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從产业结构和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入手,分析贵州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围绕贵州高职院校分布区域、办学层次和专业结构三个维度,对贵州高职教育结构和贵州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贵州区域产业的高职专业群建设原则,为贵州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思路和实践方法。
[关 键 词] 区域产业;高职院校;教育结构;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0-0048-02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其中专业群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我国高职教育中,针对专业群建设的相关研究虽然不少,但从贵州现有产业和高职教育结构视角开展的研究却不多。
本研究立足于贵州区域产业需求,分析贵州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从院校分布区域、办学层次和专业结构三个维度,对贵州高职教育结构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基于贵州区域产业的高职专业群建设原则,为贵州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思路和实践方法。
一、贵州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
(一)贵州产业结构现状
研究对贵州省2015—2019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贵州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6769.34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80.56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058.45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430.33亿元,增长7.8%。与2015年相比较,全省生产总值增加了6266.8亿元,增幅为59.67%;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为:第一产业产值占全省经济比重由15.62%调整为13.60%,下降了2.02%;第二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由39.49%调整为36.13%,同样呈现下降趋势,下降了3.36%;第三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由44.89%调整为50.27%,增加了5.38%。第三产业的经济占比首次超过50%,贵州省经济结构呈现“三二一”形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二)贵州产业结构特点
在对贵州三次产业所对应的行业进行分析后发现,贵州产业结构虽然合理,但三次产业所对应的行业大多处于全国中低端,相关企业存在规模不大、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
对于第一产业,因贵州山水地理特点,在农业和渔业方面规模化生产条件不足,故贵州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特色农产品种植,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整体而言,贵州第一产业总产值不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少创新能力。对于第二产业,贵州充分利用其气候和地理特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效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但贵州第二产业整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引领行业发展的高新企业较少,缺乏代表性制造企业。对于贵州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态势最好,带动了本地土特产和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
二、贵州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分析
高职教育结构指高职教育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组成情况,合理的高职教育结构,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2]
(一)贵州高职院校区域分布分析
截至2019年,贵州省有43所高职院校。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省会城市贵阳有17所高职院校,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随后是黔南州、毕节市、铜仁市,这4个地区高职院校为33所,占贵州高职数量的76.74%。安顺市、黔西南州、贵安新区均只有1所高职学校,数量较少。而作为产值全省第二的遵义地区,仅有3所职业院校。可见,贵州省高职院校整体数量偏少,区域分布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贵州省高职教育的优化与发展,甚至扩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如何克服这种区域上的不平衡,使高职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是贵州高职教育结构优化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贵州高职院校层次分析
从层次水平上看,贵州高职院校可以分为国家级重点、省级重点和一般高职院校三个层次。在全省43所高职院校中,国示范和国骨干各有一所,分别是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次国家“双高”计划中,贵州省有贵州交通、铜仁职院和贵州轻工三所学校入选。在省级重点层面,有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23所学校入选省示范和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此外,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等民办院校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整体而言,贵州入选国家级的高职院校数量偏少,办学层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民办院校的整体发展较慢。
(三)贵州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分析
截至2019年,贵州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最多的是财经商贸大类专业,有156个专业布点,随后为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大类,分别为125和123个专业布点。整体而言,专业布点情况与贵州产业结构规模基本吻合,能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财经商贸大类专业布点数过多,毕业生供给数量大于需求,质量有待提升。(2)旅游大类专业布点数仅有49个,与当前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战略不匹配,专业数量和内部结构都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3)装备制造大类专业,主要集中在原三大工业基地举办的学校,且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 三、贵州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原则
专业群建设具有能够服务产业的特点,可以跨专业大类进行集群建设,专业群建设需面向产业或产业链,要考虑到区域经济、建设模式和建设原则。[3]
