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到!

来源 :青岛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喜庆热闹的中国年,总是透着浓浓的民俗味,在青岛周边县市区,依然保留着淳朴的年味,剪纸、泥老虎、面塑、年画、红烛、虎头鞋、虎头帽、布老虎……从事这些老民俗的手艺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并且正月里,糖球会、元宵节等陆续登场,许多民间艺人也将亮出自己的绝活,捏面人、吹糖人……个顶个让人叫绝,共度一个红红火火的民俗年。
  年画——“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场人物:宗成云
  探访地点:平度宗家庄
  民谣道“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又有诗曰:“总把新桃换旧符。”贴年画是中国人新春习俗里最不可缺少的一项,麒麟送子、金玉满堂、连年有余等色彩鲜艳、韵味独特的传统年画,寓意着家族兴旺、子孙满堂、生活富足等美好的祝福和期盼。迎着2015年的第一场雪,记者一行来到了平度宗家庄,在那里,71岁的非遗传承人宗成云依然执着地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手艺。
  “一百单八将”、“二十四孝”……宗成云的家里,挂满了各种年画,其中一对用老镜框装裱的“狮童”年画有些特别,只见粉脸的童子手执绣球,骑着狮子,造型威武,颜色鲜亮,两张年画上分别写着“狮童进门来”、“谁要谁发财”,落款为“新盛泰记”。“这的是我找了很久的用‘半印半画’传统工艺制作的老年画,月把前终于淘到了。”一进门,宗成云就兴奋地分享着他的新收获。
  据介绍,宗家庄木版年画脱胎于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年画,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现有130多年的历史,从清朝到民国时期一直采用“半印半画”传统工艺,即先用线版印出线稿,再手工着色。“人物的脸是开的(空白的),五官和粉脸都是画上去的,你看多精细。”宗成云指着“狮童”的年画评价道,“这对年画用到了矿物颜料,上面的橘红色是用丹沙印上的,可以保存多年不褪色,还用了套印工艺,这些勾边的线条加上了银粉。”并且普通的年画都是单张的,而这一对是装裱的,工艺讲究,还有字号,宗成云推测,这对“宝贝”出自年画鼎盛的民国时期,“当时,也只有大户人家才买的起这样的年画。”
  1950年前后,是宗家庄年画最辉煌的时期。那时,村里几乎家家有作坊,几乎一半有字号,一进腊月门,都挑灯夜战赶制年画,货商从四面八方赶来等着拿货。“一家子你说有多少个窗?三间屋就得六个窗,前窗后窗,光这一块这个用量多大。而且咱的整个市场,省内就是胶东地区,再一个就是东三省,那时要雇四个工人,白黑地干,一天出3000多张。货商来了以后各家就挨着串串,成黑(晚上)这个街上就不断人。”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胶印画的普及和农村房屋建筑风格的改变,给传统的木版年画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现在村里仅剩下2户人家还在制作传统木版年画,数量大不如以前。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宗成云收藏了1 50多套古版,要将传统工艺祖祖辈辈传承下去。
  布老虎——“辟邪又吉祥”
  出场人物:徐秀兰
  探访地点:即墨移风店镇毛公泊 “老虎看新房,辟邪又吉祥,日子越过越兴旺。 ”过年、搬新家要买个布老虎“看房子”,小孩过“百岁”要穿虎头鞋戴虎头帽,以后能长得虎头虎脑一…这些都是有着美好寓意的传统民俗。
  布老虎、虎头鞋、虎头帽的制作手工技艺流传于大沽河畔的即墨移风店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经演变,这些手丁艺品在用材上、颜色上虽然发生了 定的变化,但仍保留着其古朴、原始的本色。
  记者一行来到非遗传承人徐秀兰的家中时,她正在院子里忙活着,往缝好的布老虎里装麦糠,“装麦糠,再装点碎布,这样的硬实,大的还可以当枕头。”75岁的徐秀兰口齿清晰,思维敏捷,手脚麻利,介绍时穿插着典故,还很“内行”地帮摄影记者摆放老虎,看起来接受采访已是家常便饭。
