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人才谱系 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 :中国人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33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他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承载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的使命,它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其他文献
后疫情时代英语专业学生应该以全新视角解读专业,学生要以全新的方式来学习英语,只有专业技能过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通过采取翻转课堂学习模式、App移动端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线上线下学习模式、微课学习模式,从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专业技能本领过硬、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校企合作提高就业率、积极面对职业选择等全新视角解读就业焦虑,帮助英语专业学生更好地处理学业与就业的之间关系
期刊
202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四川阆中市邵家湾清代邵万全夫妇墓坊开展调查,对其进行测绘和拓片。墓坊为仿木结构,八字形,整体面阔五开间,七楼,庑殿顶,筒瓦屋面,上有宝顶,下有须弥座。正面刻满雕刻,有墓主夫妇坐像,八仙,福禄寿、花卉等吉祥图案以及戏曲雕刻等。一层各间都刻有文字,内容包括墓志、世系、诗词、对联等,由墓志可知,墓葬修建时间为咸丰九年(1859年),该墓为邵万全夫妇生前所建,为二位
期刊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后疫情时代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建立考研指导帮扶机制、提升教师就业指导水平、系统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持续拓展就业市场等措施,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上措施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自身特点,构建长效性就业工作体系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以“5W1H”为逻辑链、理清乳制品生产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思路,结合的生产和服务实际从“7个阶段、8个方面、35个步骤”中逐一对能耗、物耗、水耗等梳理分析、调查诊断、深挖细审.进而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以系统、完整、全面、深入地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并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工作.经实施无/低费方案和中/高费方案后,节水29.90万t/a,减少废水排放4.10万t/a,产生经济效益170.39万
期刊
双层股权结构解决了公司进行股权融资时创始人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减弱的问题,能够保持公司控制权的相对稳定,受到了公司创始人股东的广泛欢迎。在公司设立初期,保持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有利于公司文化和价值的形成,然而,从长期来看,由于双层股权结构下表决权与剩余索取权之间的错配,此种安排可能会增加创始人股东与其他投资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为了从根本上化解表决权与剩余索取权错配带来的风险,在实践中,投资者开始运用契约工
学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对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做出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然而现在的乡村人才状况,仍然与乡村振兴战略多元化人才需求不相匹配,乡村人才数量薄弱、素质羸弱、乡村干部领导力贫弱的“三弱”现象成为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的阻碍。因此文章提出了优化环境吸引人才、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助力
期刊
[目的]了解北京市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认知、需求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4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的620名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运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需要的因素。[结果]在606份有效问卷中,491人(81.0%)不了解智慧养老,115人(19.0%)了解智慧养老;419人(69.1%)需要智慧养老服务,187人(30.9%)不需要智慧
期刊
<正>今年6月10日,是张懿院士八十大寿,值此之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经由《过程工程学报》为张懿院士发行《绿色制造的全过程污染控制》专刊,本专刊特邀多名资源、环境领域知名专家精心撰写论文,以贺张懿院士八十华诞。2001年,我来过程所参加百人计划答辩,第一次见到张院士,她对我回国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与支持。一转眼,至今竟已近20年。这些年间,我对张
期刊
<正>HVT作为病毒载体携带外源保护性抗原基因方面,与其它病毒载体相比具有许多优势:使用安全,对鸡及其它动物均无致病性;接种鸡体后病毒在鸡体内形成长达数周的病毒血症,且终生潜伏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并维持终生,接种一次即可获得终生免疫。目前,国外已成功地利
会议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报纸上经常刊登关于恋爱婚姻议题的论述文章,还不时出现由私人情感事件所引发的更为时效性的讨论,记者、编辑、读者共同参与到这些讨论中。但由于当时社会还没有形成较为明晰的家庭以及社区规则,同时也缺乏清楚确切的相关法律条例,因而这些由私人情感事件在公共报刊的曝露常常会引发持续的话语论争。媒体对这些私人情感议题的大量报道,虽然不乏有哗众煽情的部分,但是也吸引了不同身份、派别的人参与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