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双声叠韵联绵词”问题辨疑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奉现代联绵字理论者多把其所谓“联绵词——双音单纯词”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三类。本文以黄廖本《现代汉语》所举“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为例进行考察分析,发现它们都不是什么“联绵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所以致误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黄廖本《现代汉语》 成见在胸 历史观点
  现代联绵字理论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明,已经流行数十年了。信奉这一理论者以为古汉语里有特殊的构词法,可创造双音单纯词,并把这种“双音单纯词”叫做“联绵字”,分之为“双声联绵字”“叠韵联绵字”和“非双声叠韵联绵字”三类。但考察发现,汉语里实际上没有什么特殊的构词法,也没有时人说的“联绵字”。[1]但近二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人又改称“联绵词”。本文只考察其所谓“非双声叠韵联绵词”问题。为此,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考察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中的例词,看看它们究竟是一些怎样的词。这里试举黄廖本《现代汉语》(2011:211))中列举的“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例词“蝴蝶”“芙蓉”“蝙蝠”“鸳鸯”“蛤蚧”为例[2]。黄廖本《现代汉语》是一部统编教材,30多年以来先后修订九次,发行总量近千万套,且始终宣传现代联绵字理论,影响极为广泛。今举它为例,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大的现实意义。下面来看它的“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蝴蝶】
  已考见它是偏正式合成词[3],不再重复。
  【芙蓉】
  动宾式合成词。《广雅·释草》:“菡萏,芙蓉也。”王念孙《疏证》:“芙蓉之言敷蕍也。”敷蕍即敷荣。《尔雅·释草》“蕍…”条下,郭璞注:“蕍,犹敷蕍,亦花之貌。”高步瀛疏:“杜宗玉曰:‘敷’训花开,取铺花义;‘蕍’训荣,亦敷花义。”菡萏所以又叫芙蓉,就是因为它花始开——敷荣。由此看来,“芙蓉(夫容)←敷荣←敷蕍”是动宾式合成词,而不是什么“联绵词——双音单纯词”。
  【蝙蝠】
  也是偏正式合成词。李实(1990:357)《释蝠》曰:“从这个字的图形文字和演变过程看,字本为动物名,是象形字,在金文中为族徽字,在契文中用为人名、方国名。按:古无轻唇音,蝠字古读音与《书·牧誓》的‘庸、蜀、羌、髳、微、庐、彭、濮’的‘濮’音完全相同。…蝙蝠古为双声字。”[4]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蝠”本有义;“蝙蝠”是个双声词。沈怀兴(2013:178)有以下考察记录:“蝙蝠,《甲骨文续编》(乙 3468)有‘蝠’字,像飞鸟,翼上有钩爪,叶玉森释曰‘古文象形蝠字’。闻一多《古典新义·〈尔雅〉新义》曰:‘蝠读为蹼,下文“凫雁醜,其足蹼”,注:脚趾间幕蹼属相著。蝙蝠之足亦有膜蹼属相著,故谓之蝙蝠也。’”可见,“蝙蝠”也是偏正式合成词,并且是具有双声关系的偏正式合成词,而不是什么“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双音单纯词”。
  【鸳鸯】
  联合式合成词。宋罗愿《尔雅翼·释鸟·鸳鸯》:“雄名曰鸳,雌名曰鸯。”宋陆佃《埤雅》卷七:“鸳鸯”亦曰:“俗云:雄鸣曰鸳,雌鸣曰鸯。” 台湾《中文大辞典》 “鸳”字条下释曰:“鸳,鸳鸯也,雄称鸳,雌称鸯。《正字通》:‘鸳,鸳鸯,水鸟。…一名匹鸟,雄曰鸳,雌曰鸯。’”照上列古今之释,“鸳鸯”只能是个合成词,并且是具有双声关系的联合式合成词,绝非什么“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双音单纯词”。
  【蛤蚧】
  汉扬雄《方言》卷八:“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解。”清钱绎《笺疏》:“唐刘恂《岭表录异》云:‘蛤蚧首如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多巢于树中。端州古墙内,有巢于厅署、城楼间者。旦暮则鸣,自呼蛤蚧是也。蚧与解同声通用,是蛤解以声为名也’。”上引文字告诉我们:“蛤解”“蛤蚧”同。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卷十七:“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曰‘蛤蚧’。”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三“蛤蚧”条下云:“蛤蚧因声而名”。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虫语》卷二十四云:“蛤蚧,长五六寸,似蜥蜴,四足,有毛,尾绝短,尝自呼其名以鸣。”上述文献材料都证明“蛤蚧”一词由拟声而来。由拟声而来的“蛤蚧”是一个声音的连续流,在人们的头脑中只有一个语义焦点,所以是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单纯词,但这与信奉现代联绵字理论者臆想中的“特殊构词法”构成的“联绵词—双音单纯词”毫不相干。另外,“蛤蚧/解”见母双声,所以也不是什么非双声叠韵词。
