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其中,对比阅读的考查形式比较受欢迎。一般情况下,选取的两篇文章,一篇出自课内,一篇出自课外,两篇文章或在内容与主题上相近,或为同一作家的作品。也有部分地区两篇选文都出自课内。下面以中考真题为例,分析文言文对比阅读考点及复习策略。
真题在线
(2019·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释: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旨: (2)然后能自反也 反:
(3)诚能如是 是: (4)令心意不驰走 走: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3分)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2分)
9. 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考点梳理
考点一:词语理解
第6题是词语解释题,这是文言文阅读中最基本的题型之一。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都很常见,“旨”“反”出自课内选文;“是”“走”出自课外选文,但“是”“走”在课内文言文中多次出现,如“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等,属于典型的“课外阅读考查课内知识”。此题中的“旨”意为“美味”,“反”意为“反思,反省”,“是”意为“这,这样”,“走”意为“跑”。
【复习建议】要做好这类试题,必须注重平时积累,把每一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都梳理出来,并加以夯实。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解答试题时联系词语出现的语境正确解释意思。
考点二:文言断句
第7题是句子节奏划分题。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也是文言文常考内容之一。对于“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的断句,先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故”,它引出后面的“详悉及之”,由此找出第一层;“甥”是句子的主语,“性识颖悟”是句子的谓语,即“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它们构成主谓句,据此推断出第二层。这句话的正确断句为“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复习建议】理解句意是准确断句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通读全文,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关注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等),由易到难,分层断句。
考点三:句子翻译
第8题是句子翻译题,也是文言文必考的题型。句(1)出自课内选文,翻译难度不大。句(2)出自课外選文,需要仔细分析。“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是省略句,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需要补充出来。“屏弃”是“舍弃,抛开”的意思;“人事”即“俗事”;“尽心于学”是“于”引起的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于学尽心”。句(2)翻译为:“(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复习建议】翻译句子是文言文必考内容之一,也是容易丢分的题型之一。复习时要注意积累翻译句子的方法,找到其中的规律。一是“对照直译”: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时候,每一个字都必须重视。二是“关注特殊”:文言文表达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它有特殊句式、词语特殊用法等,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处理。
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还要注意特殊词语,如人名、官名等表示称谓的词语,以及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等,这些词语不用翻译,可以直接用到句子中。有些词语没有实在意义,可以不译。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无法直译的不要机械地逐字逐句翻译,要在读懂原句意思的前提下进行意译。
考点四:对比分析
第9题是对比分析题。做这类题,需要抓住关键句。甲文中“故教学相长也”是关键句,乙文中“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是关键句。由此可以得出本题的答案: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复习建议】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找出关键句,找到答题的切入点,筛选重要信息,再进行比较,最后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弘文学校)
真题在线
(2019·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释: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旨: (2)然后能自反也 反:
(3)诚能如是 是: (4)令心意不驰走 走: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3分)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2分)
9. 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考点梳理
考点一:词语理解
第6题是词语解释题,这是文言文阅读中最基本的题型之一。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都很常见,“旨”“反”出自课内选文;“是”“走”出自课外选文,但“是”“走”在课内文言文中多次出现,如“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等,属于典型的“课外阅读考查课内知识”。此题中的“旨”意为“美味”,“反”意为“反思,反省”,“是”意为“这,这样”,“走”意为“跑”。
【复习建议】要做好这类试题,必须注重平时积累,把每一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都梳理出来,并加以夯实。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解答试题时联系词语出现的语境正确解释意思。
考点二:文言断句
第7题是句子节奏划分题。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也是文言文常考内容之一。对于“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的断句,先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故”,它引出后面的“详悉及之”,由此找出第一层;“甥”是句子的主语,“性识颖悟”是句子的谓语,即“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它们构成主谓句,据此推断出第二层。这句话的正确断句为“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复习建议】理解句意是准确断句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通读全文,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关注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等),由易到难,分层断句。
考点三:句子翻译
第8题是句子翻译题,也是文言文必考的题型。句(1)出自课内选文,翻译难度不大。句(2)出自课外選文,需要仔细分析。“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是省略句,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需要补充出来。“屏弃”是“舍弃,抛开”的意思;“人事”即“俗事”;“尽心于学”是“于”引起的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于学尽心”。句(2)翻译为:“(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复习建议】翻译句子是文言文必考内容之一,也是容易丢分的题型之一。复习时要注意积累翻译句子的方法,找到其中的规律。一是“对照直译”: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时候,每一个字都必须重视。二是“关注特殊”:文言文表达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它有特殊句式、词语特殊用法等,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处理。
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还要注意特殊词语,如人名、官名等表示称谓的词语,以及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等,这些词语不用翻译,可以直接用到句子中。有些词语没有实在意义,可以不译。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无法直译的不要机械地逐字逐句翻译,要在读懂原句意思的前提下进行意译。
考点四:对比分析
第9题是对比分析题。做这类题,需要抓住关键句。甲文中“故教学相长也”是关键句,乙文中“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是关键句。由此可以得出本题的答案: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复习建议】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找出关键句,找到答题的切入点,筛选重要信息,再进行比较,最后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弘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