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印留痕,忆几段藏谱旧事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398622409xiewe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谱,顾名思义是汇集历代官私印章及印人所刻印章作品的一种专门载体。它是历来篆刻从实用到艺术形态的汇编,也是后人学习篆刻艺术必不可少的范本。明清以来,文人参与了印章创作,印学研究风气大盛,印谱作为印章的载体便为印人和爱好者们所宝爱,喜爱收集印谱的文人学子大有人在。
  机缘际会,笔者收了十几年的广东印谱,所得不过数十种,虽然数量看来有限,却实在是迄今所知广东古代印谱最多的一种,五年前已化私为公,今日都静静地藏在广州图书馆的书库中,可保其天年。而说起印谱收藏,倒是想写写这批印谱背后几个广东藏家有关的故事,望从中窥探广东印谱的珍贵之处。
  潘氏一家四代的古铜印缘
  冼玉清《广东印谱考》曾经概括说,整个清代广东的古铜印,其实只有一个大宗,就是潘氏的收藏。据笔者统计,整个广东古铜印谱系中,确实只有潘氏旧藏与居巢旧藏两笔,居巢旧藏有70余方,与潘氏相比,仅得零头而已。
  潘氏来自于福建,乾隆时落户番禺河南岸,即今日广州海珠区南华西街一带。由经营十三行之同文行(后改名同孚行)成为广州首富,潘氏收藏铜印,由第二代潘有为开始。潘有为(1743-1821)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官内阁中书,为翁方纲弟子。受到翁氏影响,他喜欢收藏古代青铜器,又富于资财,所得非常丰厚。他所藏的古铜印接近1000方,集为《看篆楼古铜印谱》,目前所见,仅笔者旧藏的一部扉页有“嘉庆丁丑”(即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年款,可知此谱的准确成书年代,其余各馆所藏均无扉页。这批古铜印,原藏者为安徽金石收藏家程瑶田,程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所以伪印极少。此谱收官印达164方,私印700多方,其他印100多方,書口有“看篆楼古铜印谱”楷书字样,共装八册,每页有毛笔手写官印或私印及编号字样。
  潘有为的侄子,潘正炜继承了同文行的行商身份,受到父亲和叔父影响,他也是一位好古风雅之士。潘有为的铜印到了潘正炜的手上,数量大概尚有四分之三,即600余方,集为《听帆楼古铜印谱》六册。此谱成于道光十二年(1832)每页书口有淡绿色的“古铜印汇”以及“听帆楼”篆书字,书前有版刻序两篇,一篇为两广总督百龄为潘有为《看篆楼古铜印谱》所写原序,其二为道光十二年宛平杨振麟序。
  潘家同文行,经营到了道光年间,已经逐渐走下坡路,这时候,潘有为的孙辈有一支另起炉灶,经营茶叶生意,即后来赫赫有名的海山仙馆主人潘仕戎(1804-1873)。潘仕成的大宅海山仙馆,是清末华南最显赫的富商豪宅,也是当时官僚与外商聚会的会所之一。里面收藏的铜器、古画、珍宝,不可计数。他辗转获得了潘有为所藏的100多方古铜印,辑为《宝琴斋古铜印谱》。此谱非常罕见,无序跋,无扉页,只有书口有篆书“宝琴斋”三字,罗福颐《印谱考》谓“是谱失鉴藏人姓氏”,冼玉清则考订出是潘仕成所藏印,宝琴者,指海山仙馆所藏“天蚃”琴(今藏广州博物馆)。从数量看,流传到潘仕成这一代,潘有为的古铜印只剩100多方。
  潘氏家族最后一次辑刻家藏印谱,在光绪二十年(1894),潘有为的重孙,潘仪增(字伯澄),即名诗人潘飞声的堂兄,拓印了自己所藏的古铜印为《秋晓庵古铜印》十册,首八册均为潘仪增自藏印,后两册乃番禺居巢所藏铜印。然而罗福颐评价认为,这套印谱赝品占了大半,真者不过20余方。按照潘仪增自己序言中说:“先高伯祖毅堂都转公旧藏古铜印,由汉递宋元千有余颗,拓为《看篆楼古铜印谱》,翁蕈溪学士采入《两汉金石记》,海内盛称之。自遭兵燹,诸印散失,余生也晚,不获摩挲先世法物,顾性之所嗜,亦尝搜辑古铜印百数十品。”
