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王崧舟老师亲情作文教学开设以来,一直呈现出两派观点对峙的状况,两种火花的碰撞使小学的作文教学践行愈加深入的改革。但王崧舟老师也有自己一派独立的理论观点支撑,他认为《亲情测试》首先是以深度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沉睡的言语生命欲求,其内在的思想渊源来自于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那种极境的条件下逼出觉悟,这种念头会更突显你的生命价值;其次以共通的言语生命欲求重构言说之弦的谐振,简言之就是唤起学生的情感并重新审视,以作文的方式重构;第三,以言语表现方式治疗和救赎虚拟的精神创伤,他承认这种方式会给学生的心理一定的伤害,甚至还会留下阴影,但他认为当文字写作介入之后,这种痛苦的局面就逐步转化为一种内省式的心理治疗和心灵救赎。
他引领着学生由现实生活进入了虚拟空间,经历了一次情感的洗礼,生命的磨砺。有学者将这堂课分有五个部分,第一乐章:忆,擦亮五个名字的圣洁之光,平静舒缓,温暖明亮;第二乐章:划,体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急骤凄厉,沉郁凝重;第三乐章:写,倾听自己最隐秘的心灵之声,悲怆低回,直击灵魂;第四乐章:悟,点亮习焉不察的成长之思,轻拢慢捻,余音袅袅。这五环节简要的概述了王崧舟老师进行课程设计的思维脉络。在第一部分,王老师循循善诱,让孩子们用最纯洁的情感写下五个名字,这里他们的爱没有理由,全是肺腑之言,因为五个名字一般都可以适用于普通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他们会分享这份爱给老师(非直系亲属),他们在书写的时候想必脑海中全是脉脉温情。但节奏突然急变,进入第二部分,在这样急速的气氛转变中,孩子的情绪本来就适应缓慢,加之老师情绪的调动和背景音乐的施加,使他们情感转变猛烈,一时难以适应,但是却又不得不做,很容易情绪崩溃。老师将孩子此刻情绪剧烈的抉择当做想象的现实--可能他们最亲的人突然有一天会离世,紧接着这种体验被描述成像是从天堂到了地狱,想必这是孩子们在一定的年龄所能构想的最残忍的词汇。在第三部分,他让一个孩子读出十五分钟的作文成果,老师再逐句的分析,评析他们“先抑后扬的手法”和“渲染”的方式,这会使学生有一种被检验真情的感觉,必须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以抚慰二十分钟的真情,我觉得不要施加过多的艺术技巧给这一刻纯真的情感上,可以课堂结束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写作的分析。让人不得不想问,纵使没有丝毫的艺术手法可言,这就不是一篇可爱的文章吗?抒发出最深沉真挚的感情是必须要有所经历的,小学作文讲的就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它不同于现代小说的虚构性,也不是都需要“欲扬先抑”的。
但无可厚非,王崧舟老师开启的这种体验式作文教学活动是颇具开创意味的,这种自我体验式教学打破了以往灌输的死循环。在一般看来,讲到亲情时最多的案例就是“妈妈洗脚”,时至今日恐怕都适用于作文教学课堂,反观之,这已经变成了写作中学生的惯性思维,如何拯救学生被作文课堂掩盖的想象力呢?王老师敢于提出,你划去的那一个人可能就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早晨,也可能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突然就离你而去,而且永远不再回来。这显然和激情讴歌如水的母爱和如山的父爱区别开来,让学生认识凌驾于生命的亲情,这不是泛泛之谈,而是真情再现。
王崧舟老师认为这种作文教学的交流和修改,成了一个精神的深层结构与言语的表层结构之间走向谐振的过程,但这种模式到底结果式还是过程式呢?王崧舟老师特别强调数量的单一性,“写出‘五’个你最爱的”,“划去‘一个’”,“再划去‘一’个”,他迫切的想让学生进入一个不能任意改變的环境,你必须做出选择,并且你做出的选择可能会在这二十分钟内实现(让学生想象划去等于失去),但回到课堂的主题—体验亲情,亲情意味着失去后(划去)的愧疚、自责?如果学生敢于说出“六个”最爱的人,决不划去“一”个,并真情实感的说出自己触发真情的原因,我觉得这堂课他的收获并不必依赖于这个“悲剧”形式了。
再者,他认为可以用言语的表现方式治疗和救赎虚拟的精神创伤。“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 对于亲情的表达不一定是复刻的崇高和伟大,有一个孩子划掉了向自己要玩具的表妹,王老师评价“当你把自己的表妹的名字划去的时候,仿佛把她调皮的样子、仿佛把她曾经向你要玩具的那份天真了表妹的顽皮、天真、可爱”划掉了,真是这样吗?这来自于一个幼稚的孩子纯真的选择天性,源于瞬时的物质利益,我们常会用一颗糖果哄骗小孩以取得他的认同感。学生中有许多这样的答案,一个孩子划去了奶奶,“因为和他接触少了一点,但是每次我回他们家的时候,她总是会给我拿好吃的,或是买—些好看的衣服之类的,给我物质上还有生活中的关爱。”任意的抹杀孩子的天性对吗?再者,文学或是作文的本质也不是精神救赎,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份作文都能反映作者良好的精神状态,因为这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个人状态,而不是作文的能动改变结果。况且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虚构性,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她的纪实文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文学是一种表达手段,尤其是经过了粉饰和布置的文字,本身就具有模仿和再创造的特征,哪怕一个人极力要求自己说真话,他能说出的也并非完全的真实。
所谓形式的改革创新是教师自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果,无论如何启迪学生去构思、去想象,我认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第一位的,那就是多读书多思考,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所谓“下笔如有神”,有经历的人描写出的真实情感是无法通过想象描摹出来的。
