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大学教学也存在“在18世纪的课堂上,用20世纪的课程,教授着21世纪的学生”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在中国发现、支持和培养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代教师,利用互联网和教学大数据等教育人工智能,科学指导中国大学教学创新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范式改革的关键。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质量;本科教学范式;教育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152-02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内涵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演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发动机”。原来它的主要功能是保存和传递社会的知识传统和文化价值,而现在大学更多地成为研究和创新的中心,处于社会的中心。美国的罗杰斯受杜威“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名言指出:“教学就是向学生指引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才能找到出口。”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大会宣言中,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放在了显著位置。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定政策与院校管理等等”,并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整个世界21世纪的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其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西方国家教育界得以迅速发展,本科教育正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西方国家教育界的主流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我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渊源悠长。孔子教育思想中“勤于学习、学而时习”等中的“‘习’的中心是学生,不是教师”。韩愈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朱熹的“温故时习”等都是“学而知之”的代表。我国自古就有“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说法,即对于一些事物的把握,需要自己去用心领会,才能悟出其中的精髓。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所谓“不需要教”即达到学习上的“自由”,人类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只有“施”,或者只有“受”,学生的学习是在求学,教师在这当中应当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由此可见,教与学是两个相长的交互过程。学有“大才”方能体现校有“大师”。学生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理念,是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根本出發,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要包括:以学生本体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整体为本。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也是教育的本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一切教育活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发展为理念,强调学生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并使其他方面能力也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是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现代教育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使教育得到普及和发展。以学生整体为本是指以全体学生为本,即以学生全体进步和发展为本。
Spencer Benson认为“21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那些不能读和写的人,而是那些不懂如何学习、如何抛弃所学、重新学习的人”。当前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实现教学范式的转变,实现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实现“教师传授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模式”转变,建立起对学生未来发展终身有益的教育模型,即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知识传递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思维训练。新的时代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范式变革:从教师中心到学习者中心,从信息传播到知识建构,从被动接受指导到让学习成为学生自我的责任。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范式的优劣分析
(一)优势
1.政府主动引领的优势。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加强个性化培养”。
2.“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正在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信息数字化打破了学校和教师对信息的垄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使大规模的个体化学习成为可能。而且,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变革、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探索、素质教育与通识课程建设、教师职业发展与考核评价机制、教学评估与研究、MOOCs理念与实践等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研究与改革成为趋势,教与学关系必须适应巨大变革,这使大规模推动本科教学的学习革命成为可能。
(二)劣势
1.观念改变需要时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的价值并不是学到很多的知识,而是受到如何进行思考的训练,而这是不可能从书本上学到的。”当今大学过度崇尚传统,固守着不利于未来的教育实践,“在18世纪的课堂上,用20世纪的课程,教授着21世纪的学生”的问题突出。实现以“教师、教材、教室”为基础的“老三中心”向以“学生发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为基础的“新三中心”模式转变,这对高校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需要教师学习和改变。实现“教育为大,教学次之”的认知,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变革,不仅仅是教学改革,还要涉及整个学校系统,如学校文化、使命与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技术系统、行政管理等,甚至学校环境等方面,需要整体转变。 2.改革落实需要机制。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以教学经验的总结推广为基础,由于缺少对教与学过程中普遍規律的客观分析和符合科学范式的研究活动,难以纳入学术性研究的范畴。将教学研究从经验总结提升为教与学学术的过程,以普遍认可的学术研究方法去研究教学问题、分析教学案例、发现教学规律,并以符合公认的学术评价标准的方式发表和传播研究成果,构建共同的教与学学术知识体系,进而有效地促进“教与学”的实践。
三、本科教学范式改革建议
(一)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改革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而教育教学内容、模式、方式、方法改革是关键。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三统一”的教学模式,即课程时间、课程进度、课程考试统一进行,“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死板而枯燥的知识,造成学生只会呆板地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己通过思考问题而有所领悟。学生、教师、管理者均为学习者,学生要学会学习,教师要学会教学,领导要学会管理。是否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判断依据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谁是学习的主体,即能否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投入课堂中的情绪和积极性,学生是否是自己的管理者。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研究“教”的改革,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研究“学”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创新“教”和“学”的技术手段乃至教学形态;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构建活泼生动上进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二)进行教学方法革新
进行“课堂革命”等呼吁教学方法革新的声音不绝于耳。虽然,我国不少学校都在推动慕课、微课以期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有些学校为改进课堂教学,开始对教室的容量和布局、桌椅的形状和摆放、电子设备的功能和配置等精心设计。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教学方法的改革收效甚微。发现、支持和培养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代教师,利用互联网和教学大数据及时摸清“学生正在做什么的能力、理解学生在十分钟之内的课程中是如何学习的”,创新与利用教育人工智能,科学指导中国大学教学创新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范式改革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彰显国家意志和教育价值导向的主渠道。教师应自觉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引领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
参考文献:
[1]高迎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11):4-7.
[2]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J].教育现代化,2017,4(38):8.
