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何“逃”而不“讨”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各种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层出不穷。纵观这些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无一例外地将小组讨论和交流学习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教学环节,这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策略。然而,笔者发现,现实的教学中,小组讨论很多时候似乎有形而无神,效果也远没有预期那么好。小组讨论交流时经常出现“逃”而不“讨”的情形,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我们教学问题的设计有密切关系,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观察,针对这一现象谈谈语文课堂小组讨论时的问题设计策略。
  一、语文课堂小组讨论出现的不良现象及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1.过于频繁——没有深度
  现在的语文课堂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们动起来了,而让孩子们动起来的绝大多数是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这一形式。一节语文课下来,从交流作家作品到概括课文,从理解文章思路到赏析语言,从分析写作手法到拓展延伸,无一不去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内选出最棒的在班级展示,一节课下来气氛异常活跃,甚至多次出现沸腾之势,只看见孩子们的凳子还没坐稳,教师一声令下,马上小组又围在一起说个不停。这样课堂是很热闹了,孩子们也动起来了,表面上看充满激情,但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书上或笔记本上留下了多少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呢?孩子们又有多少时间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还不是走马看花蜻蜓点水吗?其实动起来的只是孩子们的身体,他们的头脑真正转起来了吗?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起来了吗?尤其对于那些优秀学生,答案不言而喻,这样的讨论只能使学生疲倦,使课堂低效,之所以这样,我想,这跟我们设计的讨论问题没有把握好深度有绝对关系。这样的讨论,对于优生,时间一长,便会厌倦,从而出现“逃”而不“讨”的情形。这是没有深度的课堂讨论。
  2.目的不明确——没有清晰度
  听课时或我自己上课时经常发现: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之后给出的答案却与我们预设的大相径庭,课后分析一下原因或调查学生发现,罪魁祸首原来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设计的问题不明确,使得学生交流的目的不明确。表现之一是问题过于笼统。如分析《孔乙己》这一课的笑声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可能就显得过于笼统了:课文中多次写人们的笑,你怎么看?而如果这样设计问题就明确了:孔乙己悲惨命运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笑声,文中多次出现人们的笑声,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又如,我们时常在学习新一单元时,会让学生读单元导语,然后问“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学生的回答就无从下手,偏离我们的本意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再具体地加上从内容、情感、体裁等方面思考,方向感和目的性就强多了。表现之二是问题表述模棱两可。比如讨论问题不明确,只会给学生一头雾水,回答也谬以千里,这样的讨论,无论对于哪一类学生,都会无果而终,学生如何能获得成就感呢?所以讨论交流也就毫无意义,等于“逃”而不“讨”,是没有清晰度的课堂讨论。
  3.时间控制不当——没有准确度
  能够作为语文课堂讨论的问题,一般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者是对学生整体水平来说一时难以解决的。那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应该是充足的,在此之前,应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大多数学生无法解决或解决起来比较困难的时候,教师相机而动,布置讨论,讨论充分后再在课堂上交流。如果时间太短,讨论不充分,也就没有效果,影响问题的解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反之,如果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不够,使得讨论没有实质性内容,只有形式,浪费了课堂时间。这样的讨论,一种就像爬山一样,刚刚到半山腰,就被教师一声“停”,喝回到山脚下了;另一种不需要多少时间就解决了,从而使学生在一起说“闲话”,更热闹的背后隐藏着无效的交流,多数时间是“逃”而不“讨”。这是没有准确度的课堂讨论。
  二、语文课堂小组讨论中的问题设计策略
  1.根据内容,分解重难点问题,有梯度地设计问题串
  每一篇课文在制定教学目标后,就应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了,重难点确定的时候我们也一定会明白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解决了,那么重难点也就解决了。而每篇课文的重难点一般来说是最需要花教学时间的,因此,我们一般会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这也是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的问题设计的最常见情形。比如在教授小说《窗》时,小说的重难点是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们在设计小组讨论问题时,不能直接问:“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怎样?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很显然这样问比较笼统,不利于学生小组讨论。我们如果能够把这一问题分解为以下的问题串,就能够大大降低讨论的难度,也更明确,且有梯度,即:①靠窗口的病人描绘的窗外景色有何特点?“窗外景色”是真的吗?②靠窗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③这体现靠窗病人怎样的品质?④你是如何看待不靠窗病人的?⑤作者塑造了两个形象、心理、灵魂截然不同的病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这样讨论起来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甚至可以省去两三个问题,组长带着组员就可解决。
  2.根据小组的构成特点,分层设计讨论问题
  每个班级的小组都有自己的特点,小组的构成情况,包括人员数量、成绩、性格、男女搭配等,我们都要熟记于心,在设计小组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什么样的小组讨论或者小组内哪几个人讨论,都应该注意。比如,有的语文教师会把小组成员按照上课和平时学习表现以及语文成绩编号,①②号为成绩基础优秀的同学,③④号为暂时相对落后的同学。这样,更有利于设计讨论的问题。例如,在讲到《散步》时,谈到“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留给语文成绩优秀的同学去讨论,而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可以再把“景物描写的文字中,哪些词语体现这一特点?”这一问题留给语文基础稍差一点的同学去交流。这样能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课堂的效益也就高了。
  3.根据教学情境,相机设计讨论问题   教学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由文本、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三者之间共同产生的课堂教学氛围,有些问题来自学生的质疑,有些问题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逼”问,有些问题甚至来自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充满教学机智,用这些问题的产生带来更为激烈的讨论,就会带来更为闪亮的火花,这些生成性的问题不正是我们课堂上可遇不可求的宝贵财富吗?讨论这样生成性问题的价值远大于对我们预设问题的讨论。比如,教学《散步》,学生读完最后一节时,我抛出了预设的问题: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问题也是走向解决主题的重要一环,可是,有学生突然问:“老师,这句话中的‘背’字到底读bēi还是读bèi呢?”这一问倒使全班不由得又纷纷读起了这句话,其实读起来都符合语境,也都通顺。于是,根据这一生成性的教学情境,我趁机布置学生展开讨论,经过小组讨论,同意读动词bēi的认为这是正在进行的动作,写出了作为中年人的我们敢于承担起重任的勇气,这个世界正需要我们中年人;而同意读名词bèi的认为,这是静态的,这一笔生动地写出了作为中年人我们肩上责任的重大,体现我们中年人是这个世界承前启后的关键所在。也能表现主题。通过讨论,主题水到渠成就被同学们理解了。
