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指导学生走上讲台”的初衷
为了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教材中都精心选编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供不同学段的青年人品鉴研读。但现行的教育体制和陈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疲于应对教师课上的唠叨,被动接受枯燥的知识,导致他们没有成功感、没有乐趣、没有激情,慢慢地对学习产生一种消极抵抗甚至逆反的心理。因此,他们对传统的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已深感不满,迫切希望改变自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学生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他们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想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就必须提高他们的兴趣。那么,如何使学生对必须要学的东西感兴趣呢?
首先,要善于发展学生的入趣点,从入趣点着手。“入趣点”是指人们在做事情过程中的兴趣所在。每一件事情只要认真去做,努力去发掘,必定能找到入趣点。学习语文也是一样,或许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但是必定对其中的一篇或几篇文章特别喜欢。教师可以从这篇文章入手,帮助学生努力把它弄明白,让他们逐渐发现与之相关联的文章以外的东西,如此顺藤摸瓜,就会学到很多东西。
其次,顺着入趣点,拓展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面。找到了学习的入趣点,学生们就会发现以前所讨厌的东西其实很有意思。不仅增加了兴趣,还学到了知识。时间长了,学生们就会发现其实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最后,阶段性地加以总结。为了让学生增加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坚持一段时间后,要帮助他们阶段性地总结一下自己的成绩,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之逐渐变成勇于研究、富于创新的人。
在近些年的各种教学改革中,改教材、改教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三年来,我也和很多同仁一道努力研究破解这一课题,努力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尤其是“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各种方法。下文就“传统文化”教学之“指导学生走上讲台”这个课题,谈谈本人的做法、效果和思考。
二、“指导学生走上讲台”的实践
近三年我们使用的是北京版教材,第二模块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古代诗词。如果我们用传统教学模式,无非就是:介绍诗词分类、流派,介绍作者、社会背景,指导学生熟读、赏析、背诵默写,然后用练习去强化。这样按部就班下来,教学气氛必定死气沉沉。古典诗词本来就是学生畏惧的一个知识点,如此教法加上整个学期的被动接受,学生的兴趣将被消磨殆尽,教学效果也一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决定大胆改变教法,让学生走上讲台。
1.可行性论证
(1)教学内容可散可整。诗词内容相对都比较短小,且具有独立性,不管是在知识的辐射面还是纵深研究上都能伸缩自如,便于学生研究操作。
(2)信息时代的支撑。各种高科技仪器及教学信息、资源的出现,丰富多彩的信息流已逐渐将学生引向图书馆、网络、软件库等。①大部分学生家里有电脑,即使没有,学校的硬件配备(机房、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等电教化设施)也给学生提供了查找资料的便捷途径和方法,还有教师这一现成的资源可以咨询。②古典诗词研究材料丰富,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学生只要轻轻一点鼠标,所有的内容都呈现在眼前。
(3)刺激了竞争和展示的欲望。我们的学生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他们自幼儿园起,就面对各式各样的竞争。但是,让他们像教师一样备课、讲课、回答问题,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新鲜且有挑战的事情,加之他们正处在年轻好胜、喜欢展示自己的年龄。所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可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2.操作步骤
(1)先在学期初组成学生学习小组(分组时照顾到基础能力强弱不同的学生,使各组能力均衡,便于在研究时充分发挥不同能力层的能力,使大家都在研究中获得成功感和发展),然后利用一节课带领学生整体分析第二模块知识布局和内容,由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组员的喜爱程度认领研究任务。
(2)小组由组长布置任务:研究认领的诗词、搜集资料、整理筛选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时充分考虑组员能力,照顾到所有人,让所有人都发挥能量,并关注性格较孤僻和不自信的同学),期间有任何争议和疑问都可以随时请教老师。
(3)把制作好的课件交由教师审核,并阐明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教师给出修改意见(内容排序、各部分内容的详略、课件制作背景与文字比例布局、课上重点强调等),学生根据教师意见进行修改。
(4)由小组选出的学生授课,授课学生可以提问,可以发起讨论,听课学生可以质疑,研究小组成员可以给出解答,教师可及时点明学生未点明的学习重点,并随时回答研究小组无法解答的疑难问题。教师可在最后及时给予知识点总结并给予授课学生点评,或听课学生对研究小组成员给予点评。
(5)活动结束,进行经验交流及评价,然后由研究小组成员或教师命制小的检测试卷进行测试。
(6)将学生研究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结成作品集,让学生相互观摩学习。高一诗歌讲堂后,我将学生的学习心得制成作品集《在路上》;高二时我将学生所做“史传文学的研究”整理出了第二个作品集《品读经典,濡染文化》。这个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在作品中自觉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欲望。
3.教学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最初认领研究任务时那种争先恐后的热情和兴趣,在研究过程中同学、家长的正面反馈、学生多次找教师反复研究探讨的执著,唯恐自己研究的课题没时间在课上展示的焦急,课上有模有样地讲授自己研究成果并引发同学讨论的认真状态,以及课题研究领域涉及之广之深,课件制作的精美、细致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给教师的不仅是震撼,更多的则是启迪和沉思(虽然研究中会出现各种问题,但对于学习者绝对是无可厚非的)。这一活动结束时,我收到了来自学生的近30个研究课件。 (2)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自己控制的课堂非常新鲜,学生上课时,大家的注意力远比教师授课时集中,因为他们在关注了解同学,对比自己,在进行“比学赶超”。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研究课题的讲授都极大地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兴趣:他们主动举手帮助研究小组同学解读研究成果,主动配合小组发出的讨论活动,主动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并积极上网,翻阅资料、搜集论据。他们恨不得把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吃”个透,研究身世、情感、恩仇,变成专题研究专家。
