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印象·带着方便面和热水壶的免签之旅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victori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1991年底解体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报纸对俄罗斯人民生活的困窘状态作了过于夸大甚至妖魔化的报道,给我们的印象是,俄罗斯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物资匮乏,养老金不够生活,整个国家都处于困境之中。跟俄罗斯毗邻的东北三省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出口机会,更加深了国人的这种印象。在前苏联刚刚解体的几年里,曾经有大批的东北商户到四季青采购巨量的服装出口俄罗斯,不仅丰富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也成就了国内的很多商户的生意机会。
  这个国庆是我在国内度过的第一个黄金周,因为一直听到国内关于假期旅游景点爆棚的种种可怕传言,特地向在旅行社工作的朋友咨询有无周边各国的出团空缺,以东南亚免签国家最好,因为时间太急,去签证可能会来不及。朋友给我回复,刚好9月28号的俄罗斯团有三个空缺,价钱便宜到诱人。父亲当年曾经差点被公派到俄罗斯留学,因为中苏关系交恶而未能成行,去俄罗斯看看,他也很是乐意。
  长期以来把《参考消息》作为主要阅读报纸的父亲,也相信关于俄罗斯经济状况很糟糕的传闻,在饭桌上对我和母亲说:“俄罗斯人民生活很糟糕……”
  我半真半假地打断他说:“俄罗斯人民生活得怎么样,谁说了也不算,咱们马上就要眼见为实了!”
  行前朋友告诉我,这趟行程之所以这么便宜,因为是包机,而且也到了俄罗斯旅游的淡季。也就是说整整一个飞机的人都因为一个目标走上了这架飞机。
  因为我抽不出时间,行前去旅行社签合同、拿行程单便由母亲来完成。她给我带来的注意事项让我瞪目结舌:要带方便面和电热水壶。据说前面的团有人回来说,那边的饭吃不饱,所以晚上回旅馆还要自己泡面加餐:俄罗斯旅馆不提供热水,所以要自带电热水壶;俄罗斯的插座跟我们的不一样,还要带德标的转换插头:电压差不多,不需要另备变压器。
  带着电热壶和方便面去旅行?看来以前在国外听说的故事都不是传说,而是真真正正的现实。怪不得习主席访问马尔代夫的时候呼吁中国游客在海外旅游,不要乱扔矿泉水的瓶子,少吃泡面,多吃当地的海鲜。
  28日上午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集合的时候,我们的领队说,他从七月开始带俄罗斯团。俄罗斯人认为俄语、德语和法语是比较典雅的语言,除非是上了大学,一般不会在初高中阶段将英语选为第一外语,所以俄罗斯人的英语能力极差,一般人都不会说。英语再流利,到俄罗斯也废了。至于货币,俄罗斯使用卢布,建议我们用多少换多少,可以跟导游换,换多了卢布用不完,想换回来就不行了。也可以到那边在宾馆用美元换,有外币信用卡的可以直接刷卡,汇率方面可能更合算。
  “除了旅游纪念品这些小东西,俄罗斯基本上没有什么我们可以买的,花不了多少钱。”领队如实相告。
  在机场过边检的时候,我惊异地发现父亲照例走到哪儿都带着他的不锈钢保温杯,母亲带着塑料的运动水杯,团里几乎人人一只自带水杯,不锈钢保温杯或者塑料运动水壶,种类各异。
  “旅馆里没有饮用水,很多人喝了生水拉肚子,所以旅行社建议我们自己带电热水壶烧水并且自带水杯装水。我不是告诉你了吗?”母亲对我解释。
  “俄罗斯的矿泉水很贵的!我们自带水杯,一分不必要的钱也不多花!”一个下穿红色裤子,上穿宝蓝色毛衣,外披紫色布风衣的大妈这样说。
  “不至于吧?可以去超市买瓶装水啊!俄罗斯水再贵也贵不过加拿大吧?出门在外,这点消费还是必需的!”
  母亲生气地说:“你有钱!”
