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讨论围绕着核心事件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s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思考一些原点性的问题,教学设计也同样。教学设计的方法、类型有很多,与其追随一些“时髦”的设计,不如去做好一些看似简单的原点性问题。比如,一节课,我们想做的事可能会很散的,有时候散有散的好处,大多时候则需要有整体感,否则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怎样才能使散的教学内容有整体感呢?常用的方法就是设计核心事件,让课堂讨论围绕着核心事件。这虽简单,却是教学设计的基本技术问题,是教学设计技术上的一个原点问题。《〈论语〉选读》教学是很需要考虑这种基本技术的,我们用其中《诲人不倦》一课的教学来说明。这个教学是“素课”,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就是让学生读懂这一课,并尽量方便学生读懂这一课。
  《诲人不倦》共选了《论语》十五章,长长短短,看似没什么联系,那首先得把它们“有机”化。上课伊始,给出一页PPT: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提出“ ”的口号,认为人人都可以受教育,包含着普及教育、大众教育、教育平等、教育平民化的思想。那么,是否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呢?为此,孔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命题:“ , 。”他在强调后天因素作用的同时,又强调先天因素,认为:“ 。”孔子从“ ”四方面教导学生,开设的课程有: ,从“ ”“ ”看,具体课程有《诗》和礼。其教育精神可以用“ ”来概括,“ ”可见他勤于编述,也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根据课文内容把上面的空白填上就成了课堂上第一个核心事件,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熟悉、理解、探究的过程。当然,也可以这样设计:只给出“从这篇课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这样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教,对普通学生来说,有些难了,给出上面PPT的内容,让学生的思考有线索可循,方便学生读懂课文中相关的内容。围绕它,师生开展讨论。
  (学生一看到出示的PPT就急着齐声说“有教无类”)
  师: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认为人人都可以受教育,包含着普及教育、大众教育、教育平等、教育平民化的思想。这个思想在我们现在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但是在当时却是很先进的,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第一个空是“有教无类”,那第二个空呢?(生犹豫)这个把大家卡住了,那大家先认真准备一下,看书,讨论,力求准确填上上面所有的空白。能把这个事做下来,那么这篇文章就基本上懂了一半。
  (生看课文、讨论,师参与一些讨论。几分钟后)
  师:经过思考、讨论,有没有还不能确定的空格?生1:第二个。生2:(众)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师:还有没有不能确定的空格?生1:最后一个。生2:倒数第二个。师:有同学觉得教育精神不是很好把握,教育精神是什么呢?生:(众)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师:那最后一个呢?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正是他勤于编述这种精神的体现,大家说妥不妥当?生:不妥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说他不编东西,不写东西,与“勤于编著”不符合。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参考译文。
  (学生小声议论)
  师:根据译文,“述”是传述,“作”是创作。不创作不是说“不编东西,不写东西”,而是不提出新东西,“信而好古”;传述是转述之意,转述古代文化,编写也是一种转述方式。
  生: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更明显看出孔子“勤于编著”。师:为什么?生:他回来之后编了教材,厘正了音乐,《雅》《颂》得其所。师:那其他空格怎么填?(随意叫起一个学生)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文行忠信。文学,德行,忠信,言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PPT出示空格答案)
  师:这样我们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都理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把与这些文字有关的问题琢磨一下。“有教无类”,“有”是什么意思?生:有的人。师:那有的人的教育是有类别的,有的人的教育是没有类别的,这好像是说不通哦。“有”在这里无实义,“有教无类”就是“教无类”。
  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什么意思呢?生:人的本性是接近的,通过教育使人千差万别。师:在这里,孔子强调了后天因素,但他又认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不移,就是教不了,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是“上知”,什么样的人是“下愚”呢?生:自以为聪明的是上知,天生愚笨的人是下愚。师:有道理,但是孔子不这样认为。(PPT出示:孔子曾把人分为四种:⑴生而知之——“上知”,⑵学而知之——中人,⑶困而学之——中人,⑷困而不学——“下愚”)孔子把人分成四种,一种人天生就知道很多东西,不需要老师教。第二种人,通过老师教可以懂得很多知识。这两种人都是很不错的,天生就很聪明当然是好的,天生不聪明但是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变得聪明,这也是好的。第三种人“困而学之”,就是陷入困境了,才去学习,这也不错哦,困而能学,也是好学生。“困而不学”就是下等人,吃了亏了,还不去学习,困了也不学,是下愚,是无法教的。孔子的“下愚”原来指的是这个。孔子认为生而知之和困而不学的,这两种人不好教。
  (回到上一张PPT)师:回过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上的内容,加深一下印象。(生齐读)