参考文献
[1]王崧舟.唤醒沉睡的言语生命欲求语文教学通讯—对《亲情测试》作文课的存在性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01期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他引领着学生由现实生活进入了虚拟空间,经历了一次情感的洗礼,生命的磨砺。有学者将这堂课分有五个部分,第一乐章:忆,擦亮五个名字的圣洁之光,平静舒缓,温暖明亮;第二乐章:划,体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急骤凄厉,沉郁凝重;第三乐章:写,倾听自己最隐秘的心灵之声,悲怆低回,直击灵魂;第四乐章:悟,点亮习焉不察的成长之思,轻拢慢捻,余音袅袅。这五环节简要的概述了王崧舟老师进行课程设计的思维脉络。在第一部分,王老师循循善诱,让孩子们用最纯洁的情感写下五个名字,这里他们的爱没有理由,全是肺腑之言,因为五个名字一般都可以适用于普通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他们会分享这份爱给老师(非直系亲属),他们在书写的时候想必脑海中全是脉脉温情。但节奏突然急变,进入第二部分,在这样急速的气氛转变中,孩子的情绪本来就适应缓慢,加之老师情绪的调动和背景音乐的施加,使他们情感转变猛烈,一时难以适应,但是却又不得不做,很容易情绪崩溃。老师将孩子此刻情绪剧烈的抉择当做想象的现实--可能他们最亲的人突然有一天会离世,紧接着这种体验被描述成像是从天堂到了地狱,想必这是孩子们在一定的年龄所能构想的最残忍的词汇。在第三部分,他让一个孩子读出十五分钟的作文成果,老师再逐句的分析,评析他们“先抑后扬的手法”和“渲染”的方式,这会使学生有一种被检验真情的感觉,必须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以抚慰二十分钟的真情,我觉得不要施加过多的艺术技巧给这一刻纯真的情感上,可以课堂结束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写作的分析。让人不得不想问,纵使没有丝毫的艺术手法可言,这就不是一篇可爱的文章吗?抒发出最深沉真挚的感情是必须要有所经历的,小学作文讲的就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它不同于现代小说的虚构性,也不是都需要“欲扬先抑”的。
但无可厚非,王崧舟老师开启的这种体验式作文教学活动是颇具开创意味的,这种自我体验式教学打破了以往灌输的死循环。在一般看来,讲到亲情时最多的案例就是“妈妈洗脚”,时至今日恐怕都适用于作文教学课堂,反观之,这已经变成了写作中学生的惯性思维,如何拯救学生被作文课堂掩盖的想象力呢?王老师敢于提出,你划去的那一个人可能就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早晨,也可能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突然就离你而去,而且永远不再回来。这显然和激情讴歌如水的母爱和如山的父爱区别开来,让学生认识凌驾于生命的亲情,这不是泛泛之谈,而是真情再现。
王崧舟老师认为这种作文教学的交流和修改,成了一个精神的深层结构与言语的表层结构之间走向谐振的过程,但这种模式到底结果式还是过程式呢?王崧舟老师特别强调数量的单一性,“写出‘五’个你最爱的”,“划去‘一个’”,“再划去‘一’个”,他迫切的想让学生进入一个不能任意改變的环境,你必须做出选择,并且你做出的选择可能会在这二十分钟内实现(让学生想象划去等于失去),但回到课堂的主题—体验亲情,亲情意味着失去后(划去)的愧疚、自责?如果学生敢于说出“六个”最爱的人,决不划去“一”个,并真情实感的说出自己触发真情的原因,我觉得这堂课他的收获并不必依赖于这个“悲剧”形式了。
再者,他认为可以用言语的表现方式治疗和救赎虚拟的精神创伤。“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 对于亲情的表达不一定是复刻的崇高和伟大,有一个孩子划掉了向自己要玩具的表妹,王老师评价“当你把自己的表妹的名字划去的时候,仿佛把她调皮的样子、仿佛把她曾经向你要玩具的那份天真了表妹的顽皮、天真、可爱”划掉了,真是这样吗?这来自于一个幼稚的孩子纯真的选择天性,源于瞬时的物质利益,我们常会用一颗糖果哄骗小孩以取得他的认同感。学生中有许多这样的答案,一个孩子划去了奶奶,“因为和他接触少了一点,但是每次我回他们家的时候,她总是会给我拿好吃的,或是买—些好看的衣服之类的,给我物质上还有生活中的关爱。”任意的抹杀孩子的天性对吗?再者,文学或是作文的本质也不是精神救赎,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份作文都能反映作者良好的精神状态,因为这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个人状态,而不是作文的能动改变结果。况且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虚构性,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她的纪实文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文学是一种表达手段,尤其是经过了粉饰和布置的文字,本身就具有模仿和再创造的特征,哪怕一个人极力要求自己说真话,他能说出的也并非完全的真实。
所谓形式的改革创新是教师自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果,无论如何启迪学生去构思、去想象,我认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第一位的,那就是多读书多思考,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所谓“下笔如有神”,有经历的人描写出的真实情感是无法通过想象描摹出来的。
参考文献
[1]王崧舟.唤醒沉睡的言语生命欲求语文教学通讯—对《亲情测试》作文课的存在性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01期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