得、叫不上,其他又从何谈起。
  6 “五行”文化
  While Earth would mix with Water,yet the result would be soft and muddy and nothing great would come of such a match.
  土若与水混和起来,结果只是软稀泥,这种婚配没有什么大好处。
  “五行”即“水木金火土”。“五行”相配,强调“阴阳”的互补与和谐。尽管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反映了过去国人注重婚姻中的“门当户对”。当代媒体相亲栏目里年轻人所热衷的“属相”与“星座”匹配,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7 道教文化
  To Tao,the zenith is not high,nor the nadir low;no point in time is long ago,nor by lapse of ages has it grown old.
  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影响中国人的思维、举止。道教思想是《京华烟云》的主线,林先生妙笔生花,将庄子关于世界的哲理体现在姚老爷、姚木兰身上,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道教精髓的思想在林氏笔下自然流露,与林早年翻译过庄子不无关系,也从另一侧面证明道教文化的可译性。
  8 方言文化
  We still sometimes say panghsieh and some times say panghai for crabs in the different dialects,and sometimes say hsiehtse and sometimes say haitse for shoes.
  现在说“螃蟹”,在方言里有时候儿说“螃孩”。说“鞋子”有时候儿在方言里说“孩子”。
  这一段中,林先生在原文中主要运用音译法(transliteration)来处理方言的可译性。比如:“螃蟹”北方人叫“螃海”,南方人叫“海子”。这些不同的称谓只能用音译法来处理。音译法在汉语文化特色词语上的翻译到底是法宝还是无奈,张宏(2008)已经有所研究。尽管西方读者一开始可能不止所云,但从dialect这个词中也能得知中国关于“螃蟹”有着不同的方言称谓。
  上述案例仅是《京华烟云》众多中华文化元素的一部分,相关的地名、官衔、民谚、俗语、庙会、婚丧嫁娶的翻译更是俯拾皆是。《京华烟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现实生活中仍旧能找到这些文化的沉淀。如何把语料库中的文化特色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标记,比如文化特色词语用音译法有多少,音译加意译又有多少,方便文化可译性的检索、统计,是下个阶段语料库研发的主要任务。
  四 《京华烟云》背后的思考
  文化的可译性使得《京华烟云》语料库可以用于汉英语言文化的对比与翻译研究,用于英语语言的教学与研究,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用于英语、汉语的文学鉴赏,用于翻译批评,用于文化传播学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普及,随着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如何把更多国内的文学作品、经典名作翻译成英文,把中华文化推介给全世界,让中华文化在东西方文明对话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是当前译者的首要任务。但愿有越来越多的译者像林语堂先生那样“两脚踏中西文化,挚爱故国不泥古”;也企盼林氏的《京华烟云》能够给文化译者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Lin Yutang.Moment in Pek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 王克非等:《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3] 杨宪益:《略谈我从事翻译工作的经历与体会》,金圣华、黄国彬:《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
   [4] 张宏:《音译法——汉语文化特色词语翻译的法宝还是无奈》,《第18界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外文出版社,2008年版。
   [5] 林语堂,张振玉译:《京华烟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张宏,男,1971—,安徽定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语料库,工作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尚健”诗歌美学观是欧阳修对北宋中期诗坛贡献的核心价值观。对“尚健”诗风的追求和倡导,使欧阳修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并引领一代诗风的转变。本文从宗儒思想与“尚健”诗歌美学的内在关联、“尚健”诗歌美学的现实针对性、“尚健”诗歌美学的师从关系等三个方面,剖析了欧阳修“尚健”诗歌美学观的特点及成因。  关键词:欧阳修 尚健 诗歌美学 宋诗 诗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欧阳
期刊
摘要刘知几《史通》首先区分并标示出历史叙事的独特性质,并以实录和简省为原则展开论述。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史通》对历史叙事的论述不够深入。  关键词:历史叙事 实录 简省 《史通》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刘知几《史通》是中国史学领域内备受推崇的一部批评著作,“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清黄叔林语)。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史书撰写的各个方面,历史叙事即为其中重要内容之
期刊
摘要温庭筠被尊为“花间鼻祖”,他确立了词香软的艺术风格,并完成了民间词向文人词的过渡及在词的体式、特性方面的规范作用。本文在前人深入研究温庭筠词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因素、温氏个性因素、文学艺术自身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细致解读了温词特点的成因。  关键词:温庭筠 香艳 跳接 意象 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近人王国维和刘毓盘各辑《金荃词》一卷,他们所收录的这些词作绝大部分
期刊
摘要唐代是道教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女性文学大发展的时代,而成就最高的女作家几乎都是女冠。道教对女性的尊崇以及唐代女性入道的兴盛催生了女冠诗人,而女冠诗人女道的身份使得她们可以享受自由而广泛的社会交往,从而造就了她们的诗歌成就。  关键词:唐代 女性文学 道教 渊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女性文学大发展的时代。虽然唐代女
期刊
摘要《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翻译特色自成一家。其独到之处主要源于译者创新性的翻译策略。本文详细分析了《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的创新性翻译策略,以期为文学翻译提供有关策略讨论的新视角。  关键词:《红楼梦》 霍译《红楼梦》 创新性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2009年英国伟大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kes)先生的去世,对我国汉文化在英国乃至世界的传播无疑是
期刊
摘要登高文学发展到宋代,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辛弃疾登高主题的词作表现出了自己的创作特色,他将个人命运和整个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登高者的角色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去定位,思考人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所在及如何体现,从而使其登高词作既大气磅礴又将人生价值意识表现得突出而深刻。  关键词:辛弃疾 登高词 空间 时间 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对立不能切断历史,词的发展到宋朝开始大兴波澜,经过飞跃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本文回顾了词与音乐离合盛衰的历史,目的是探讨歌词意义上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 诗词 独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中发现,有些词家提出关于歌词的“独立”。什么叫独立?按标准的解释是:不依赖外界;不受外界束缚。对歌词而言,外界、外力,当然是指音乐。所以,所谓歌词的对立,无非是主
期刊
摘要对话体语录在禅籍中的使用往往呈现出一定特点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使得对话的双方始终处于动态的语境中,从而形成了不同意旨的表达。因此,场合性的变化打破了双方的平衡与稳定性,继而使这些谚语产生了崭新的、富于变化性的含义。  关键词:禅籍谚语 使用场合 变化性含义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在禅籍中使用谚语最多的,莫过于语录。语录通常为对话体的语言互动形式,禅师与学人一问一答,双方完
期刊
摘要本文回顾了thou、you作为单数第二人称代词在莎士比亚时代的含义及用法,通过考察莎剧《冬天的故事》的两个中译本对它们的不同译法所造成的效果差异,分析了用汉语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你”、“您”翻译thou、you可能产生的问题,指出虽然区分thou、you有无标记可以作为选择合适译法的参考,但它们出现的语境才是决定用“你”或“您”的关键。  关键词:thou you 单数第二人称代词 翻译 标记性
期刊
摘要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英汉诗歌翻译应注重传达意境文化。译者应根据意境翻译的传承原则、重构策略和对应表达技巧,将不同的文化意境塑造与传达出来,以利于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英汉诗歌 意境文化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英汉诗歌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诗歌情景的交融。它是诗人假借特殊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的意象创造的丰富而真挚的情感世界。但诗人抒发的感情并非语言能完全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