(3)提升了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在这一活动中,基础能力各异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升:有的学生提高了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的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很大提高,有学生锻炼了在同学面前说话的胆量,有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有所突破,有的学生学会更多制作课件的方法,有学生掌握了整理资料的捷径,更有学生在研究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4)意外收获意外惊喜。很多参与研究的学生发出感慨:原来当教师这么辛苦啊!以后我可得好好听课,不能让老师白辛苦!还有一个学生胆子特小,讲解完自己的课题,浑身都湿透了,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让她感慨万千,竟然说将来想当一名教师!更可喜的是,有学生竟然尝试自己写诗、填词,并展示给同学;还有学生在比试谁背的诗词多、谁在作文中引用的诗句多;学生们还组织赛诗会;甚至有学生创建了自己的诗歌博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个学习古诗词的高潮风生水起。
三、学生走上讲台的思考
1.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让学生走上讲台。古典知识,传统文化知识,可参考的资料丰富,只要用心,在有效指导下,学生可以借助材料很好地解析教材。但对于有些内容和形式较为复杂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凭学生的能力尚不能很好把握,所以学生只适合参与学习,而不一定能讲解到位,所以,对于让学生参与研究的内容必须考虑全面。
2.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是个难点。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些,或懒惰、或基础较差而不自信,参与的兴趣就可能不高。对于这些学生,学习小组组长和教师就要格外关注,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地在活动中给予他们足够的表现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增加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表面看起来,这个活动好像解放了教师,其实不然,反倒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把各课知识点吃透,还要理解和掌握更多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审核学生的研究结果、把控课堂、解答课上疑难及突发问题。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从简单的传授者被推到了专家的位置。
总之,我们的做法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欲望,用创新思维最大效益地弘扬和传承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让学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人。
一、“指导学生走上讲台”的初衷
为了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教材中都精心选编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供不同学段的青年人品鉴研读。但现行的教育体制和陈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疲于应对教师课上的唠叨,被动接受枯燥的知识,导致他们没有成功感、没有乐趣、没有激情,慢慢地对学习产生一种消极抵抗甚至逆反的心理。因此,他们对传统的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已深感不满,迫切希望改变自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学生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他们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想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就必须提高他们的兴趣。那么,如何使学生对必须要学的东西感兴趣呢?
首先,要善于发展学生的入趣点,从入趣点着手。“入趣点”是指人们在做事情过程中的兴趣所在。每一件事情只要认真去做,努力去发掘,必定能找到入趣点。学习语文也是一样,或许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但是必定对其中的一篇或几篇文章特别喜欢。教师可以从这篇文章入手,帮助学生努力把它弄明白,让他们逐渐发现与之相关联的文章以外的东西,如此顺藤摸瓜,就会学到很多东西。
其次,顺着入趣点,拓展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面。找到了学习的入趣点,学生们就会发现以前所讨厌的东西其实很有意思。不仅增加了兴趣,还学到了知识。时间长了,学生们就会发现其实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最后,阶段性地加以总结。为了让学生增加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坚持一段时间后,要帮助他们阶段性地总结一下自己的成绩,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之逐渐变成勇于研究、富于创新的人。
在近些年的各种教学改革中,改教材、改教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三年来,我也和很多同仁一道努力研究破解这一课题,努力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尤其是“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各种方法。下文就“传统文化”教学之“指导学生走上讲台”这个课题,谈谈本人的做法、效果和思考。
二、“指导学生走上讲台”的实践
近三年我们使用的是北京版教材,第二模块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古代诗词。如果我们用传统教学模式,无非就是:介绍诗词分类、流派,介绍作者、社会背景,指导学生熟读、赏析、背诵默写,然后用练习去强化。这样按部就班下来,教学气氛必定死气沉沉。古典诗词本来就是学生畏惧的一个知识点,如此教法加上整个学期的被动接受,学生的兴趣将被消磨殆尽,教学效果也一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决定大胆改变教法,让学生走上讲台。
1.可行性论证
(1)教学内容可散可整。诗词内容相对都比较短小,且具有独立性,不管是在知识的辐射面还是纵深研究上都能伸缩自如,便于学生研究操作。
