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的公务印章一宝玺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de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帝王的印章称“宝”或“玺”。清代皇帝的宝玺分为两类,一类是治国理政使用的公务宝玺,一类是书画赏玩用的休闲宝玺,虽然作用不同,但都称之为“宝”或“玺”。
  清代皇帝公务用的宝玺,多由新疆和阗玉制作,很少用其他材质制作,因为玉在古代是皇权的最高象征,自古即是少数皇室权贵的享物。在清代,除了皇帝以外,太皇太后的宝玺也可以用玉制作,且尺寸与皇帝宝玺相当,也可以用交龙纽,字体用玉柱文。除此之外,皇太后以下至妃,以及皇太子、亲王,只能用金制作,且尺寸也有严格的限制,但印文也用玉柱文,他们的印章也可称作“宝”。朝鲜等藩属国国王的印,由大清朝廷颁发,金质或镀金银质,龟纽。
  清朝定制,宗室公以下及官府衙门的印章不能称作“宝”或“玺”,只能称作“印”,即所谓“天子所配日玺,臣下所配日印。无玺书,则王言无以达,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此秦汉以来之事也”。同时,在印的材质上也有区别,公、大将军、将军、侯、伯、都统,以及宗人府、六部、盛京四部、理藩院、都察院、銮仪卫、各省都司、各省布政司、顺天府、奉天府、提督总兵官、提督九门步军统领等用银印,尺寸大小依次递减,印文用柳叶篆文或九叠篆文。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各省按察司、总管内务府、武备院、上驷院、奉宸苑、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外府、宣抚司、翰林院、外州、广储司、会计司、掌仪司、慎刑司、都虞司等用铜印,印文为柳叶篆文或九叠篆文。凡在外镇守一方、把持关隘、管理银钱的衙门官员,如总督、巡抚、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织造、巡视五城御史、府同知、州通判、卫所千总、管理金银库、管理缎匹库、管理颜料库,以及兵部督捕、提督四译馆、督察各部事件等,公务印章称作“铜关防”,意寓大清疆土关隘坚固似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清代皇帝的公务印章——宝玺,也称御玺,是清代皇权的最高象征,凡关系清代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疆土等重大事件及重大要务,并以皇帝谕旨的形式正式发布的,称之为“国书”,均需加盖皇帝御玺。
  在清代,御玺有严格的使用和管理规定,顺治初年,凡使用御玺,由内三院(清初设置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由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组成)大学士、学士共同在场验用。顺治十八年改为内三院先期通知,由内监验用、康熙朝时,御宝由内府管理,宝文由内阁、翰林院撰定,满文居左、汉文居右。乾隆朝,凡请用御宝,内阁先期奏请用宝数目,事先开具清单,通知宫殿监,到了用宝那天,内阁学士率领具题办理公文的侍读学士、侍读及典籍官员,前往乾清门将御宝接出来,与内监共同验用。如果皇上不在宫内而是巡幸在外,内务府总管需到乾清门现场,参与验用,用后恭缴。如果皇上出巡需携带宝玺同行,内阁学士与典籍各一人前往乾清门,将皇上需携带的宝玺接出,交内阁中书,中书携带宝玺随同皇上出行。如果行走间需要陈设宝玺,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中书需穿彩服,将宝玺陈设在其所乘的马上,行走在皇上乘坐的马车前。如果不需要陈设宝玺,中书只穿平常的衣服,在侍卫队后面随行。皇上回銮当天的黎明,内阁学士、典籍在衙署等候携带宝玺归来的中书,双方共同验看,没有问题后,一同将宝玺送至乾清门,交内监查收。每年御宝有“封宝日”,一般在冬季。封宝日时御宝不能使用,内阁在此期间启奏皇上,对御宝进行清洗,届时内阁派学士、典籍各一人前往乾清门,将御宝接出进行清洗,洗完后交内监收进,清洗御宝所需要的器物等,由内务府支给。
