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要成为一名好教师需具备一些必不可少的特质,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笔者认为,做一名学生满意的教师,就要对事业执着追求、甘于奉献;就要自觉砥砺德行,束身自爱;就要笃信好学,与学生共同成长;就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为师者,“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对事业甘于奉献
为人师,就要有一种气质和态度,就要钟爱自己的事业,醉心于自己的事业,并投以饱满热情,保持执着追求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杰出人才。在我国部分偏远地区依然有一批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基层教师。他们生活清苦,收入微薄,有的甚至身有残疾却仍然坚守在课堂上,坚守着教书育人的崇高信念,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并激励我们前行。
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播者和解惑者,更要做学生生命成长的引领者。要从指导学习、指导读书、指导做人,到学习分析问题、选择问题、解决问题,力争做学生进步的阶梯和桥梁,竭尽所能地为他们提供有效资源,协助其勇攀高峰;作为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认知结构,指导他们在新的观念之间以及新旧概念之间建立起“心智联结”;作为教师,就要做学生学习的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了解,新的学习材料诸要素可以与既有认知结构相关部分内容联结。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心中应常存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师者,身正德高,自觉砥砺德行,束身自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教师承载着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使命,只有培养出具有良好德行的学生,才能为社会注入正能量。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书育人既要靠言传更要靠身教。一方面,要以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养成踏实、严谨的学风;另一方面,要在思想、品德和人格方面身正为范,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为师者,肩负重任,当以身作则,力矫颓俗,“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更何足以感人”,“故品行不可以不严谨”,才能要求学生自觉砥砺德行,束身自爱。若让学生讲究礼仪规范,自己首先应处处注重礼仪;若让学生知晓“细节决定成败”,自己首先要注重细节;若让学生戒骄戒躁,自己首先做到谦逊;若让学生对自身严格要求,不可懈怠,自己首先应严以律己,成为表率。在学生因为没有获得荣誉奖项而失落、自卑时,要第一时间让他们懂得“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凡事要有大气量、大胸襟和大智慧。学生们也都能尽快摆正心态,不失进取之心和不懈追求之劲,最终都能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师的言行时刻传递着核心价值观,要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加强自身的价值观建设,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不仅要“学高”,还要“身正德高”,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拥有“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情怀。
为师者,“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跟学生共同成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扎实的学识是做一名好教师的基础。笔者深知,自己既要有广博的知识涵养和精深的专业素养,还要在专业领域有独到的问题意识、思想见解和丰硕的学术成果;既要始终洞察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还要时刻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笔者虽然担当部分行政工作,但读书和科研从不敢懈怠,并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时刻警醒自己,因为笔者深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必先使自己成为学识广博深厚、智如源泉的“大知”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想要学生学好,先要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受教育者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说“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要求“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营造相互切磋、相互讨论、和谐共生的学习氛围。学生们独辟的见解和问题分析角度也往往使教师们茅塞顿开,真正实现与学生的教学相长。诚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学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思维能力的锻炼、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的关键。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始终秉持“学生亦得学己之所欲学,潜心于己所欲研究之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和旨趣。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涉及他们对于相关领域的经验、熟悉度以及心智的“灵活性”(即解决某一问题而由一个方法转到另一个方法的能力)。换句话说,不太成功的问题解决者,似乎会花更多时间固守着无效的策略和方案,而不会寻找最佳的策略与方案;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则很快就会发现他们最先发现的方法是否有效,假若不适宜,他们就会改变策略。麦金奇(Mckeachi)指出“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学习的效果有赖于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学生常常没有选择到对自己而言最有效的策略,也无法把策略运用在学习任务上。这表示教师有两项工作要做:指导学生找出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更丰富更多元的学习方法。”
为师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仁”,在孔子哲学体系中,是诸德之大成,是人生善行的最高境界。然而,孔子没有把“仁”搞得玄而又玄,他的解释很具体:“爱人。”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不仅热衷于宣传“爱人”的理念,还躬身践行着自己的主张。“有教无类”便是孔子“爱人”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何才能做到学生亲其师?教师首先要做到亲其生。要全面关心和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互相劝勉。教师若总是端着架子,总是与学生保持距离,学生有困难不敢说,有问题不敢问,有想法不敢提,谈何进步呢?因此,教师要常常跟学生们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及学业进展,倾听他们的困惑与迷茫,帮助他们排除忧患,明确规划。学生们也因此愿意亲近你、相信你。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其次,教师的仁爱还体现在尊重学生。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背景如何,都要平等地对待,善于发现和欣赏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还要充分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难题,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各种诉求,帮助学生塑造自信。
一名好教师必须是一名思考者和反思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创新知识需要思考,传承知识也需要思考。经常思考,才能梳理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分析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联系自身教学和学生学业,总结自己的成就与不足,便可以认识并吸取教训,以便在以后做出调整和改变。
