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主义视域下的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与创生策略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y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是一个个性化的虚拟平台,它以独立的教师个体为中心,连接网络中的各种学习工具、数字化资源以及个性化服务,为教师彼此之间的知识共享与创生提供了良好的在线环境。该文以连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分析了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与创生的角色观、知识观和学习观,构建了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与创生的过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部知识节点连接,完成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构建”“人际节点连通,形成知识互通共同体”“外部知识节点连接,促成个体知识显性化”等知识共享与创生的策略,以优化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性途径。
  关键词:连通主义学习理论;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知识创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自2012年教育部将“三通两平台”作为国家“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性工程以来,“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国家政策宏观层面引导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应对,纷纷搭建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字校园云平台等数字化学习环境,整合了云计算、互联网、移动通讯网、IPTV、数字阅读、流媒体等多项技术,为师生提供实名制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了教师、学生、家长、公众等不同角色的教育网络体系,为师生营造了数字化工作、学习及交流的个性化环境。2018年,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特别强调了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常态化应用、有效应用和创新性应用。2019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了将发挥空间主渠道作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作为我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创新教育资源供给模式,扩大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帮助师生免费获取国家和地方提供的各类公益性资源、共享生成性资源。由此,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进入了新一轮发展热潮,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空间建设转向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效应用。通过对当前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观察与分析,从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内部的知识活动而言,教师大多习惯于转载现成的学习资料,经过主动加工提炼的共享知识较少,难以实现个人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传递和转移,囿于对分享内容缺乏展示表述的困境;而在与其他网络学习空间互联的过程中,出现了知识获取者和知识贡献者之间的数量失衡、单向的知识共享活动居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功能的应用始终无法深入,难以真正达到跨区域、跨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的共享。本研究以连通主义学习理论为基本理论范式,探讨优化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知识共享与创生的策略。

二、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知识共享与创生功能


  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问含有不同种类的网络学习工具、数字化资源以及在线服务,是一个以教师个体为中心、集个人资源网络、人际交流网络(学习共同体)、工具、服务于一体的个性化虚拟学习空间。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功能为空间之间的知识共享与创生提供了可能,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源存贮与加工功能。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自主管理的个性化在线平台,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空间提供的各种技术与工具,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与再造,使得知识可以通过转化的过程改变其基本形态,成为可以交流共享的知识,实现在线知识的有效管理。第二,相互连通的功能。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提供了与其他教师、社群相互联系、彼此协作的数字化环境与服务,教师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方便地与其他教师或者群体建立联系,以知识发送者的角色输出个体的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教研成果、教育心得等,同时又以知识接受者的角色输入群体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掘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新的教育态度并积累不同类型的教学知识,由此实现知识的分享与交流,并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教师个体知识和群体知识的价值增值及生态化发展。

三、连通主义对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与创生的启示


