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的突围与创新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p_d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这句话一直让我觉得很“扎心”,也成为我近年来反思课堂、追溯课堂本质的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我真的“会”上体育课吗?“会”上一节让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吗?追问上了34年体育课的自己,我突然觉得问迟了,或者是不敢问。自以为是“老”教师,心中的那个“会”过度自我了。其实,好课堂就是在从“不会”到“会”,再从“会”到“慧”的不断挑战、不断攀升的过程中磨砺出来的。我于2014年和2019年分别在“‘千课万人’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和全国“‘名思教研’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执教了小学三年级“障碍跑和游戏”一课。两次课相隔五年,虽然内容没变,但留给观摩老师、留给学生、留给自己的不一样的思考却无限延伸。
  一、理念、教材与学情的突围
  理念就是课的风向标,决定课的走向和效果。本节课紧扣“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探究”主题,以践行新课标理念为根本,将“常态性、有效率、有生成、待完善的”课的平实过程作为行为导向,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作用,通过多种创新学练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开放的障碍跑教学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合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本节课有三个亮点与特色:①公开课也是常态课;②突出“学”的指导;③设计“人体障碍”,打破障碍跑原有课堂模式。
  障碍跑是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移动类“跑”单元内容之一,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学习自然地形跑、合作跑、30~50米快速跑、障碍跑等内容。本课是第7课时,学生已有各种跑的技能储备,有利于本课学习;但平时学生过障碍的经验比较少,所以过障碍是一次挑战。本课创新设计绕、跨、钻“人体障碍”,让学生体验和挑战,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意志力、耐挫力及身体素质有很大好处。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人与物、教材与负荷、体育与生活的转换和冲突关系,有三个值得剖析的地方:①抓住教材利用价值;②抓住资源合理搭配;③抓住过程设计创新。
  学情是课的突破口。教师要投学生所好,用更适合的方法,吸引學生最大限度地付出努力。学情的有利因素包括:三年级学生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模仿能力较强,对跑的练习总是乐此不疲。不利因素包括:虽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技能基础,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满足,这对新技术动作的学习有一定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注意三点:①摸准学生脾性,知道他们要什么;②找准学习方式,选择便捷的方法;③发现课堂生成,体现思维的碰撞。
  二、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及反思
  1. 准备活动
  ①教师语言导入,引发学生对用身体做障碍的好奇,明确课堂要求;②玩“照镜子”小游戏,活动肩、胸、腰、膝、踝、手腕等部位,既有趣味又有效果;③随六段不同音乐情绪的变化玩手帕,如顶、绕、抛、夹、跳、吹、转、跑等;④随“向前冲”音乐做手帕操,创编旗语、风车转、伸懒腰、读书郎、洗衣服、作揖、拉弓箭、擦窗子、宫廷舞步等。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语言互动,既提出课堂要求,又集中了学生注意力。热身活动让学生动手又动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主教材学习做好积极
  准备。
  2. 教学过程
  绕 1.全班散点站位当“小树林”,两膝间夹手帕变“树干”,两手臂斜上举变“树枝”。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位学生对应一个组内编号。如教师叫到2号、8号,所有2号和8号学生立刻捉迷藏式地绕过多棵小树,当教师叫到下一组时,2号和8号立刻回位变成小树林。3.请学生示范,并说出动作体会,总结出“要想绕得好,贴着小树跑;要想绕得快,身体重心变化快”的动作口诀。4.教师提醒“小树”可以变化树枝的形状,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为绕得好的同伴点赞 1.全班散点(间距3米)站位,折叠手帕放于点位地垫上代表“小树墩”,学生自由绕跑“小树墩”。2.检查“站立式起跑”姿势,口诀复习并相互纠正,反复做几次。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绕过“小树墩”。4.两人一组互相“串门”绕“小树墩”,看谁绕得快又好,并分享好办法。5.两人一组,一人变“小树苗”,另一人绕“小树苗”,绕回自己位置时快速举手示意,同时喊“打卡”,绕4次后交换角色。6.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小树苗在阳光下、刮大风、开心”时的肢体变化,思考在变化身体的情况下怎样绕得快又好
