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体育人才市场需求巨大,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除了高校内部培养问题与学生自身认知差距等因素以外,还由于社会就业环境的不完善等外部客观因素。因此,基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两方面的调查数据,从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加强高校自身改革、完善社会就业环境等三个方面,来创新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20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兴起,全社会急需既具有运动技能,又能胜任全民健身指导、体育休闲市场开发、经营与管理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但与此同时,多所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即使就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也只有三分之一从事对口岗位工作,造成人才的浪费。因此,如何改革与创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培养的毕业生能有效适应社会体育人才就业市场需求,不仅是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发展中急切期盼解决的现实难题,也是近年国内体育学界特别是研究社会体育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
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1调查对象
创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从高校内部培养正视问题,更需要从社会就业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角度分析。因此,本项目研究专注于高校培养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为突破口,寻找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症结所在。因此,本项研究从宏观上选取两大群体作为调研对象。
第一,选取江西三所高校共计100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作为典型样本,分析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能力提升程度、与社会需求差距、未来就业领域等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学生调查样本主要来自江西警察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100%。
第二,选取50名江西社会体育人才需求领域的管理人员、社区干部、政府官员、体育公司经理人员等,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工作满意程度、知识能力缺陷及高校培养改进建议等方面内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单位调查对象主要来自与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体育经营管理公司、街道社区干部等人员,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率100%。
1.2调查方法
本项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结构化访谈法等方法,对三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校学生群体与社会用人单位两大群体进行调查。
2调查数据分析
2.1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自我认知调查表
通过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自我认知调查表需求分析,经过多年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培养实践,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总体上比较合理,认为基本合理及以上程度的学生占到了92%,只有8%的学生认为不合理。从学生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自我判断数据得知,经过社会体育专业学习后,自身专业素质提升一般。说明在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要求较高。与此矛盾的是,自认为专业素质提升较慢的学生,却大部分很自信地认为与社会需求没有差距。认为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没有差距或差距较小的学生,占到样本总量的88%。对于未来就业领域的选择时,政府公务员的选择频次最高,到达74%,学校体育教师占到39%,非体育类企事业单位选择为24%,而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目标领域选择的体育公司、体育俱乐部只占到15%,这说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学生需求很大不一致。
2.2社会用人单位需求调查表
1贵单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
2贵单位希望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能力(多选)
3贵单位对高校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有哪些好的建议?(开放性问题)
综合分析50份社会用人单位需求表,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质量总体满意,能够和基本能够胜任现职工作的比例达到96%,认为不能胜任的只占4%。用人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明显呈现出重实践的特征。选择需要提升组织、沟通、协调能力选项占到88%,说明社会用人单位非常注重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经过结构化访谈和分析,用人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要多元,特别注重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提高课程设置的实用性等。
三、创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随着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同时也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每周参加体育运动不少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并达到中等强度以上负荷者称为体育人口,其比例已占全部人口的37.1%。[1]按照通用1:4000比例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国需要120万社会体育指导员。但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约为32万余人,与现实需求差距巨大。在德国,社会体育事业极其发达,全国有8200万总人口,社会体育工作者有200万左右,大约40—50人中就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而且,根据我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群众体育活动项目排位靠前的项目主要是健美操、武术、秧歌、交谊舞、广播操等。与此同时,现代个性化户外体育活动也日益活跃,像登山、攀岩、漂流、蹦极、潜水、户外拓展等。这些体育项目,既需要专业的体育知识指导,也要较高的体育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管理沟通能力。因此,立足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自身认知与社会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培养既通盘掌握流行体育项目技能,又具备体育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综合素质能力,就成为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主要表现。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立足社会需求实践 尽管社会体育专业于1998年正式被教育部编录为一级学科体育专业下属的5个体育专业之一,但社会体育专业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与其它体育专业极为不同,主要包括体育休闲、健身娱乐及康复的指导与咨询、社会体育的管理与组织、体育产业的经营与开发、个体体育意识培养与终身体育习惯引导、社会体育科学研究等内容。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内容的广泛性,这就必然决定了各所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多元性与独特性。因此准确定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首先要打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统一规定;其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及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和本校的学科优势进行动态调整。从本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胜任工作能力的认可程度只有22%,但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差距的自我认知有很大差距。这充分说明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与社会实践需求不一致。最后,应明确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打破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学校特点、就业方向等内容充分结合起来。
