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体验实验过程,深刻理解实验本质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un7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象
  “可能性”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这节课时,很多教师都会做抛硬币实验,让学生体验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及说明概率的大小。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如下的教学过程:学生分小组抛硬币,以同桌的两个人为一组,一个抛,一个记录,当抛了10次后,各小组汇总,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得到结论:每抛一次硬币,正面和反面都有可能出现。从每一个小组统计的结果来看,正面和反面的次数相差可能会比较大,也可能比较相近,感觉没有规律,如果把全班的统计结果相加,则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就比较接近。教师再出示历史上一些数学家所做的抛硬币实验的有关材料(如表1),强调当抛硬币的次数越多时,正、反面各出现的概率会越接近[12],也就是50%。
  二、反思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1.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
  要体现硬币正、反面出现的随机性,那就要求用统一的硬币,在抛起的过程中,能够翻滚较多的次数,这样,硬币落在桌面上出现正、反面就会更具有随机性。但在实验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规范抛硬币的动作,学生抛硬币的动作就会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只是把硬币拎到大概30 cm的高度就松手,让硬币自由地落下,没有向上抛的动作。这样,硬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没有翻滚或只翻滚一两次就落在桌面上,就不能体现随机性。
  2.学生对可能性的体验不深
  学生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抛硬币的实验,做完实验后,也只是汇报数据,没有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也没有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就只是纯粹为做实验而做实验。这个过程就好像蜻蜓点水,太快、太浅,一滑而过,没有触及数学的本质。表面看起来学生都在进行抛硬币操作实验,很热闹,学生也都参与进来了,但在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数学味不足,没有蕴含数学思考。
  3.对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理解有偏差
  当抛的次数越多,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就越接近50%吗?这样的表述是否正确?把历史上一些数学家做的硬币实验拿出来比较,是否具有可比性?
  对于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我们都知道,各是50%,于是就想通过实验来证明。实际上,这个概率是不需要证明的,而且是证明不了的。比如在做1万次实验时,恰巧得到硬币正、反面各是5 000次,就能说得到这个结论了吗?不一定,因为如果在这基础上再做一次,又不是50%了。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经过实验能证明得到的结论。既然得不到结论,为什么还要去做这个抛硬币的实验呢?
  我们做这个实验,不是要刻意地追求概率是50%的结果,而是要体验50%的大概存在,体验这个实验的过程。因为这个概率50%是由这个实验的本质所决定的:只要把同一枚硬币从同一个高度抛,在空中有足够多的翻滚次数,这个实验本身就决定了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是50%。而我们做实验时,记录的只是硬币正、反面出现的频率,这个频率是可以经过实验统计而得到的,这个频率只是这个概率50%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个频率也只是表现这个实验的本质。所以,我们做实验统计的只是频率,通过这个统计到的频率去推测概率,感知概率,而不是去证明它。
  对于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问题,还应该这样理解:这个实验的本身就决定了50%的概率,如图1中的那条表示[12]的横线,而我们做抛硬币出现的正、反面的概率,就是围绕这条[12]的横线上下波动的一条毫无规律的曲线,这条曲线在局部看时,可能会波动比较大,但做的实验次数更多时,从整体看,这条曲线就会钝化,波动也就没有那么剧烈了,就会更接近于50%了。图2的这条股票K线,当交易日较少时,看起来波动的范围比较大,而当交易日比较多时,此时就要看股票月K线,就感觉波动不大了,所以我们在总结实验结论时,不能说成是当抛硬币的次数越多,概率就越接近50%,因为如果这样表述,画出的图像就应该是图3这样,这是不符合这个实验的本意的。
  另外,在累加學生的实验次数之后,再与历史上的数学家所做的实验进行对比,这样做科学吗?科学家也是在做抛硬币实验,但他们用的硬币与我们所用的硬币是一样的吗?我们之所以用硬币来做抛投实验,就是因为取材方便,场地要求也不高。但我们都知道,硬币只是近似的矮圆柱体,但每个国家硬币的底面直径和高度都不同,在硬币上雕刻的花纹也不同,不同硬币的重心会稍微有些不同,这样做出来的实验结果当然不同。所以,在抛不同硬币时,有些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可能会比50%稍微多一些,而有些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就会比50%少些。从理论上来说,抛不同的硬币,就属于不同的实验,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三、实验的再处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这个实验的本质,我们可以重新处理这个实验过程。
  全班用统一的硬币。我国现行常用的硬币有1元和5角两种,其中5角硬币偏轻、偏小,相比较,全班统一用1元硬币较为合适。
  先猜测实验的结果。根据生活经验,学生能猜到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是相等的。
  让学生自己设计抛硬币实验的方案。有了猜测,就必须用实验来验证。如何做这个实验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就会出现各种抛硬币的方法,通过比较和辨析,明确要求把硬币举到统一高度(例如40 cm),再往上抛,让硬币有充分多的翻滚次数,这样才能体现这个实验的随机性;学生也会认识到,做一次实验不具有代表性,做的次数越多就越具有统计意义,但要在课堂上做比较多的次数,时间又有限,于是,学生分组做10次实验后,各组再把结果累加。学生在讨论实验方案过程中,就已经初步感知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要突出随机性,也知道要证明猜测的正确性,实验方法必须正确,而且要有大量的实验数据来验证,这也培养了学生理性的科学精神,学生体会到正确的实验方法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渗透了良好的科学研究精神和态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随机性,教师可以利用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每次抛硬币之前,教师都要求学生猜测结果,再与每次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增加这个猜测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很难猜测到的,是不受人为控制的,是无序的,从而更深刻地体会硬币正、反面出现的随机性,从而更好地感受可能性的本质。
