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乡丰富的历史资源、史料价值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校本资源开发遵循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立足“学以致用”,改革校本教研的形式,促进教师在课改中大胆探索、进取。
关键词:乡土校本资源;校本教研;实践探索;思考
如果把中华民族的历史视为强大的生命体,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本土韵味的乡土史就是这一生命体的细胞。“没有细胞的活动,就没有完整的生命活动。”乡土史中可以窥见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历程,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包容着乡土史的踪影。借助亲切又具象的乡土史资源更易激发自信心与自豪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适当补充典型且有重大意义的地方史内容让枯燥生硬的文本结论变得生动丰满。
一、 闽侯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优势
(一)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史资源
距今4000~5500年前,福建先民就在昙石山(原名“墰石山”,在福州方言中“墰”即“海边礁石”之意)濒海而居。“作为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昙石山文化在福建史前文化的学术研究中独占鳌头。”昙石山文化是探究海洋文化奥秘不可多得的“无字地书”,其学术价值可以媲美三星堆文化。
(二)基层社会治理资源
秦朝以来,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史载今闽侯县域最早的地方治理是公元196年设侯官县隶属会稽郡南部都尉管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以来闽县、侯官、怀安三县几经分合变迁,一直到公元1913年,在辖地范围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政府再次将闽县、侯官县合并,取两縣原名首字,定名为闽侯县。从此“闽侯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名正式诞生。“八闽首邑”的治理变迁见证了中央集权在循环反复中螺旋上升,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三)科举与人才资源
闽侯县长期以来尊师重教,乡村坊间教育蔚然成风。史料记载科举时代可考证的闽侯进士有2656名,进士一甲共19人(含武状元8人),进士二甲共15人(含武榜眼2人),进士三甲共8人(含武探花2人),位居福建省前茅。其中水西林村落人口不过数百,因为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从这里走出了27名进士,至明朝达到顶峰。
(四)名人故居、古代桥梁、古树名木资源
现存今闽侯县域且在历史上有突出成就和贡献的名人故居就有60多处,它们无言却真实地荷载历史,印证它的主人往昔的荣光。
至今保存有北宋至民国时期的古桥150多座。主要包括碗步桥、石梁桥、石拱桥、木梁廊桥、木拱廊桥等几种。其中有明确纪年的最古老桥梁要数青口宏屿桥,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今闽侯县域列入保护的古树名木有60多处,尚能窥见首邑古县的长久历史,以及前人留下的环境财富。
(五)“国字号”文化名片
闽江贯穿闽侯县域,积淀着独具魅力的农耕文化名片:橄榄、金鱼、根艺品质堪称中国之首。闽侯特色的婚俗文化——喜娘(福州方言称“伴房嬷”“伴房妈”)201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800多年的传承中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桥梁。
二、 乡土历史资源开发与校本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校本教研是“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是校本化教育最重要的体现,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以校本教研为起点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也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必经之路。在校本教研中,我们遵循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立足“学以致用”,积极推进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一)阶段一:收集素材,编写乡土历史校本资源纲要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以教研组为单位,首先进行课题研究动员,了解有关乡土历史校本资源开发的信息和理论,然后分工查阅、收集、整理相关考古资料以及闽侯文史资料。为完善教师的乡土历史资源开发路径,我们多次与县委宣传部、县文化馆、县博物馆、县档案局等部门联系,以专家座谈、专题培训、调研指导等形式深化科学合理的研究意识,促进教师在编写乡土历史校本资源纲要中创新思考。
例如,在收集闽侯古树名木资源时,我们实地走访探查和史料研学相结合,按乡镇整理闽侯古树名木纲要:1. 大湖乡:雪峰禅寺天王殿前两棵柳杉与寺同龄;枯木庵中柳杉,诉说着悠悠三千年的变迁;衙前的桂花树,追忆起雍正年间县官惊堂木的史话;碾坑村的活化石银杏皇后自然天成;东姚会龙桥樟树是山村的标志;寨上村倒插杉树王和志雄关的柳杉王和身上的子弹,刻录下抗战时浴血杀敌的英勇……2. 南屿镇:旗山脚下桐南山兜村口的老酸枣王,顽强存在了500多年;五虎山琯前村的芒果树王,留下何时、何人种植、何处引进等不解的话题;南屿浦口自然村八百多年的荔枝树至今枝繁叶茂年年硕果……
这些古树名木留给后人王安石笔下“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人地和谐的村居美景。
教师以平和的心态、独到的见解、宽广的胸怀参与收集资源,也是拓展自身教育视野的过程,有助于在专业成长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二)阶段二:调研实践,探索乡土历史校本资源教学
在资源纲要编定的基础上,教研组成员每人承担一到两个单元教案的主备设计,进一步发掘与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有关联、可补充的乡土史资源。要依据科学性、代表性、相融性、教育性、发展性原则,选取并整合教学中计划穿插的乡土历史资料。
例如,讲解科举制时相对应、可关联补充、开发利用的闽侯乡土史资源有:《闽侯进士录》中记载有“九条金带”“父子孙孙世进士”“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的科考佳话。北宋理学家陈襄有“海滨四先生”之首的美誉,因公正廉明、知人善任成为宋仁宗、神宗时期名臣。每官一地,他必劝课农桑发展地方经济稳定地方秩序,同时兴学育才提升地方文教素质,为国举荐贤能30多人,大都成为一代重臣名士。状元许将以文章才干屡获破格升擢,慨然受命使辽,以其文才武略折服辽将,不辱使命,解除边境之患。清代沈葆桢充满爱国情怀,倾心创办福建船政,虽调职离任,仍念念不忘制造“铁甲船”以抗敌御侮……补充这些鲜活的乡贤事迹有助于理解科举制的传承,他们作为科举时代乡村家族难得的成功标志,是追索地方光荣史的重要线索,既可见证科举考试选才的历史事实,也可以感受先人情怀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适当补充此类乡土文化加深对家乡、对国家制度建构的理解,增进制度自信。
