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知识的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尤为明显。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重要的手段。科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推理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但由于学校硬件设施配套的不完善,一些科学实验的开展存在着一些难度。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课堂效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材在每介绍一个新的知识点都有一幅情境图,而这情境图的设计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为依据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幅情境图,结合课堂周围的环境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呈现出该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电路的研究》一课时,教材引入的情境图是“小铁环闯关”的游戏,因为器材条件的限制,这个情景很难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于是我在网络上搜了一段有关这样的视频:小铁环绕着金属圈游走,当小铁环碰到金属圈的时候就会发生火花。你能解释其中的缘由吗?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学生们犹如身临其境,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二、创设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究、实验
在五年级上册《开关加在哪里》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演示了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和一个开关控制一个小灯泡的实验,并提出一个问题:在两个灯泡同时亮的电路里,要加上几个开关,才能比较方便地控制灯泡的亮与灭?加在哪里会更好一些呢?用什么做开关呢?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即能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并发展了科学思维,拓展了科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思想上形成“放之不忍,解之不能”的思维状态,怀着急切的心情去关注实验里所涉及的问题,全力以赴去解决。经教师正确指导、点拨,知识就一点一滴地被学生所掌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实验过程
1、明确实验目的。
每个实验里都蕴含着某个科学规律,发现、理解、掌握这个科学规律就是我们做实验的目的。在茎里的“运输网”一课中,用红药水浸泡白花的实验中,无论是浸泡在红颜色水里的姜花茎的横切面上看到许多小红点,还是白花变成红色,都是说明,植物的茎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表面地经历了实验的过程,而没有深入地了解科学实验真正的规律,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件徒劳的事情。
2、教师的演示实验过程要有规范性
小学科学实验的操作大部分还处在模仿阶段,如何让学生在实验时做到有条不紊,教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操作实验时的依据和参考,教师应该严格地遵照有关科学实验的知识,注意使用仪器的规范性,演示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力求做到每次演示实验都能高质量的完成。如何让实验过程操作简便,现象清晰可见,教师必需事先研读教学资料,做好准备工作。
3、合理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正所谓“好脑袋不如烂笔头”,做好实验记录便于实验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如实记录实验方法、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用简明的语句或学科术语叙述,是巩固学生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学生往往只重视实验的过程、忽略对实验过程的记录,教师必须予以纠正、指导。
四、正确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
由于学校师资配套的不完善,大部分担任科学课的老师都不是专职教师,都是由其他科的老师兼任的,这样就增加了科学教学的难度,教师要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准备实验材料,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都可以在课前做好准备,但是在科学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比较多,而且常常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我们首先应该正确正视问题的存在,不逃避。如果问题跟本课教学没多大关系,可以简单处理,“我们课后再讨论”,问题较大,而且跟本课的教学任务紧密联系,我们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解决,当堂深化认识。有时候问题较难,老师也不会,要勇于直言“老师也不了解,课后我们一起查阅资料”,课后一定不能忘记并且与学生共同执行。正确处理好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可以开阔师生的知识层面,而且,提高学生们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
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
传统的评价是单纯的由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惊醒分等排队的做法已经与当今科学可评价大不相同。科学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教师的实验评价可以从科学探究方面评价,如观察是否全面,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等;也可以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评价,如是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否与同伴乐于合作交流,是不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等等。教师的及时评价给学生学习科学起到了鼓舞作用。
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知识已成为每个小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组成部分,而作为小学生知识的启蒙者——小学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能更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的效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效率,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材在每介绍一个新的知识点都有一幅情境图,而这情境图的设计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为依据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幅情境图,结合课堂周围的环境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呈现出该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电路的研究》一课时,教材引入的情境图是“小铁环闯关”的游戏,因为器材条件的限制,这个情景很难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于是我在网络上搜了一段有关这样的视频:小铁环绕着金属圈游走,当小铁环碰到金属圈的时候就会发生火花。你能解释其中的缘由吗?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学生们犹如身临其境,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二、创设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究、实验
在五年级上册《开关加在哪里》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演示了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和一个开关控制一个小灯泡的实验,并提出一个问题:在两个灯泡同时亮的电路里,要加上几个开关,才能比较方便地控制灯泡的亮与灭?加在哪里会更好一些呢?用什么做开关呢?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即能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并发展了科学思维,拓展了科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思想上形成“放之不忍,解之不能”的思维状态,怀着急切的心情去关注实验里所涉及的问题,全力以赴去解决。经教师正确指导、点拨,知识就一点一滴地被学生所掌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实验过程
1、明确实验目的。
每个实验里都蕴含着某个科学规律,发现、理解、掌握这个科学规律就是我们做实验的目的。在茎里的“运输网”一课中,用红药水浸泡白花的实验中,无论是浸泡在红颜色水里的姜花茎的横切面上看到许多小红点,还是白花变成红色,都是说明,植物的茎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表面地经历了实验的过程,而没有深入地了解科学实验真正的规律,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件徒劳的事情。
2、教师的演示实验过程要有规范性
小学科学实验的操作大部分还处在模仿阶段,如何让学生在实验时做到有条不紊,教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操作实验时的依据和参考,教师应该严格地遵照有关科学实验的知识,注意使用仪器的规范性,演示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力求做到每次演示实验都能高质量的完成。如何让实验过程操作简便,现象清晰可见,教师必需事先研读教学资料,做好准备工作。
3、合理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正所谓“好脑袋不如烂笔头”,做好实验记录便于实验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如实记录实验方法、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用简明的语句或学科术语叙述,是巩固学生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学生往往只重视实验的过程、忽略对实验过程的记录,教师必须予以纠正、指导。
四、正确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
由于学校师资配套的不完善,大部分担任科学课的老师都不是专职教师,都是由其他科的老师兼任的,这样就增加了科学教学的难度,教师要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准备实验材料,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都可以在课前做好准备,但是在科学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比较多,而且常常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我们首先应该正确正视问题的存在,不逃避。如果问题跟本课教学没多大关系,可以简单处理,“我们课后再讨论”,问题较大,而且跟本课的教学任务紧密联系,我们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解决,当堂深化认识。有时候问题较难,老师也不会,要勇于直言“老师也不了解,课后我们一起查阅资料”,课后一定不能忘记并且与学生共同执行。正确处理好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可以开阔师生的知识层面,而且,提高学生们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
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
传统的评价是单纯的由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惊醒分等排队的做法已经与当今科学可评价大不相同。科学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教师的实验评价可以从科学探究方面评价,如观察是否全面,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等;也可以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评价,如是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否与同伴乐于合作交流,是不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等等。教师的及时评价给学生学习科学起到了鼓舞作用。
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知识已成为每个小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组成部分,而作为小学生知识的启蒙者——小学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能更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的效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效率,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