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文化之韵 铸和谐之魂——郑煤集团第六届文化艺术节综述

来源 :当代矿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丰盛的文化大餐,饕餮的艺术盛宴。郑煤集团第六届文化艺术节历时半年,3000多名职工参与,舞蹈大赛、青年歌手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文学作品评选、演讲比赛、职工书画摄影展等一系列活动,让艺术之花开遍郑煤百里矿区,点燃了20万郑煤儿女“感恩企业,奉献郑煤”的激情,铸就了企业的和谐之魂,谱写了一曲讴歌时代、唱响郑煤、构建和谐、催人奋进的壮丽乐章。建一流平台展艺术风采搭建一流的平台,展示职工的艺术水平,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是凝聚职工力量、构建和谐企业、 Sumptuous cultural feast, gluttonous feast of art. Zheng Coal Group, the Sixth Culture and Art Festival lasted six months, more than 3,000 workers involved in dance competitions, young singer contest, poetry recitation competitions, literary works selection, speech competition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workers exhibition and a series of activities, so that the flowers of art Over Chengli Coal Brilliance mine, ignited the passion of 200,000 Zheng Coal children “Thanksgiving enterprises, dedication Zheng coal ”, created the soul of the enterprise harmony, compose a song era, sing Zheng coal, build a harmonious, Endeavor magnificent movement. Build a first-class platform to showcase art style building a first-class platform to showcase the art level of workers, enriching the cultural life of workers, is to gather staff strength, building a harmonious enterprise,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2007年,吕山川举办了名为“事件”的个展。展览作品无一例外的涉及到了当年倍受世界媒体关注的一些热点新闻。2008年,艺术家将关注的焦点从国际转入国内,创作了《事件2008》,描绘
在过去近20年中,展望的作品持续探索着“雕塑”这门古老艺术形式的边缘和潜力,在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中,他沿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不断深化着这门艺术的性质和效果。1994年的《空灵
11月18日,王明贤艺术与收藏研究展“此时彼镜”在宋庄贵点艺术空间开幕。面对消失的城墙、时髦的建筑,王明贤用画笔永久记录下这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一个固定的身份可能往往会
作为最早一批被国际艺术市场认可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多年的经验积累使朱伟对艺术的实践和市场的认知都是更为清醒和理智的,但尽管如此,因为其选择的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所以在被
胡晓媛,1977年生于哈尔滨,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院设计系。曾与宋琨,仇晓飞,王光乐,徐华翎等人组成N12艺术团体。有设计专业背景的胡晓嫒对于“形式”极为敏锐和自觉,在她的装
"纸上个展"作为追踪年轻艺术家个案的特别专栏,自本月号起至2013年9月将连续刊出包括郝量、黄静远、黄一山、孙大量、王亚强、吴俊勇、袁欣、俞洁、祝铮鸣、臧坤坤在内的10位艺
1992年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到1997年来到中央美院油画系进修,吕山川对绘画的执著投入从未中断,再来到北京走上职业艺术家道路的过程中,吕山川在绘画上逐渐清晰了个人风
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季云飞,常被冠以“著名当代艺术家”、“水墨艺术家”等头衔,而季云飞的学习经历却是不折不扣的油画科班出身,他15岁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三画室学习,但
2012年,他们曾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光临”封面企业或人物专访栏目。在对话与交流中,他们积淀的经验与智慧,对行业的探索与执着深深触动了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众多像他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