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家们一般来说都很“怪”。比如苏格拉底衣冠不整地出入雅典街头到处与人辩论;比如康德一辈子没有结婚,一直在写他有如密码的文字;比如尼采喜欢骂人,特别是骂女人。但弗洛姆则几乎没有“怪癖”。很少看到有人炒作他的奇闻轶事。他的生活像平常人一样,没有出格的事迹。他理性、平和。如果你读一位思想家的书,感觉到了你是在和一位平易近人而又不失威严的慈祥老头在愉快地交谈,在交谈中他的话常常让你如梦初醒般地改变以往对人和社会的看法——那这个人就是弗洛姆了。
如果一定要说弗洛姆有时有点奇怪,恐怕就是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的对战了。洛伦茨曾写过一本叫《论侵犯》的书,把人打架骂娘、杀人放火、战争屠杀等侵犯性行为说成是来自于遗传,即不可抗拒也不可改变的本能。对此弗洛姆写了一本书叫《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尖酸刻薄地讽刺洛伦茨,让人怀疑洛伦茨是不是和他有仇。不仅如此,在去世前几年,他还在电台谈话节目中念念不忘地说洛伦茂的种种错误。
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弗洛姆是犹太人,在20世纪30年代纳粹迫害犹太人时,他被迫从德国移居美国,加上二战时犹太人被纳粹屠杀,很显然他心中对纳粹充满了蔑视和愤怒。而洛伦茨恰恰是一个与纳粹有染的人。在弗洛姆看来,洛伦茨的出现恍若纳粹幽灵的复活,在批评他的时候自然控制不住情感上的憎恶。
从这里可以看出弗洛姆的犹太人身份是一个重要的符号。事实上,这甚至可以视为进入他的思想世界的一把钥匙。
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出生在德国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且都信仰古老的犹太教,浓郁的宗教气息弥漫在他孤独的童年中。在那些岁月里,他所接受的最完整的教育便是犹太教经书《旧约全书》里的故事。那些先知如以赛亚、阿摩西关于人类友好相处的美好图景的描绘深深地打动了他。对于当时的弗洛姆来说,再没有什么比对这样的美好图景的憧憬更让他激动的了。而作为一个在基督教的欧洲环境中长大的犹太人的儿子,他耳闻目睹了一些小规模的反犹事件。这两种不同的氛围让弗洛姆变得很敏感。他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能友好相处呢?到底是什么让人们心里隔着一堵墙呢?这种对人类友爱、和平的热爱逐渐在他心底里成了一种“情结”,最终在他成年后变成一种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犹太教的“救世”冲动。而人类隔阂、仇恨的现实则激发了他的思考,他要寻找到这些痛苦现实的原因。
弗洛姆的祖先中有很多人是犹太牧师(叫“拉比”)。在古老的犹太教看来,一个人只为赚钱的生活是残缺的。但历史上犹太人在欧洲一直受到排斥、限制和迫害,不许担任公职,大多只能经商,并且也只能靠商业和教育来提升自己。由于弗洛姆的父亲深受犹太教影响,虽然经商,但心中总有一种羞愧感,这使得他谨小慎微却又脾气暴躁。这一点让孤独而敏感的弗洛姆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感到好奇:“这些性格所折射出来的人类行为的神秘原因是什么呢?”
在他12岁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弗洛姆家的一位朋友——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她终其一生都要陪伴着她那其貌不扬,毫无魅力的父亲。令人震惊的是这位女子的父亲死了,她也跟着自杀了,并且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这件事对弗洛姆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当时既未听说过恋母情结,也从未听说过女儿与父亲之问的乱伦之恋、他急迫地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多年后,他还在回忆说:“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怎么可能爱恋着她的父亲,以致她宁愿和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也不愿意活着享受人生的快乐呢?”
