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是一种识别的标志,是一种价值理念的象征,是优异品质的核心体现。城市要打响品牌,增强综合竞争力,学校教育不可缺席;学校要凝练品牌,提升文化内涵,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必要的支撑。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从2013年起开展教育城市化行动,提出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学校文化”的创建思路,以课题研究、项目建设为抓手,整体推进学校均衡、优质、特色发展,打造品牌学校。
特色办学主题诠释的是学校的品牌价值理念,特色办学类型决定了学校育人的功能特征,二者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又怎样体现在办学实践中?本文从五个主题及其对应的类型着手,探讨桂城特色学校创建的共性和特性。
主题:全学习生态系统的打造
类型:“成长家园”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桂城的一些学校正在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如何建设“人”的“成长家园”。如南海实验中学“幸福1 N”教育理念、桂江二中“星级多元”办学策略、桂江小学“启航”教育特色、南海实验小学“宽教育”特色、灯湖小学“点亮心湖”办学理念、南海师范附属小学“彩童教育”、南海中心小学“阳光校园”特色建设、桂园小学“幸福教育”、平胜小学“幸福教育”特色文化等。这些学校特色创建的共性都是从育人目标出发,让校园文化与课程设计融合,营造适宜学习的教育生态,使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温馨家园。
主题:改革教与学的方式
类型:“智慧学习”
如今,学习方式快速迭代,对学校教学的要求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学校特色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围绕学校独有的特色育人目标,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与学、师与生共融成长的良性发展体系。包括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数字化的智慧型校园、多样化的课程设计等,让每个学生均等享受现代教育成果。
映月中学“练评讲”教育特色,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做最好的自己,让教师走在校长的前面,做教育的先锋;平洲二中“自·助”教育特色,形成“三自教育”与“三助教学”合力;桂江一中“风度”教育特色,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君子形象、学者风度。桂城这几所初中对基于教与学方式的办学实践解读,让学校更有吸引力,教师更富魅力,学生更具活力。
主题:深化体育与美育
类型:“阳光体艺”
在众多学校改进策略中,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基于对其历史传统、现实状况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分析,通过挖掘自身优势,改进学校内部条件,创造出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形成与其他学校之间的比较优势。
桂城不少学校正在采取差异化、独特化的改进策略,促进教育过程特色化,催生学生发展个性化,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其中,平洲中心小学以武术为特色,三山小学以“狮武教育”为特色,海三路小学以乒乓球教育为特色,叠滘小学打造足球教育特色品牌,林岳小学深化“体艺特色”,三山港小学建构“乐发现,乐发展,乐创造”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夏南小学坚持“乒乓教育”特色,东二小学坚持创建“乒乓文化”特色学校,文翰中学创建足球特色学校,东翔学校打造“美育”特色校园。上述城区学校和原村域学校的“教育服务”各有所长,例如武术、狮舞、乒乓、歌唱、足球等,这种某个领域的卓越发展犹如“催化剂”,导致学校相关因素的改变,最终引发系统变革。
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传承
类型:“文化寻根”
学校特色发展的本质是学校文化发展。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间文化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去学习,去接受熏陶。其意义价值远远超越了具体知识的内化与技能的培养,上升到了爱国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教育的层面,这正是特色学校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桂城有不少“文化寻根”型的特色学校正在探索培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具有“中国魂”的未来公民。平西小学创设“国学”特色校园,弘扬“仁爱、和谐、崇文、尚美”的学校精神;夏北小学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多元资源,丰富学校内涵,确立了“榕文化”的特色品牌定位;南约小学建构 “孝德教育”体系,引导学生知孝、行孝、扬孝;平东小学挖掘玉石文化及玉石加工的工匠精神,提炼出玉汝教育的内涵,培养 “仁、智、义、勇、洁”的谦谦君子;叠滘中学立足社区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打造“叠韵水乡 水润幸福”系列课程;平北小学研究特色书法,形成书道育人的校园文化特色;桂城中心小学以粤剧教育为切入口,让粤剧特色得以全面普及与推广;石肯中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育人环境。以上做法的共性在于,树立特色发展方向、文化价值观、师生共同文化行为、文化表征四个指标,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优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使个體经验与博大的中华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对接。
主题:思维开发与训练
类型:“创意制造”
学校特色发展最理想的状态是形成校长、教师、学生一体的群体发展特征,做到个性与共性的完美融合,并呈现长期性和稳定性。
个性特征的支撑来自于学校特色课程,包括特色课程的取向、开发、实施和评价。桂城有两所学校正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西约小学以信息学课程的实施为依托,坚持以“普惠 特长”,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花苑小学把发展科技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选取“思维开发与训练”特色主题和提供“创意制造”课程,这两所学校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好奇以及敏锐的探究眼光,培育质疑、反思、批判的精神气质和科学精神,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彰显的是教育内涵的提升。桂城的学校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树立教育行业的质量标准意识,对城市化进程起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尤其促进了城乡融合和优质均衡发展。从特色到品牌,从锻造学校功能到追求美好的价值理念,“公平均衡、生机盎然、温暖包容”的桂城教育文化魅力初显。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实习编辑 蔡李钰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从2013年起开展教育城市化行动,提出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学校文化”的创建思路,以课题研究、项目建设为抓手,整体推进学校均衡、优质、特色发展,打造品牌学校。