  终于上了飞机。飞机上的乘务员一个中国人也没有。搞笑的是,一飞机的中国乘客,机上的官方语言却是俄语和英语。任何通知都是俄语先报一遍,英语再报一遍。不知道是旅行社压价压得狠还是俄罗斯人生性懒惰,机上服务乏善可陈,午餐管一顿,晚餐管一顿,乘务员便换了便装在后舱休息,中间没有送水服务。这难不倒自带水杯的中国人,他们纷纷到后舱自己倒热水泡茶喝。
  我们早上十点到机场集合到一点半飞机起飞,我已经饿得头晕眼花。等到飞机飞入云层可自由走动时,我抓住一个乘务员帅哥用英语问:“请问什么时候可以开饭?”
  帅哥和蔼可亲地看着我重复了三遍,我才听懂——二十分钟以后。如果不是领队提前打招呼说俄罗斯人英语水平差,我几乎要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所怀疑了。
  到了莫斯科机场,通关费了很长的时间。说是俄罗斯对中国人免签证,但是通关手续很严格并且在俄罗斯境内有诸多限制:比如我们在杭州出关的时候需要按照既定的顺序排队,在俄罗斯入关,也必须按照相同的顺序排队。整个通关过程,几乎不用语言,海关官员按照顺序一个护照一个护照看过去,然后敲章放行。入住俄方境内宾馆,领队将护照收在一起交给宾馆,一直到退房才予以发还。每到一处皆是如此。
  四五个窗口,每个窗口都是长长的队伍,每一个俄罗斯的海关官员,没有一个是带着笑容的。中俄两国,在这方面倒是没有什么差异。
  轮到我,胖胖的女官看了我两眼,翻着护照,用手一指排队的方向,说:“Wait(等等)。”
  我莫名其妙,便退了回去,接着我母亲上前,我父亲上前,处理完他们两个,那胖女官才挥手让我过去,对着我又看两眼,敲章,将护照还我,放行。
  那个红裤蓝衣紫外套的大妈的行李箱损坏了,拉杆拉不出,领队带着她到服务处填表登记,对她说:“俄罗斯工作效率很低,走流程很慢,十有八九在我们离境之前处理不好。今天只是做个备案。根据我的经验,包机行李损坏他们是不赔的。”
  我们在莫斯科的导游是个非常年轻的女孩,留学生,说着一口带着浓厚异地口音的东北话。安顿大家在大巴车上坐好之后,她告诉我们,我们落地的海关口是专门通过包机团队的,所以过得还算顺利。在别的关口,那些海关官员会名目张胆地向中国游客索钱,一个人五十元人民币,不给就刁难,不予放行。别国的游客他们不为难,专门为难中国人。
  在去宾馆的路上,导游告诉我们,这一路我们大部分时间吃中餐,其中两顿是俄式简餐,俄餐的特点就是吃不饱,所以大家管俄餐叫“饿餐”。我们到达的那天刚好是周日晚上,很多莫斯科人在郊外有一块地,地上盖着小木屋,也即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小别墅。莫斯科人喜欢在周末下午开车到郊外的小木屋种菜兼享受大自然,周日晚上再开车回莫斯科准备周一继续工作,所以周日晚上回城的路也堵得厉害。因为俄罗斯人没有车辆报废制度,车子只要能开就可以继续开下去,加上油价比矿泉水还便宜,所以俄罗斯人每家至少有一辆小汽车,有的甚至不止一辆,这造成莫斯科堵车严重,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是闻名于世的”堵城”。果然大巴车在通往宾馆的一路上,不管是在高速公路上还是在市区的街道上,一路走一路堵,很考验人的耐心。   “在莫斯科大家要学会两件事,第一忍耐,第二等待,第三忍耐加等待。”导游小姑娘说。据她介绍,俄罗斯人虽然收入在世界范围内不算高的,但是幸福指数极高。比如拿修路来说,他们九点上班,喝杯咖啡聊聊天到10点钟,开个会讨论这路该怎么修,等到真的开始干活,也到了午饭时间;于是吃饭聊天,下午两三点才开始真正修路。修两三个钟头,又到了下班时间,于是又收拾收拾下班了。据说莫斯科的一座桥,一共花了二十年才造好通车,一座楼盖个三四年根本就不稀奇。“钱多活少,幸福感能不强吗?不过他们效率虽然低,但是盖的楼造的桥却很结实,质量绝对没问题,不会有豆腐渣工程。”
  在俄罗斯留下来容易吗?我好奇地问。导游小姑娘显然被这个问题问住了。她想了想才说:“一般的外国毕业生,只要俄语过关,毕业后找个相当于一两万人民币的工作留下来很容易,但是好像没有人想过要移民俄罗斯。很多生意人为了来往两国方便办了居留,但是都没想到真正留下来永远住在这里。俄罗斯人很高傲,排外,外国人很难融入。这些年普京上台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这方面已经有了改进。以前中国人在俄罗斯做生意,光交税就能交死人。我们都想着毕业以后回国工作。”
