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书法 百味人生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i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文心雕龙》曰:“夫水性虚而涟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张志升先生之所以蜚声书坛,其根本在于其“质”为一位书法家。
  自古以来,想要在书法艺术上小有成就,必当具备以下几点:一是学养丰富;二是能诗善文;四是有敏锐的艺术感知力,笔墨功夫扎实;五是人格高尚,以此才可在书艺之海游刃有余,随心所欲。而张志升先生正与此几点相称。
  张志升先生出生在民权县一个大户人家,爷爷是私塾先生,在当地算是有名的文化人。张志升两三岁时,爷爷就教其握笔,后来更是手把手地教他一笔一画地写字。每逢过节,爷爷给街坊四邻写对联时,他就在一旁观看。“受家风的熏陶,我从小就开始练习书法。那时候为练习悬笔,找准重心,我就拿两串铜钱绑在笔上,虽然笔沉了很多,胳膊也很累,但笔不乱晃了,久而久之,字也写得工整好看了。”张志升说,6岁时,他已经能跟着爷爷一起为乡亲们写对联了。
  张志升先生为人谦逊,不事张扬。书法已经成为张志升先生生命的一部分,几十年来,研习古今书画,遍临诸家碑帖。
  张志升先生书法功底深厚,诸体能为,大气豪放,风格独特,尤其善用象形书法。他创作的“舞、佛、福”等榜书独体字,巧妙地將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形象生动。“有兴趣,愿意努力,就会有成功。”张志升如此总结自己的书法之路。上学时,他积极利用书法特长为班级办黑板报,帮老师“刻钢板”印试卷。参军后,他无时无刻不和文字打交道,抄文件、办板报、写条幅……退伍后,他为所在单位写门牌,给朋友的店面写牌匾……张志升说,自己的生活里不可一日无笔,一天哪怕少吃一顿饭,也要写完当天的字。“当你真正爱好一件事,就会百分之百地投入其中,你会十分快乐,只有每天一点点的进步,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书墨飘香是高雅之事,日常生活却现实普通,当高雅艺术与“柴米油盐”相撞,张志升也曾产生困惑。在他的字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时,不少亲朋好友甚至不相熟的人都向他求字,张志升往往会爽快地答应下来,家人却不大理解,时常抱怨他写字不收钱,自己还得掏腰包购买纸墨。在张志升看来,如果一开始就把书法当成盈利的工具,少了一颗纯粹的心,难免就会浮躁,自然写不出好字。“书法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当你达到一定的境界后,名和利自然会随之而来。”
  如今,张志升早已名声在外,但他从未恃才傲物,依然保持着质朴的本色。他依然坚持每天练字,在外出途中,手也会随时比画着琢磨怎样写好字。我们相信,凭张志升先生的勤奋、执着以及多年来积累的深厚功底,他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其他文献
在三相交流电机检修的实习教学中,对于电机的某些参数及故障,我们应用电工最常用的万用表来进行检测,克服了以往需要某些专用仪表检测的问题,具有方法简单方便、所用元器件少、准
我们在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常常会面临一个教学内容取舍的问题:教材上的例题是不是每道题都必须讲?讲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还应该加深或者减低难度?等等。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是什么?那就是学情。每位任课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学情应该是最了解的,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们不必完全教教材,而应该大胆地取舍,以学定教,采用最简捷最朴实最直接的教学方法,让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更加高效,让学
摘 要:山水画艺术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山水画创作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已经成为了具有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创作出来的山水画作品极具写意的哲学意蕴。具体地来说,中国的山水画写意理念主要是受到儒、道、释这三家思想的影响,在创作的过程中,最看重的就是意境,而对于表现形式的追求是摆在次要位置的。  关键词:山水画;写意性;哲学意蕴;表现形式  中国
宋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水墨为上”的现象,这一时期的水墨山水画作品繁多,绘画美学理论丰富,其中“清”作为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品格对宋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具有
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溯源的问题,古今已有许多美术理论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且收获颇丰。从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来看,山水形象出现在战国之前,孕育于东晋,初创于南北朝,独立发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指出: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在和谐校园建设日渐成为西藏高校建设突出问题的大背景下,本文以西藏大学为例,界定了西藏高校基层组织领导力与校园稳定概念,分析高校基层组织领导力同校园稳定的关联度及意义,存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同时也是从理性到理性的同化迁移。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