仅仅透过弗洛姆的童年、少年时代,似乎就可以看出为什么他一生都在探寻人的内心世界的奥秘、拯救人的精神世界。一个人在他小的时候,对某种信念的向往和对某种现象的好奇与敏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一生。而大师们往往都具有一颗敏感的心灵。这颗敏感的心灵在许多人对一些现象的熟视无睹中,过早地捕捉到了背后不寻常的东西。他看到了“正常”背后的不正常,“没有原因”背后的原因,“没有理由”背后的理由。而对此的执著追问,正是“大师的由来”。
在弗洛姆的一生中,他的思想和行动是统一的。他既不断地剖析人的精神结构和社会的病态,提出疗救方法,同时又投身于和平和人道主义的运动中,他一生都在反抗,反抗那个让人陷入异化的灾难之中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体系。在工业文明对人类的精神发出“追杀令”时,他作为一个具有“救世”情结的思想家一次次地加以阻击。
1980年,当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跳动时,无数人早已受惠于他的精神救助。并且,在今天,他思想的价值越加明显。
编辑/姚 晟
如果一定要说弗洛姆有时有点奇怪,恐怕就是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的对战了。洛伦茨曾写过一本叫《论侵犯》的书,把人打架骂娘、杀人放火、战争屠杀等侵犯性行为说成是来自于遗传,即不可抗拒也不可改变的本能。对此弗洛姆写了一本书叫《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尖酸刻薄地讽刺洛伦茨,让人怀疑洛伦茨是不是和他有仇。不仅如此,在去世前几年,他还在电台谈话节目中念念不忘地说洛伦茂的种种错误。
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弗洛姆是犹太人,在20世纪30年代纳粹迫害犹太人时,他被迫从德国移居美国,加上二战时犹太人被纳粹屠杀,很显然他心中对纳粹充满了蔑视和愤怒。而洛伦茨恰恰是一个与纳粹有染的人。在弗洛姆看来,洛伦茨的出现恍若纳粹幽灵的复活,在批评他的时候自然控制不住情感上的憎恶。
从这里可以看出弗洛姆的犹太人身份是一个重要的符号。事实上,这甚至可以视为进入他的思想世界的一把钥匙。
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出生在德国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且都信仰古老的犹太教,浓郁的宗教气息弥漫在他孤独的童年中。在那些岁月里,他所接受的最完整的教育便是犹太教经书《旧约全书》里的故事。那些先知如以赛亚、阿摩西关于人类友好相处的美好图景的描绘深深地打动了他。对于当时的弗洛姆来说,再没有什么比对这样的美好图景的憧憬更让他激动的了。而作为一个在基督教的欧洲环境中长大的犹太人的儿子,他耳闻目睹了一些小规模的反犹事件。这两种不同的氛围让弗洛姆变得很敏感。他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能友好相处呢?到底是什么让人们心里隔着一堵墙呢?这种对人类友爱、和平的热爱逐渐在他心底里成了一种“情结”,最终在他成年后变成一种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犹太教的“救世”冲动。而人类隔阂、仇恨的现实则激发了他的思考,他要寻找到这些痛苦现实的原因。
弗洛姆的祖先中有很多人是犹太牧师(叫“拉比”)。在古老的犹太教看来,一个人只为赚钱的生活是残缺的。但历史上犹太人在欧洲一直受到排斥、限制和迫害,不许担任公职,大多只能经商,并且也只能靠商业和教育来提升自己。由于弗洛姆的父亲深受犹太教影响,虽然经商,但心中总有一种羞愧感,这使得他谨小慎微却又脾气暴躁。这一点让孤独而敏感的弗洛姆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感到好奇:“这些性格所折射出来的人类行为的神秘原因是什么呢?”
在他12岁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弗洛姆家的一位朋友——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她终其一生都要陪伴着她那其貌不扬,毫无魅力的父亲。令人震惊的是这位女子的父亲死了,她也跟着自杀了,并且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这件事对弗洛姆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当时既未听说过恋母情结,也从未听说过女儿与父亲之问的乱伦之恋、他急迫地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多年后,他还在回忆说:“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怎么可能爱恋着她的父亲,以致她宁愿和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也不愿意活着享受人生的快乐呢?”
仅仅透过弗洛姆的童年、少年时代,似乎就可以看出为什么他一生都在探寻人的内心世界的奥秘、拯救人的精神世界。一个人在他小的时候,对某种信念的向往和对某种现象的好奇与敏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一生。而大师们往往都具有一颗敏感的心灵。这颗敏感的心灵在许多人对一些现象的熟视无睹中,过早地捕捉到了背后不寻常的东西。他看到了“正常”背后的不正常,“没有原因”背后的原因,“没有理由”背后的理由。而对此的执著追问,正是“大师的由来”。
在弗洛姆的一生中,他的思想和行动是统一的。他既不断地剖析人的精神结构和社会的病态,提出疗救方法,同时又投身于和平和人道主义的运动中,他一生都在反抗,反抗那个让人陷入异化的灾难之中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体系。在工业文明对人类的精神发出“追杀令”时,他作为一个具有“救世”情结的思想家一次次地加以阻击。
1980年,当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跳动时,无数人早已受惠于他的精神救助。并且,在今天,他思想的价值越加明显。
编辑/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