  做布老虎是个细致活,先要剪出样子,再缝上爪子、肚皮和耳朵,装麦糠,最后装饰脊梁和五官,徐秀兰一天只能做一个。“我做了40多年了,手艺是跟婆婆学的。”徐秀兰传承了布老虎的传统手艺,她做的布老虎四肢粗壮有力,面部表情精神威武,徐秀兰告诉记者,虽然这是个土玩意,但是作为文化遗产,必须重质量。她说“我看过很多布老虎,有的四个爪子太软,趴在地上,有的一个眼大一个眼小。而我这个老虎,头上的‘于’字在哪里,眼睛多大、距离多远,嘴巴什么形状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不是随便弄块布就缝上去的。”
  每月逢五遇十,徐秀兰都会带着布老虎赶移风店大集,小的6块钱一个,大的15块钱一个,临近年根,她拿多少就能卖多少,并且还有很多找他预定的。“这对老虎鞋、帽都是别人订好的, ‘红冠绿娘娘’,男孩穿红色的以后好当官,女孩穿绿色的以后嫁个好人家。”徐秀兰说,为了传承布老虎,她还将布老虎的制作工艺带到了课堂,成为当地美术课中的亮点。“这个东西不过时,大人孩子都能玩,土生土长的文化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都是吉祥的东西,千万不能断了,孩子们学会以后传承的面就大了。”
  泥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
  出场人物:曹孟雨
  探访地点:即墨经济开发区车家沟村 “小孩小孩你白哭,俺给你买个泥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在儿时的记忆里,泥老虎可是过年最好玩的玩具了。即墨经济开发区车家沟村有着150多年的泥老虎制作传统,是泥老虎在青岛地区唯一的“出生地”。
  临近年关,68岁的曹孟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我们采访当天,刚刚成型了两篮泥老虎,仓库里已经备下了近千只货。曹孟雨先用黑笔给成型的泥老虎点睛、打底、勾勒线条,然后再依次用红、黄、蓝、绿、水红等五种颜色绘制,曹孟雨延续了爷爷曹中原“祖传”的画法,他画的狮子、老虎、麒麟,杏眼圆瞪,神采奕奕。而制作一只“泥老虎”需要和泥,踩泥,制作哨子,成型,刷粉,上彩等30多道工序。 “整天和泥土打交道,家里总是脏兮兮的,而且根本不赚什么钱。”曹孟雨告诉记者,泥老虎分为大、小两种,大的批发5块钱,小的3块钱。“泥老虎制作相当麻烦,用的泥土还是专门买的黄金泥。”曹孟雨说,自己和老伴忙活一年下来,只能赚一万元左右。随着年事增高,曹孟雨也有了想歇一歇的想法,泥老虎的传承成了个问题。”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愿意干这行的。”曹孟雨告诉记者,他的儿子现在在一家外企工作,根本没时间从事这门老手艺。   剪纸——“烟熏老样儿”依然留存
  探访地点:即墨移风店镇道头村、青西新区辛安街道
  出场人物:战桂婷、管茹
  存北方的农村,过年时,窗上新糊的雪白的窗纸上面会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门顶、窗前,贴上门笺,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把新年的气氛造得浓浓的。
  今年74岁的战桂婷是即墨的一位老剪纸人,采访当天,他特意剪了一对“羊”,表达着对美好新春的祝福。战桂婷老家胶州,延续了胶州剪纸淳朴、细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风格,花鸟鱼虫、山川人物、神话戏剧,无不入剪。值得一提的是,战桂婷至今保留着当年烟熏的剪纸“老样儿”。据介绍,以前在民间,“剪花”的婆娘、女子见到好的花样,她们就会用煤油灯或者蜡烛的烟熏,将“花样子”熏在纸上——熏黑的纸上留下白色的“花样子”,等拿回家订上红纸,就可以重新剪出同样的“花儿”来。
  而在青西新区辛安街道, 到冬天,社区的妇女们就开始了炕头上的忙碌。 把几十年的老剪刀, 张喜气洋洋的大红纸,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百转干回之后,历史人物、花乌鱼蝶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久负盛名的辛安剪纸,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代就被作为贡品进京。非遗传承人管茹,从小跟妈妈学习剪纸,她的作品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精华,又结合自己创新,线条流畅、寓意深刻,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2007年,两幅《观音》剪纸由青岛市黄岛区慈善总会收藏。2014年管茹花费了4个多月的时间,剪出一幅八米半长的世园会美景图,技惊众人。