(二)加强高校自身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缩小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与社会实践需求之间的差距,加强高校自身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举措。首先,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就成为高校自身改革的一个重要选择。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都按照公共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类,其中,理论课与术科课相比,理论课占的比重较大;另外,实践课占总课程的比重较小,特别是实践课的教学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专业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核心课程明显带有体育教育专业的痕迹。[3]科学合理设置课程,要优化配置各类课程比例,理论课与技术课要突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加大社会实践课比例。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社会体育专业是新兴专业,多数高校缺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及符合专业的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对已有师资力量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和素质水平。最后要充分建设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基地,积极发挥校企、校地的链带作用。力争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将实践、实习贯穿学习始终,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完善社会体育人才市场,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
在推动高校自身改革的同时,积极营造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市场环境,从社会实践需求出发,尊重、关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成长。人才市场是由多方面要素和环节组织起来的。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专业不对口,学生规格跟不上社会需求变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环境不完善。可见,优化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环境,要从完善自主择业、工资报酬、社会保障、职业成就和社会认可等方面入手。但是目前与社会体育相关的单位不多,工资报酬不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就业人群的职业成就感低。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社会体育人才市场,规范社会体育人才用工制度,特别是完善非国有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工资报酬制度等,创造一个受人尊重、令人满意的可持续发展就业环境。
(院级课题:《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1QN008)
参考文献:
[1]钱江.体育人口与体育强国[N].人民日报,2008-08-15(5).
[2]季敦山.以需求为根本构建高效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研究[J].体育教育,2011.4.
[3]谢明,陈志辉.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现状的调查分析[D]. scientific Research,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ESME 2011).
(江西警察学院体育系,江西南昌330103)
关键词: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20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兴起,全社会急需既具有运动技能,又能胜任全民健身指导、体育休闲市场开发、经营与管理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但与此同时,多所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即使就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也只有三分之一从事对口岗位工作,造成人才的浪费。因此,如何改革与创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培养的毕业生能有效适应社会体育人才就业市场需求,不仅是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发展中急切期盼解决的现实难题,也是近年国内体育学界特别是研究社会体育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
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1调查对象
创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从高校内部培养正视问题,更需要从社会就业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角度分析。因此,本项目研究专注于高校培养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为突破口,寻找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症结所在。因此,本项研究从宏观上选取两大群体作为调研对象。
第一,选取江西三所高校共计100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作为典型样本,分析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能力提升程度、与社会需求差距、未来就业领域等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学生调查样本主要来自江西警察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100%。
第二,选取50名江西社会体育人才需求领域的管理人员、社区干部、政府官员、体育公司经理人员等,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工作满意程度、知识能力缺陷及高校培养改进建议等方面内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单位调查对象主要来自与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体育经营管理公司、街道社区干部等人员,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率100%。
1.2调查方法
本项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结构化访谈法等方法,对三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校学生群体与社会用人单位两大群体进行调查。
2调查数据分析
2.1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自我认知调查表
通过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自我认知调查表需求分析,经过多年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培养实践,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总体上比较合理,认为基本合理及以上程度的学生占到了92%,只有8%的学生认为不合理。从学生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自我判断数据得知,经过社会体育专业学习后,自身专业素质提升一般。说明在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要求较高。与此矛盾的是,自认为专业素质提升较慢的学生,却大部分很自信地认为与社会需求没有差距。认为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没有差距或差距较小的学生,占到样本总量的88%。对于未来就业领域的选择时,政府公务员的选择频次最高,到达74%,学校体育教师占到39%,非体育类企事业单位选择为24%,而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目标领域选择的体育公司、体育俱乐部只占到15%,这说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学生需求很大不一致。