  潘仪增所谈的“自遭兵燹”,盖指嘉庆末年以来,不断的分产,两次鸦片战争,给潘家带来很多打击。潘氏藏印后来部分辗转又流回江南,现在有少量在上海博物馆和西泠印社等馆中。
  佛山两大家藏谱饶有佳趣
  仪清室所藏广东古印谱,其最大来源,乃是佛山已故藏家钟毅弘(1901-1966)所藏。钟毅弘原名志棠,以字行,佛山人,曾在香港开设铁铺,又在佛山经营“仁寿堂”中药店,最后在广州珠江塑料厂退休,来往于佛山与广州两地。他学画于北京著名山水画师胡佩衡,又与广东国画研究会的潘达微、卢子枢、罗落花等为好友,经常一起作画切磋,留下不少作品,今存佛山博物馆。
  钟毅弘并不是富商,然而他的收藏,却在近代佛山颇有名气,他注重收集佛山本地旧时藏家所散出来的藏品,例如吴荣光家族的藏品,就有不少到了他的书斋中。他的藏书藏画之所,据佛山博物馆张雪莲的文章记载,在佛山行仁里,楼高两层,名为“晓清西楼”,又以所藏宋代所拓《汝帖》名为“宝汝楼”,所藏以古籍善本、印谱、碑帖尤为可观。
  据吴灏先生对笔者回忆,当年钟氏经常来往广州佛山两地,也有点闲钱买旧书和书画。少年的吴灏就是在钟氏书斋中,第一次见到石涛的真迹。钟氏晚年将所藏印谱,转归弟子李氏,笔者从李氏处所得甚多,先后数年间,计有《听帆楼古铜印谱》《宝琴斋古铜印谱》《秋晓庵古铜印谱》及《风满楼古铜印谱》等,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则是吴荣光自己手集的《筠清馆古铜印谱》,里面所收古铜印均为吴氏师友由各地寄赠,吴荣光自己手写释文与来源,这册印谱是迄今所见最早广东古铜印谱,由吴氏家族递藏,钟毅弘自己手写长题。
  钟毅弘自己也能刻印,笔者所得有《晓清楼印谱》,乃他自己手拓并有边款,印学邓尔雅风格。钟毅弘的藏书,其贵重者尚不止此,据王贵忱师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钟毅弘曾经有意出让两册《永乐大典》,托人到广州问询商承柞先生,索价500元,商老拿不出这样的现金,问王师是否有意思。500元当时颇难筹措,事件后来为北京图书馆所得知,马上派人南下到佛山,按值购入了两册《永乐大典》。
  钟毅弘喜欢在藏书上题字和盖印,也喜欢钞书,笔者所藏各谱上,多有他的行书题字,字体作董香光体,流畅文雅。又喜欢用他自己印的淡绿色“晓清西楼”专用纸钞书,笔者藏有其中两册,钞吴昌硕的传记等,闲时把玩,饶有佳趣。   另一位藏印章和印谱的大家,今日更少人提及,是守高室主人吴元浩,字瀚波。吴元浩民国年间在佛山经营戏院,资产颇丰,平生唯爱收印章,据笔者采访其儿子所得,提及其父亲所说印章达数千方,母亲一生没有做工,唯一工作就是每日给父亲的藏印做印套。
  笔者曾收过部分守高室的藏印,不仅有清代民国初年篆刻家的印,还有其自用印,如李尹桑所刻“守高室印”,无论印材还是篆刻,都属上乘,可知他对于印章有很深的鉴赏力。但他却不像钟毅弘那样会刻印,未见其印作留存。仪清室旧藏的《黄牧甫印集》四册,即守高室旧物,这是篆刻大家冯康侯手拓之本,仅做一部,扉页前有胡毅生题字和冯康候手写序言,所收诸印,很多未经出版,是研究黄士陵的重要文献。
  广东印谱知见补略
  印谱的制作比人们通常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了完整地体现印章的每一个细铂,需要专业人士为印章涂印泥,将纸固定在印章上反复摩擦上色,不能出现丝毫差错。像这术瞰印谱一次的制作量可能是数本,制作时间达数月之久。笔者收集广东印谱十多年,所见所知,亦能总结出一些特点。
  首先是印谱的不确定性,收藏印谱必须有参考书,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当推冼玉清《广东印谱考》,当年这部书经常在案头翻阅,每得一种则与书中对勘,然而发现,冼玉清所见的本子,与笔者所千寄经常有区别,例如她所署录的卷数、册数、方数,乃到坂本都颇有异同,比较明显的,例如她所见的《秋晓庵谱》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 Mul RA收的却是光绪二十年(1894)的黄士陵题签本。另外所著录的印章数目,各家也不一致。