  跨 1.教师示范变成结实的“小木椅”(直腿夹手帕坐地,两手撑于身体后),且要求身体紧张,姿态优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变法吗?”,学生自行变成侧撑、俯撑式小木椅。2.教师示范跨木椅方法(一半学生做木椅,一半学生跨),并用语言激励学生:“你们有信心从同伴身上跨过去吗?”“你们敢挑战吗?”“相信同伴一定能从我们身上跨过去。”3.请学生示范,总结动作口诀,再次分组体验 1.同左栏。2.教师抛出问题“用单腿还是双腿跨的?”,学生看教师示范并回答,记住口诀“后腿蹬,前腿抬,轻轻松松跨过去”。3.分组练习。一组跨,其他三组当木椅,来回跨6次后返回起点位置,快速举手示意并喊“打卡”。4.变化木椅侧撑、俯撑形状,跨的同学学会判断,练习2~3组。5.教师引导两人一组打卡跨过“滚动的小木椅”“旋转的小木椅”,4次后交换角色
  钻 1.教师引导学生搭1人、2人、4人山洞,鼓励学生创新山洞的搭法。2.请多组学生示范,总结出钻的方法口诀—“矮下身体低下头,安全迅速钻过去” “矮下身体低下头,伸胳膊伸腿钻过去”,在钻的过程中学会“猫腰式”“侧身式”等方法。3.引导学生4人一组结合绕、跨、钻组合练习,比哪组有创意 1.教师引导学生搭1人山洞,鼓励学生创新山洞的搭法,互相学习。2.两人一组打卡钻山洞,4次后交换角色。3.教师引导学生搭两人山洞,分男、女生互钻。4.请多组学生示范,总结出钻的方法口诀(同左栏)
  组合 1.四人一组,一人做起跑准备,另外三人依次做小树、小木椅、山洞,跑的同学依次绕、跨、钻过障碍,再原路返回,回到起点后举手示意完成。2.游戏方法不变,固定障碍变为学生自主变化障碍 1.“三地打卡”玩法:两人一组,一人过障碍,另一人自主变小树、小木椅、山洞,每过一次障碍必须回到起点喊“打卡”。2.每人做2轮后交换角色   【设计意图】人障“小树”“小木椅”“小山洞”的设置,让学生感受“过障碍”和“搭障碍”的快乐,体现合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手绢,用“夹”“搭”等方法固定学生两腿、搭出山洞,达到挑战自己、信任同伴的目的。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找到合适的绕、跨、钻的方法。
  3.反思
  【不变之处】①两次课都采用相同的准备活动,成功之处在于内容的创新与衔接、有效迁移主教材内容,以及发挥音乐在体育课中的作用。②“人障”设计理念不变。③绕、跨、钻的学练方式不变。④通过手帕的“夹”“搭”,对看似静态的“人障” 提高了动作要求。
  【改变之处】①情境设置:2014年,教师引导学生变“小树”“小木椅”“小山洞”,情境贯穿不彻底。2019年,教师引导学生绕“小树林”“跨小木椅”“钻小树洞”,从动作技能学练到素质游戏都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情境一以贯之。②语言诱导:在准备活动“音乐手帕”环节,教师在活动空间、动作表现、音乐理解等方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夸张表达,在第二次课中引导得更好,学生表现力更强。③负荷考量:2019年,教师改变了2014年绕“小树林”时少数人绕、多数人静态的负荷弱点,通过2人之间人、树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动、静中体验学练的方法。2019年,跨的练习大胆设计两人一组打卡跨过“滚动的小木椅”“旋转的小木椅”,突破了过固定障碍的理念。④贴近生活:“手帕”小教具变生活物品为体育玩伴,学生容易接受和适应。而两人“打卡”合作练习,既是对过障碍完成情况的检验,又是对不折不扣完成练习的考验,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体育课堂故事中角色的建构
  本课巧妙设计“人障”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绕、跨、钻“人障”时的紧张、兴奋和挑战的乐趣,在有趣和谐的氛围中提升自信力、意志力、耐挫力,发展奔跑能力、跳跃能力和躲闪能力。教学理念表现在4个角色定位上。
  第一,角色的身份定位。上课伊始,教师说道:“今天,我们要当小小护林员,森林爷爷将带我们一起学本领,内容是障碍跑。”讓学生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角色。课中“人障”的多种变化给了每个学生角色切换的挑战。如何在每堂课中给学生比较合适的角色,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
  第二,角色的情境定位。情境是课堂学练的黏合剂,也是课堂氛围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情境,通过情境促使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热情度达到最佳状态。“网红打卡”将障碍跑和打卡进行了嫁接,将时尚融进课堂,让原本比较单调的往返跑变得生动有趣。
