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本民国时期“电信总局编印”的《电码新编》,即所谓“电报密码本”。版式为64开(约104×130毫米)老版型。封面文字表明,这是“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即1948年的印刷品。
在昔日的年代里,我的岳父曾使用过它。老人生前无心插柳地留存下来,我却是有意栽花地收藏在手。本子至今保存完好,是我珍藏的“旧书”之一。
此电码本虽经60多年自然氧化,纸张已陈旧发黄,但封面设计红黑相间、色彩简洁、墨迹十分清楚,内文字迹清晰可辨,品相也很完整,足可评鉴为“六成新”。其中承载的历史信息之丰富多彩、情感寄托之深厚久远,亦颇具品味把玩、赏析解读之价值。
除封面、封底,此电码本编排有“目录”一页,“例言”三页,“部首索引”、“补遗”、“续补遗”等六页;“电码正编”的页码从“00”至“99”页,每页编排为10行、10列,录有100个繁体汉字及相对应的阿拉伯数字和罗马字母组成的电码,99页“正编”共收录电码单字总计约9900个。“正编”之后尚有“韵目代日电码表”、“电码代日代时表”、“删去重复字备考表”各一页,“难字易检表”11页,“历次增添字码备考表”、“罗马字母电码用法”文字解读各二页。封二、封三有分行排列的广告文字,例如“1特快电报——限时送达;2加急电报——提前拍发;4夜信电报——半价计费;5交际电报——附赠礼券……”等12条“电报业务”和7条“电话业务”的特别服务承诺。
在封二底部还有“译电是一种技术,可以训练自习增加兴趣,去报自译既省译费又可迅速拍发”的温馨提示。封底有横排为三行的“欢迎各界对于电信的批评、如有意见请寄交当地电信局或南京交通部电信总局业务处”的“补白”文字。在正文第99页背面还有一幅木刻效果的插页,图案为随手描摹刻画的通讯铁塔、电缆、“闪电”和电话听筒,美术字则为“倘你有要事,请打……特快……电报、限时送达收报人;请打……特快……电话,限时接通受话人”的夸张变形字样。
算上封面和封底,这本历经沧桑的《电码新编》共装订64页纸,编页码128页。
这密码本所蕴藏的波涌浪翻的人生故事、甚至是惊天动地的大故事,令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
前不久,应兰州五泉公园之邀,我为筹划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兰州空战纪念馆》撰写总体规划方案,并前往“国民政府第八战区防空指挥部地下掩体”即民间俗称的“防空洞”踏勘现场。那天踏进“洞子”刚走到“电讯室”位置,我蓦然想起了这本“密电码”,也想起岳父生前与我闲谈的“第八战区长官……五泉山的洞子深得很”……云云,当即如五雷轰顶,顿时思绪翻卷。
在以往我们海阔天空地闲谈、话题随波逐流之时,岳父多次提及“第八战区,长官是朱绍良”、“三九年的日本飞机”、“苏联大鼻子喝的格瓦斯”、“萨耶夫埋着桃树坪了”、“张一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榆中人,上过北大”、“张一悟、陈成义死得太早,把我撇下了”、“金卓三还活着呢,官当大了”等等。他还常常下意识地抖动手指轻击桌面——仿佛在“敲击电键”且为“我的报点子打得匀得很哪”而自得:“你看,我的手法怎么样?”有次看见电视剧里发电报的场面,他曾不以为然地评论:“根本不是这个样子,报点子不对!”
支离破碎的只言片语一旦集合凝聚在这电码本上,仿佛醍醐灌顶,往事顿时豁然开朗,许多谜团都迎刃而解、明明白白了。虽然岳父青年时代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的经历,已经随着先辈张一悟的离去和密电码的消失而消逝在波诡云谲的历史烟云和曲折多变的命运长河之中,但历史的记忆却难以磨灭。
岳父的祖父系大清同治年间的“诰授昭武都尉耋寿少阳金府君”。清代“昭武都尉”官衔为正四品。这位老祖宗早年“诰授”奉旨由京城派往军中,与左宗棠一起来到西北平叛。后来左大帅遭谗赋闲,这老祖宗也就滞留兰州回不去了。再后来,岳父的父亲就成了榆中金崖镇赫赫有名的“金家老爷”。1919年,我的岳父就在这“金家老爷”的大宅院里出生……
岳父亲历过抗击日寇空袭兰州的烽火硝烟。他在青年时代掌握了无线电收发报技艺,抗战期间曾在第八战区“甘肃全省防空司令部第二科(即情报电讯科)防空总台”担任报务员,并在这个防空掩体指挥部收发过难以计数的机密电讯。显然,他此期的经历与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女主角林娥如出一辙,区别只是他上演的是“青春靓仔俊男版”而已。岳父身材高大,贵胄气派与生俱来。青壮年时期玉树临风,器宇不凡,到老年也仍是腰板挺拔,仪表堂堂。耄耋之年出门遛弯拜客,都一定要更衣、正冠、换履,礼数周到,颇为讲究。岳父出身满族贵胄,自然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得抗战时期的“长官”朱绍良对他“高看一眼”,便经常调遣这个懂规矩、知礼节的“金家娃”去“伺候长官们的酒席”,还特意为他置办了乳白色、咖啡色的毛料子西装以壮行色。朱绍良去省外公干就曾带他随行侍从,也曾在上海锦江饭店下榻。此后,这锦江饭店就成为他褒贬事物、品评高下的坐标参照系了。有一年我新分的寓所刚装修好,他赞叹:“值(这)比锦江饭店还阔气……”更令人意外的是,那年我担任业余合唱队领唱,岳父居然打开黑漆铜扣的衣箱,找出一个他当年用过的黑色领结给我,并教我如何打结,他说:“扣子只能扣一个,抽抽(衣袋)里不装东西……”
