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仅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有非专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然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在建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模式方面予以探讨。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仅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有非专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然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建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模式方面予以探讨。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解读
1.非专业能力
非专业能力对学生来说是必需的,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首先,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事业心、责任感以及爱岗敬业的精神。我们教师的任务是教育学生以爱为出发点,全身心尊重和关爱幼儿,细心照顾和教育幼儿。其次,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在知识不断更新的当今社会,充分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紧跟时代步伐,对幼儿进行基本文化教育。
2.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学生应学习怎样与人相处、交流、对话。学会对人的态度,怎样尊重人,怎样与人和谐相处。还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等。这些能力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尤为重要。
3.信息技术能力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进行教学的能力,掌握检索和查询与本专业相关信息资料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在校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学习动机和职业能力不强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现实工作中的表现与实际能力相差很远,他们普遍眼高、心高、要求高,但实际能力与职业素养不太高。常常表现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缺乏职业兴趣感和责任感,甚至有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对专业内涵的理解不够,对幼儿缺少奉献精神和关爱精神,甚至随意训斥、责骂幼儿。
2.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不够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较差,其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和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的興趣和愿望较差。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3.管理与保育能力不足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的班级管理实践中,还是缺乏独立带班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幼儿突发意外时手足无措。对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保育观念淡薄,包括对幼儿生活学习中行为习惯关注不够,安全观念淡薄,对幼儿关爱不够,还有的学生存在怕苦、怕累、怕脏的思想,不愿接触幼儿排泄、饮食等日常事务。
三、探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德才兼备是人才培养的两大要求,思想品德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这一行业,师德历来都是强调的重点。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能力便是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从基础做起,从做人开始。
2.建立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模式
(1)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现实水平开展教学,可将教育技能和各类教学法的内容融为一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或者现场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生适应幼儿园岗位的能力,为以后的职业生活提供条件。
(2)模拟实训模式。模拟实训是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组织学生在模拟实训室进行的实际训练。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应根据现实工作需要,模拟幼儿园活动场景,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训练。
(3)技能训练与竞赛模式。技能训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技能,除了在平时设置此类课程以外,还可以在课后开展各种竞技类比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教师及学生都可以组织各种技能训练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岗位实习模式。幼儿园岗位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充分认识和体会专业性质的良好机会,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夯实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其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习,跟班听课,担任班级助理老师或者定岗实习,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中,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考核模式
(1)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核采用抽考方式
每学期可以针对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内容,由各科老师设计出不同的考试题目,打破过去一卷决定学生成绩的做法,设计出多种题目对学生进行抽考检查。如体育活动设计,语言活动设计,社会活动设计,“智力游戏教具”制作,“家园联系栏”布置等。
(2)建立评价学生职业能力考核模式
制订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如普通话需达到国家级普通话证书二级乙等以上,计算机需获得教育部、劳动部或信息产业部办公应用技术证书等。另外,对在校期间在各项课程或竞赛,如,亲子活动课程、舞蹈、歌唱比赛中取得成绩者颁发证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
4.建立专业教材使用模式
选择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教材很重要。有的教材理论性很强,高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难,也不太实用;有的教材实用性不强,内容简单,质量差,学生不愿意接受。针对这种情况,应组织教师编写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在未来工作中实用的教材。选择集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符合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岗位目标要求。
总之,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不断学习,到企业调研锻炼,找寻方法,找寻模式,大胆摸索,大胆实践,探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学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仅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有非专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然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建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模式方面予以探讨。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解读
1.非专业能力
非专业能力对学生来说是必需的,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首先,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事业心、责任感以及爱岗敬业的精神。我们教师的任务是教育学生以爱为出发点,全身心尊重和关爱幼儿,细心照顾和教育幼儿。其次,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在知识不断更新的当今社会,充分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紧跟时代步伐,对幼儿进行基本文化教育。
2.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学生应学习怎样与人相处、交流、对话。学会对人的态度,怎样尊重人,怎样与人和谐相处。还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等。这些能力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尤为重要。
3.信息技术能力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进行教学的能力,掌握检索和查询与本专业相关信息资料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在校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学习动机和职业能力不强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现实工作中的表现与实际能力相差很远,他们普遍眼高、心高、要求高,但实际能力与职业素养不太高。常常表现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缺乏职业兴趣感和责任感,甚至有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对专业内涵的理解不够,对幼儿缺少奉献精神和关爱精神,甚至随意训斥、责骂幼儿。
2.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不够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较差,其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和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的興趣和愿望较差。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3.管理与保育能力不足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的班级管理实践中,还是缺乏独立带班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幼儿突发意外时手足无措。对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保育观念淡薄,包括对幼儿生活学习中行为习惯关注不够,安全观念淡薄,对幼儿关爱不够,还有的学生存在怕苦、怕累、怕脏的思想,不愿接触幼儿排泄、饮食等日常事务。
三、探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德才兼备是人才培养的两大要求,思想品德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这一行业,师德历来都是强调的重点。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能力便是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从基础做起,从做人开始。
2.建立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模式
(1)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现实水平开展教学,可将教育技能和各类教学法的内容融为一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或者现场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生适应幼儿园岗位的能力,为以后的职业生活提供条件。
(2)模拟实训模式。模拟实训是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组织学生在模拟实训室进行的实际训练。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应根据现实工作需要,模拟幼儿园活动场景,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训练。
(3)技能训练与竞赛模式。技能训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技能,除了在平时设置此类课程以外,还可以在课后开展各种竞技类比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教师及学生都可以组织各种技能训练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岗位实习模式。幼儿园岗位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充分认识和体会专业性质的良好机会,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夯实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其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习,跟班听课,担任班级助理老师或者定岗实习,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中,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考核模式
(1)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核采用抽考方式
每学期可以针对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内容,由各科老师设计出不同的考试题目,打破过去一卷决定学生成绩的做法,设计出多种题目对学生进行抽考检查。如体育活动设计,语言活动设计,社会活动设计,“智力游戏教具”制作,“家园联系栏”布置等。
(2)建立评价学生职业能力考核模式
制订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如普通话需达到国家级普通话证书二级乙等以上,计算机需获得教育部、劳动部或信息产业部办公应用技术证书等。另外,对在校期间在各项课程或竞赛,如,亲子活动课程、舞蹈、歌唱比赛中取得成绩者颁发证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
4.建立专业教材使用模式
选择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教材很重要。有的教材理论性很强,高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难,也不太实用;有的教材实用性不强,内容简单,质量差,学生不愿意接受。针对这种情况,应组织教师编写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在未来工作中实用的教材。选择集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符合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岗位目标要求。
总之,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不断学习,到企业调研锻炼,找寻方法,找寻模式,大胆摸索,大胆实践,探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