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1983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应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引导学生创新求异,善待学生的质疑多问,布置创新型作业,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以达到培养创新的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 质疑 能力
  
  目前,谈到教育,热门的话题便是“素质”,便是“创新”,这无疑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然而面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又如何去创新,应是我们思考的深层次的问题。什么是创新精神?其实,创新精神是人们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以不循常态、独辟蹊径为标志,这种不满足于既有状态而着力开拓的思维方式,就是创造性。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指导具体的创新活动(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渗透在创造过程中,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创新活动中具备的这种能力也就是创新能力。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历史反复证明,推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
  第一、必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自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今天的语文教师不应是固守语文学科狭隘领域的专业人士,而应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满独创和灵气的复合型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建成“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力量去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二、要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要使学生明确,并非只有发现人类未发现的新事物和新规律才叫创新。一个人只要通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思想、做法,虽然对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本人却是全新的,这就是创新。为此,需不断激励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第三、要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石,创新能力决不可能凭空产生,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如果一个学生连最起码的知识都不会,怎么可能谈创新呢?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当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方是创新的基础,否则,创新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第一、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有些学生害怕失败,害怕出差错,怕冒风险,畏惧失败会惹人笑话,这是开发他们创造力的一大障碍,然而,在成功的道路上,总会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勇敢的姿态正视失败,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和以后避免失败的方法,使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成为成功的阶梯和创造能力的源泉。
  有些学生自卑感很强,他们看不到自身的创新潜能,缺乏自信心。因此,应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端正认识,重新认识自己具有的潜能,突破自卑的障碍,树立信心,具有勇于进取的精神,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向逆境抗争的决心,要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使创新能力向纵深发展。
  第二,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丰富的想像力是人们漫游科学强劲翅膀。因此,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而“应试教育,下的分数至上和知识的标准化不断扼杀学生的想像力。在教育界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例学生回答“雪融化后变成春天”时,教师说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标准答案是水。可以说这种扼杀学生想像力的行为是多么的让人痛心。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像,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不断创新,关键在于教者对教材的挖掘,对学生的引导。
  第三、引导学生创新求异
  敢于求异,这本身就是创新。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向或突发奇想,教师必须予以点拨,而不能立即令学生坐下或批评、训斥、嘲笑,而大搞“听话教育”,这只能泯灭学生的天性。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要给以概括和恰当的评价,不断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靠拢,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但要合情合理,不能随意求异,不能脱离实际。应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
  第四、善待学生的质疑多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教师要善于激疑、释疑。让学生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等话语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即使某些提问是低层次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正像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李镇西老师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通过引导学生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的能力。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
  第五、布置创新型作业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必须进行深刻重大的改革,即作业布置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论的视野,重新审视学生。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堂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强调多样化,即校内校外生活的实践,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表,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不断碰撞中成长。作业创新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便成了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这类作业的态度也便成了对待生活的态度,学生会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与辛劳。因此创新型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第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环境氛围。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在思想的蓝天中自由翱翔。
  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永恒追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语文教学只有不断的创新、同时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魏书生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2]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李杏保顾黄初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使大家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疲.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以
期刊
在古代,诗歌有着特殊的地位.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在会盟、聘问等外交活动及祭祀宴飨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作为
目的:  系统整理历代本草及其相关医著中关于中药白术的论述,明确白术功效内容,并探求白术配伍规律,为临床合理正确配伍应用提供坚实可靠的文献学依据,并进一步拓宽白术的应用前
课堂中情感策略的正确应用对成功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消除学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如焦虑、厌恶等),积极地运用正面的情感,以达到提
盆栽和大田试验证明萘乙酸(500 ppm左右)能有效地抑制后季稻秧苗生长。叶面喷施萘乙酸水溶液以后,秧苗的株高和地上部干重明显减小;这种对生长的抑制效应以在人工气候室玻璃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再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新课改中倡导学生主
期刊
内容摘要:    细看小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觉得相对于原标准,它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语文的启蒙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快乐,有效地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低年级教学的教师,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探究式学习就是要通过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中列出了许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