我思忖,若非倭寇侵华,昔日“有体面的” 人们生活还是很讲究的。
在民国年间,能够掌握无线电技术“打报点子”的青年俊才,一定比大熊猫还要稀有;而岳父这位昔日的“金家娃”曾在这抗战“地下掩体”翻检着“军用密码本”敲击无线电键工作、战斗的经历,真是难能可贵。解放后,岳父也一直在邮电系统工作。但此后的经历却与许多人都大致相同,无非“右倾”、“农场”、“文革”、纠缠不休的“个人历史问题”、平反、终至离职退休颐养天年而已。然而,正是这一代人,年轻时用青春与热血粉碎了日寇妄想的“大东亚共荣圈”,继而构成了共和国坚实的基础或曰深厚的土壤,他们,功不可没!
抗战时期的防空情报曾由国共两党共享,这已有定论。因此我以为,五泉山“第八战区抗战防空地下掩体”一定与许多人都有某种关系,许多人的记忆中都可能保有珍贵的历史信息。日寇军机在兰州折戟沉沙的故事,已经是70多年前的事情了——找点历史佐证,确乎不易。这本65年前“电信总局编印”的“密电码”被保存在我的手中,想必是天意使然。而这样的天意肯定并非孤例,一定还有人能够为抗战时期的兰州空战列举新证。当然,抗战“防空地下掩体”就深藏在五泉山麓,并不需要谁来证明,但其中发生的动人故事却需要我们发掘整理、记录传承。
“第八战区防空地下掩体”,兰州的这处抗战防空遗址在全国都独一无二,因此,珍贵无比。
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一定要代代相传,绝不可被轻易湮灭!
在昔日的年代里,我的岳父曾使用过它。老人生前无心插柳地留存下来,我却是有意栽花地收藏在手。本子至今保存完好,是我珍藏的“旧书”之一。
此电码本虽经60多年自然氧化,纸张已陈旧发黄,但封面设计红黑相间、色彩简洁、墨迹十分清楚,内文字迹清晰可辨,品相也很完整,足可评鉴为“六成新”。其中承载的历史信息之丰富多彩、情感寄托之深厚久远,亦颇具品味把玩、赏析解读之价值。
除封面、封底,此电码本编排有“目录”一页,“例言”三页,“部首索引”、“补遗”、“续补遗”等六页;“电码正编”的页码从“00”至“99”页,每页编排为10行、10列,录有100个繁体汉字及相对应的阿拉伯数字和罗马字母组成的电码,99页“正编”共收录电码单字总计约9900个。“正编”之后尚有“韵目代日电码表”、“电码代日代时表”、“删去重复字备考表”各一页,“难字易检表”11页,“历次增添字码备考表”、“罗马字母电码用法”文字解读各二页。封二、封三有分行排列的广告文字,例如“1特快电报——限时送达;2加急电报——提前拍发;4夜信电报——半价计费;5交际电报——附赠礼券……”等12条“电报业务”和7条“电话业务”的特别服务承诺。
在封二底部还有“译电是一种技术,可以训练自习增加兴趣,去报自译既省译费又可迅速拍发”的温馨提示。封底有横排为三行的“欢迎各界对于电信的批评、如有意见请寄交当地电信局或南京交通部电信总局业务处”的“补白”文字。在正文第99页背面还有一幅木刻效果的插页,图案为随手描摹刻画的通讯铁塔、电缆、“闪电”和电话听筒,美术字则为“倘你有要事,请打……特快……电报、限时送达收报人;请打……特快……电话,限时接通受话人”的夸张变形字样。
算上封面和封底,这本历经沧桑的《电码新编》共装订64页纸,编页码128页。
这密码本所蕴藏的波涌浪翻的人生故事、甚至是惊天动地的大故事,令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
前不久,应兰州五泉公园之邀,我为筹划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兰州空战纪念馆》撰写总体规划方案,并前往“国民政府第八战区防空指挥部地下掩体”即民间俗称的“防空洞”踏勘现场。那天踏进“洞子”刚走到“电讯室”位置,我蓦然想起了这本“密电码”,也想起岳父生前与我闲谈的“第八战区长官……五泉山的洞子深得很”……云云,当即如五雷轰顶,顿时思绪翻卷。
在以往我们海阔天空地闲谈、话题随波逐流之时,岳父多次提及“第八战区,长官是朱绍良”、“三九年的日本飞机”、“苏联大鼻子喝的格瓦斯”、“萨耶夫埋着桃树坪了”、“张一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榆中人,上过北大”、“张一悟、陈成义死得太早,把我撇下了”、“金卓三还活着呢,官当大了”等等。他还常常下意识地抖动手指轻击桌面——仿佛在“敲击电键”且为“我的报点子打得匀得很哪”而自得:“你看,我的手法怎么样?”有次看见电视剧里发电报的场面,他曾不以为然地评论:“根本不是这个样子,报点子不对!”