  葛村“榼子”——双鱼、寿桃、元宝、莲蓬
  探访地点:即墨经济技术开发区
  出场人物:王丕文
  按照我国北方的传统,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吃樯花,学名叫“果模儿”。常见的有面鱼,意为连年有余,元宝,意为招财进宝等。做榼花的器具,叫做榼子。
  相传,在距今200多年的清朝时期,山东即墨王家葛村有一个叫王济良的人。他将木头掏个小凹洞,将面团塞进去倒出了一个有形状的馒头。村里人都喜欢这种有花样的馒头。于是他就开始琢磨大规模制作。也就有了现在的榼子。
  在即墨青岛民俗文化产业园内,非遗传承人王丕文,在个老柳木墩边上,用十几把各式各样的刀具,正在雕刻制作新樯子。 “做樯子要用五年以上的梨木、苹果木、山楂木。”为什么不用松木等别的木头呢?王丕文介绍说“老人说,松木做的榼子,做出来的馒头有松树的味道,不好闻也不好吃。而梨木或苹果木,做出来的馒头有淡淡的甜味,好吃。但是老人也说,用苹果木刻榼子,容易走形,所以他般都用梨木。”做只榼子得经过晒木、模墩、割板、晾晒、排料、画样、气蒸、刨平、拉荒、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樯子的制作工具有钢锯、圆铲、手铲、木锉、木凿、手锤、木墩等20多种。
  据介绍,王丕文十几岁时,就开始学习雕刻“榼子”,如今40年过去了,他的技艺已经成为当地无人能比的绝活, 块普普通通的果木,经过切割雕刻,很快成为刻有双鱼、寿桃、元宝、莲蓬等象征吉祥图案的民俗工艺品。
  葛村樯子造型质朴,花样繁多,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装饰艺术性。葛村榼子有饽饽榼子、寿桃樯子、鱼花榼子、饽花榼子、花榼子、“喜”饽饽榼子六种。
  崂山面塑——连年有余、步步高升
  探访地点: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大户人家
  出场人物:张桂莲 “圣虫”,是胶东半岛每年春节前必做的面食,取其“剩”、“升”之音,寓意来年粮食有剩余,日子步步高升。山东许多地方将“圣虫”做成刺猬和蛇的形状,口含镍币或红枣,大的供在财神和灶神的祭案上,小的放在米缸、面缸、粮囤、钱柜和衣橱里,以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更有讲究的,用各种色素点染描画制成面塑。
  面塑,俗称花馒头、巧饽饽,是崂山一代世代相传的手工艺面制品,自明代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其中以崂山王哥庄面塑最具代表性,并且呈现特有的海洋特色。
  在王哥庄大户人家食品有限公司内,64岁的张桂莲忙活着手里的活,她将做好的龙、凤、牡丹花、鲳鱼、鱿鱼等颜色鲜艳、栩栩如生的面塑往出锅不久的大馒头上安插,一个普通的大馒头,立刻生动了起来,有了主题和寓意。“这是龙凤呈祥,这是繁荣昌盛的意思,这个是连年有余,这个是富贵花开……”张桂莲知道我们要来采访,从前天晚上八点开始忙活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做出了这些个经典花样,“那个龙头,做了一个多小时,牡丹花做了两个小时。”无论是二龙戏珠、五谷丰登,还是十二生肖,只要客人提出想法,她就能给做出来,“渔民出海时,有让做鱿鱼的、鲳鱼的、虾的、毛蛤蜊的,我就心思心思这个东西是个什么样,就能做出来。”张桂莲至少做过上百种花样,曾经还拿过面塑金奖。
  以前正月十五的时候,张桂莲会在家里做“面灯笼”,“门口放只小狗的,猪圈里放只猪的,水缸里放条鱼的。”据介绍,张桂莲自幼喜欢绘画,其父是当地有名的瓦匠,善于雕花。“当年,他在照壁上雕了只鸟,那个猫直接扑过去了。”张桂莲说,自己是遗传了父亲的基因。
  谈古论今·趣话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年的历史。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的活动十分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春节的起源】
