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方块字,横竖撇捺点,生韵平仄,那是人生对中华文明的第一次接触,也是我们社会性存在的一次质的改变。然而,“假字典”的出现不仅仅是耽误孩子们的未来,更是失去了对于文化、教育的敬重之心。
印象中的《新华字典》封面是红底白字的,里面的书页永远皱得吓人,空白处各种涂抹的痕迹,用完随便一扔,但找起来却永远那么容易,在那么多书里你一眼就能看见那精悍而刺眼的红。童年没有关于它的记忆的人应该不多吧,好多时候觉得长大就是把“小新华”换成“大现代”,然后再把“大现代”换成骇人的辞海。
“假字典”风波由来
去年10月,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将《新华字典》纳入“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范畴”,决定自2013年春季开学起,国家将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这本该是一项积极的教育举措,也是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大力关注和付出。然而,央视《每周质量报告》5月5日报道,湖北省的中小学生在今年都免费领到了一本《学生新华字典》。一件原本让他们感到高兴的事,却由于这本字典的错讹百出,让他们实在高兴不起来。
据调查发现,湖北省教育厅为全省3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的不是国家明确要求的正版《新华字典》,而是当地一家出版社在政策出台之后新出版的所谓《学生新华字典》,而这本字典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著作者居然是假的,字典中的差错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20倍,甚至出现了很多常识性错误,属于应当被销毁的图书。湖北全省符合条件的农村中小学生总共约380万人,该盗版字典已发放约320万册。
随便一翻,便会发现这本字典可谓“错误百出”,包括注音错误、字形错误、释义错误、例句错误、部首错误,英汉对照错误以及标点符号错误。比如正文第1页,“啊”字的英文“what”被写成了“uhat”;正文第10页“把”字的例证“话把儿”成了“活把儿”。就是这样一本存在重大谬误,漏洞百出的《新华字典》,居然通过了政府采购程序,并且打着免费发放的由头,耗费巨资、大量印刷,误导成千上万的学生,是可忍孰不可忍!
“假字典”是民族社会之羞
一本突击印发、不写编者,也不在市场上公开发行的“字典”,内容差错率远超国家规定,用普通纸张而非辞典专用纸印刷,价格却远高于正版书市场价格,竟然能够在短短4个月间发行到380万册。这是一笔多么轻松好赚的大生意!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多样的国度,制定统一的汉语词典,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文化意义。相对于秦朝的打下江山,统一文字或许对国家的统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机关,对于使用统一的语言文字工具书,不仅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应具有一定的政治使命感。
这其中的利润当然好看,却是民族与社会的文化之差。一本匆忙炮制、错误百出的伪劣字典,能够高价“完胜”已成大众工具书经典的正版《新华字典》,其原因要么是当地政府采购招投标审核程序存在漏洞,要么就是教育部门和新华书店、出版社一些“文化把关人”有目瞽神茫之缺陷,失了对于文化、教育的敬重之心,也不以误导别人家孩子为意。
用“假字典”发给学生的,绝非湖北一地。加大对于各级财政开支项目执行过程的公开和社会监管,势在必行。对于出版发行而言,文化事业变文化产业,一字之差,绝不能革掉了文化。一味依赖教辅利润或靠垄断保护赚钱,满足于暗箱公关、粗制滥造获暴利的模式,只能收获产业的虚胖,损害的却是青少年安全健康成长和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未来。怎样消除不为鼻底一点金钱私利而做劣币驱良币的短视行为,不仅要靠制度的严查严管,也有赖于“把关人”无可推诿的文化自觉——如果这一群体都不能做到,还能求诸谁?
教育情怀的失落
一本盗版的字典或许不过是一场利益链条突然扯断的一环,可是从这一环里我们却看到我们的学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接受怎样的教育。我们不否认教育的本质并非已然殆尽,但一谈起教育贪腐、校园事件像是直至靶心的利箭,每一次都看似要穿透那摇摇欲坠的靶子。而我们除了当看客似乎只能无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是这样一个畸形体系的拥趸,颇有资源的便觊觎着能跟着捞点,没有资源的便乞灵于运气之类的降临,实在没办法的只剩下破口大骂。或许真正的失败并不是有人动了那本《新华字典》,而是人人都没有看到或难以改变“字典”的落没。
这样一项由国家买单的惠民工程竟也被当成“唐僧肉”,一些机构甚至可能是地方政府也千方百计中饱私囊。前有云南,后有湖北,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还有哪些地方在采购盗版字典?什么原因让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形同虚设?教育的利益链上,还捆绑着多少“硕鼠”?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一查到底,严惩不贷!
基础教育的质量,将影响孩子一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结构。《新华字典》就像一个语言教师,提供无师自通的读书、识字、查阅,而当这个贴身的家教都是盗版、山寨、水货、错漏百出时,孩子的语言学习如何得到有效保障?更重要的是,少数教育系统的公职人员,为己之利,竟置下一代的教育于不顾,连中央的专项资金都敢拿来做权钱交易,对青少年的权益都敢伸出“黑手”,这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的少年儿童,将起到怎样恶劣的负面影响?