(一)做好专业群建设整体设计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对专业群建设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对本地区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进行统筹和指导。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引导和支持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协调学校间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在学校专业群构建过程中,教师现有的“优势”专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导群内专业结构和专业群的内涵,使所建专业群缺乏特色,与地方产业的对接出现错位。故在学校层面,需以对接贵州产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综合考虑但又不限于学校的办学背景和办学优势,统筹本校专业群建设,制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二)重点建设与超前培育
专业群建设应按照“宜群则群、宜独则独”的思路来实施,对与贵州产业契合度高、建设基础好的专业群,应优先建设、重点建设。对于暂不具备条件,所对接的产业或产业链尚不十分明朗,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稳定性相对较差的专业群,可选择某个点进行培育,寻求突破,不能简单为突出特色而建群,出现价值不高的“噱头专业群”。对与国家或贵州发展战略契合,或属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专业群,只要与学校发展战略、发展方向相吻合,无论现有条件如何,都需要提前规划,重点培育。目前,已有高职院校对接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建立“食品生物”“电子信息”“康复治疗”等专业群。
(三)立足地方与不限于地方
贵州产业相对薄弱,部分专业群若仅面向贵州,其发展会受到一定限制。贵州在地理位置上有一定优势,毗邻“成渝经济圈”,且随着西南地区高铁网络的逐渐完善,贵阳作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得到提升。贵州高职院校可以将服务扩大到成渝经济圈,立足于贵州目前相对薄弱但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进行专业群建设。目前,贵州正大力发展大数据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贵州高职院校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群的建设中,以贵州、重庆和成都作为服务面向,可以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就业、师资培养等工作。这种立足于地方又不限于地方的思路,有利于与相邻区域的重点企业合作,视域范围更为开阔,更有利于专业群资源的整合,对培育新兴专业群、提升重点专业群的内涵极为有利。
(四)协同发展与集群发展
在区域层面,一所高职院校的专业群通常不太可能对接该产业的所有产业链,群内专业也不可能与产业链完全对应,进而为产业提供覆盖所有高职层次的人才需求,这就需要区域内具有相同、相近或相關专业群的高职院校建立协同发展的思路。一方面多所高职院校协同可以更好地服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汇聚资源,协同发展。通过学校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整合相近或相关的专业群,将服务产业提升到服务产业集群的层面来构建专业集群,实现学校专业的集群式发展。在同一所学校内,更应该根据组群需求,打破院系之间壁垒,跨院系组建专业群,在本次双“高校”申报过程中,许多学校都已实施集群发展的原则。
四、结语
专业群建设是贵州高职院校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必由之路。在透彻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和高职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开展专业群建设,有利于优化贵州高职教育结构,有利于推动学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确定自己的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升学校的服务贡献能力,增强竞争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夏四友,赵媛,许昕,等.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时空格局演化[J].华东经济管理,2020(5):73-80.
[2]韩永强,王仙芝,南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度测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47-52.
[3]张红.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9(6):105-108.
◎编辑 冯永霞
[关 键 词] 区域产业;高职院校;教育结构;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0-0048-02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其中专业群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我国高职教育中,针对专业群建设的相关研究虽然不少,但从贵州现有产业和高职教育结构视角开展的研究却不多。
本研究立足于贵州区域产业需求,分析贵州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从院校分布区域、办学层次和专业结构三个维度,对贵州高职教育结构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基于贵州区域产业的高职专业群建设原则,为贵州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思路和实践方法。
一、贵州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
(一)贵州产业结构现状
研究对贵州省2015—2019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贵州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6769.34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80.56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058.45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430.33亿元,增长7.8%。与2015年相比较,全省生产总值增加了6266.8亿元,增幅为59.67%;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为:第一产业产值占全省经济比重由15.62%调整为13.60%,下降了2.02%;第二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由39.49%调整为36.13%,同样呈现下降趋势,下降了3.36%;第三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由44.89%调整为50.27%,增加了5.38%。第三产业的经济占比首次超过50%,贵州省经济结构呈现“三二一”形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二)贵州产业结构特点
在对贵州三次产业所对应的行业进行分析后发现,贵州产业结构虽然合理,但三次产业所对应的行业大多处于全国中低端,相关企业存在规模不大、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
对于第一产业,因贵州山水地理特点,在农业和渔业方面规模化生产条件不足,故贵州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特色农产品种植,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整体而言,贵州第一产业总产值不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少创新能力。对于第二产业,贵州充分利用其气候和地理特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效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但贵州第二产业整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引领行业发展的高新企业较少,缺乏代表性制造企业。对于贵州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态势最好,带动了本地土特产和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
二、贵州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分析
高职教育结构指高职教育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组成情况,合理的高职教育结构,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2]