  康熙朝时,皇上的御宝有二十九颗,其中宫中收贮六颗、内府收贮二十三颗。后这二十九颗御宝全部存放在交泰殿。
  到了乾隆朝,交泰殿存贮的御宝已达三十九颗。乾隆是一位做事讲严谨、办事讲规矩、处事讲法礼的皇帝,他登极不久,就在巡视交泰殿时,对存放的三十九颗宝玺疑惑不解,并提出种种置疑。他说,我曾考证《大清会典》,《会典》记载御宝有二十九颗;《会典》还记载,宫中各处收贮的御宝有六颗,内务府库中收贮的有二十三颗。可是今天御宝全部都在交泰殿存放,数量与地点都不相符。同时,乾隆对排序第二位的“皇帝奉天之宝”也提出置疑,他说,《会典》称该玺为“传国玺”,可是这二十九颗御宝哪一颗不是“世世传守”,怎么能用一颗御宝作为传国玺呢?而且,“两郊大祀、圣节宫中告天”时使用,此语尤荒诞悖谬,宫中大祀遵循古代礼制,用祝版署名,而不用宝;圣节(即宫中三大节:元旦、冬至、万寿节)在宫中从未有告天之事,也未曾用御宝。《大清会典》毕竟是大清王朝最高、最权威,且经前朝三代皇帝审定的法律文书,即使有错误,也要有个说法。乾隆随后为《会典》的错谬找了个理由,他说,撰写《会典》的各位臣子,“无宿学卓识”,不懂的地方也不“请旨取裁”,只是沿袭明代内监所写的册籍,以致如此大错。乾隆感叹,要想如实地记载一件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乾隆还发现,交泰殿还存有一枚《会典》中不曾记载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不知什么时候也存放在了交泰殿中,而且放在诸方宝玺的正中间。朝廷有人说,这是远古传下来的“秦玺”,以致在内廷诸臣中传得沸沸扬扬,以为是真的远古传说中的秦玺,捧为至尊,供为至宝。可乾隆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从印文内容看,该玺有点像古代所传的秦玺,但“镌法拙俗”,明显没有秦代李斯虫乌篆的风格,惟独玉质莹泽如脂,朝廷诸臣以为“良玉不易得”,所以相信是秦玺。乾隆接着说,秦玺已经“煨烬”,古人已有详悉论述,不要说这枚玺是假的,即便是真的,秦代的物品怎么能同我朝的传家宝同贮一处呢?这是极不妥当的。这枚伪造的“秦玺”,至今已在故宫博物院的库中收藏了数百年,虽然明清两朝均未使用过,但也颇为世人所关注。
  “玉不琢,不成器”,这是古人对玉石与玉器之所以不同的明确定义,乾隆也非常认可这个结论。他在清理交泰殿诸宝中,发现了一方雍正年间已故大学士高其位(雍正三年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雍正四年晋升太子少傅,雍正四年十一月退休,雍正五年正月病故)曾经进奉没有刻字的碧玉宝一方,也与大清传世宝玺放在一起。乾隆说,“文未刻,则未成为宝,而与诸宝同贮,亦未当”。就此,乾隆还对有些人重宝不重德发表了一番议论,他说,“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如果一个人缺少德,则大好河山、富饶土地,也将拱手让与他人,一个人不可能凭借这“区区尺璧”,而使江山永固,如果能诚心修炼,使德深入人心,其珍贵程度不是和氏璧可以相比的。乾隆接着说,古人一旦得到前代“符宝”,君臣上下无不“动色矜耀”,以为是上天馈赠的吉祥物。我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时,曾获得蒙古所传的元代皇帝国宝,太宗只是收纳而已,并不以为是“受命之符”,今天看来,文皇帝治理天下、统垂万世,靠的是德,而不是宝,一般人都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宝器非宝,宝于有德”。   乾隆皇帝决定重新厘定和排序交泰殿所存贮的宝玺。关于将要保留的数量,乾隆说,虽然自古以来宝玺没有定数,但今天交泰殿所贮存的宝玺,因年代久远、记载失真,而且有的重复,应重新加以考证。他提出交泰殿宝玺应“定为二十有五,以符天数”。乾隆确定“二十五”这个数字的依据,是出自《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之说。古人以天为阳,以地为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周易》将一、三、五、七、九相加,得到二十五,即确定为天阳、单阳的“天数”。最后,乾隆皇帝据此将交泰殿存贮的三十九方宝玺,确定为二十五方。