  上面的考察结果表明,信守现代联绵字理论而较有代表性的著作——黄廖本《现代汉语》——所举“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双音单纯词”“蝴蝶”“芙蓉”“蝙蝠”“鸳鸯”“蛤蚧”无一支持其观点。更严重的是这一现象并不是黄廖本《现代汉语》所特有的,而是所有信奉现代联绵字理论的著作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在我们考察过的著作中用来支持其“非双声叠韵联绵字/词—单纯词”说的例词都不是“非双声叠韵联绵字/词—单纯词”。如较早证明“联绵字—双音单纯词”的吕叔湘先生(1942/1982:8)共列举10个例词[5],都不是什么“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单纯词”[6];又如王力先生在两部书中列举的所有“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单纯词”[7][8],也都不支持其观点[9];再如《现代汉语词典》自1960年出试印本至2012年出第6版,坚持宣传“联绵字/词—双音单纯词”说,但始终没有举出一个确能支持其观点的“联绵字/词”(参看沈怀兴2013:80~81,261~264)[1]。总之,信奉现代联绵字理论的著作中至今没有举出一个确能支持其观点的“双声叠韵联绵字/词—双音单纯词”,就不用说什么“非双声叠韵联绵字/词”了。这大概是广大信奉现代联绵字理论者无法想象的吧。然而,这却是事实,无法改变的事实!然则这一事实又是怎么造成的呢?原因有多个方面。仅就学术研究角度讲,主要有以下原因。
  1.缺乏科学的质疑精神。以“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为核心理论的现代联绵字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为驳斥基于语言阶梯论产生的汉语单音节幼稚落后论而创造的。[10]如果当时能够从根本上对语言阶梯论提出质疑,看到语言阶梯论只是机械地比附生物进化论的一种偏见,那么汉语单音节幼稚落后论不攻自破,就没有必要反驳它了。然而当时的青年学者也许还没有这种理论水平,而采用机械反对法:你说汉语是幼稚落后的单音节语,我就说 “中国语很早的语言而是连绵词,并且这些连绵词是语根的中心”(魏建功1935/1996:154)[11],或者说“汉语自始就不是单音节语。…汉语的双音词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法”(王力,1958:45)[7],所造出的词都是“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这便远离科学的求真精神了。   2.成见在胸,不惜穿凿附会。为了证明“汉语自始就不是单音节语”,必须硬说“汉语的双音词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法”,为此而臆想汉语史上曾经有过“特殊的构词法”,你想一种,我想一种,前前后后想出七八种,但至今没有人证明哪种“特殊的构词法”具有产生的必然性。①臆想汉语古有“特殊的构词法”者只是随便列举一些自己不明其语素构成情况的双音词附会其说,结果是一个支持其观点的例词也没有,就像上文所考察的黄廖本《现代汉语》中的所谓“非双声叠韵联绵词”那样。只是这方面的问题已有大量考察分析和讨论②,这里无需再展开。
  3.缺乏自我批评的勇气。其实,只要研究者不是心存成见,现代联绵字理论的一些说法之不成立是很明显的。如信奉现代联绵字理论者一般把“联绵字/词”分为双声的、叠韵的、非双声叠韵的三类,但是如果没有成见,汉语里哪个双音词不能归入这三类中的某一类中去?又如若无成见,不少学者既然已经看到持论者所举“联绵字/词”例词多系误判,为什么还要造出联绵词语素融合说、联绵词结构蜕变说之类理论附会广泛流行的现代联绵字理论?再拿《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联绵字”来说吧。如果它不是成见在胸,1965年的试用本换掉了1960年试印本的半数例词,却从不怀疑其观点,原因何在?
  4.研究者缺乏历史观点。例如研究者如果不是把索绪尔共时论教条化,并且不否认任何一个“联绵字/词”都是历史上产生的,就会把自己不明其语素构成情况者进行历史的考察,就会发现那些他们不明其语素构成情况的双音词都不是什么特殊的构词法创造的。如此考察多了,就会发现看似新鲜的“汉语特点(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原来竟没有可靠的语言基础,也就不会再坚持其成见了。又如持论者总喜欢拿古人话语支持“联绵字/词—双音单纯词”说,如果稍有历史观点,就会发现语素分析是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才有的事,古人著作里根本没有“单纯词”之类的概念,就不会再去古人著作里寻章摘句来支持其成见“联绵字/词—双音单纯词”说了。再如凡是认定“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单纯词”者,都是以承认古汉语里有创造双音单纯词的“特殊构词法”为前提的,亦即其上下字有无语音联系都是从古音角度说的,其“非双声叠韵”也只能是以古音为标准说的。然而像上文所考察的黄廖本《现代汉语》所举“蝙蝠”“鸳鸯”“蛤蚧”等三个例词,在古汉语中却都是双声词。试想黄廖本《现代汉语》的作者们如果稍有历史观点,就不会犯这种低层次错误了,尽管犯这类错误的不是它一家。
  注释:
  ①②沈怀兴《联绵字理论问题研究》重点考察了这方面的问题,可
  参看。
  参考文献:
  [1]沈怀兴.联绵字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沈怀兴.研究现代汉语也需要有历史观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4]李实.甲骨文字考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42/1982.