总之,做一名好教师要有严慈相济的教育艺术、永远旺盛的学术精力和正德厚生的人格魅力及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执着与热爱;做一名好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准则;做一名好教师,要有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做一名好教师,更要“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为师者,“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对事业甘于奉献
为人师,就要有一种气质和态度,就要钟爱自己的事业,醉心于自己的事业,并投以饱满热情,保持执着追求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杰出人才。在我国部分偏远地区依然有一批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基层教师。他们生活清苦,收入微薄,有的甚至身有残疾却仍然坚守在课堂上,坚守着教书育人的崇高信念,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并激励我们前行。
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播者和解惑者,更要做学生生命成长的引领者。要从指导学习、指导读书、指导做人,到学习分析问题、选择问题、解决问题,力争做学生进步的阶梯和桥梁,竭尽所能地为他们提供有效资源,协助其勇攀高峰;作为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认知结构,指导他们在新的观念之间以及新旧概念之间建立起“心智联结”;作为教师,就要做学生学习的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了解,新的学习材料诸要素可以与既有认知结构相关部分内容联结。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心中应常存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师者,身正德高,自觉砥砺德行,束身自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教师承载着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使命,只有培养出具有良好德行的学生,才能为社会注入正能量。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书育人既要靠言传更要靠身教。一方面,要以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养成踏实、严谨的学风;另一方面,要在思想、品德和人格方面身正为范,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为师者,肩负重任,当以身作则,力矫颓俗,“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更何足以感人”,“故品行不可以不严谨”,才能要求学生自觉砥砺德行,束身自爱。若让学生讲究礼仪规范,自己首先应处处注重礼仪;若让学生知晓“细节决定成败”,自己首先要注重细节;若让学生戒骄戒躁,自己首先做到谦逊;若让学生对自身严格要求,不可懈怠,自己首先应严以律己,成为表率。在学生因为没有获得荣誉奖项而失落、自卑时,要第一时间让他们懂得“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凡事要有大气量、大胸襟和大智慧。学生们也都能尽快摆正心态,不失进取之心和不懈追求之劲,最终都能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师的言行时刻传递着核心价值观,要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加强自身的价值观建设,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不仅要“学高”,还要“身正德高”,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拥有“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情怀。
为师者,“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跟学生共同成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扎实的学识是做一名好教师的基础。笔者深知,自己既要有广博的知识涵养和精深的专业素养,还要在专业领域有独到的问题意识、思想见解和丰硕的学术成果;既要始终洞察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还要时刻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笔者虽然担当部分行政工作,但读书和科研从不敢懈怠,并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时刻警醒自己,因为笔者深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必先使自己成为学识广博深厚、智如源泉的“大知”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想要学生学好,先要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受教育者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说“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要求“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营造相互切磋、相互讨论、和谐共生的学习氛围。学生们独辟的见解和问题分析角度也往往使教师们茅塞顿开,真正实现与学生的教学相长。诚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学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思维能力的锻炼、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的关键。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始终秉持“学生亦得学己之所欲学,潜心于己所欲研究之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和旨趣。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涉及他们对于相关领域的经验、熟悉度以及心智的“灵活性”(即解决某一问题而由一个方法转到另一个方法的能力)。换句话说,不太成功的问题解决者,似乎会花更多时间固守着无效的策略和方案,而不会寻找最佳的策略与方案;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则很快就会发现他们最先发现的方法是否有效,假若不适宜,他们就会改变策略。麦金奇(Mckeachi)指出“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学习的效果有赖于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学生常常没有选择到对自己而言最有效的策略,也无法把策略运用在学习任务上。这表示教师有两项工作要做:指导学生找出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更丰富更多元的学习方法。”
为师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仁”,在孔子哲学体系中,是诸德之大成,是人生善行的最高境界。然而,孔子没有把“仁”搞得玄而又玄,他的解释很具体:“爱人。”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不仅热衷于宣传“爱人”的理念,还躬身践行着自己的主张。“有教无类”便是孔子“爱人”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何才能做到学生亲其师?教师首先要做到亲其生。要全面关心和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互相劝勉。教师若总是端着架子,总是与学生保持距离,学生有困难不敢说,有问题不敢问,有想法不敢提,谈何进步呢?因此,教师要常常跟学生们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及学业进展,倾听他们的困惑与迷茫,帮助他们排除忧患,明确规划。学生们也因此愿意亲近你、相信你。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其次,教师的仁爱还体现在尊重学生。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背景如何,都要平等地对待,善于发现和欣赏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还要充分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难题,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各种诉求,帮助学生塑造自信。
一名好教师必须是一名思考者和反思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创新知识需要思考,传承知识也需要思考。经常思考,才能梳理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分析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联系自身教学和学生学业,总结自己的成就与不足,便可以认识并吸取教训,以便在以后做出调整和改变。
总之,做一名好教师要有严慈相济的教育艺术、永远旺盛的学术精力和正德厚生的人格魅力及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执着与热爱;做一名好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准则;做一名好教师,要有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做一名好教师,更要“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