  印谱与其他古书不一样,是因为印谱每次印制(拓制)数量非常少。以古铜印谱为例,古代铜印,是用们辜习泥之用,表面并不完全平整,若用作铃拓印谱,需要剔除}净铜锈,稍利打磨等,准备功夫非常麻烦,且每次打制数量极为有限,通常以20部为极限。故在收藏的各类印谱中,尤以原印铃叠韧豹印浇}最为珍贵,目前在拍卖会上最受青睐和追捧的就是此类印谱。但与印制大部分古书不同,印谱是只要褚)需求,又可以随时请熟练工匠拓制备用,因此这种古籍可以说是随要随拓,所以会出现不同藏家所收集的版本会有时间的差异(每次新印只需要刻扉页即可,内容不变》,而所收印章数量,也会随时变化,不像印书那样不可缺页。
  另外,广东古代印谱还存在“借刻”的问题。借刻一词,源自于书画著录,意谓藏家自己本没有这些藏品,借用朋友的藏品刻入书中,以示眼福。舅高道年间的广东很多书画著录中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表现在印谱中,则有借他人的藏印拓讲{的韦邹衫。例如上述吴荣光所集的《筠清馆古铜印谱》,据卷前吴荣光的曾孙吴荃选斤言说,原谱还礁,册是性聋潘有为的看篆楼铜印拓成。又仪清室旧藏中有《风满楼古铜印谱》一种,此谱不见各家著录,只有书口上有《风满楼古铜印谱》字样,本来初入藏时,诧为孤本,且南海叶氏风满楼也是赫赫太户,所藏定是佳品。可是细细对比,才知道四册所收内容,全部为看篆楼旧藏,叶家不过向潘氏借印拓制而已。
  最后还唯一些尚稿研究的细节,例如居巢的《添茅小屋古铜印谱》,与借居岭南的衡阳符子琴《蔬笋馆印谱》,和居巢自用印的《今夕庵印存》,所用的印譜纸,板引装饰风格完全相同,只是书口字样有区别。鉴]居氏家族和符家有交扫,因此不排除这板翻是同时印刷,书口字样则可以挖嵌修改,不贤如笔者,仅志其小,以就教于方家者也。
其他文献
广东历史上,有一些热心乡邦文献整理而又不为人知的老学者。如广东南海人潘六如,曾十年如一日地收集南越残瓦文字遗存,并加以考释,写成《南越故宫残瓦记》《南越故宫残瓦文字》《说瓦》《瓦椎》等论文。此外顺德蔡守、南海潘和、嘉应谢英伯、番禺汪兆镛、东莞邓尔雅、香山黄佛颐、台山黄文宽等递相收藏和研究南越残瓦文字,敏锐地发现了南越残瓦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将传世和近年出土的陶文加以整理,为对南越残瓦的研究
期刊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利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是当时希腊整个社会文化活动的象征。  博物馆发展到今日,承载着许多文化、历史、艺术珍贵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项重要的社会职能,而博物馆所带给人们的,已不单纯是陈列展示或讲解,在迭代更新的现在更是演变出了
期刊
文化自信,首先要敬历史。  在人类农业文明的数千年问,中华文明作为无可争议高峰,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直到近代以来,欧洲凭借工业革命的成功率先敲开现代守会的大门,异军突起成为全球文明的制高点和领头羊。于是,西风东渐,近代中国开始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看齐。从命绘发展的层面来讲,有其历史的必然和必要。但在民族大自省、大革新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因为痛感自身的政治、经济、军事落后,发展出对自身文化的自卑甚
期刊