支离破碎的只言片语一旦集合凝聚在这电码本上,仿佛醍醐灌顶,往事顿时豁然开朗,许多谜团都迎刃而解、明明白白了。虽然岳父青年时代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的经历,已经随着先辈张一悟的离去和密电码的消失而消逝在波诡云谲的历史烟云和曲折多变的命运长河之中,但历史的记忆却难以磨灭。
岳父的祖父系大清同治年间的“诰授昭武都尉耋寿少阳金府君”。清代“昭武都尉”官衔为正四品。这位老祖宗早年“诰授”奉旨由京城派往军中,与左宗棠一起来到西北平叛。后来左大帅遭谗赋闲,这老祖宗也就滞留兰州回不去了。再后来,岳父的父亲就成了榆中金崖镇赫赫有名的“金家老爷”。1919年,我的岳父就在这“金家老爷”的大宅院里出生……
岳父亲历过抗击日寇空袭兰州的烽火硝烟。他在青年时代掌握了无线电收发报技艺,抗战期间曾在第八战区“甘肃全省防空司令部第二科(即情报电讯科)防空总台”担任报务员,并在这个防空掩体指挥部收发过难以计数的机密电讯。显然,他此期的经历与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女主角林娥如出一辙,区别只是他上演的是“青春靓仔俊男版”而已。岳父身材高大,贵胄气派与生俱来。青壮年时期玉树临风,器宇不凡,到老年也仍是腰板挺拔,仪表堂堂。耄耋之年出门遛弯拜客,都一定要更衣、正冠、换履,礼数周到,颇为讲究。岳父出身满族贵胄,自然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得抗战时期的“长官”朱绍良对他“高看一眼”,便经常调遣这个懂规矩、知礼节的“金家娃”去“伺候长官们的酒席”,还特意为他置办了乳白色、咖啡色的毛料子西装以壮行色。朱绍良去省外公干就曾带他随行侍从,也曾在上海锦江饭店下榻。此后,这锦江饭店就成为他褒贬事物、品评高下的坐标参照系了。有一年我新分的寓所刚装修好,他赞叹:“值(这)比锦江饭店还阔气……”更令人意外的是,那年我担任业余合唱队领唱,岳父居然打开黑漆铜扣的衣箱,找出一个他当年用过的黑色领结给我,并教我如何打结,他说:“扣子只能扣一个,抽抽(衣袋)里不装东西……”
我思忖,若非倭寇侵华,昔日“有体面的” 人们生活还是很讲究的。
在民国年间,能够掌握无线电技术“打报点子”的青年俊才,一定比大熊猫还要稀有;而岳父这位昔日的“金家娃”曾在这抗战“地下掩体”翻检着“军用密码本”敲击无线电键工作、战斗的经历,真是难能可贵。解放后,岳父也一直在邮电系统工作。但此后的经历却与许多人都大致相同,无非“右倾”、“农场”、“文革”、纠缠不休的“个人历史问题”、平反、终至离职退休颐养天年而已。然而,正是这一代人,年轻时用青春与热血粉碎了日寇妄想的“大东亚共荣圈”,继而构成了共和国坚实的基础或曰深厚的土壤,他们,功不可没!
抗战时期的防空情报曾由国共两党共享,这已有定论。因此我以为,五泉山“第八战区抗战防空地下掩体”一定与许多人都有某种关系,许多人的记忆中都可能保有珍贵的历史信息。日寇军机在兰州折戟沉沙的故事,已经是70多年前的事情了——找点历史佐证,确乎不易。这本65年前“电信总局编印”的“密电码”被保存在我的手中,想必是天意使然。而这样的天意肯定并非孤例,一定还有人能够为抗战时期的兰州空战列举新证。当然,抗战“防空地下掩体”就深藏在五泉山麓,并不需要谁来证明,但其中发生的动人故事却需要我们发掘整理、记录传承。
“第八战区防空地下掩体”,兰州的这处抗战防空遗址在全国都独一无二,因此,珍贵无比。
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一定要代代相传,绝不可被轻易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