  (一)连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西蒙斯在提出连通主义学习理论时认为,人们的生活、交流以及学习的方式在技术的应用下均已发生了改变,“知识存在的情境或环境”以及“知识自身的流动和特性”均已发生了变革。在系统分析网络时代学习发生的行为机制之后,西蒙斯指出学习是节点(Nodes)之间形成连接(Connections)并逐渐创建成为一个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个核心要素构成)的过程。其中,节点可以是数据、知识或者信息,也可以是某个个体、某个群体或者某个子网络等,是任何一个能够与其他元素连接的元素;连接则是在不同节点中形成的任何类型的联系,不同节点问连接的子网络又进一步成为较大网络中的节点。在连通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当由节点和连接构成的网络形成后,信息就可以相对轻松地在不同領域之间流动,并且当节点之间的连接越强时,信息流动的速度将越快,网络的效率也就越高。连通主义的另一位创始人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进一步指出学习就是网络的形成过程,学习者通过构建学习网络(Learning Networks)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但是,学习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信息在大多情况中是以分布式知识的表征形式存在的,只有通过一定的结构将其连通,并在不断地提炼和重构中形成新知识,才能建立人与内容共通的技术增强型学习网络。
  从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技术架构来看,空间内部及空间之间连通的节点是资源、工具、人和服务等,其中知识资源是实现知识共享的关键节点。以连通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可以看到,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知识共享与创生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根据个体需要完成与其他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互联时,彼此独立的网络节点(个人空间、知识等)才会连通并形成更大层面上的知识网络,才能实现知识流的形成与循环以及知识的创生,从而“形成丰富和复杂的动态知识体系”。

  教师个体可以通过知识接受者/知识提供者的双重身份利用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完成其内部的知识循环。在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内部,教师个体可以通过“资源中心”将个体显性知识(如教案、教学设计等)组合化,形成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反思学习”和“展示空间”等功能将自己在学习后形成的新的思考与观点等隐性知识以教学叙事等途径显性化,成为可以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形态,并通过外化的方式进入更大范围的、互联的学习空间。其次,在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外部,当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成为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时,不同的空问彼此互联,教师们不仅可以保留其他教师贡献的教学资源,而且可以通过“留言板”和“网络教研”等功能支持实现教师非面对面地交流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教师贡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形成可以被教师再次接受和吸纳的新知。根据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与创生的理论模型以及柯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实践中运行的基本情况,本研究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优化知识共享与创生的效果。
  1.个体内部知识节点连接:实现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与外化
  知识共享能够有效发生的前提在于,个体能够对其外部知识进行主动的内化使之与自身原有知
  教师依托个人网络学习空问完成的知识共享与创生活动表现在个体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首先,识体系相融合。在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存在着大量预设的系统知识,但真正体现教师知识流动与共享价值的却是“在真实教学中使用的、有别于纯粹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的学科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这类知识对于教师而言是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在特定时刻、特定情景中利用可能的条件对各种知识(学生评价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策略和有关学生的理解知识等)的特殊整合,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学科教学知识的共享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其他教师在教学中所积累的经验、方法、教学科研及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独有的人际关系知识等经验性知识。但是这类知识根植于行为,根植于经验,并依托具体情境,表现出隐性知识所具有的综合性、情境性、实践性、缄默性等特征,其存在方式则更多的表现为零散性、碎片化、无形性等特点,这样的知识难以实现有效的交流与分享。因此,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共享研究中,需要教师主动寻找、归纳关键的知识节点,将相关的知识节点连接起来,梳理内化成有序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重组,完成由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同时,将模糊性的、碎片化的知识节点进行梳理,经历知识提取、归纳、内化的过程,完成个体内部知识间的彼此连接、内化与建构,为知识的分享做好准备。
  (1)经历内部对话,形成知识连接。丰富的外部资源是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所进行的个体内部对话的基础。首先,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其他个体或者群体网络学习空间中获取感兴趣的资源与信息,并将其与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机整合。例如柯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名师工作室”浏览专家教师的教学视频,并在其他教师提供的“资源中心”“教学资源”等功能模块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其次,当教师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后,需要有意识地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主动将自己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资源的节点(模糊性的、零散的信息、隐性知识的经验、思考等)连接起来,即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思考、经验、心得体会、教学技巧等隐性知识节点的连接与提炼,进行分类归纳,完成知识的深度加工,并剔除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杂质”,这既有利于知识的清晰化,也能够避免无用信息的盲目分享。