  这里有词义解释,有内容理解;有传承,有评价,但都围绕着“填空”这个核心事件,那就散而不乱了。接下来按同样的思路继续。(出示PPT)
  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孔子既重身教,也重言教。身教是无言之教,是榜样教育,注重潜移默化,比如,①。至于言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比如,②。同时重视启发式教育,他说:“ ”按照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发展。《论语》中有许多启发式教育的生动例子,比如,③,再如,④。孔子也以“举一反三”的能力评价学生,比如,⑤。对待学生,孔子一视同仁,不偏心,比如,⑥。
  加上前一頁PPT,《诲人不倦》十五章内容分成了两部分,“散乱”的文字进行了结构化处理,纳入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两个条目中。备课要考虑方方面面,但最需要做的事就是把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然后考虑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呈现出来,有时考虑得太多,反而会陷入过分技术化的泥淖,失去教学应有的生动。   下面是围绕这个核心事件展开的讨论。
  师:别的空我们先放一放,先看这一条横线上应该填什么。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师:读得很准确。(生笑)这句话为什么可以说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发展”呢?生:孔子引导学生要自己思考到“愤”“悱”的程度,这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所以说是“以学生为主体”;而这种程度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到这种程度后,教师乘机启发他,所以教师是主导。师:说得真好。如果学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孔子就不教了,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生:是有些过分哦。(众笑)孔子想让学生多思考吧。师:你的意思是说,学生能够多思考,举一反三,是需要的,但做不到举一反三,老师也要耐心教,是吗?生:是啊。师:我懂。(众笑)接下来,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六章,分别归到幻灯片中六个序号里。
  (学生阅读,思考,轻声讨论)
  师:做好了吗?有没有把握不定的?生1:第一个空。生2:17.19章。师:她认为17.19可以填在第一个空,也就是这一章可以看出孔子注重身教,注重榜样教育,注重潜移默化,大家同意吗?生:(众)同意。师:好,(随意叫起一位同学)那请你来说说吧,为什么?生: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虽然没有把这些道理用言语说出,但他用自己的行为启发了学生。师:孔子想要表达的就是:我不说话,你看我怎么做,你就知道怎么做人做事了。“天”“四时”“百物”只是比喻,是吗?生:是的。
  师:还有不能把握的空吗?生1:第二个空。生2:11.22章。师:为什么11.22章可以说明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生:孔子对不同的学生问的同一个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回复。因为子路性格直率,做事鲁莽,孔子要“退之”;冉有做事是比较畏缩的,所以孔子要“进之”。
  师: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性格不同,对他的教育方式也不同。那下面的几个空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师:好的,那我们来看,从第三个空格开始,分别是课文中的哪几章?生:③1.15章;④3.8章;⑤5.9 章;⑥16.13章。师:很好。把这几个空串联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一篇文章,题目是: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分六组,将六个空格用自己的话准确清晰地表述出来,不只是翻译哦,看懂之后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表述。
  (分小组讨论,表述)
  师:下面请第一组推荐一位同学来说说吧。生:(17.19)孔子和他的学生坐在一起,孔子说:“我不想再说些什么了。”子贡就说:“如果老师都不说,那么弟子们又传述些什么呢?”孔子说:“天又说了些什么呢?四时不是照样运行着,万物不是照样生长着。”孔子想要向弟子们传达的是:只要照着我去做,就能学到很多。师:说得很好。如果最后一句改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教重于言教”,更明确一些。下一组,推荐一位同学来说说。生:有一天,孔子学生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一件事情就去做,这样好吗?”孔子说:“你的父亲和你的兄弟都在,怎么听到了就去做呢?”后来又有一位学生名字叫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马上就去做。”在旁的公西华听了很是奇怪,就去问孔子为何两次回答会不同。孔子回答道,因为子路这个人鲁莽,所以要压一压他,冉有做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
  生:(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众笑)
  师:其实这位同学说得真不错哦。
  (其他表述略)
  从教许多年,学习、尝试过各种教学方式,现在,只想盡量把教学变得简单,基础教育嘛,简单,朴素,落实,师生交流畅通,学生跟你学语文觉得有味道,教师踏进教室有激情,这样便好,你说呢?见笑于大方之家了。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其他文献