授课结束后对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指向、热情投入、成就体验等进行调研,并做记录和归类整理,调整教学设计。在开发和实验阶段,我们及时整理实验案例和研究资料,专人负责总结与反思,修订成果并分类集结。
(三)阶段三:总结整理,编写乡土历史校本资源内容
为了乡土史校本资源能更好地服务教学,校本教研中我們多次讨论并拟订编写原则:分专题编写乡土历史校本资源。其中乡土史校本资源《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走进昙石山文化》共设计了八讲,主要用于研究性学习和校本选修。本册资源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了昙石山遗址的地形、地貌、气候、河流等对文化的影响;从历史考古学角度分析了昙石山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原始宗教、社会进程等内容,归纳海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从社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角度提出对昙石山文化遗址的保存和利用的新思路。其中,依据学生的兴趣指向在校本历史资源中设计了如下开放性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昙石山文化遗址中第125号墓出土的塔式陶壶的用途考古界有如下看法:
“出土时放在墓主的头部,这座墓的随葬品也是该遗址目前发掘的墓葬中较丰厚的一座,考古学者认为这位墓主极有可能是一位身份特殊的巫师,塔式陶壶则是一件法器,与‘万物有灵论’‘灵魂观念’为代表的原始宗教寓意联系密切”;也有人认为“它是日常出海捕鱼、捞贝夜归时必备的照明工具和航向灯,见证昙石山文化的海洋性特征”。还有学者认为它型似原始先民房屋的模型,作为随葬品期望墓主在冥间生活得更好……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论证你的观点。(要求: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自创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实践中,教师的校本专题研发与教学实践探究相结合,通过研学旅行、开展专题讲座、开展研究性学习、情景互动教学等校本教学活动,较好地将乡土史资源校本化。
三、 乡土史资源校本化的反思
(一)以切实落实校本教研为抓手搞好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乡土历史校本资源与校本教研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在乡土历史校本资源开发中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校本教研是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为目标。二者都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都是为了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的发展,以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
抓好乡土历史校本资源开发,要切实落实好校本教研。乡土历史资源校本化过程中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践行者。在共同磋商开发乡土历史校本资源过程中,教师间平等而密切地互动,在互动中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实践操作、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中较快地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最终达到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关注与改进。
(二)加强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以提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
在乡土历史资源校本化过程中,固化的教育思维限制了中学教师的视野、见地和研究水平,以及专业人员的引领与专家高层次的指导不足等原因,一线教师科研能力亟须提升。如何解决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技能不足的问题?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有:提供平台邀请专业的大学教授、省市教研室、课改指导办的领导和专家来基层作指导报告;邀请市区教研员来校与学科备课组教师一起备课;与课改密切相关的研讨会、学术会学校要创造条件多派一线教师参加。在专家引领下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助力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提升。
(三)建全校本教研激励机制以保障乡土课程资源开发
乡土史怎么教、怎么学,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教育法规要求,不少老师和学生以占用考试精力为由,对开发乡土史资源态度消极兴趣不浓,加上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相关活动需要经费支出。因此,搞活校本教研促进乡土史教学持续开展,需要健全激励机制,及时奖励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优秀成果,表彰贡献突出的教师,鼓励教师在课改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传统的文化资源蕴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里,建立在本地区丰富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身边隐藏的家乡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将乡土史资源校本化,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彰显教师自身的价值与人格魅力,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雅.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N].福建日报,2004.
[2]福州年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
[3]孙九县.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提速教师专业成长[J].科技创新导报,2014.
[4]树红霞.昙石山文化遗址:沉睡五千年的文明[N].福建日报,2014.