  [6]沈怀兴.现代联绵字观念的来历[J].[日本]中国语研究,2007,
  (49).
  [7]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8.
  [8]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沈怀兴.王力先生联绵字观念的变化及其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9,(4).
  [10]沈怀兴.“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产生的历史背景[J].汉字
  文化,2010,(4).
  [11]魏建功.古音系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6.
  (张婷婷 沈怀兴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唐诗《江雪》及其四个英译本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比较分析了四个译本分别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其对原诗意境的传达程度。以该诗与译文解析为例,归纳得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把握的三个层次,总结出诗歌译者的责任与诗歌翻译的规范。  关键词:古诗 翻译 意境  一、引言  中国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历来被视为传统文化之宝藏。随着文化浪潮席卷全球,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国外,其中必然少不了中华文化瑰宝
期刊
摘 要:关联理论既是一种认知理论,又是一种交际理论。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这说明二者的兼容性。本文旨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围城》中相关的具体隐喻汉英翻译实例,分析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此发挥关联理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 隐喻汉英翻译 《围城》  一、引言  钱钟书是20世纪40年代才华横溢、享誉极高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
期刊
摘 要:宁波方言中存在大量的时间词汇。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中有三类认知机制可以解释时间词汇的理解过程,分别是用空间认知时间、用人体认知时间、用民俗认知时间。宁波方言中时间词汇的隐喻认知机制证明了Lakoff关于“隐喻是人的认知手段”的理论,同时也指出在英语和汉语中对时间词汇的理解存在异同。  关键词:宁波方言 时间词 隐喻 认知机制  ?一、宁波方言与宁波方言中的时间隐喻词汇  宁波话属于吴语太湖片(
期刊
摘 要:随着国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国内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英译需求日渐突出。本文从文本类型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旅游景点介绍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翻译策略,总结了文本类型理论在旅游景点介绍文本英译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 旅游景点介绍 英译汉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外来华游客的数量也在急剧增长。然而,目前国内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本普遍存在很多问题—
期刊
摘 要:本文以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之后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引用的古诗词翻译为例进行评析,结合口译原则说明以塞莱丝柯维奇为代表的法国释意学派释意理论,在中国古诗词口译中很好地将诗文的形式与内涵用现代的外语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听者能够从译文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听者同样的共鸣和美感。  關键词: 释意理论 脱离语言外壳 古诗词口译  一、引言  根据释意派口译理论,口译包
期刊
摘 要:民国时期的广告语言在内容、风格、形式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在内容上它能够准确反映时局,在民族危机的情形下,广告以“服用国货”为号召;在风格上,广告语言风格多元化,在文言、白话和文白夹杂三种语言风格中自由选择;在形式上,极力追求美观,尤其是对称的形式犹为彼时广告所热衷。  关键词:民国 广告语言 内容 风格 形式  “广告语言是特定的语言符号在广告信息传播时的具体运用及其成品”[1],广告语言
期刊
摘 要:以2010~2012年汉语和泰语中出现的新词语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统计、对比和分析,把汉语新词语分为新造词、外来词、网络词等类别,将泰语新词语分为新造词、重复词等类别。通过对汉泰新词语的音节研究,发现汉语新词语以三音节词为主,泰语的新词语以传统的双音节为主。  关键词:汉泰语言对比 新词语 类型 音节  一、汉泰新词语的类型对比  汉泰语言中每年都会出现大量的新词语。按照新词语产生的方式
期刊
1954年1月7日,美国IBM公司与乔治敦大学合作,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机器翻译试验。今年是2014年,是第一次机器翻译试验60周年。第一次机器翻译试验是计算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大事,也是当代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大事。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一下第一次机器翻译试验的前前后后,作为对于机器翻译60年的纪念。  用机器来进行翻译的想法,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提出过了。当时,人们曾经试图设计出一种理想化的语言来代替
期刊
摘 要:正反问反问句是一种借用正反问形式表示反问的特殊的反问句,其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同时在句中存在,倾向性难以在句式中表现出来,但又不能不表现其倾向性。经过考察,这种反问句的形成以及其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倾向由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共同决定的。  关键词:正反问 反问句 肯定 否定 语义 句法  正反问反问句指的是这样一类反问句:  (1)你看他傻瓜不傻瓜?只从这件事上看,就知道他非受穷不可。(《赵树
期刊
摘 要:一百多年来,中国对英诗的译文几乎都是自由体诗,英语诗歌原有的格律韵味全都消失了。这反映出诗歌译者们未能领会好、解决好诗歌翻译的原则问题:要依据原作的典型修辞风格(音节、韵式等)和深刻内涵来进行翻译,而不只是依据其格律诗的表面字词的意思随便地、全部地翻译成自由体。诗歌的翻译也有其灵活性,将自由体英诗译成“仿汉语格律诗”的形式也可以尝试,但这种方法的采用不是随意的,要遵循诗歌的主要翻译原则: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