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赵李今……”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js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赵明诚李清照绝不仅仅是两个古人,也不仅仅是一对夫妻,而早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文人们传唱至今的韵事;“愿得闺房如学舍,一编横放两人看”,赵明诚的两句诗也说出了很多读书人的愿望。
  “赵李”,这一词语在中国传统乃至文化的语境中,代表着什么?当然是佳偶,意味着人世间最为美满的姻缘。这一姻缘中理应有以下几个要素:男女双方才貌相当,有着共同的趣向,而且情感真挚,生死相许。老实说,这样的姻缘,在现实生活中是难得一遇的,而这也许正是人们乐于传诵“赵李”佳话的原因吧?
  可惜,佳话传唱了数百年,近来却有人大做“煞风景”的事。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陈祖美女士著《李清照评传》,美国人宇文所安著《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都在颠覆我们关于“赵李”的印象。陈女士在《李清照评传》一书中,通过考证和细致分析李清照诗词的文本,告诉我们,因为赵李二家不同的政治立场,加上李清照“无嗣”,赵李的婚姻也并非就全然没有阴影。宇文所安则运用另一文化背景中养成的独特视角,居然从那篇我们耳熟能详、向来被视为佳话佐证的《<金石录>后序》中,读出了李清照对赵明诚重物轻人的幽怨。
  不知别人对这种“颠覆”的工作如何评价,我是很敬佩著者的眼光的,因为它符合生活的辩证法。世界上哪有完满无缺的姻缘呢?老辈人说,舌头和牙齿也有打架的时候,庶几能道出几分人性的真实。不过,也许是“颠覆”的工作起步稍晚,或者是局限在学界的小圈子之内流传,或者是人们不愿正视佳话被打破的现实,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赵李”仍然是中国传统婚姻的最理想的模式,人们一遇到才子才妇,就忍不住要拿“赵李”来比附,就是才子才妇们自己,也往往私下以“赵李”而期许。
  现代“赵李”,仅我与闻过的,即有程千帆沈祖棻先生,“昔时赵李今程沈”,这几乎是程沈师友辈的众口一辞。近日又听说了另一对,就是原执教于杭州大学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蒋礼鸿及其夫人盛静霞。蒋先生的大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曾被人誉为“旷代之作”,其学问自不消说得,没想到他的诗词也宛转可诵,更没想到汪东先生在教出沈祖菜之后,又还有盛静霞这样一位同样以诗词创作著名的女弟子,乃可以“前有沈祖棻后有盛静霞”自得。蒋、盛二位的诗词合集名为《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怀任斋诗词》是蒋礼鸿先生的诗词集,《频伽室语业》(频伽:佛经中的两只妙音鸟,比喻夫妇唱和)主要收录蒋盛二人的唱和之作,此书据闻有香港天马图书公司版,而我所藏的是蒋氏门人的自印本,诗词后附盛先生的自注,也许更为珍贵。偶然展卷,略看了几首,我就不得不暗地里叫好,转而回头看书前盛先生写的《自述》,其中述及婚姻时说:“我自幼喜爱古典诗词,对历史上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归来堂’斗茶的故事很向往,认为得一‘文章知己’作为终身伴侣是人生最理想的志趣……两人同在杭州大学(前称之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执教三十余年,他教古代汉语,我教古典文学(重点是唐诗宋词)。相处五十余年,学术切磋,诗词唱和,只有心领神会之乐,从无龃龉勃豀之苦,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盛先生自小向往赵李故事,企盼得一文章知己,而事实上,用今之蒋盛来比昔日赵李,也是不遑多让的。