一本字典所能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基础教育环境的恶劣,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存在感的问题。曾经关于读书的记忆好多都难以再与现实重叠,我们的教育似乎再也看不到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或是辜鸿铭羁狂的辫子掠过的过去的北大。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背书的目的是为了不被老师骂,上课的目的是怕点名。知识在这个时代的价值似乎无从谈起,你可以把这归因于生活的日益艰辛,但精神生活的贫乏是无法用物质生活的借口来敷衍。
西班牙的《世界报》这样形容中国青年:“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曾经的教育是我们开始这种生活的启蒙,而如今的教育更多的却是各种失落的情怀。
(编辑 孙腾飞)
印象中的《新华字典》封面是红底白字的,里面的书页永远皱得吓人,空白处各种涂抹的痕迹,用完随便一扔,但找起来却永远那么容易,在那么多书里你一眼就能看见那精悍而刺眼的红。童年没有关于它的记忆的人应该不多吧,好多时候觉得长大就是把“小新华”换成“大现代”,然后再把“大现代”换成骇人的辞海。
“假字典”风波由来
去年10月,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将《新华字典》纳入“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范畴”,决定自2013年春季开学起,国家将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这本该是一项积极的教育举措,也是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大力关注和付出。然而,央视《每周质量报告》5月5日报道,湖北省的中小学生在今年都免费领到了一本《学生新华字典》。一件原本让他们感到高兴的事,却由于这本字典的错讹百出,让他们实在高兴不起来。
据调查发现,湖北省教育厅为全省3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的不是国家明确要求的正版《新华字典》,而是当地一家出版社在政策出台之后新出版的所谓《学生新华字典》,而这本字典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著作者居然是假的,字典中的差错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20倍,甚至出现了很多常识性错误,属于应当被销毁的图书。湖北全省符合条件的农村中小学生总共约380万人,该盗版字典已发放约320万册。
随便一翻,便会发现这本字典可谓“错误百出”,包括注音错误、字形错误、释义错误、例句错误、部首错误,英汉对照错误以及标点符号错误。比如正文第1页,“啊”字的英文“what”被写成了“uhat”;正文第10页“把”字的例证“话把儿”成了“活把儿”。就是这样一本存在重大谬误,漏洞百出的《新华字典》,居然通过了政府采购程序,并且打着免费发放的由头,耗费巨资、大量印刷,误导成千上万的学生,是可忍孰不可忍!
“假字典”是民族社会之羞
一本突击印发、不写编者,也不在市场上公开发行的“字典”,内容差错率远超国家规定,用普通纸张而非辞典专用纸印刷,价格却远高于正版书市场价格,竟然能够在短短4个月间发行到380万册。这是一笔多么轻松好赚的大生意!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多样的国度,制定统一的汉语词典,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文化意义。相对于秦朝的打下江山,统一文字或许对国家的统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机关,对于使用统一的语言文字工具书,不仅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应具有一定的政治使命感。
这其中的利润当然好看,却是民族与社会的文化之差。一本匆忙炮制、错误百出的伪劣字典,能够高价“完胜”已成大众工具书经典的正版《新华字典》,其原因要么是当地政府采购招投标审核程序存在漏洞,要么就是教育部门和新华书店、出版社一些“文化把关人”有目瞽神茫之缺陷,失了对于文化、教育的敬重之心,也不以误导别人家孩子为意。
用“假字典”发给学生的,绝非湖北一地。加大对于各级财政开支项目执行过程的公开和社会监管,势在必行。对于出版发行而言,文化事业变文化产业,一字之差,绝不能革掉了文化。一味依赖教辅利润或靠垄断保护赚钱,满足于暗箱公关、粗制滥造获暴利的模式,只能收获产业的虚胖,损害的却是青少年安全健康成长和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未来。怎样消除不为鼻底一点金钱私利而做劣币驱良币的短视行为,不仅要靠制度的严查严管,也有赖于“把关人”无可推诿的文化自觉——如果这一群体都不能做到,还能求诸谁?
教育情怀的失落
一本盗版的字典或许不过是一场利益链条突然扯断的一环,可是从这一环里我们却看到我们的学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接受怎样的教育。我们不否认教育的本质并非已然殆尽,但一谈起教育贪腐、校园事件像是直至靶心的利箭,每一次都看似要穿透那摇摇欲坠的靶子。而我们除了当看客似乎只能无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是这样一个畸形体系的拥趸,颇有资源的便觊觎着能跟着捞点,没有资源的便乞灵于运气之类的降临,实在没办法的只剩下破口大骂。或许真正的失败并不是有人动了那本《新华字典》,而是人人都没有看到或难以改变“字典”的落没。
这样一项由国家买单的惠民工程竟也被当成“唐僧肉”,一些机构甚至可能是地方政府也千方百计中饱私囊。前有云南,后有湖北,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还有哪些地方在采购盗版字典?什么原因让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形同虚设?教育的利益链上,还捆绑着多少“硕鼠”?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一查到底,严惩不贷!
基础教育的质量,将影响孩子一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结构。《新华字典》就像一个语言教师,提供无师自通的读书、识字、查阅,而当这个贴身的家教都是盗版、山寨、水货、错漏百出时,孩子的语言学习如何得到有效保障?更重要的是,少数教育系统的公职人员,为己之利,竟置下一代的教育于不顾,连中央的专项资金都敢拿来做权钱交易,对青少年的权益都敢伸出“黑手”,这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的少年儿童,将起到怎样恶劣的负面影响?
一本字典所能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基础教育环境的恶劣,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存在感的问题。曾经关于读书的记忆好多都难以再与现实重叠,我们的教育似乎再也看不到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或是辜鸿铭羁狂的辫子掠过的过去的北大。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背书的目的是为了不被老师骂,上课的目的是怕点名。知识在这个时代的价值似乎无从谈起,你可以把这归因于生活的日益艰辛,但精神生活的贫乏是无法用物质生活的借口来敷衍。
西班牙的《世界报》这样形容中国青年:“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曾经的教育是我们开始这种生活的启蒙,而如今的教育更多的却是各种失落的情怀。
(编辑 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