2.2社会用人单位需求调查表
1贵单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
2贵单位希望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能力(多选)
3贵单位对高校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有哪些好的建议?(开放性问题)
综合分析50份社会用人单位需求表,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质量总体满意,能够和基本能够胜任现职工作的比例达到96%,认为不能胜任的只占4%。用人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明显呈现出重实践的特征。选择需要提升组织、沟通、协调能力选项占到88%,说明社会用人单位非常注重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经过结构化访谈和分析,用人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要多元,特别注重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提高课程设置的实用性等。
三、创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随着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同时也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每周参加体育运动不少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并达到中等强度以上负荷者称为体育人口,其比例已占全部人口的37.1%。[1]按照通用1:4000比例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国需要120万社会体育指导员。但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约为32万余人,与现实需求差距巨大。在德国,社会体育事业极其发达,全国有8200万总人口,社会体育工作者有200万左右,大约40—50人中就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而且,根据我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群众体育活动项目排位靠前的项目主要是健美操、武术、秧歌、交谊舞、广播操等。与此同时,现代个性化户外体育活动也日益活跃,像登山、攀岩、漂流、蹦极、潜水、户外拓展等。这些体育项目,既需要专业的体育知识指导,也要较高的体育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管理沟通能力。因此,立足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自身认知与社会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培养既通盘掌握流行体育项目技能,又具备体育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综合素质能力,就成为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主要表现。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立足社会需求实践 尽管社会体育专业于1998年正式被教育部编录为一级学科体育专业下属的5个体育专业之一,但社会体育专业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与其它体育专业极为不同,主要包括体育休闲、健身娱乐及康复的指导与咨询、社会体育的管理与组织、体育产业的经营与开发、个体体育意识培养与终身体育习惯引导、社会体育科学研究等内容。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内容的广泛性,这就必然决定了各所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多元性与独特性。因此准确定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首先要打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统一规定;其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及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和本校的学科优势进行动态调整。从本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胜任工作能力的认可程度只有22%,但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差距的自我认知有很大差距。这充分说明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与社会实践需求不一致。最后,应明确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打破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学校特点、就业方向等内容充分结合起来。
(二)加强高校自身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缩小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与社会实践需求之间的差距,加强高校自身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举措。首先,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就成为高校自身改革的一个重要选择。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都按照公共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类,其中,理论课与术科课相比,理论课占的比重较大;另外,实践课占总课程的比重较小,特别是实践课的教学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专业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核心课程明显带有体育教育专业的痕迹。[3]科学合理设置课程,要优化配置各类课程比例,理论课与技术课要突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加大社会实践课比例。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社会体育专业是新兴专业,多数高校缺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及符合专业的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对已有师资力量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和素质水平。最后要充分建设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基地,积极发挥校企、校地的链带作用。力争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将实践、实习贯穿学习始终,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完善社会体育人才市场,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
在推动高校自身改革的同时,积极营造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市场环境,从社会实践需求出发,尊重、关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成长。人才市场是由多方面要素和环节组织起来的。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专业不对口,学生规格跟不上社会需求变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环境不完善。可见,优化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环境,要从完善自主择业、工资报酬、社会保障、职业成就和社会认可等方面入手。但是目前与社会体育相关的单位不多,工资报酬不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就业人群的职业成就感低。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社会体育人才市场,规范社会体育人才用工制度,特别是完善非国有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工资报酬制度等,创造一个受人尊重、令人满意的可持续发展就业环境。
(院级课题:《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1QN008)
参考文献:
[1]钱江.体育人口与体育强国[N].人民日报,2008-08-15(5).
[2]季敦山.以需求为根本构建高效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研究[J].体育教育,2011.4.
[3]谢明,陈志辉.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现状的调查分析[D]. scientific Research,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ESME 2011).
(江西警察学院体育系,江西南昌3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