一、成长与求学,成为代课教师  我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一个叫六堡村的寨子,是畲族聚居区。我的父母都不识字,我爷爷识一点字,他在旧社会是寨子里的鬼师。最初,他想让我继承他的本领。后来,他觉得我上学成绩还可以,就一直支持我上学。  1981年,读完小学后,我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县里的初中。当时,农村学生考进县城中学的很少。我在麻江中学读初中,最想初中毕业后考师范,因为那是最好的出路。但是,上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处于新时代,面临新起点,出现新要求,教育也应有所作为,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应高中课标修订,满足学校、家庭和社会关于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要求。  为此,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和北京云舒写教育科学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一届新时代阅读教育高峰论坛“问道整本书阅读”于11月25
上海市徐汇区紫薇实验幼儿园创建于1997年,是上海市第一所面向0~6岁婴幼儿综合性的早期教育机构,最早开始探索婴幼儿(0~3岁)早期潜能开发、幼儿园早期家庭教育指导(0~3岁)。她打破固有的办园模式,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培养目标,将幼儿的入学年龄提前到出生,填补了上海0~3岁婴幼儿学校教育的空白。  幼儿园的20多年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园长张爱莲。在这所幼儿园中,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设好教师队伍,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承担起引导人、培养人、造就人的历史使命,这是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而教育部为2018年教师节所确定的主题是“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敬德书院”从2015年起便集中关注、研讨师德与师道的问题,先后举办了“传统文化与教师德行”“知行合一
新的一年,新的希冀。我希望,每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都能成为文明自信、健康生活、厚德善良、责任担当的新型现代公民,每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都能为最底层的社会大众提供更加适切的教育。我希望,义务教育更加均衡与公平,更加注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践行。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新的一年,我希望能够邂逅更多的小美好,读闲书、品春茗、听香雪、赏名校……让自己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课程建设和课程育人的依据与出发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可以指导课程的变革与推新,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并指导各学段和各学科课程目标之间做好垂直衔接和横向整合”[1]。  核心素养理论对一线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方面:必修课方面,核心素养理论可以指导教师教学实践,适应必修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选修课程方面,可以为教
本刊讯 2017年8月15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心和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举行。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副院长王雄等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一同揭晓第三届“全人教育奖”的获得者及提名奖获得者。来自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的张轶超老师获得第三届“全人教育奖”,获得由组委会颁发的20萬元人民币的奖励。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贲友林、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常
今天,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变,阅读这件理所当然的事,却变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也许有人视这种变化为寻常之事,但我认为,阅读不是一件可为可不为的简单事情。阅读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化人和塑造人,阅读决定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和情趣,关系人的心灵成长与人格形成,关乎国民素质与民族未来。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国民素质提高靠阅读,阅读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事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叙事性作品。纵览这些叙事性作品,我们发现其中的“人物小传”,如《李时珍》《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白衣天使》等,具有独特的阅读价值。其阅读价值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精神引领与叙事本质。  首先,阅读人物传记,能够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了解了传主光辉灿烂的成就以及世人对传主中肯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能了解传主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不拔、本职岗位上的尽心尽责、为民请
石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聘教授、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虽然现代战争少不了新式武器—飞机、坦克—但事实一再表明,书本才是最难对付的武器。书本是最轻的武器,但也是最重要、最耐用的武器。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