[3]赵炬明,高筱卉.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8):36-40.
[4]王文丽.试论教学范式及其变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79-183.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质量;本科教学范式;教育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152-02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内涵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演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发动机”。原来它的主要功能是保存和传递社会的知识传统和文化价值,而现在大学更多地成为研究和创新的中心,处于社会的中心。美国的罗杰斯受杜威“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名言指出:“教学就是向学生指引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才能找到出口。”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大会宣言中,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放在了显著位置。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定政策与院校管理等等”,并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整个世界21世纪的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其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西方国家教育界得以迅速发展,本科教育正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西方国家教育界的主流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我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渊源悠长。孔子教育思想中“勤于学习、学而时习”等中的“‘习’的中心是学生,不是教师”。韩愈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朱熹的“温故时习”等都是“学而知之”的代表。我国自古就有“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说法,即对于一些事物的把握,需要自己去用心领会,才能悟出其中的精髓。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所谓“不需要教”即达到学习上的“自由”,人类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只有“施”,或者只有“受”,学生的学习是在求学,教师在这当中应当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由此可见,教与学是两个相长的交互过程。学有“大才”方能体现校有“大师”。学生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理念,是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根本出發,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要包括:以学生本体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整体为本。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也是教育的本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一切教育活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发展为理念,强调学生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并使其他方面能力也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是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现代教育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使教育得到普及和发展。以学生整体为本是指以全体学生为本,即以学生全体进步和发展为本。
Spencer Benson认为“21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那些不能读和写的人,而是那些不懂如何学习、如何抛弃所学、重新学习的人”。当前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实现教学范式的转变,实现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实现“教师传授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模式”转变,建立起对学生未来发展终身有益的教育模型,即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知识传递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思维训练。新的时代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范式变革:从教师中心到学习者中心,从信息传播到知识建构,从被动接受指导到让学习成为学生自我的责任。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范式的优劣分析
(一)优势
1.政府主动引领的优势。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加强个性化培养”。
2.“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正在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信息数字化打破了学校和教师对信息的垄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使大规模的个体化学习成为可能。而且,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变革、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探索、素质教育与通识课程建设、教师职业发展与考核评价机制、教学评估与研究、MOOCs理念与实践等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研究与改革成为趋势,教与学关系必须适应巨大变革,这使大规模推动本科教学的学习革命成为可能。
(二)劣势
1.观念改变需要时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的价值并不是学到很多的知识,而是受到如何进行思考的训练,而这是不可能从书本上学到的。”当今大学过度崇尚传统,固守着不利于未来的教育实践,“在18世纪的课堂上,用20世纪的课程,教授着21世纪的学生”的问题突出。实现以“教师、教材、教室”为基础的“老三中心”向以“学生发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为基础的“新三中心”模式转变,这对高校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需要教师学习和改变。实现“教育为大,教学次之”的认知,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变革,不仅仅是教学改革,还要涉及整个学校系统,如学校文化、使命与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技术系统、行政管理等,甚至学校环境等方面,需要整体转变。 2.改革落实需要机制。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以教学经验的总结推广为基础,由于缺少对教与学过程中普遍規律的客观分析和符合科学范式的研究活动,难以纳入学术性研究的范畴。将教学研究从经验总结提升为教与学学术的过程,以普遍认可的学术研究方法去研究教学问题、分析教学案例、发现教学规律,并以符合公认的学术评价标准的方式发表和传播研究成果,构建共同的教与学学术知识体系,进而有效地促进“教与学”的实践。
三、本科教学范式改革建议
(一)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改革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而教育教学内容、模式、方式、方法改革是关键。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三统一”的教学模式,即课程时间、课程进度、课程考试统一进行,“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死板而枯燥的知识,造成学生只会呆板地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己通过思考问题而有所领悟。学生、教师、管理者均为学习者,学生要学会学习,教师要学会教学,领导要学会管理。是否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判断依据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谁是学习的主体,即能否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投入课堂中的情绪和积极性,学生是否是自己的管理者。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研究“教”的改革,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研究“学”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创新“教”和“学”的技术手段乃至教学形态;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构建活泼生动上进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二)进行教学方法革新
进行“课堂革命”等呼吁教学方法革新的声音不绝于耳。虽然,我国不少学校都在推动慕课、微课以期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有些学校为改进课堂教学,开始对教室的容量和布局、桌椅的形状和摆放、电子设备的功能和配置等精心设计。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教学方法的改革收效甚微。发现、支持和培养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代教师,利用互联网和教学大数据及时摸清“学生正在做什么的能力、理解学生在十分钟之内的课程中是如何学习的”,创新与利用教育人工智能,科学指导中国大学教学创新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范式改革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彰显国家意志和教育价值导向的主渠道。教师应自觉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引领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
参考文献:
[1]高迎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11):4-7.
[2]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J].教育现代化,2017,4(38):8.
[3]赵炬明,高筱卉.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8):36-40.
[4]王文丽.试论教学范式及其变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7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