  在从三十九方宝玺中筛选这二十五方宝玺时,乾隆说,所谓“秦玺”等四方印玺属于无稽之伪作,可作为古玩存贮于他处。还有十方属于文义重复或大清初建时使用的,现在已不适用,“虽不同于现用之宝,而未可与古玩并列”。乾隆决定将这十宝存贮于大清国发祥地——盛京,与重新缮写的先祖实录共同存放在凤凰楼上,以“觐扬光烈,传示无疆”。
  二十五方宝玺上镌刻的清文(满文),也有所不同。清入关前与入关后所书写的清文,有较大区别,即今天我们俗称的“老满文”和“新满文”。清字篆文即“老满文”,传自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时。余下的这二十五宝,正是用这种清字篆文镌刻的,与时下书写的汉篆文并不相配。乾隆说,“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青玉质),此四宝“均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敢轻易改镌,故保留原有清字篆文。而“皇帝之宝”(旃檀木质)以下二十一宝,为日常公务所常用,“宜从新制”,并令内务府传谕改镌,以“与汉篆文相配”。
  乾隆皇帝最后确定的这二十五方宝玺,其中有两方“皇帝之宝”,一方青玉质,为清字篆文;另一方旃檀木(檀香木)质,新清文与汉字合璧。清初时,并没有旃檀木这方“皇帝之宝”,只有青玉“皇帝之宝”,这是康熙六年最后确定下来的。康熙帝认为,皇上出巡时,“玉宝重大”,不便携带,“查照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事例,造香宝,以便携行”。这说明皇太极执政时,为了出行时携带方便,也造过一方木质宝玺随身携带,但其下落没有史料记载。乾隆朝时,这方青玉“皇帝之宝”连同前三方宝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之宝”,确定不再使用,而这方旃檀木“皇帝之宝”,成为了皇帝使用频率最高、用途最广、最具皇权象征意义的宝玺。
  清代皇帝的公务印章——宝玺,自乾隆朝正式确定“天数”二十五方后,一直延用到清王朝灭亡,它大量吸收了以前历代统治方略之精华,也见证了大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皇帝宝玺制度的光辉典范。
其他文献
“土豪”又烧钱了!  5月5日,在纽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大连万达集团以204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7亿元)拍下了莫奈名画《睡莲池与玫瑰》。  这并非大连万达第一次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出手阔绰。2013年大连万达曾以人民币1.72亿元购得毕加索画作《两个小孩》。  这一举动在此引发了民众的关注。在大部分人眼里,上亿元买幅名画的王健林属于“土豪烧钱”。在惊讶之余,也有人开始揣测大连万达高调拍卖背后是否
期刊
从去年开始广州市第一次有了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每年6000万。但如今一年过去了,2014年的6000万用出了啥效果?2015年的6000万落实了没有?  据调查发现:2014年有67项文物获得修缮资金,而今年虽获得文保资金的文物比去年多了一倍,且大力向非国有文物倾斜,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文物修好,因为审批手续太繁琐,从申请到修完最快要三年,如此“持久战”让不少私人业主望而却步。也有文物由于标的太低,施工
期刊
近日,笔者赴浙江湖州参加“张珩与中国古代书画鉴藏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每人获得一套点校本《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在这套由书画鉴定家张珩(1915-1963)撰写的书画著录与鉴藏笔记中,提及明清时期广东籍画家有颜宗、钟学和居廉。明代颜宗的《湖山平远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是目前所见广东籍画家中最早的作品,从事广东美术史研究的人几乎人人皆知;居廉(1828-1904)是晚清时期岭南花鸟画坛的重镇,也