  4.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整体水平设计问题
  这一方面就是提醒教师,看看下面坐着的是哪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合八年级学生讨论的问题,不能轻易放手给七年级的学生去讨论。比如赏析文章语言,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同学就需要教师带着去讨论一阶段,形成一定的规范,到了八年级,才可以完全放手。而另一方面,整体语文水平相对较高的班级讨论的问题,也不能轻易照搬到低层次的班级。有些问题城里的学生能讨论,而到偏僻的山区,同样是一个年龄段,但可能偏僻山区孩子就没城里孩子的语文资源丰富,也就不能轻易照搬,这一点很好理解,不再赘述。
  当然,课堂小组讨论中的问题设计策略远不止上文所涉及的这几点,我相信其他语文教学的专家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期待能够分享。总之,在新时期语文教学观念和模式不断呈现的时候,小组讨论学习会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迫切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去研究探索更科学的小组讨论学习途径。但无论什么方法和途径,都离不开所要讨论的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更科学地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达到小组讨论有“形”、有“神”、更有“活力”,而不是表面繁荣场景下的“逃”而不“讨”,从而真正实现更为高效的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舍巴”是卓尼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以藏族历史文化为核心,融合地方民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讲唱体系。本文试探讨这一艺术如何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家族内部口传心授,世代传承发展,保存至今,并从中分析出卓尼“舍巴”承载着藏民族对自然宇宙,人类社会的经验认识,成为卓尼藏区人民精神的纽带,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文化审美观念。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卓尼当地人民已经将“舍巴”深深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在
[摘 要: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想要达到这一要求,则需要通过教学管理的创新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基于此,以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为研究对象,从管理观念、管理体系与管理平台等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以进一步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步伐。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新时代下,社会对高等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与标准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高校学生具备过硬专业能力,还
[摘 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不断渗透的影响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要立足实际,全面掌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有效性、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争取在落实核心素养基本要求的同时,也能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的优化调整。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提升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
[摘 要:由于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得到全面开展,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开展学习的关键部分,在培养学科素养方面也是备受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策略达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简要闡述如何通过运用合理手段、构建和谐氛围、传授有效方法、注重建立联系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期为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
[摘 要:李清照和李煜是我国词学史上著名的婉约派诗人,二人的经历和创作风格具有相似性,表达“愁闷”是两个人作品中突出的主题,从少年时代专注个人生活无忧无“愁”的词;到青年逐渐有了一些人生经历,作品中开始感叹思考自己的“愁”;再到悲惨的写作后期,“凄凄惨惨”的个人生活经历使得“愁”成为他们。  关键词:愁;婉约派;李清照;李煜]  李清照和李煜是我国词学史上著名的婉约派诗人,二人的经历和创作风格具有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也越来越重视人本主义理念的建设,因为这一理念能够高效指导各个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加全面。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念是现代高效重要的办学理念,它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高校教育管理与人本主义理念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人本主义理念]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事业中,如何适应并建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理
[摘 要:国有企业是我国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十分关键,对国有企业更是如此。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作出了明确指示,指明了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开展的方向。党建工作在国有企业的成效,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稳定发展。切实强化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能够促使企业改革能够更好地发展,同时促使员工更积极地为企业服务
摘 要: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都离不开语言。幼儿期是人类一生中语言的发展与运用的关健时期,在这一黄金时期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来诱导孩子想说、敢说、会说,并让他们在自由表达中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个性,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以及情感。  关键词:教学策略;故事教学;教学情境  语言教育是幼儿交往与沟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
[摘 要: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处理政府、市场和文化机构三大主体之间的“三对基本关系”。这三大关系也构成了对文化体制改革动力机制分析的基本框架与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动力:文化体制改革与政治经济体制的耦合互动;二是中观动力:文化需求扩张与供给乏力的双重挤压;三是微观动力:文化企事业制度的内生缺陷。  关键词:三维动力;宏观;中观;微观]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昌盛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本文立足于立德树人视角,从挖掘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因子,激发学生关注;提升教学中的文化自信担当,给予学生影响;发扬教学中的文化自信传统,引领学生传承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融入文化自信观的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文化自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