  这里的最低工资,比如扫地的清洁工,最低工资相当于人民币四、五千元。而包括饭店服务员这类的工作,俄罗斯本国人是不做的,大多由独联体国家的外来劳工占据了。俄罗斯很缺劳动力。
  导游又说,俄罗斯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轻工业很薄弱,气候恶劣农作物又靠进口,所以莫斯科物价昂贵,已经超过日本东京成为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
  也是,我们在莫斯科期间,都是阴雨天气。据说一年365天,莫斯科360天不是下雪就是下雨,气候变化无常。这样的恶劣寒冷气候,只有少数农作物能够生长。我们的团餐要求的八菜一汤,几乎都是包心菜、土豆、番茄和胡萝卜做出来的,炒土豆丝和炒土豆块同时上,偶尔能有盘西葫芦。其他的绿叶菜要从南部国家进口,价格昂贵。
  由此,我们对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大致有个概念。事实上,俄罗斯人均GDP17,700美元,是中国的一倍。住房价格低,按照收入比算远远低于中国的房价。俄罗斯公费医疗,手术免费,住院免费治疗免费,唯一不免费的是药费。不管你是否俄罗斯人,只要在俄罗斯病了,被救护车拉到医院,医院就给你治。什么时候出院医生说了算。学生上公立学校一律免费,学校无偿提供教科书,还提供营养丰富的早餐或午餐。
  因为社会安全指数高(不需要为生病、养老和住房等问题担心),没有中国人的攒钱防病的习惯,所以在消费方面更舍得支出。自从彼得大帝实行西方化政策之后,俄罗斯在文学艺术文化方面创造了辉煌,在人类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俄罗斯人普遍受教育水平高,加之几百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素养,使得他们的审美也处于较高水平,这充分展现在商店的橱窗布置和街头行人的穿衣打扮上。从莫斯科到彼得堡,从商业街的服装店到大街上行走的人群,俄罗斯人的穿衣品味很高,衣服的质量也相当出色,无论是设计、面料还是做工,都无可挑剔。俄罗斯的年轻女孩大部分苗条细长,九月底十月初的天气,莫斯科和彼得堡的温度在五六度到十五六度之间,很多女孩早早地穿上了靴子,配上毛呢外套或者棉服外套,腰间扎根腰带,头顶典雅的帽子,显得雅致低调,赏心悦目。
  笔者忍不住拍了些橱窗照和街拍照,因为受器材限制.没有反应出俄罗斯时尚的万分之一。我所拍摄的橱窗来自坐落在红场的古姆商场,这是俄罗斯最大的百货商店,如果说它们代表俄罗斯时尚的最高水平,那么莫斯科和彼得堡街头随时可见的行人,代表着俄罗斯百姓的普遍时尚水平。我不得不说,俄罗斯女孩的时尚感觉比美国、加拿大女孩强太多。
其他文献
1  2014年10月4日,星期六,凌晨醒来,习惯性地翻一翻微信“朋友圈”,一位朋友的留言让我再也无法入眠。她的留言是这样说的:“借用别人的话:即使你入了美国籍,认同美国,你到中东去为美国打仗,被打死了,讣告上仍写的是美籍华人,而不是美国人!”  我究竟用错了什么语言,刺激得这位刚刚发帖谈论女人如何优雅的女性朋友,要咒我不得好死,而且,死得“名不正,言不顺”,连个“美国人”的称谓都没有?  在中国
期刊
自2016年7月1日起,澳洲移民局开始实施SSVF(Streamlined Student Visa Framework)签证政策。将原有的签证类型进行简化,570-576学生签证,被500学生签证代替,而原来的580监护人签证也变成了590监护人签证。  进一步简化签证流程的目的:为真正的国际留学生提供更简单的签证审理过程,更有针对性的完善移民体制,减少繁文缛节。  主要变化除了文章开始提到的签
期刊
墨尔本大学,始建于1853年,是坐落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南半球首屈一指的学术重镇。在历年各大权威世界大学排名中,稳居世界前40,在2016年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世界第40位。2016年美国世界新闻周刊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居于世界第36,2016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33位。依据2016-2017QS学科专业排名,墨尔本大学的优势专业学科领域
