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您的手还疼吗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左手腕大拇指下三厘米处有一处伤口,缝了四针。尽管三十多年过去,但每当自己凝视那四横一竖的伤疤时,心就隐隐作痛。
  那应该是我十五六岁时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时我们那一带山区农村很穷,农民除了到生产队出工挣廉价的工分,唯一能给家庭创收的就是去山上割荆条编荆笆,卖给当地的小煤矿。荆笆半尺来宽,一尺半长,四根竖擎(支撑荆笆的木条)上稀疏地编上一些荆条或其他藤类植物,很简单。荆笆被小煤矿填充顶板用,好一点的一个能卖到五六分钱,最便宜的卖过一分五。通过编笆,一家一年能卖到几十块钱,那在当时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所以当时全村的人几乎都投身其中。
  编笆子就要砍擎,地上的砍光了,就到树上砍,连材质不好的桐树也不放过。初秋的一天下午,我带上镰刀和绳子,到离村五里的荆河沟桐树上去砍擎,在树上因操作不便,一镰下去砍到了左手腕上,顿时鲜血直流。我不顾一切地从树上溜下来,脱下上衣紧紧包住伤口,鲜血很快渗出。在同村人的帮助下,我很快回到了家。母亲一人在家,叫来赤脚医生一看,一个孩子嘴似的大口子,赤脚医生治不了,必须上医院。母亲十分慌张,到屋里拿上钱,套上毛驴车和赤脚医生一块儿带我,向最近的市第二人民医院奔去。
  到医院,直接到急诊室处理。治疗很简单,清理缝合,先交费再处理。但到交费时母亲掏出那用粗布包着的全部家当,仅够清理缝合,没有打麻药(止痛针)的钱。当时好像一支麻药四毛多钱,但母亲真的没有了。正常情况下缝针是要打麻药的,医生说一针四毛多,打就去交钱。母亲看看手上空空的包钱粗布,干巴黑瘦的脸顿时沉了下来,无奈地看着我,张了张嘴没有吭声。我不敢问医生,抬头问站在旁边的赤脚医生,“不打麻针行不行?打麻针有啥用?”医生抢着回答:“麻针不治病,就止疼,缝时不疼!”看着母亲为难的样子,看着母亲瘦小的身躯,握着母亲那粗糙皱巴的双手,我抬头凝视着医生,以恳求的口气说:“缝吧,我不怕疼!”母亲一手拉着我的右手,一手抚摸着我的肩膀,轻轻地说:“天儿,能行吗?”我坚定地说:“娘,没事,缝吧!我不怕疼!”说罢,医生、母亲还有我的目光对视了一下,算是达成了默契:“不打麻药,缝!”
  缝针时,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伤口。先浇消毒液,泛起白沫,疼!手术钳子将肉皮挟起,像鱼钩一样的弯针穿过肉皮带着黑灰色的手术线,每穿一针都是一次疼痛,但不是太疼,一共缝了四针。最后医生将钳子伸进缝好的肉皮中左右搅动,说是对皮。真疼啊,像在抽筋!我咬紧牙关,硬是没吱一声。缝针时娘不敢看,双手紧紧抓住我的右手,脸朝门外,但我能感觉到娘握着我手的双手一直在抖,直到缝好结束。娘,您疼我吗?疼我为什么不给我打麻药?打一针才四毛多钱呀!您不疼我?不疼我为什么缝针时您不敢看?为什么您的双手一直在抖?
  缝过针,回家。从此,我左手腕上留下了四横一竖的一个伤疤。
  娘是2010年的农历四月初六去世的,享年75岁。2005年秋,70岁的娘在家不幸摔了一跤,左手着地,把左手小拇指摔着了,没有外伤,但由外向里弯曲了,應该是骨折了。娘忍痛用手掰了掰,硬说没有事,就是不上医院检查,说是让它自己长,也不让我们看,仍坚持做饭。我们以为不是多严重。几个月后,娘的小拇指就那样长成弯的了,关节不管用,伸不直了。直到娘去世,手都是那样。
  娘去世后,每当我看到我手腕上的伤疤,马上就想到了娘,想到了娘的小拇指。娘,十指连心,您的手指肯定骨折了,一定很疼,您不该那样呀!娘,我不打麻针,那是因为咱没有钱,您实在拿不出买一支止疼针的钱呀!可您骨折时,咱家已经不穷了,别说做个小手术,再贵一点我们也能拿得起呀!娘,我不打麻药,那药不治病,仅仅是止止疼,打不打无所谓。而您做做手术,那手指还能恢复功能呀,您应该做呀!娘,我打麻药,仅仅是止一时的疼,不打也行,忍一忍就过去了。您不治疗,那要疼多长时间啊!娘,我受伤的是皮毛,您受伤的是筋骨,您疼的程度都应该远远超过孩子了。为了蒙蔽我们,您带着那伤残的手,还一直给我们做饭,您是怎样坚持下来的?都怪我们做儿女的不细心,不尽心,不操心,让娘受苦了!
  娘,您带着那残疾的手指去了另一个世界,您的手还疼吗?