  史籍中有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便被引申为岁名了。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乌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根据《通典》中所记载,人们在过年的时候互相拜年宴请的习俗是从汉初时开始的。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皇宫里也过年】
  清朝时期,皇帝老儿们都喜欢稍微寒冷点的日子,不怎么喜欢太热的日子,所以年里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别的园子里度过的,只有到了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才会回到宫中过年。一般情况下,皇帝腊月廿六就停止办公了,往往要到正月初一的时候才会重新动笔。
  在一年的时间里皇帝与皇后以及妃嫔们共同吃饭的时间几乎没有,只有到了除夕才会真正的吃个团圆饭。清朝时期,除夕的早上,皇帝和皇后以及妃嫔们吃早餐,一般吃的是黄米饭、饽饽、年糕等,花样繁多,种类达到几十种。除夕这天的午饭往往要下午四点举行,而晚宴则是最重要的一餐。晚宴摆在保和殿或乾清宫,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龙大宴桌”,桌边围上黄金绣的桌围子。
  晚宴的丰盛自不必说,猪肉、肥鸭、菜鸭、肥鸡、菜鸡、猪肘子等等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一切准备就绪后,各就各位。这个时候,太监先给皇帝进汤膳,接着再给嫔妃们送汤,秩序乱不得,分量也完全不样。晚宴过后,皇帝会把各种食物甚至盘子送给各大臣。
  大年初一这一天,天刚刚亮的样子,文武官员就要齐聚太和殿广场给皇帝拜年贺喜。这个时候,广场上排列着种种仪仗乐器,庄严肃穆而又热闹非凡。早上七点时分,皇帝登上太和殿的宝座,众位官员按照自己的级别一一坐好位置并下跪朝拜。此刻,会有两名大学士宣读新年贺词以及去年的“年终总结”。读完后,众臣子再跪拜,然后由皇帝赐茶赏座。喝完茶后,给皇帝拜年也几乎到了尾声。这个时候,皇帝老儿会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荷包分发给身边的宫女和太监。有时皇帝也会写几个大大的福字,赐给身边的重臣。据说乾隆皇帝每年的大年初一都要去寺里拜佛,然后重回宫里写福字。乾隆皇帝写的第个福字般都不会送给臣子,而是永久的保存,大有永远保留住福气的意味在里面。此外,皇宫过年跟民间也一样,也会燃放鞭炮以及贴春联等等,但与民间不同,古代宫廷的春联都是采取挂的形式,而不是民间的张贴方式。
  相比于民间的年味,古代皇宫虽然吃的很丰盛,但却少有年味,充满繁文缛节,很是教条味以及官场气息。
  【历代春节食俗】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娱乐活动。据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据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
  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束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者,“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闹,追欢竞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春节各地食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柑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比如年夜饭更是尤为讲究 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座位和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口u“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米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带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传承千古的习俗】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着新的希望的佳节。传统的春节都有哪些习俗,以及这些习俗所代表的涵义呢?