作者简介:
林小燕,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闽侯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乡土校本资源;校本教研;实践探索;思考
如果把中华民族的历史视为强大的生命体,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本土韵味的乡土史就是这一生命体的细胞。“没有细胞的活动,就没有完整的生命活动。”乡土史中可以窥见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历程,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包容着乡土史的踪影。借助亲切又具象的乡土史资源更易激发自信心与自豪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适当补充典型且有重大意义的地方史内容让枯燥生硬的文本结论变得生动丰满。
一、 闽侯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优势
(一)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史资源
距今4000~5500年前,福建先民就在昙石山(原名“墰石山”,在福州方言中“墰”即“海边礁石”之意)濒海而居。“作为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昙石山文化在福建史前文化的学术研究中独占鳌头。”昙石山文化是探究海洋文化奥秘不可多得的“无字地书”,其学术价值可以媲美三星堆文化。
(二)基层社会治理资源
秦朝以来,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史载今闽侯县域最早的地方治理是公元196年设侯官县隶属会稽郡南部都尉管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以来闽县、侯官、怀安三县几经分合变迁,一直到公元1913年,在辖地范围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政府再次将闽县、侯官县合并,取两縣原名首字,定名为闽侯县。从此“闽侯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名正式诞生。“八闽首邑”的治理变迁见证了中央集权在循环反复中螺旋上升,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三)科举与人才资源
闽侯县长期以来尊师重教,乡村坊间教育蔚然成风。史料记载科举时代可考证的闽侯进士有2656名,进士一甲共19人(含武状元8人),进士二甲共15人(含武榜眼2人),进士三甲共8人(含武探花2人),位居福建省前茅。其中水西林村落人口不过数百,因为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从这里走出了27名进士,至明朝达到顶峰。
(四)名人故居、古代桥梁、古树名木资源
现存今闽侯县域且在历史上有突出成就和贡献的名人故居就有60多处,它们无言却真实地荷载历史,印证它的主人往昔的荣光。
至今保存有北宋至民国时期的古桥150多座。主要包括碗步桥、石梁桥、石拱桥、木梁廊桥、木拱廊桥等几种。其中有明确纪年的最古老桥梁要数青口宏屿桥,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今闽侯县域列入保护的古树名木有60多处,尚能窥见首邑古县的长久历史,以及前人留下的环境财富。
(五)“国字号”文化名片
闽江贯穿闽侯县域,积淀着独具魅力的农耕文化名片:橄榄、金鱼、根艺品质堪称中国之首。闽侯特色的婚俗文化——喜娘(福州方言称“伴房嬷”“伴房妈”)201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800多年的传承中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桥梁。
二、 乡土历史资源开发与校本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校本教研是“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是校本化教育最重要的体现,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以校本教研为起点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也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必经之路。在校本教研中,我们遵循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立足“学以致用”,积极推进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一)阶段一:收集素材,编写乡土历史校本资源纲要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以教研组为单位,首先进行课题研究动员,了解有关乡土历史校本资源开发的信息和理论,然后分工查阅、收集、整理相关考古资料以及闽侯文史资料。为完善教师的乡土历史资源开发路径,我们多次与县委宣传部、县文化馆、县博物馆、县档案局等部门联系,以专家座谈、专题培训、调研指导等形式深化科学合理的研究意识,促进教师在编写乡土历史校本资源纲要中创新思考。
例如,在收集闽侯古树名木资源时,我们实地走访探查和史料研学相结合,按乡镇整理闽侯古树名木纲要:1. 大湖乡:雪峰禅寺天王殿前两棵柳杉与寺同龄;枯木庵中柳杉,诉说着悠悠三千年的变迁;衙前的桂花树,追忆起雍正年间县官惊堂木的史话;碾坑村的活化石银杏皇后自然天成;东姚会龙桥樟树是山村的标志;寨上村倒插杉树王和志雄关的柳杉王和身上的子弹,刻录下抗战时浴血杀敌的英勇……2. 南屿镇:旗山脚下桐南山兜村口的老酸枣王,顽强存在了500多年;五虎山琯前村的芒果树王,留下何时、何人种植、何处引进等不解的话题;南屿浦口自然村八百多年的荔枝树至今枝繁叶茂年年硕果……
这些古树名木留给后人王安石笔下“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人地和谐的村居美景。
教师以平和的心态、独到的见解、宽广的胸怀参与收集资源,也是拓展自身教育视野的过程,有助于在专业成长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二)阶段二:调研实践,探索乡土历史校本资源教学
在资源纲要编定的基础上,教研组成员每人承担一到两个单元教案的主备设计,进一步发掘与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有关联、可补充的乡土史资源。要依据科学性、代表性、相融性、教育性、发展性原则,选取并整合教学中计划穿插的乡土历史资料。
例如,讲解科举制时相对应、可关联补充、开发利用的闽侯乡土史资源有:《闽侯进士录》中记载有“九条金带”“父子孙孙世进士”“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的科考佳话。北宋理学家陈襄有“海滨四先生”之首的美誉,因公正廉明、知人善任成为宋仁宗、神宗时期名臣。每官一地,他必劝课农桑发展地方经济稳定地方秩序,同时兴学育才提升地方文教素质,为国举荐贤能30多人,大都成为一代重臣名士。状元许将以文章才干屡获破格升擢,慨然受命使辽,以其文才武略折服辽将,不辱使命,解除边境之患。清代沈葆桢充满爱国情怀,倾心创办福建船政,虽调职离任,仍念念不忘制造“铁甲船”以抗敌御侮……补充这些鲜活的乡贤事迹有助于理解科举制的传承,他们作为科举时代乡村家族难得的成功标志,是追索地方光荣史的重要线索,既可见证科举考试选才的历史事实,也可以感受先人情怀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适当补充此类乡土文化加深对家乡、对国家制度建构的理解,增进制度自信。