花三四百港元看一场不明觉厉的当代艺术展,值得吗?2013年至今,到湾仔会展中心逛过香港巴塞尔的人,想必嘴角都会不自觉地吐出一个字:爽。  为期数天的展览,与其说是艺术的盛宴,倒不如说是资本的盛宴。到场的观众或能察觉到,所有现场展出的作品,无一不是由当世垄断着最多学术、媒体和商业资源的艺术资本筛选出来的。所有商家都在想方设法地向那些新进场的买家推销最符合他们商业利益的作品。当艺术家、媒体、评论家和资
期刊
西方抽象画发展了百年,抽象艺术大家的作品早已成为博物馆里的经典收藏,抽象画也成为中产阶级身份的标配。但在中国,“抽象”却有很长一段时间尴尬地徘徊于市场和学术的边缘。但在20世纪西方国际抽象浪潮的感召下,久待深闺的东方抽象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放眼望去,似乎中国的抽象艺术市场仍未成熟;可进入拍卖市场的抽象艺术家已是数不胜数。藏家们对中国抽象艺术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赵无极、朱德群等抽象大
期刊
龙的形象,可谓是中国最著名的商标,没有之二。龙最“牛”的地方在于:它是众多神话动物当中硕果仅存的“活化石”,也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幻的“传说神兽”,可以说,至少在华人世界,龙是绝对的王,世间万物,没有比龙更华丽超群的象征了。  今天讲一组龙的少年天团陕帷写小金龙。  很久之前我写过一篇陕博小金龙,居然被读者惦记了十多年,有不止一人问我,文中小金龙是否陕博的镇馆之宝?我说不是。但陕博这组龙无疑是最青春
期刊
各种材质的珠串饰品正成为当下年轻人手腕上的风景,与前些年多数人玩沉香、紫檀等当代珠串不同,如今佩戴古珠饰品正成为新时尚。尤其是那些在十多年前不起眼甚至免费赠送的高古珠子,现在动不动就能卖到上千,品相好一些都能上万,而一颗顶级的红缟玛瑙珠子更卖到了数十万元。  目前,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中曾长期处于“赠品”地位的古珠子,正因其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能作为时尚配饰,日渐被藏家喜爱和接受。而随着该领域收
期刊
不知不觉中,在一路芳菲里也迎来一年展览季的人间四月天。  尽管“新美术馆学”已经极大丰富了展览的层次,但好的艺术仍然是最重要的核心,在确定杂志封面的基调和形态中,意外地被一位英国艺术家梅林·詹姆斯的作品吸引住。他的作品非常安静,筆下所绘的风景看似平淡无奇,却绝不令人乏味。看似恬淡的色调,却是在高级中暗藏着精妙的制作。抽象的鱼形中绘有微小的人物,或是粗犷的原木框架中置入精巧的装饰等,总之,艺术家在宏
期刊
“澄漆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玉质软润,颜色素朴;大漆坚硬,色彩华丽。漆与玉,东方两种独立的高贵存在,却又能完美地融于一器。  苏州玉雕家殷建国与苏州漆艺家谢震两人双剑合璧,以推陈出新的现代手法,将玉雕与漆艺糅为一体。借“云·几”之手新生的玉漆艺术品,器型饱满构思灵动精巧,古朴典雅的韵味中又不失当代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气息。这些玉漆结合的文房器物、香道茶具、玉匣漆珠……彰显着中国传统生活美學的
期刊
3月的纽约,天气依然极端。但在哈德遜河上两个码头(Pier92&94),早已进人一场当代艺术的狂欢。画廊、藏家、媒体…大有全球艺术圈精英齐齐降临的架势,连带着纽约的3月第一周也被称作ArmoryWeek,军械库艺术周,被各种艺博会塞满,更让艺术爱好者们无数次感慨纽约带给人的目不暇接。作为纽约最大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今年已是第24届举办的军械库艺术展面临着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竟争与不断累加的“艺博会疲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