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就引入了拓展式的教学理念。那何为拓展式教学,现下的拓展式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拓展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怎样进行拓展式教学,笔者针对上述问题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问题;原则;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这个规定就明确地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只“教教材”,人为地局限教学范围,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拓展与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把课堂教学的因素进行时空上的拓展,让学生在更广阔更深远的学习环境中,拓宽其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努力提高创造能力。基于这样的实践思考,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拓展式教学理念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回应。
1 “拓展型”阅读教学的界定
在研究“拓展型”阅读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得清楚什么是“拓展型”阅读教学。总结目前媒体上出现的“拓展型”教学,大略有以下三种:一种是以文本为原点进行拓展,最终回归文本的课堂教学现象。拓展的目的是服务课堂教学主题或强化课堂教学主题,进而达到“以外养内”的目的。其二是以文本为出发点、触发点或话题,进行延伸和拓展,以追求文外意义的教学现象。第三种是广义的拓展教学,相对课堂教学以及教科书而言,拓展的时空在课外,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宽视野,丰富课外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专家一致认为:“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学习选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掌握它的内容,更是为了通过选文的学习,了解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写作规则。所以无论是回归文本的拓展还是不回归文本的拓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要能巧妙地运用文本(一个甚至多个),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就是成功的“拓展型”阅读教学。
2 现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阅读教学把“拓展”置若罔闻。对教材进行程式教学,层层分解。其一般程式是: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落实生难字词——划分段落,逐段讲解——概括全文中心——总结写作特色——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在这种程式中,教师步步为营,片面分析,只重视对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不重视对文本具体语言材料、艺术特色的品读领悟,更不用说以教材为依托向深、广、远的拓展了。
2.2 弃置文本,拓展价值低下。即不是指导学生认真反复阅读文本,而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在解读时联系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或者有些教师喜欢用具有感性冲击力的拓展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者的情绪。如,上《木兰诗》,放一段动漫《花木兰》的片段;学习朱自清的《春》,展示大量的风景图片。这些或影视或图片或音乐或表演或讨论的拓展,让听者觉得花样叠出、别开生面。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却没有去分析、体验具体的语言材料,所谓的拓展缺乏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长此以往,必会导致学生思维方面浅尝辄止。作为实施课程内容的选文教材,连“例子”的作用都没实现,何谈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2.3 旁敲侧击的功利性拓展。在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通过拓展一定的内容来铺设台阶,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但问题是有的拓展内容没有起到化解文本难点、开启学生思维的作用,而是将答案通过旁门左道暗示给学生,这样的拓展内容看似巧妙点化了学生,实际上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权利。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引导学生探究“闲人”一词的意蕴,此问题对于一个尚未经历多少人生风雨的初二学生来说,难免有些困难。于是老师补充了苏轼几经起落的人生经历,体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学生明白了“闲人”一词大概也体现作者乐观超脱的情怀。这一主题是在跳脱文本,凭借拓展材料的情况下概括出来的,这种因为拓展而将文本闲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只能应一时之景,不能培养举一反三的独立阅读能力。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原于教师的不自信,生怕出现学生苦苦思索,教师苦苦等待的尴尬局面,于是借用表意明确的拓展内容为学生铺设一条“终南捷径”,成了教师的“高招”。
如此林林总总的拓展还不能一一罗列。
3 “拓展型”阅读教学设计原则
以“文本”为中心的拓展教学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拓展仅仅是服务于文本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广泛实践的正是此类拓展。
笔者想就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拓展内容,有效实施拓展教学,提出三条原则。
3.1 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拓展重点,这是关系拓展能否成功的一个前提。只有锁定目標,突出教学重点,才能选择好拓展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对文章的进一步探索与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否则,使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反感。
3.2 把握文章特点,达到举一反三,这是体现语言拓展式教学是否符合素质教学的一个内在核心。通过拓展,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以致用”这样一个目的,真正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技巧。
3.3 注重材料衔接,紧扣课文重点、难点,这是体现语文拓展式教学有无深度的一个关键。因此在拓展材料的选择上须与课文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层层深入,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去理解课文内容。