  腊祭腊祭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祭祀文化。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祭祖宗。根据古书记载,古代都是用打来的野兽或自己养的家禽进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腊月腌制的猪、牛、羊肉,称为“腊肉”。
  祭灶: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令菩萨”或“灶君司令”,泉人一般称“灶君公”。传说他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并且要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
  祭祖:祭祀先祖,是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
  扫尘除秽:“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 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倒贴福: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倒”音“到”,谐意到来的意思。“福”字现今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今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汉族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团圆夜包饺子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起包饺子过年。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日“守岁”。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其他文献
1  画家练的是童子幼功,画到四十岁的时候,总算成了。他善于在画面中布设光影游戏,越是暗部,越有颜色。他说,光可以踏平一切,暗部则留存了最美的呼吸。陆陆续续获了几个国家级大奖,作品市价飙升得很快。好在,画家追求德艺双馨,操行尚能稳得住。既为大学教授,误人子弟的事从来不干,他的课堂一向很有口碑。出了校门,酒局应酬自然少不了,真情假意,每喝必醉,所幸的是,酒醒之后,他还能一头扎进画室,自我修行,将功补
期刊
近年来,胶州法院不断增强女法官培养力度,成立妇女委员会,召开“三八”妇女座谈会,与女干警谈心谈话,组织妇女专项查体,组建秧歌队,丰富了女干警的业余生活,激发了工作潜能。2014年,胶州法院收案14918件,创历史新高,在如此巨大的办案压力下,该院不到全员人数三分之一的女干警,撑起了审判工作的大半边天。她们用心血和汗水,用女性特有的耐心、细腻与坚韧,化解了起起矛盾纠纷,打击了件件违法犯罪,解救了一个
期刊
青岛建置的百余年间,城市的模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像岁月年轮一样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可谓沧桑巨变。
期刊
3月20日,随着升腾而起的七彩云烟,12艘克利伯大帆船从青岛奥帆中心起航,开启青岛至美国西雅图的航海旅程。自3月11日第一艘克利伯大帆船——伦敦德里号抵达青岛开始,十日短暂相处,精彩活动不断。进校园,进社区,在田间地头忙采摘……青岛站组委会准备了12场富有中国特色的欢迎仪式,给各国船员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青岛记忆。  2005-06赛季,青岛首次牵手克利伯环球帆船赛,作为青岛引进的第一个国际高端大帆
期刊
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了2015年星级网点评选结果,青岛银行多家网点入围,胶南珠海东路支行、麦岛支行、济南分行章丘支行3家营业网点获得2015度“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五星级营业网点”的最高荣誉称号,五四广场支行、胶州支行2家营业网点获得2015年度“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四星级营业网点”荣誉称号,为该行“青馨服务”——国内城商行首个服务品牌再添殊荣。  专业服务让客户放心  青岛银行着力分析消
期刊
当国家旅游局重磅推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时,青岛西海岸新区凤凰岛在全国60多家度假区中脱颖而出摘取殊荣。  2月26日,国家旅游局在京召开全国旅游规划发展工作会议。会上,青岛凤凰岛与国内其他16个度假区一起,被正式授牌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从而跻身国内旅游度假产品的最高序列。  打造顶级国家旅游度假区  去年4月底,国家旅游局全面开启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工作后,青岛西海岸新区根据度假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市政府东迁,青岛跳出狭仄的老城,建设了全新的“东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港口和经济重心西移、北部区域开发建设,城市在西跨、北拓中,框架进一步拉大……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跳出胶州湾的小格局,着眼全域的大视野,在“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这一全新空间战略搭建起的广阔舞台上,青岛瞄准加快建设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这一目标,开始了触及城市灵魂的格局重
期刊
3月3日上午,位于馆陶路38号的道路交通博物馆·车票馆开门迎客,首批市民、乘客进入参观。  车票馆既是道路交通博物馆的游客服务中心,也是青西快线乘客下车出站口,作为道路交通博物馆的C区对广大乘客和市民免费开放。  馆内陈列了从民国至今的各类汽车车票一千多张,如解放前的“胶莱区汽车公路局车票”,解放初期面值“伍佰元”、“壹仟元”的公交车票,上世纪70年代的“语录车票”,三轮车票,上世纪80年代的月票
期刊
3月10日,作为山东省资产规模最大和山东省首家成功上市的城商行,青岛银行在香港举行新闻发布会,率先披露了该行2015年的经营业绩,也成为H股首家发布2015年全年业绩的中资银行。  首度披露,经营业绩亮点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青岛银行资产总额为人民币1872.3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310.69亿元,增幅19.9%;存款总额为人民币1153.22亿元,同比增长135.88亿
期刊
3月22日下午,一场声情并茂的德语课在青岛道路交通博物馆“德语角”举行,青岛九中的师生们现场授课,纯正的德语发音和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老物件将人们拉回百年前的旧时光。  “汽车a u t o,运输工具Verkehr……”青岛九中的德语老师结合道博展品,给同学、市民和游客们现场讲解。从简单问候语、道别语到融入历史的老物件,德语老师一一讲授,人们兴趣盎然,仔细聆听,模仿发音。  之后,同学们表演了话剧《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