(2)信息时代的支撑。各种高科技仪器及教学信息、资源的出现,丰富多彩的信息流已逐渐将学生引向图书馆、网络、软件库等。①大部分学生家里有电脑,即使没有,学校的硬件配备(机房、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等电教化设施)也给学生提供了查找资料的便捷途径和方法,还有教师这一现成的资源可以咨询。②古典诗词研究材料丰富,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学生只要轻轻一点鼠标,所有的内容都呈现在眼前。
(3)刺激了竞争和展示的欲望。我们的学生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他们自幼儿园起,就面对各式各样的竞争。但是,让他们像教师一样备课、讲课、回答问题,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新鲜且有挑战的事情,加之他们正处在年轻好胜、喜欢展示自己的年龄。所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可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2.操作步骤
(1)先在学期初组成学生学习小组(分组时照顾到基础能力强弱不同的学生,使各组能力均衡,便于在研究时充分发挥不同能力层的能力,使大家都在研究中获得成功感和发展),然后利用一节课带领学生整体分析第二模块知识布局和内容,由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组员的喜爱程度认领研究任务。
(2)小组由组长布置任务:研究认领的诗词、搜集资料、整理筛选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时充分考虑组员能力,照顾到所有人,让所有人都发挥能量,并关注性格较孤僻和不自信的同学),期间有任何争议和疑问都可以随时请教老师。
(3)把制作好的课件交由教师审核,并阐明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教师给出修改意见(内容排序、各部分内容的详略、课件制作背景与文字比例布局、课上重点强调等),学生根据教师意见进行修改。
(4)由小组选出的学生授课,授课学生可以提问,可以发起讨论,听课学生可以质疑,研究小组成员可以给出解答,教师可及时点明学生未点明的学习重点,并随时回答研究小组无法解答的疑难问题。教师可在最后及时给予知识点总结并给予授课学生点评,或听课学生对研究小组成员给予点评。
(5)活动结束,进行经验交流及评价,然后由研究小组成员或教师命制小的检测试卷进行测试。
(6)将学生研究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结成作品集,让学生相互观摩学习。高一诗歌讲堂后,我将学生的学习心得制成作品集《在路上》;高二时我将学生所做“史传文学的研究”整理出了第二个作品集《品读经典,濡染文化》。这个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在作品中自觉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欲望。
3.教学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最初认领研究任务时那种争先恐后的热情和兴趣,在研究过程中同学、家长的正面反馈、学生多次找教师反复研究探讨的执著,唯恐自己研究的课题没时间在课上展示的焦急,课上有模有样地讲授自己研究成果并引发同学讨论的认真状态,以及课题研究领域涉及之广之深,课件制作的精美、细致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给教师的不仅是震撼,更多的则是启迪和沉思(虽然研究中会出现各种问题,但对于学习者绝对是无可厚非的)。这一活动结束时,我收到了来自学生的近30个研究课件。 (2)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自己控制的课堂非常新鲜,学生上课时,大家的注意力远比教师授课时集中,因为他们在关注了解同学,对比自己,在进行“比学赶超”。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研究课题的讲授都极大地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兴趣:他们主动举手帮助研究小组同学解读研究成果,主动配合小组发出的讨论活动,主动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并积极上网,翻阅资料、搜集论据。他们恨不得把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吃”个透,研究身世、情感、恩仇,变成专题研究专家。
(3)提升了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在这一活动中,基础能力各异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升:有的学生提高了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的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很大提高,有学生锻炼了在同学面前说话的胆量,有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有所突破,有的学生学会更多制作课件的方法,有学生掌握了整理资料的捷径,更有学生在研究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4)意外收获意外惊喜。很多参与研究的学生发出感慨:原来当教师这么辛苦啊!以后我可得好好听课,不能让老师白辛苦!还有一个学生胆子特小,讲解完自己的课题,浑身都湿透了,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让她感慨万千,竟然说将来想当一名教师!更可喜的是,有学生竟然尝试自己写诗、填词,并展示给同学;还有学生在比试谁背的诗词多、谁在作文中引用的诗句多;学生们还组织赛诗会;甚至有学生创建了自己的诗歌博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个学习古诗词的高潮风生水起。
三、学生走上讲台的思考
1.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让学生走上讲台。古典知识,传统文化知识,可参考的资料丰富,只要用心,在有效指导下,学生可以借助材料很好地解析教材。但对于有些内容和形式较为复杂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凭学生的能力尚不能很好把握,所以学生只适合参与学习,而不一定能讲解到位,所以,对于让学生参与研究的内容必须考虑全面。
2.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是个难点。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些,或懒惰、或基础较差而不自信,参与的兴趣就可能不高。对于这些学生,学习小组组长和教师就要格外关注,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地在活动中给予他们足够的表现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增加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表面看起来,这个活动好像解放了教师,其实不然,反倒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把各课知识点吃透,还要理解和掌握更多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审核学生的研究结果、把控课堂、解答课上疑难及突发问题。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从简单的传授者被推到了专家的位置。
总之,我们的做法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欲望,用创新思维最大效益地弘扬和传承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让学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