  第三,角色的转换定位。如果课堂角色单一,学生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继而影响学习效果。如何让设计的角色贴近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乐意为之付出身体动能,达到练有效果,值得深思。随着角色的转换,学生的身体、大脑、心理等多方面会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挑战运动极限。另外,教师角色的转换更为重要,还要更为巧妙,要在无形中带学生畅快地入课、入境。
  第四,角色的合作定位。有了角色分配,合作就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两人一组高密度地过“人障”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要绕、跨、钻过同伴的“人障”,方法好才能过得快,因此,需要在观察同伴和角色的转换中不断校正方法,这样就产生了互相学习、互相配合的合作学练场,体现出合作、默契和信任的
  状态。
  四、体育课堂故事中过程的再优化
  第一,场地器材生活化。生活即体育,体育更离不开生活。如何将器材生活化,选用或创新生活器材,是每位体育教师的必备功课。教师要善于通过运用、改造、创新等方法,变废为宝、变化组合、变通使用,同时体现一物多用、一物妙用,做到经济适用、简便易行。例如,本课使用“手帕”设计以发展上肢力量为主的“勤劳的小蜜蜂”游戏,放松运动时用“手帕”做拉伸练习。
  第二,动作口诀儿童化。好的语言是课堂的活化剂。教师需要在了解儿童上下功夫,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讲学生听得懂、感兴趣、记得住的话,努力使课堂语言贴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互动性语言调控课堂,激发兴趣,及时评价。本课中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的动作口诀,使小学生易于接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第三,教学设计创新化。备一节课,教师就要成为这节课的专家。好的设计是课的灵魂,创新一定源自热爱、好奇心、坚持和分享。本课最大的特色是利用“人体”设置障碍,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变化身体练习中,既体验过障碍的方法,又感受做障碍的乐趣,改变过去障碍跑一定要用垫子、凳子、体操圈等大量器材的现象,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第四,方法手段游戏化。游戏可谓是体育课堂的正餐或大餐。本课准备活动部分“照镜子”“音乐手绢”(见图1、图2)充满意趣;基本部分“穿越小树林”“跨过滚动的、旋转的小木椅”“钻山洞”“勤劳的小蜜蜂”等游戏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做障碍、过障碍的游戏过程中学会绕、跨、钻的方法。
  
  
  第五,学练方式灵活化。城市化的生活使得留给孩子们撒欢儿的机会越来越少,安全的枷锁禁锢了教师的思维,时代发展之责任倒逼教师必须有“变”的勇气和胆量。2019年的课堂,“集体—小组—2人小组—小组” 的学练方法更灵活,达到收与放的效果;越过动态“人障”的活动方式更灵活,学生对高低起伏的小树、来回滚动和旋转的小木椅、各种形状的树洞等要做出时机的判断和动作的配合,挑战了学生的胆量、思维和技能。
  第六,成功失败自省化。没有一堂课是完美无缺的。我在两次课中留给学生自主创设和学练的机会还不够。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如何选用得当方法、如何设计适合的运动负荷、如何关注个性差异、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等方面,需要教师做出更准确的研判,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找到答案(优化建议见图3)。
  
  体育是透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需要教师以激情、创意、想象力、好奇心去坚守,让每堂课、每个孩子、每次运动体验都能收获成长。体育教师要做的就是以“立德树人”的目标扎根课堂,让学生真正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其他文献
精神明亮,就是要有一种仰望的精神姿势和谦卑的心态。康德的墓志铭让我们怦然心动:“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也是我们早已失落且应该盯凝和仰望的。  每每阅读王开岭散文随笔自选集《精神明亮的人》,我的精神就会进行一次难得的旅行,精神也会随之明亮许多。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繁忙杂乱且崇尚物质,许多人因此远离自然,遮蔽对自然的情感