4 “拓展型”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4.1 补充材料的拓展。这种拓展主要体现在有关背景材料的补充阅读、节选名著的相应延伸、对一些名家名篇的点评性文章等。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可使教材中的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学生对文章人物、作者了解更深入全面,感受更具体,受到的教育更深刻。申宣成在教学《强项令》一文时,让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绽放出迷人的光彩。当学生问“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时,教师补充了秦汉时服饰的色彩与人的地位的关系,这样的拓展内容既有益于解答疑问,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或许还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因为有了老师“这一次”的点拨,学生肯定会有“许多次”的关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补充背景知识是教师在文本教学时经常设计的环节。但如何让背景知识真正发挥效用,恐怕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2 由此及彼,学以致用的拓展。如何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是可以教的,这些知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是可以“定向”和“迁移”的,利用这些知识能有效地指导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收集的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的名篇。让学生去研究三篇文章的图式,揭密其中重复的机制和各自新鲜的图式——由景、事的描写或叙述到情感的变化,感悟到一定的人生哲理。揭开文章的构思行文的秘密,归纳一定量的文章范式,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感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这种范式学生容易把握、模仿,可帮助他们表达生活中情思、感悟。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但听和读是为了更好的说和写。学以致用才能使语文学习永葆活力。
4.3 比较阅读的拓展。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通过比较同中寻异、异中求同,可以提高学生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在对比中学生会加深对教材理解,增长见识,开拓视野。这对以后课外阅读中如何很快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
4.4 想象补白的拓展。在各类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 断裂”。它们在召唤着读者用自己的经验、体会、情感和理解去将它填空。上海的朱震国在教学《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一课时,有一个极其精彩的结尾。他说,课文中的“上帝”找到了,你心中的小老鼠找到了吗?这个具有极强穿透力的问题一定引起了阅读者的心灵回应,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拓展阅读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处理手段,应该是有效而必须的,它的教学价值已经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和研究者的认可。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拓展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棵常青树,它会一直“热”下去的,但在“热”行动的背后更需要“冷”思考,希望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批判声音,将“拓展型”阅读教学的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问题;原则;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这个规定就明确地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只“教教材”,人为地局限教学范围,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拓展与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把课堂教学的因素进行时空上的拓展,让学生在更广阔更深远的学习环境中,拓宽其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努力提高创造能力。基于这样的实践思考,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拓展式教学理念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回应。
1 “拓展型”阅读教学的界定
在研究“拓展型”阅读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得清楚什么是“拓展型”阅读教学。总结目前媒体上出现的“拓展型”教学,大略有以下三种:一种是以文本为原点进行拓展,最终回归文本的课堂教学现象。拓展的目的是服务课堂教学主题或强化课堂教学主题,进而达到“以外养内”的目的。其二是以文本为出发点、触发点或话题,进行延伸和拓展,以追求文外意义的教学现象。第三种是广义的拓展教学,相对课堂教学以及教科书而言,拓展的时空在课外,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宽视野,丰富课外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专家一致认为:“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学习选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掌握它的内容,更是为了通过选文的学习,了解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写作规则。所以无论是回归文本的拓展还是不回归文本的拓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要能巧妙地运用文本(一个甚至多个),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就是成功的“拓展型”阅读教学。
2 现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阅读教学把“拓展”置若罔闻。对教材进行程式教学,层层分解。其一般程式是: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落实生难字词——划分段落,逐段讲解——概括全文中心——总结写作特色——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在这种程式中,教师步步为营,片面分析,只重视对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不重视对文本具体语言材料、艺术特色的品读领悟,更不用说以教材为依托向深、广、远的拓展了。