特色办学主题诠释的是学校的品牌价值理念,特色办学类型决定了学校育人的功能特征,二者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又怎样体现在办学实践中?本文从五个主题及其对应的类型着手,探讨桂城特色学校创建的共性和特性。
一、以成就“人”为出发点营造学校教育文化
主题:全学习生态系统的打造
类型:“成长家园”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桂城的一些学校正在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如何建设“人”的“成长家园”。如南海实验中学“幸福1 N”教育理念、桂江二中“星级多元”办学策略、桂江小学“启航”教育特色、南海实验小学“宽教育”特色、灯湖小学“点亮心湖”办学理念、南海师范附属小学“彩童教育”、南海中心小学“阳光校园”特色建设、桂园小学“幸福教育”、平胜小学“幸福教育”特色文化等。这些学校特色创建的共性都是从育人目标出发,让校园文化与课程设计融合,营造适宜学习的教育生态,使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温馨家园。
二、特色育人目标让教学承载起教育使命
主题:改革教与学的方式
类型:“智慧学习”
如今,学习方式快速迭代,对学校教学的要求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学校特色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围绕学校独有的特色育人目标,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与学、师与生共融成长的良性发展体系。包括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数字化的智慧型校园、多样化的课程设计等,让每个学生均等享受现代教育成果。
映月中学“练评讲”教育特色,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做最好的自己,让教师走在校长的前面,做教育的先锋;平洲二中“自·助”教育特色,形成“三自教育”与“三助教学”合力;桂江一中“风度”教育特色,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君子形象、学者风度。桂城这几所初中对基于教与学方式的办学实践解读,让学校更有吸引力,教师更富魅力,学生更具活力。
三、以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为办学优势
主题:深化体育与美育
类型:“阳光体艺”
在众多学校改进策略中,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基于对其历史传统、现实状况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分析,通过挖掘自身优势,改进学校内部条件,创造出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形成与其他学校之间的比较优势。
桂城不少学校正在采取差异化、独特化的改进策略,促进教育过程特色化,催生学生发展个性化,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其中,平洲中心小学以武术为特色,三山小学以“狮武教育”为特色,海三路小学以乒乓球教育为特色,叠滘小学打造足球教育特色品牌,林岳小学深化“体艺特色”,三山港小学建构“乐发现,乐发展,乐创造”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夏南小学坚持“乒乓教育”特色,东二小学坚持创建“乒乓文化”特色学校,文翰中学创建足球特色学校,东翔学校打造“美育”特色校园。上述城区学校和原村域学校的“教育服务”各有所长,例如武术、狮舞、乒乓、歌唱、足球等,这种某个领域的卓越发展犹如“催化剂”,导致学校相关因素的改变,最终引发系统变革。
四、学校特色发展与学校文化发展一脉相承
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传承
类型:“文化寻根”
学校特色发展的本质是学校文化发展。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间文化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去学习,去接受熏陶。其意义价值远远超越了具体知识的内化与技能的培养,上升到了爱国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教育的层面,这正是特色学校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桂城有不少“文化寻根”型的特色学校正在探索培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具有“中国魂”的未来公民。平西小学创设“国学”特色校园,弘扬“仁爱、和谐、崇文、尚美”的学校精神;夏北小学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多元资源,丰富学校内涵,确立了“榕文化”的特色品牌定位;南约小学建构 “孝德教育”体系,引导学生知孝、行孝、扬孝;平东小学挖掘玉石文化及玉石加工的工匠精神,提炼出玉汝教育的内涵,培养 “仁、智、义、勇、洁”的谦谦君子;叠滘中学立足社区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打造“叠韵水乡 水润幸福”系列课程;平北小学研究特色书法,形成书道育人的校园文化特色;桂城中心小学以粤剧教育为切入口,让粤剧特色得以全面普及与推广;石肯中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育人环境。以上做法的共性在于,树立特色发展方向、文化价值观、师生共同文化行为、文化表征四个指标,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优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使个體经验与博大的中华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对接。
五、追求学校特色发展最理想的状态
主题:思维开发与训练
类型:“创意制造”
学校特色发展最理想的状态是形成校长、教师、学生一体的群体发展特征,做到个性与共性的完美融合,并呈现长期性和稳定性。
个性特征的支撑来自于学校特色课程,包括特色课程的取向、开发、实施和评价。桂城有两所学校正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西约小学以信息学课程的实施为依托,坚持以“普惠 特长”,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花苑小学把发展科技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选取“思维开发与训练”特色主题和提供“创意制造”课程,这两所学校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好奇以及敏锐的探究眼光,培育质疑、反思、批判的精神气质和科学精神,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彰显的是教育内涵的提升。桂城的学校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树立教育行业的质量标准意识,对城市化进程起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尤其促进了城乡融合和优质均衡发展。从特色到品牌,从锻造学校功能到追求美好的价值理念,“公平均衡、生机盎然、温暖包容”的桂城教育文化魅力初显。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实习编辑 蔡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