期刊
国内和国外大学在录取学生时,考查的方式和标准有很多的不一样。国内的硕士研究生考试难度较大。一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又难以让人满意;学生在国内考不上好大学,或许到国外留学也可以是有“另一番天地”的。对于2017年将要去国外留学的人来说,眼下已然开始忙碌起来,参加留学咨询会、筹备留学事宜等,每处细节都要考虑进去,并妥善安排好。他们中有出国读本科的,有出国读硕士的,还有出国去读中学的。留学更多选择去发达
期刊
延期带来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还没有决定办理EB-5的投资人,还有4个多月的机会以50万美元完成投资移民;二是在2017年4月28日之前“跑步递案”的投资人是安全的,因为任何国家的移民机构都不太欢迎在变法之前的跑步递案的,他们本来的初衷是希望收到更少的案子,就是说提价之前那么多的案子,超出常规的递案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由于这个法案的规定到了2017年4月28日才会变.所以这部分人安全。  而带来不
期刊
周五下午,双胞胎所在高中的秘書,给我打电话,物理老师和辅导员需要跟家长见面。我问为什么见面。说是,关于昊昊在物理课的抄袭作弊(Plagiarism)行为。秘书不知道具体情况,只是负责约见面时间。我答应周一上午9点去学校见面。  我和老公非常生气,没想到昊昊会犯这种错误!美国学校对作弊管得很严。我在开学时,就拿着校规跟双胞胎强调过,一定不能作弊,这种事会影响他们申请大学。回想一下,昊昊前一天晚上很正
期刊
“Ourbeeris the semen of the qods”(我们的啤酒比上帝的精液美妙),这是伦敦一间酒吧里张贴的口号。英国人善饮啤酒,酒吧在日常生活里自然享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他们为之自豪的一大国粹。上酒吧去喝一杯成为英国人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典型英国式的夜生活,并被高雅地冠之为“吧文化”(PubCulture)。第一部大英词典的编著者赛缪尔约翰逊的名言是:“至今世间人类所创造的万物
期刊
比利时的真假警察  初识比利时警察,是在1979年夏天,我当海员时船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一天下午,我与两名水手下地逛街,下船时天还好好的,走着走着就觉得西北一股乌云快速滚来,气温也在快速下降,凭直觉就知道一场雨是不可避免的了。港口离市区较远,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位置正好有点前不到市区,后不到码头的一段公路上,连个避风雨的地方都没有。当即几个人一商量,决定马上打道回船,天这么阴,即便不下雨逛街的兴趣
期刊
“Hello”,这可能是全世界应用的最广泛的一个词了。虽然世界各国语言差异很大,但似乎只有“Hello”一词能够通行全球,成为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也最有效的表达。以前觉得一声再普通不过的“Hello”只不过是人们见面时、打电话时的随意招呼,现在身在德国,却忽然发现了这一声“Hello”的不容忽视的分量。  住在BIasewitz的学生公寓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房间,德国、美国、中国
期刊
美丽、高洁、神秘的月亮,一直是古今中外人們托寄情思的对象。史不绝书的词章乐曲文献传奇。承载的是人类对这颗行星永无止境的依恋与想象。即使从科学角度来说,历年月球天象若出现不寻常变化,也总是备受关注,例如2016年11月的超级月亮(super moon),就曾令许多人在举头望明月的那一刻沉醉不已!而我印象至深且难以忘怀的,当属2015年所谓“圣诞满月”了。  去岁12月24日圣诞前夕,午后参加一个侨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