2.2 弃置文本,拓展价值低下。即不是指导学生认真反复阅读文本,而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在解读时联系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或者有些教师喜欢用具有感性冲击力的拓展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者的情绪。如,上《木兰诗》,放一段动漫《花木兰》的片段;学习朱自清的《春》,展示大量的风景图片。这些或影视或图片或音乐或表演或讨论的拓展,让听者觉得花样叠出、别开生面。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却没有去分析、体验具体的语言材料,所谓的拓展缺乏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长此以往,必会导致学生思维方面浅尝辄止。作为实施课程内容的选文教材,连“例子”的作用都没实现,何谈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2.3 旁敲侧击的功利性拓展。在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通过拓展一定的内容来铺设台阶,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但问题是有的拓展内容没有起到化解文本难点、开启学生思维的作用,而是将答案通过旁门左道暗示给学生,这样的拓展内容看似巧妙点化了学生,实际上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权利。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引导学生探究“闲人”一词的意蕴,此问题对于一个尚未经历多少人生风雨的初二学生来说,难免有些困难。于是老师补充了苏轼几经起落的人生经历,体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学生明白了“闲人”一词大概也体现作者乐观超脱的情怀。这一主题是在跳脱文本,凭借拓展材料的情况下概括出来的,这种因为拓展而将文本闲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只能应一时之景,不能培养举一反三的独立阅读能力。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原于教师的不自信,生怕出现学生苦苦思索,教师苦苦等待的尴尬局面,于是借用表意明确的拓展内容为学生铺设一条“终南捷径”,成了教师的“高招”。
如此林林总总的拓展还不能一一罗列。
3 “拓展型”阅读教学设计原则
以“文本”为中心的拓展教学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拓展仅仅是服务于文本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广泛实践的正是此类拓展。
笔者想就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拓展内容,有效实施拓展教学,提出三条原则。
3.1 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拓展重点,这是关系拓展能否成功的一个前提。只有锁定目標,突出教学重点,才能选择好拓展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对文章的进一步探索与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否则,使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反感。
3.2 把握文章特点,达到举一反三,这是体现语言拓展式教学是否符合素质教学的一个内在核心。通过拓展,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以致用”这样一个目的,真正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技巧。
3.3 注重材料衔接,紧扣课文重点、难点,这是体现语文拓展式教学有无深度的一个关键。因此在拓展材料的选择上须与课文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层层深入,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去理解课文内容。
4 “拓展型”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4.1 补充材料的拓展。这种拓展主要体现在有关背景材料的补充阅读、节选名著的相应延伸、对一些名家名篇的点评性文章等。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可使教材中的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学生对文章人物、作者了解更深入全面,感受更具体,受到的教育更深刻。申宣成在教学《强项令》一文时,让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绽放出迷人的光彩。当学生问“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时,教师补充了秦汉时服饰的色彩与人的地位的关系,这样的拓展内容既有益于解答疑问,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或许还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因为有了老师“这一次”的点拨,学生肯定会有“许多次”的关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补充背景知识是教师在文本教学时经常设计的环节。但如何让背景知识真正发挥效用,恐怕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2 由此及彼,学以致用的拓展。如何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是可以教的,这些知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是可以“定向”和“迁移”的,利用这些知识能有效地指导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收集的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的名篇。让学生去研究三篇文章的图式,揭密其中重复的机制和各自新鲜的图式——由景、事的描写或叙述到情感的变化,感悟到一定的人生哲理。揭开文章的构思行文的秘密,归纳一定量的文章范式,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感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这种范式学生容易把握、模仿,可帮助他们表达生活中情思、感悟。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但听和读是为了更好的说和写。学以致用才能使语文学习永葆活力。
4.3 比较阅读的拓展。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通过比较同中寻异、异中求同,可以提高学生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在对比中学生会加深对教材理解,增长见识,开拓视野。这对以后课外阅读中如何很快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
4.4 想象补白的拓展。在各类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 断裂”。它们在召唤着读者用自己的经验、体会、情感和理解去将它填空。上海的朱震国在教学《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一课时,有一个极其精彩的结尾。他说,课文中的“上帝”找到了,你心中的小老鼠找到了吗?这个具有极强穿透力的问题一定引起了阅读者的心灵回应,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拓展阅读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处理手段,应该是有效而必须的,它的教学价值已经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和研究者的认可。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拓展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棵常青树,它会一直“热”下去的,但在“热”行动的背后更需要“冷”思考,希望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批判声音,将“拓展型”阅读教学的研究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