  (2)外化知识,准备输出与分享。教师内部对话的成果需要用专业化语言加以转化。例如在柯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个人网络空间所提供的“学习成果”“教学资源”“资源中心”等功能模块,通过文字、符号、视频等完成教学日志、教育叙事、学习心得等,使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隐l生知识转化为可以进行传递、交流和共享的显性知识。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对自己学习与教学活动反思的记录,更是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内部知识流动、创新的过程,也更是實现知识共享的基础,为知识的输出与分享提供了可能。在知识转化过程中,教师积累的大量对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思维方式的再认识与再思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构建动态、灵活、开放的教育思维方式的源泉,也是教师个体学科教学知识得以动态构建与发展、个体知识网络得到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念得以形成、心智模式得到完善的必经之路,更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从个体向共同体的流动及共享的必要基础。
  2.外部人际节点连通:形成知识问互联互通的共同体
  以连通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学习既是个体内部活动,同时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分布式的群体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赖于丰富多彩的人际网络。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可以在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外部建立人际节点连通,形成一个以知识为载体的互联互通的共同体。
  (1)建立空间之间的初始人际连接,搭建共享渠道。每个教师独立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都是群体知识网络中的一个连通节点,众多个人网络空间的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动态的学习交流生态系统。以柯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例可以看到,教师个体可以充分运用平台提供的各种社会性软件、讨论支持工具、协调编辑工具等,以“关注”“评论”“发送私信”或“添加好友”等方式与他人建立初始连接,经由学科教学知识的提供、交流讨论、吸收内化创生等过程,为形成以兴趣、学科为纽带的兴趣共同体和学科共同体奠定基础,为知识共享与创生提供必要的管道。
  (2)建立个体空间之间的信任关系,实现深度共享。知识共享具有高度互动性,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处于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彼此信任时,分享行为才更有可能发生,信任影响着教师在知识共享活动中的行动选择。因而,信任是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外部初始连接形成后,促使连接更为紧密的一个关键因素。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彼此间的信任关系不是自然形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从三条途径建立空间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实现深度交流与共享:其一,从教师个体角度而言,应鼓励教师通过对自己提供的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整理、提升信息的参考价值,以提高他人对其空间信息可靠性与实用性的认同,建立初始信任;其二,从个体间交互活动而言,教师彼此之间要积极沟通、对他人寻求帮助的请求给予积极回应,并在交互中展示良好的个人素质,以提升其受信任度,保持信任关系;最后,从信任建立的环境看,应努力建立以互惠为基础的规范,教师应在交流与互动中遵循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他人形成诚实合作的关系,比如要积极对同伴学科教学知识共享活动给予反馈,提供有价值的评价和建议等。   3.外部知识节点连接:实现个体显性知识群体化与再创生
  知识具有动态流动生态持续增长的特点,教师学科知识的建构过程需要不断连通其他知识节点,彼此相互分享相互促進,以实现知识的不断重构与更新。
  (1)连通知识节点,实现知识的推送与反哺。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个体通过连通人际关系网络,借助空间提供的数字化工具,与其他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有机互联,将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例、科研成果等显性知识进行共享推送,实现个体显性知识的群体化、社会化。这一过程是知识从个人向社会化流动的过程。同时,每一个个体又是知识共享的接受者,在将个人知识社会化的同时,其他的节点知识也将反哺给个人知识网络。需要个体积极主动学习研究所获取的知识,并进一步提炼和加工,使其自身的新旧知识在耦合过程中得以丰富,再次通过将外部知识内化的过程,修订、更新或扩充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心智模式,逐渐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个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在实践过程中又将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点,进入到新一轮的知识创生与共享阶段。
  (2)群体交互,实现群体知识结构的改善与增值。当多个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作为节点实现外部连接时,一个知识共同体随即产生,一个在线的集体智慧开始形成。期间,每个节点面对其他个体推送的知识不是简单的吸纳,更需要一个评价、交互研讨等活动过程,以此对个体推送的知识进行优化和取舍,实现个体及群体知识结构的改善,促进外部学习生态系统的知识流动循环。在柯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实践中,实现互联的教师们利用平台中的“优课诊断”“网络教研”等功能,跨越时空局限开展反思性研讨活动,个体的学科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被吸纳、重构与更新,并实现了知识在群体交互过程中的“1 1