  责任编辑:曹景峰
其他文献
这个世界上值得熱爱和眷恋的东西有很多,乡土便是其中之一。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自然是乡土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度过了童年、少年,直至1978年参军。可以说,我的整个青春时光都是在乡土的摔打中度过的。  我的家乡,位于苏中平原。早在5000年前就在这片滨江临海的地带,我们的先民刨榛辟莽,围猎稼穑,捞鱼摸虾,辛勤劳作,创造了璀璨的远古时代的中华文明,开掘了华夏文化的最初源流;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继承王
期刊
行走在彩虹岭深处,总是觉得有些精灵或行或隐,让人惊奇不已。穿过溪涧,在通往洗马潭逼仄山路上的一个丛林空隙处,伟贤指着不远处对我说:“喏,对面就是你没有去过的村庄。”我顺着伟贤的指引,看到对面重峦叠嶂下露出的半截屋顶,虽然不大,但在斜阳下显得十分抢眼!他又说:“叶屋只住着他表兄,是真正的一个人的村庄。”  这足以吊起了我深山探秘的好奇心,于是我催促了这次行程。  伟贤边走边向我们介绍,他表兄叫叶光明
期刊
清明节第二天晚上九点多,我刚睡下,手机骤然响起,大哥沙哑着声音说:“父亲走了。”我急匆匆与二哥驱车回家,一路上,心情灰暗,泪眼婆娑。记得头日回家,临返县城时,我来到父亲床前,见他在静静安睡,便没惊扰。没想到,父亲就这么走了。  父亲属牛,今年89岁。  父亲生在一个小商贩的家庭,只有兄妹俩,18岁就没娘。初中毕业的他经我县名士谢子丹举荐入校教书。足迹遍及周村底、岩岭、溪圩、潭头、湖里、高阳等地。因
期刊
窗外一阵紧似一阵的鞭炮声,驱赶着冗长的黑暗和反复的梦境。  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斜射进来,照到窗台、地板上,又向上折了一下,铺在被子上。伸出一只手,接住那缕阳光,与那份亿万年不变的妥帖相互问候着,温暖着。  窗台上,三叶草舒展着叶子,星星点点探出的小花儿,托起春天嫩绿的希冀,像是憧憬,像是梦想。那是母亲亲手栽下的花儿,是写满幸运、装满祝福的花儿。  粉色保温杯里留存的是昨夜的温水,饮下几口,便彻底
期刊
有时候我会现出一副痴相,那是我的灵魂离开躯体回到了故乡。  小石桥不见了,石板路变成了水泥路。64岁的我站着不肯离去,迷惘而惆怅。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为何不感到丝毫惧怕,走出家门,玩得如此开心呢?  一个年轻的女子站在远处悄悄地盯着他。到了吃饭的时候,他会听到那个女子呼唤的声音。  那个孩子就是我,而那个年轻女子,便是我的母亲。  一幢老宅,几易主人。前人去了,后人又来。新来的主人中,年轻的在奔
期刊
我总以为父亲早已把故乡遗忘了,离开故乡四十多年,从未回去过,也从不在我们这些孩子面前提起。他难道真的把故乡遗忘了吗?  父亲兄弟姐妹七个,家里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尽管教书先生一再请求,才上小学三年的父亲还是哭着离开学校。回到家,父亲对我爷说:“我不想上学了,我想去东北,挣些钱好供弟弟妹妹上学。”爷和奶其实早就合计过要送一个孩子去东北,但让我大伯和我父亲谁去,爷和奶却总也开不了口。我奶从邻居家借来了
期刊
《家庭防盗指南》里提到过:如果男主人出门多日,心虚的女主人可在阳台挂上他的大裤衩之类。  她已将丈夫的衣物收拾起来捎给他带走了,只留下了一身外套和一双鞋。  外套挂在卧室的衣架上,醒来或入睡之际,微明里瞥见,很熟悉的身影,传来阵阵亲密无间的气息。她想,挂到来春转暖,再晒一晒收进壁橱也不迟。  只有那双鞋,始终放不好。  鞋一直放在门口。  那天,他在家里发作送医院,是被背着下楼的,慌得鞋子都没有穿
期刊
春雨  “好雨知时节”,在略显凝重的大地上,年复月更,春雷滚过,飘飘洒洒的雨,洗去了一冬的尘埃,拂去了冬季里最后的一丝严寒,把所能给予大地的细细密密的,轻轻盈盈的,似云非云,像雾非雾的甘霖给予了期盼滋润的万物,催醒了沉睡中颤动的绿,带给人以精神上的无限慰藉。  “春风又绿江南岸”。感受春雨,特别是感受那“润物细无声”,一丝丝、一点点、一滴滴地滋润着大地,呵护着初春新绿的毛毛雨,我更加感到生命的驿动
期刊
当我步入中学后,读过凡尔纳的《神秘岛》、《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开始向往大海,可是,命运却把我安排在了远离大海的河南。  直到2008年8月9日至21日,我终于有了与大海亲近的机会了,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在青岛工作多年的侄女琼丽向我们发出邀请,我们于8月7日从郑州启程,到青岛时已是8 月8日中午12点了。接到我们后,琼丽高兴地说:“姑伯,票可紧张了,我好不容易弄到了几张票。”
期刊
周末逛街,女儿拿着吃烤肠剩下的竹签儿,走了好远,也没有发现垃圾箱。  看见路旁的一个拐角处堆了点破塑料袋、废纸,她便把那当垃圾桶,大手一挥,把竹签儿甩下了。没等我说什么,女儿便解释道,“这附近都没有垃圾箱,再说,我又没随处扔,这里早就有垃圾,保洁工人怎么也要打扫下不是吗?”  呵,她倒振振有词。  “都像你这样想,这的垃圾会堆成山的。”  女兒听我这么一说,径直向那个垃圾堆走去,还说非要捡回那个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