学问才华且不必论,就是讲客观环境,应该说今之蒋盛也远超赵李:昔日赵李切磋诗词学问,不能出闺中一步,而蒋盛二先生执教于同一大学,相得益彰之处,哪里是旧礼教限制下的赵李能够比拟的呢?蒋盛非赵李能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遭逢外敌入侵之国难,蒋盛二人辗转流离,而矢志不移,是真正共过生死患难的。《频伽室语业》中录盛静霞《卧病复员舟中》七律三首,记夫妇二人于抗战胜利后坐船出川,备极艰险的窘状,有“惊听病侣死,愁见万山环。不自知生死,犹能裂肺肝”之句,而盛先生事后所加小注尤足惊心,我视为那一时代的重要史实,乃不避做一回文抄公,全引在下面:
  舟抵宜昌,尚须分批候换船,数百人住一大统铺。余与云从(蒋氏字“云从”)至江边散步,见野店有售鲜血羹者,不禁垂涎三尺。云从素不食鱼,余独吞一大碗。讵知两小时后,腹泻不止,休克。幸在江边邂逅云从秀州中学同班同学朱有圻君,云从立即雇人力车,将余连衣被抱置车上,送至朱寓。其夫人吴爱群不顾瘟疫,央保姆为余洗涤,复邀宜昌唯一私人医生出诊。注射针剂,始得控制。盖所患为急性阿米巴痢疾也。包轮已开出,又隔数日,始购得东去船票。抵武汉,再换船,抵南京。至云从姑母家休息四天,返扬州。沿途,余病痢,时作时缓,不断服药,始能扶病登程。若非云从竭力护理,余早登鬼簿矣。余曾有小诗纪其事,全诗已不复记忆,仅记得断句云:“神女多情留病客,鬼关有隙放生人!”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他们的爱情经受过现实乃至生死的严峻考验,而赵明诚则是危难刚到的时候就撒手人寰,赵李的爱情未得到现实检验之机会。虽然爱情这东西,不好硬以文学中的“境界”一词套用,但因了时代的差异,我还是忍不住要下一个鲁莽的判断,蒋盛爱情的境界是超过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当年新婚,他们二人住在重庆白沙,师友们就已经有“白沙今日是蓬莱”的叹羡,目为神仙眷属了。
  一集《频伽室语业》,让我充分领略了两位前辈知识分子的“心领神会之乐”。但我几经犹豫,还是忍不住要近乎残酷地揭破一个事实:盛静霞先生所谓夫妻二人五十余年“从无龃龉勃豀之苦”云云,其中含有一定的避讳成分。
  还是让原始资料说话。一代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既是蒋礼鸿的老师,后又和蒋盛二人同执教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浙江古籍版《夏承焘集》第五、六、七册收录《天风阁学词日记》,第七册中就有关于蒋盛“龃龉勃豀”的记载:
  1955年9月22日,“肃反”学习中,“晨蒋礼鸿交待,涉及静霞一事,大可怪诧”。
  1956年2月6目,“晨晤静霞,谓前日予讽其诬陷云从,以此暴躁两日,今日始稍宁静。”
  1958年4月7日,“反右”中,“见云从交心文字,谓肃反中以被静霞监视过严,思在体育场路碰死汽车上,阅之汗毛为起。”
  ……
  夏翁的日记以词学研究为主,记生活琐事比较简略,估计因为蒋礼鸿是他向来钟爱的弟子(日记中有特赞蒋氏敦厚朴实的话),所以,蒋盛夫妇的一些活动便稍加笔录,但仅仅以上数语,已可完全见出事态的严重。“诬陷”,“思在体育场路碰死汽车上”,这哪里是一般的夫妻拌嘴偶尔斗气呢?当年夏翁“汗毛为起”,现在,尚沉醉于那段美妙爱情和《频伽室语业》动人吟唱中的我辈,又怎能不为之悚然!
  如本文前述,完美无缺的姻缘,甚至一句争吵都没有的夫妻在现实生活中是绝难遇到的,按心理学家的观点,偶或的小吵小闹还会增进夫妇的感情。然而,毫无疑问,蒋盛的龃龉绝非此一类型。普通的夫妻闹意气,或因品格个性,或因经济,或因婆媳之争,或因夫家婆家利益纠缠,在蒋盛这里都完全不存在,否则,就不会有那一集《频伽室语业》,也不会有那么多师友曾经的叹羡了。而引发赵明诚李清照琴瑟失调的“无嗣”,在接受现代文明洗礼的人看来,就更为无稽。那么蒋盛二人情缘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蒋盛的从生死相许至后来一方愤激到要“碰死汽车上”,谁实为之,孰令致之?