  这个实验,不需要教师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把实验过程中的感受说出来,这才是这个实验最需要得到的东西。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做同时抛两枚硬币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让学生思考:各会出现什么情况?每种情况出现的频率大概是多少?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学生也会很热衷于做这样有趣的实验。
  从以上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个抛硬币的实验过程中,不应只是一个按教师指令进行抛硬币的操作者,也不是一个被告知结果的接受者,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充分自主学习能动性的实验者和探究者。丰富的实验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更充分的探究和体验。经过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对于随机性、可能性的感受将会更加深刻,也更能理解概率的概念,同时还能培养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铁路第一小学 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
  投稿邮箱:405956706@qq.com
其他文献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三要素。小学生怎样学习小说?按照小学生的习惯,一般是关注生动的情节内容,很少有学生关注作品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很少有学生去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这样学习小说,收获往往有限。学习一篇小说,要想获得更多的语文营养,除了必须找出小说中相应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还要通过对
期刊
进入三年级,从写话到习作,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与跨越。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活动,需要多种知识与能力的协调配合。三年级的习作让许多学生心生畏惧,感到无所适从。《课标》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如何带领学生顺利起步,消除畏难心理,增强写作自信心,完成从写话到习作的跨越,是一线教师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写作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叶圣陶
期刊
【设计理念】  《在柏林》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第3篇课文,文章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截取战争后方的一个生活场景,来表现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学习这篇课文时,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关注小说的情节和环境,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文章“欧·亨利”式的结尾,含蓄深刻,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通过阅读《在柏林》认识微型小说的文本特点并掌握阅读微型小说的策略,是编者的意图,也
期刊
谢称发,小学特高级教师,赣州蓉江新区师训工作负责人,赣州市优秀教师,赣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首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绿叶谦韵”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江西省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研究成员。  多次参加省市级教学大赛获一等奖,曾受邀在全国多地做教学风采展示,获“特别奖”与“创新奖”。40余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近年来应邀做教育专题讲座200余场。  
期刊
一、远去的童心  依稀记得童年時  那段朦胧的记忆  广阔田野里无拘无束追逐嬉戏  总想摘下树梢上的月亮  总想珍藏天上的星星  儿时的想法是多么古怪稀奇  时时处处都有自己的小欢喜  ——忆童年  不知在什么时候,童年已经远去,童心也已销声匿迹。整天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摸爬滚打的我已经习惯了用成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心底的皱纹比眼角的还深。在成人世界里,一切都是理性的、有规有矩的,用《小王子》中的一段
期刊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一本好书,能助推我们快速成长。  近期我就遇到了一本这样的好书,它是李志欣校长的最新力作《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我工作的第六个年头,迷茫与困惑不断,只怕要进入职业倦怠期了,李校长这本书如期而至,阅读它让我收获颇多。  一、阅读,成为一个会
期刊
“生活和学习压力太大,想去寻死!”  “生活和学习压力太大,想去寻死!”志翔在他第一本日记里发泄他内心压抑已久的痛苦。  刚教毕业班,我心里想:六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又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萌芽阶段,内心世界复杂多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沟通和疏导,不仅会影响学习,还可能会影响一生。那么,我怎样才能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呢?我想到让学生写日记,写日记既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又能助我了解他们的内心动态,以便取
期刊
联系人:刘老师 手机:18701273600  电话:010-58022100-623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7号致真大厦A座18层  邮政编码:100191  邮箱:liuhantao@huayue.com  网址:http://www.ywztxx.com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起,在每个年级的上册安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分别是三年级上册“预测”、四年级上册“提问”、五年级上册“提高阅读
期刊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写了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人类,最终却被人类“杀戮”的故事,表达出了作者对大树的惋惜,以及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深层思考和判断。这篇文章采用了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长于叙述和描写,少有议论,形象生动,读来意味深长。自然而然,笔者就选择了情境教学的方式切入文本。  一、赏读诗歌,激趣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原创诗歌《假如我是一棵树》,学生热烈鼓掌) 
期刊
时光流逝,沧桑巨变。她紧跟着新中国的脚步,笃定前行,七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由胜利走向胜利,由辉煌走向辉煌!  她就是江西教育传媒集团!  江西教育传媒集团隶属于江西省教育厅,前身为江西教育期刊社,创办于1950年。自创办之日起,她立足于红土地,宣传党的教育思想,为赣鄱师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七十年,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集团由原先仅有的《江西教育》,不断开枝散叶,到如今拥有《江西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