期刊
虽然近几年的艺术品市场一直低迷,但是今年春拍尤甚,外界对今年春拍的形容多是“冷清”、“冷峻”,甚至是“寒冬”。至于原因,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礼品市场需求减少导致艺术品的成交量锐减,价格下跌,房地产低迷,原本投资房地产的人资金紧缩,加上股票行情上涨,吸引了其余流动资金,艺术市场之前的价格过高,虚高的价格导致无人继续接手。”  在整体低迷的行情中,大型拍卖行基本稳中有升或略有下降,而中小拍卖行则成交
期刊
近两年,赖少其作品拍卖均价一飞冲天。而在五六年前,这位艺术家还只是隐藏在关黎赵杨背后的“潜力股”。  我最早听到赖少其的名字,是五年前在养生专家刘如春的办公室。这位老哥隔着一大堆旧报纸和我说,他清理旧物时,捡到一幅赖少其的书法。那时赖老作品的拍卖行情,最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关黎赵杨正如日中天。  我真正开始了解赖老,是201 3年认识郭勇以后。郭先生是为数不多的从安徽一直追随赖老到广东的收藏
期刊
关于钱存训先生的事迹,郑炯文、张宝三、宗鹰、周原等多位先生早已做过详细的整理。我在芝加哥大学访学期间,一直犹豫着要不要去拜见久仰的钱先生,但考虑到先生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最终也没敢登门打扰。尽管如此,我却向现任东亚图书馆馆长周原先生多有请益,因而也就对钱先生与该馆的藏书往事略知一二。  1947年,钱先生来到海德园,他的主要任务便是整理该校的中文藏书。这批藏书创始于1936年,由著名汉学家顾立雅(
期刊
2015上半年欧美再创新高  2015年欧美春拍告一段落,各大公司及艺术媒体都在做着对这一季度艺术拍卖的总结。整体上看,这半年欧美艺术市场是非常活跃和成功的。藏家、咨询师、鉴赏家和艺商正在享受着假期或前往纽约汉普顿艺术展,不妨作一个简短的总结。  今年2月,卡塔尔花3亿美元买了高更的画,再次更新拍卖界的纪录。5月,纽约对于印象派、现代、战后和当代艺术销售达到了总计20亿美元的销售纪录,再创新高。一
期刊
历史上曾有过一段长达近两百年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阻断,海上成为中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更因清初推行“一口通商”,对外贸易为南海之滨的广州所垄断,以“十三行”为代表的商行成为衔接中西文化的重要桥梁,大量富有东方风情的艺术品从这里远涉重洋,风靡欧美;与此同时,西方审美情趣也随之输入中国,东西文明的融汇交融得以在一大批外销艺术品上被呈现、记载、留存。由此上演了一段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颇具梦幻色彩的特殊时代。
期刊
笔者收藏了500余品种“小铜人”,堪称军团,其神态、表情、姿态、服饰发型各异,令诸多玩家爱不释手。从一大堆铜人的神情中,可以一窥真实的契丹、真实的丝路,呼吸真实的草原气息,这正是收藏小铜人的乐趣所在。  多从牧民手中采集  从出土分布上看,小铜人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辽金铜人:在内蒙、东北,民间存在着丰富的实物,收藏圈内俗称“辽人”。金代继续沿用辽代铜人的形制风俗,前后合称“辽金铜人”。  另一类属于
期刊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由于地理环境的优势,自汉代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至明清时期,环球贸易航线不断扩展,数量众多的中外产品通过海洋航线展开交流。乾隆时期“一口通商”政策的颁布,更是以广东十三行为主的广东成为中外贸易的翘首。在这些贸易产品中,外销扇是较具特色的一种。  因地缘和区位优势,广东省博物馆近年来在外销艺术品征集和收藏中收获颇大。其中,馆藏外销扇约有130柄,且囊括各种工艺和材质。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