(一)贵州高职院校区域分布分析
截至2019年,贵州省有43所高职院校。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省会城市贵阳有17所高职院校,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随后是黔南州、毕节市、铜仁市,这4个地区高职院校为33所,占贵州高职数量的76.74%。安顺市、黔西南州、贵安新区均只有1所高职学校,数量较少。而作为产值全省第二的遵义地区,仅有3所职业院校。可见,贵州省高职院校整体数量偏少,区域分布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贵州省高职教育的优化与发展,甚至扩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如何克服这种区域上的不平衡,使高职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是贵州高职教育结构优化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贵州高职院校层次分析
从层次水平上看,贵州高职院校可以分为国家级重点、省级重点和一般高职院校三个层次。在全省43所高职院校中,国示范和国骨干各有一所,分别是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次国家“双高”计划中,贵州省有贵州交通、铜仁职院和贵州轻工三所学校入选。在省级重点层面,有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23所学校入选省示范和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此外,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等民办院校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整体而言,贵州入选国家级的高职院校数量偏少,办学层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民办院校的整体发展较慢。
(三)贵州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分析
截至2019年,贵州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最多的是财经商贸大类专业,有156个专业布点,随后为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大类,分别为125和123个专业布点。整体而言,专业布点情况与贵州产业结构规模基本吻合,能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财经商贸大类专业布点数过多,毕业生供给数量大于需求,质量有待提升。(2)旅游大类专业布点数仅有49个,与当前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战略不匹配,专业数量和内部结构都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3)装备制造大类专业,主要集中在原三大工业基地举办的学校,且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 三、贵州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原则
专业群建设具有能够服务产业的特点,可以跨专业大类进行集群建设,专业群建设需面向产业或产业链,要考虑到区域经济、建设模式和建设原则。[3]
(一)做好专业群建设整体设计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对专业群建设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对本地区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进行统筹和指导。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引导和支持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协调学校间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在学校专业群构建过程中,教师现有的“优势”专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导群内专业结构和专业群的内涵,使所建专业群缺乏特色,与地方产业的对接出现错位。故在学校层面,需以对接贵州产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综合考虑但又不限于学校的办学背景和办学优势,统筹本校专业群建设,制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二)重点建设与超前培育
专业群建设应按照“宜群则群、宜独则独”的思路来实施,对与贵州产业契合度高、建设基础好的专业群,应优先建设、重点建设。对于暂不具备条件,所对接的产业或产业链尚不十分明朗,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稳定性相对较差的专业群,可选择某个点进行培育,寻求突破,不能简单为突出特色而建群,出现价值不高的“噱头专业群”。对与国家或贵州发展战略契合,或属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专业群,只要与学校发展战略、发展方向相吻合,无论现有条件如何,都需要提前规划,重点培育。目前,已有高职院校对接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建立“食品生物”“电子信息”“康复治疗”等专业群。
(三)立足地方与不限于地方
贵州产业相对薄弱,部分专业群若仅面向贵州,其发展会受到一定限制。贵州在地理位置上有一定优势,毗邻“成渝经济圈”,且随着西南地区高铁网络的逐渐完善,贵阳作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得到提升。贵州高职院校可以将服务扩大到成渝经济圈,立足于贵州目前相对薄弱但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进行专业群建设。目前,贵州正大力发展大数据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贵州高职院校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群的建设中,以贵州、重庆和成都作为服务面向,可以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就业、师资培养等工作。这种立足于地方又不限于地方的思路,有利于与相邻区域的重点企业合作,视域范围更为开阔,更有利于专业群资源的整合,对培育新兴专业群、提升重点专业群的内涵极为有利。
(四)协同发展与集群发展
在区域层面,一所高职院校的专业群通常不太可能对接该产业的所有产业链,群内专业也不可能与产业链完全对应,进而为产业提供覆盖所有高职层次的人才需求,这就需要区域内具有相同、相近或相關专业群的高职院校建立协同发展的思路。一方面多所高职院校协同可以更好地服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汇聚资源,协同发展。通过学校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整合相近或相关的专业群,将服务产业提升到服务产业集群的层面来构建专业集群,实现学校专业的集群式发展。在同一所学校内,更应该根据组群需求,打破院系之间壁垒,跨院系组建专业群,在本次双“高校”申报过程中,许多学校都已实施集群发展的原则。
四、结语
专业群建设是贵州高职院校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必由之路。在透彻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和高职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开展专业群建设,有利于优化贵州高职教育结构,有利于推动学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确定自己的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升学校的服务贡献能力,增强竞争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夏四友,赵媛,许昕,等.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时空格局演化[J].华东经济管理,2020(5):73-80.
[2]韩永强,王仙芝,南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度测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47-52.
[3]张红.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9(6):105-108.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