其他文献
我家有一猫一狗,猫比狗来得早。  那猫确实漂亮,不仅漂亮,还可爱。长大些后,自己在院里晒太阳,捉蝴蝶,一蹦一跳,爪子挥来舞去。它也有淘气时,因家中有小孩,怕它身上有跳蚤,不让进屋。偶尔一两次,见人不备,它会一蹿而入,赖在桌底下不走,也会偷偷上桌吃一两口菜,那时,照例被我一顿打。可它不记仇,打它,骂它,照样和我亲密无间。  猫两岁时,家里来了条狗,一条小狗。  那狗是我外甥在放学回家路上遇到的,正独
摘要:教育类APP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利用教育数据开发有效的教育类APP,使其能够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是“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的时代下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该文通过对美国教育部发布的《教育技术开发人员指南》手册的解读,梳理了美国“技术赋能学习”愿景下教育类APP能够带来的教育教学变革,系统介绍了教育类APP开发流程和影响因素,以及教育类APP开发的挑战和建议。借鉴此手册
摘要:网真课堂可以为网络上的异地师生实时呈现出本地课堂与远程课堂融合的情景,进行即时提问和解答等实时交互的教学活动。为了充分发挥网真课堂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在面向网真课堂平台实际应用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结合网络教学中各种情况的需要,增加应用视频合成、虚拟现实、体感交互、智能Agent等技术,总结提出了八大类网真课堂交互技术,兼顾了特殊情况的应用,有利于促进网络教学的反思和改
编者按: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正不断催生新的教育教学形态涌现。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各地各学科都在进行积极探索,我刊遴选了部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调研案例,包括为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策略探索、基于教学视频对跨校同步教学中的师生教学活动和交互规律进行的研究分析、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的学科内项目式学习策略探究、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扶贫脱贫以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经验
摘要:信息科学的兴起,丰富了科学发展的图景,并且正在成为信息社会中的一门中心科学,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加紧基础教育阶段信息科学课程化的研究必要且紧迫。信息科学课程化,首先就要建立课程研究“科学化”的概念,即要用科学的思路来设计和开发信息科学课程,在结构上、问题域上、术语学上寻求信息科学知识与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的衔接与一致。该文以“模型与模拟”单元课程为例,从单元课程选题、单元课程开发、单元课程
摘要:移动学习已逐渐成为当前人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如何客观、准确、有效的进行学习绩效评价是推动移动学习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对移动学习的特征与优势等进行了分析研讨,并借鉴Kaufman评估模型,对移动学习绩效评价设计的原则与流程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移动学习;绩效评价设计;Kaufman评估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学习是人类实现社会化的途径,它发生于情境、工具、人际的交互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精准扶贫的难点在于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帮扶和扶贫效果的保障上。研究者认为,基于云课堂的教育精准扶贫可以实现精准帮扶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帮扶人员、精准扶贫效果、精准监督管理五个核心步骤。现阶段阜阳市农村云课堂通过专递课堂的实践模式解决了教学点某些科目无法开课的困境,未来几年农村云课堂的发展趋势将是以名师课堂、特色课堂等应用模式为主的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实践模式。  关键词:教育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所出现的新兴社会群体。这一群体作为社会精细化分工的代表,其终身学习现状和诉求如何,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技术服务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进行改进其应用以构建符合群体特征的终身学习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该文基于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证研究,应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当前该群体终身学习研究现状并分析其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设
摘要:学习分析作为数字化学习绩效评价的主要手段,是目前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使学习分析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过程,该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构建了面向对象的学习分析模型,其特征是基于面向对象方法学的理论创建学习对象类,具有对象的封装性和类的继承性。根据应用环境的约束和学习分析目标的方向性设计了一组方法,可对学习数据变量进行量化计算,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以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
导数引入高中数学教材以后,对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混合型函数性质的研究多了一个重要工具.在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或极值时,求解导函数的零点是一个基本问题,而我们遇到的导函数可能是初等函数、含参函数或者超越函数,导函数的零点或易或难,也成为制约大家能否顺利解题的一个关键点.本文拟通过几例谈谈处理这些问题的常见策略,以飨读者.  1 利用因式分解求根,直接代入函数求解  问题1 已知函数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