授课结束后对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指向、热情投入、成就体验等进行调研,并做记录和归类整理,调整教学设计。在开发和实验阶段,我们及时整理实验案例和研究资料,专人负责总结与反思,修订成果并分类集结。
(三)阶段三:总结整理,编写乡土历史校本资源内容
为了乡土史校本资源能更好地服务教学,校本教研中我們多次讨论并拟订编写原则:分专题编写乡土历史校本资源。其中乡土史校本资源《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走进昙石山文化》共设计了八讲,主要用于研究性学习和校本选修。本册资源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了昙石山遗址的地形、地貌、气候、河流等对文化的影响;从历史考古学角度分析了昙石山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原始宗教、社会进程等内容,归纳海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从社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角度提出对昙石山文化遗址的保存和利用的新思路。其中,依据学生的兴趣指向在校本历史资源中设计了如下开放性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昙石山文化遗址中第125号墓出土的塔式陶壶的用途考古界有如下看法:
“出土时放在墓主的头部,这座墓的随葬品也是该遗址目前发掘的墓葬中较丰厚的一座,考古学者认为这位墓主极有可能是一位身份特殊的巫师,塔式陶壶则是一件法器,与‘万物有灵论’‘灵魂观念’为代表的原始宗教寓意联系密切”;也有人认为“它是日常出海捕鱼、捞贝夜归时必备的照明工具和航向灯,见证昙石山文化的海洋性特征”。还有学者认为它型似原始先民房屋的模型,作为随葬品期望墓主在冥间生活得更好……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论证你的观点。(要求: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自创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实践中,教师的校本专题研发与教学实践探究相结合,通过研学旅行、开展专题讲座、开展研究性学习、情景互动教学等校本教学活动,较好地将乡土史资源校本化。
三、 乡土史资源校本化的反思
(一)以切实落实校本教研为抓手搞好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乡土历史校本资源与校本教研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在乡土历史校本资源开发中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校本教研是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为目标。二者都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都是为了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的发展,以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
抓好乡土历史校本资源开发,要切实落实好校本教研。乡土历史资源校本化过程中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践行者。在共同磋商开发乡土历史校本资源过程中,教师间平等而密切地互动,在互动中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实践操作、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中较快地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最终达到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关注与改进。
(二)加强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以提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
在乡土历史资源校本化过程中,固化的教育思维限制了中学教师的视野、见地和研究水平,以及专业人员的引领与专家高层次的指导不足等原因,一线教师科研能力亟须提升。如何解决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技能不足的问题?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有:提供平台邀请专业的大学教授、省市教研室、课改指导办的领导和专家来基层作指导报告;邀请市区教研员来校与学科备课组教师一起备课;与课改密切相关的研讨会、学术会学校要创造条件多派一线教师参加。在专家引领下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助力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提升。
(三)建全校本教研激励机制以保障乡土课程资源开发
乡土史怎么教、怎么学,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教育法规要求,不少老师和学生以占用考试精力为由,对开发乡土史资源态度消极兴趣不浓,加上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相关活动需要经费支出。因此,搞活校本教研促进乡土史教学持续开展,需要健全激励机制,及时奖励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优秀成果,表彰贡献突出的教师,鼓励教师在课改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传统的文化资源蕴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里,建立在本地区丰富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身边隐藏的家乡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将乡土史资源校本化,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彰显教师自身的价值与人格魅力,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雅.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N].福建日报,2004.
[2]福州年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
[3]孙九县.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提速教师专业成长[J].科技创新导报,2014.
[4]树红霞.昙石山文化遗址:沉睡五千年的文明[N].福建日报,2014.
作者简介:
林小燕,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闽侯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