  显而易见,这绝不是蒋盛夫妇个人的原因。在正常的人伦被扭曲畸变的时候,一切情感,哪怕夫妇之私,又哪里能由自己掌控呢?对蒋盛两位先生来说,尽管他们的爱情经受过战火的洗礼和生死的考验,但那一特殊时期投下的阴霾还是异常浓重的。我注意到,尽管风暴之后,蒋盛二人仍然作诗,但《频伽室语业》中却再也没有一首唱和之作了。倒是蒋礼鸿先生病逝前一首《无题》诗显得意味深长,诗曰:飞花飞絮本无心,偶被拈来入短吟。我爱定庵诗句好:“词家从不觅知音!”“词家从不觅知音”,蒋先生借用龚自珍诗拟表何意?没有证据,不敢瞎猜,不过,其心境之悲凉是可以看到的。
  有人消解了“昔赵李”的神话,现在我又提醒读者注意“今赵李”佳话之外的一些东西,性质近似,但说句略嫌自负的话,窃以为我的工作也许意义更大,因为它关涉的非仅当事的“赵李”二人而已。
其他文献
教了30多年的书,搜集的有关语文方面的资料,可以说有近万册,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我这30多年来的备课笔记,要是把这30多年来的备课笔记积攒起来,说夸张一点至少有几箩筐,也许有人会说,每年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即便是统编版教材的全面使用,还是有不少经典的篇目在教材当中,干吗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年年重新备课,这不是在做重复劳动吗?年年用一样的备课笔记不是也一样吗?!   话虽这么说,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近来,再读《鸿门宴》时突生疑惑:是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尚未自立为王,且怀王也并未封他为王,缘何文中多次称其为“项王”“大王”“君王”?再读《项羽本纪》时又发现,在《鸿门宴》这段选文之前,类似的称呼竟从未出现,而此时的出现,是否太史公刻意而为?  实际上,太史公在修《史记》时对历史人物的称谓相当严谨。即便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开始也只称刘邦为“刘季”,揭竿反秦后称其“沛公”,项羽分封后称其“汉王
笔者曾在《博览群书》2006年第4期撰文介绍过子安宣邦的最新著作《福泽谕吉(文明论之概论)精读》,读者大概会注意到他一贯的学术研究与政治参与意识融会贯通的特征。出版于2004年,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却遭到日本大众媒体刻意默杀的《国家与祭祀——国家神道的现在》一书,其写作动机亦首先来自子安宣邦对现实日本政治的严重关切和忧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保守主义和民粹思潮弥漫日本社会的状况下,前首相小泉纯一郎
“临清流而赋诗”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那时陶渊明已经辞官回乡、归田园居,说白了,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句诗在文学史上、甚至在陶集中,都算不上“名句”,但它是古代文人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写照。这位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农民的日常生活,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已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此话怎讲?你想,这句话写了“临清流”和“赋诗”两件事,对今天的你、我、他来说,哪一件是容易的呢?  记得小时候,每到春天,村
我在《再说一回的硬伤》一文(载《博览群书》2008年第8期)中提到了《胡适全集》第21卷所收《国民代表会议组织法草案》一文,认为它是段祺瑞召开的善后会议的一个文件。为了弄清楚有关详情,我查找了一些资料,重要的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编《善后会议》(“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之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发现我原来说它是胡适“受段祺瑞的委托,为善后会议起草的一个文件”,是说错了,现在即据此书所收档案
一位学者在北京图书馆翻阅到李盛铎的藏书目录,三大本,共五万八千册藏书,多是珍贵的宋元版本,也有一些绝少流传甚至已经失传的善本。目录引言说:“1911年以后李盛铎旅居京华,经常到琉璃厂访书,当时著名私家藏书散入厂市,如曲阜孔氏、商邱宋氏、意园盛氏、聊城杨氏,这些书都通过琉璃厂由李氏购来,藏书精华亦多藏于李氏。”李盛铎藏书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许多学者叹为观止。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在1927年10月
2008年《博览群书》总目
《达·芬奇画传——一个对童话的记忆》 这是一部将精神分析学理论用于历史人物研究的先驱之作,由心理学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著。该书讲述了达芬奇深藏在内心的童年秘密和故事,有助于读者对达芬奇作更深入的了解。([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李雪涛、任仲伟译,2006年5月版,29.80元)    《民俗视野:中日文化的融合和冲突》 该书的目的是以一国一民族固有的传承性生活文化——民俗为视角,对中
我一向认为,相对而言,二战后历届美国总统中吉米·卡特是最诚实的,最少政客味道,是真诚地信奉人权、平等、和平的政治家。就以总统就职演说而言,自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多数总统表达的是美国的力量和信心,充满豪言壮语,有时咄咄逼人。而卡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总统在就职演说中提出“谦卑”、“怜悯”的原则的,并且明确表示“决不能恃强欺弱”。他强调精神价值,“不是靠武器,而是凭借反映最珍贵的价值观的国际政策,建
晚清以来,义宁陈氏之家,诗人辈出。陈三立以“脱手千诗老更醇”(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之才,执光宣诗坛之牛耳,是公认的诗坛领袖。其膝下数子,也都成就斐然,尤其是陈寅恪,学问既大,诗才亦高,后来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热中,风骚独领,万口竞说,享尽了一个学者的哀荣。相形之下,陈三立的小儿子陈方恪就较少为人所知,比起他的画家哥哥陈师曾、学者哥哥陈寅恪,相去似乎不可以道里计。不过,倘若让时间倒流,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