在撤点并校的过程中,大量的村小和教学点被撤,学校数量骤减。现在,国家从政策上停止了撤点并校,但其后遗症和惯性依然在农村发展。撤并后乡镇以下村小的命运如何?集中办学后如何管理、如何评价?农村的教育均衡问题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带着上述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美丽中国“首席教育官”康健和他的助手于2016年5月进行了一次乡村教育考察,自南向北,穿越滇、川、甘三省,历时20余天,走访学校24所。用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真谛是培养人。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从而改变教研流于形式、教师缺乏合作精神、教学方法相对隔阂的教育局面。我总在思考建立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每个人都是教师,同时又是学生,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无论校长还是家长,每个人都真诚友善、相亲相爱,交流体验、分享知识,互相关心、共同提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集多
本刊讯 10月28日,由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主办,济宁市人民政府、曲阜市人民政府、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承办的“寻找乡村教育家活动颁奖盛典暨乡村教育高峰论坛”在曲阜市会展中心举行。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济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于永生到会致辞。  刘利民在致辞中对获奖人员表示祝贺。他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摘 要】“简约语文”针对统编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课程标准统领下的“系统意识”、分清“课型功能”、优化“学生活动”设计等实施策略,达成教材编写意图,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简约语文 统编教材 系统意识 课型功能 学生活动  统编教材在全国统一使用已经三年,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是一套很好的教材,只是内容似乎过于丰富,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师
编者按:“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一质疑被称为“乔布斯之问”。这不仅令人思忖,若乔布斯尚健在,他会如何看待被称为“校园的海啸”的MOOCs?MOOCs是他所期待的IT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吗?本期《热点争鸣》栏目对MOOCs作了基本概述,并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的团队访谈国际著名比较教育专家王英杰教授和教育媒体专家约翰·巴格利教授,为大家走近、理解和应用M
师:大家好。通过前两节课,我发现我们班是思维特别活跃的班级,也是知识比较丰富的班级。同时我也发现了我们班的一些秘密,比如班级里有“朗读担当”,有“苏轼代言人”。(学生大笑)这节课已经是第三节语文课了,大家累了吗?  生:累。  师:这节课我们相对轻松一点,以最舒适的姿态来上这节课,从阅读的最初感受来说一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我们读过很多诗歌,大家感觉什么是诗?诗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认为
成都市中和中学化学教师、校团委书记,先后获得成都市高新区同课异构一等奖、辅导员技能大赛二等奖、成都市德育成果二等奖,曾荣获成都市高新区“教坛新秀”“十佳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工作8年来,在同事眼中,杨娜老师虽然性格大大咧咧,但是对待教学却一丝不苟;在学生眼中,她上课风趣幽默、亲和力强,作业还总“打5折”。  一、坚信化学是“有温度”的学科  杨老师的硕士研究方向是含Si的化合物—分子筛,是石油催
从教的第13个年头,我开始觉得自己遇到了所谓“专业瓶颈”。尽管那时我已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在单元主题教学上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我感到自己仍然受制于单篇课文,手脚像被捆住似的,没有自由,难以放开施展。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一周有12节课,每天都必须备出一堂新课,工作量比较大。为了备出有效、有趣的课,要花大量的时间查找资料、写教案、做课件、出练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可谓费尽心思。辛苦并不怕,让
很多学生目前在写作中对于作文材料毫不怀疑,被规训出一种虚假的辩证思考的姿态。这样的写作活动无法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锻炼,更无法让学生获得在写作中深化对于自我与世界的认识的素养。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掌握自我对话的一种范式:初始观点—质疑自我—提供理由—重构观点。掌握这样的思维工具,可以让学生沿着自己的“第一直觉”深入思考下去,在完善自己的论证的同时抵达更深刻的思想,最终实现与材料的真正对话。这样的写作活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