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研究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研究教材文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研究如何根据文本预设课堂教学目标和目标达成的方法。
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必须依托具体的教材来进行。但和其他学科教材相比,语文教材具有其先天的缺陷,那就是教材的系统性和文本的必然性不强,不像其他学科,某一章节不学,后面的学习就无法继续下去,而语文教材选用的文本则缺少这样刚性的特点,因此对教材文本在课堂教学作用的研究就尤其重要。
教材所选用的文本在语文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认清教材的性质。叶圣陶先生对教材的性质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语文教材应当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锁钥’,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养成学习习惯,即培养良好语文素质的‘锁钥’。”叶圣陶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据此叙述,可以说,语文教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定位为一种“凭借”,依靠这个凭借,学生来学习语文,教师则依靠这个凭借来完成语文教学工作。
一、文本这种“凭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学习基础知识的作用
即学生凭借文本学习汉语言的基本要素—字词等基础知识。字词是语言最基础的要素,掌握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掌握这种语言的最基础的要素,否则就无法运用这种语言进行思维交际。然而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又必须凭借文本来进行,这是因为仅仅记住离开具体语言环境的单个字词的音、形、义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掌握字词的意义;同时,必须凭借文本来学习运用字词的基本法则和技巧,任何一种语言对其基础要素的运用都有其大体的法则,而且不同的文本对语言的运用都有其个性鲜明的技巧,学习文本正可以获得运用字词的知识和技能。
2.学习文化的作用
即学生凭借阅读文本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文本是人类文化和人类生活的丰富记录,阅读文本,有助于获取有关思想、道德、天文、地理、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有助于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特点正是由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本内容的丰富性所决定的。
3.学习语言阅读表达技巧的作用
即学生凭借文本学习正确而个性纷呈地阅读和表达技能。语文教材文本的丰富多样性,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优质的阅读和表达的技能标本,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借鉴、模仿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技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是例子”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的。
教材文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大致如此,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确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依托文本来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使用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应考虑的因素
学习语文无疑离不开文本,但语文的特点又使得文本的选用不具有必然性,同一文本,往往可以为不同年级使用,因此我们使用文本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各种因素,具体讲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语文课程标准对各阶段的目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将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四个阶段,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类,提出了不同的阶段要求,因此我们在确定具体的文本教学目标时必须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对相应阶段的要求,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举例来说,初三年级课本中的《岳阳楼记》等文言文,在大学课本中同样出现,但是指导初三学生学习这类文言文,只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明确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即“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不能参照大学教读这类文章的做法去制定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阶段目标的规定既有定量的又有定性的,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认真学习,以此为据。
2.相关考试大纲的规定
毋庸避讳,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具有其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既有长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又有短期的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只是空谈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在实际教学中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确定具体的文本教学目标时,必须依据相关考试大纲的因素。比如某地的《中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能理解常用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了解常用虚词的主要用法。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要求,那么这个地区的语文教师在教读文言文时就必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实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和掌握一定的理解技巧,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常用虚词的主要用法,否则,其所教的学生就无法适应这个地区的中考。但如果把什么是“名词活用”,什么是“判断句”一类的概念掌握列为教学目标,则显然是不必要的,只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甚至会是适得其反。
3.文本自身的特点
不同的文本各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除了不同的文化内容之外,无论是在知识技能还是可借鉴的技巧都各不相同。我们在确定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时都应该根据文本特点来确定。比如《背影》这篇文章,作者抓住特定环境下的人物特征来表现人物,这种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特色,就可以列为学习这篇文本的能力目标之一。目前,一些教师在确定文本学习目标时有一种面面俱到的倾向,对每篇文本、每堂课都分列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类目标,每类目标尽可能地罗列种种,似乎是面面俱到,结果往往是因为重点不明确,什么目标都不能达成。
4.学生实际状况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不能机械照搬,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否则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某农村学校在教读某一文本时,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会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列为教学目标之一。目标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落后,这所农村学校的学生几乎家里都没有电脑,学校也只拥有一个25台计算机的计算机教室,教室里除了黑板,其他现代化教学设备什么都没有,实在不知道这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教学,又如何达成。
5.教师自身的优势
这一因素就其本质应该是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无关,因为确定教学目标,更多的是由客观的因素确定的,但主观的个人因素却决定了使用何种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所谓“教无定法”其实就是指因为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成同一目标,“殊途同归”,“途”不一,但“归”的目标是统一的。
我们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语文学科来说,要提高有效性,就必须正确使用文本,离开文本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的,但对文本进行面面俱到的解读也是不可取的;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必然因为其随意而使人不知其所以然,而面面俱到的教学目标又必定因为其无重点而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明确具体适用、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此,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
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必须依托具体的教材来进行。但和其他学科教材相比,语文教材具有其先天的缺陷,那就是教材的系统性和文本的必然性不强,不像其他学科,某一章节不学,后面的学习就无法继续下去,而语文教材选用的文本则缺少这样刚性的特点,因此对教材文本在课堂教学作用的研究就尤其重要。
教材所选用的文本在语文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认清教材的性质。叶圣陶先生对教材的性质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语文教材应当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锁钥’,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养成学习习惯,即培养良好语文素质的‘锁钥’。”叶圣陶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据此叙述,可以说,语文教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定位为一种“凭借”,依靠这个凭借,学生来学习语文,教师则依靠这个凭借来完成语文教学工作。
一、文本这种“凭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学习基础知识的作用
即学生凭借文本学习汉语言的基本要素—字词等基础知识。字词是语言最基础的要素,掌握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掌握这种语言的最基础的要素,否则就无法运用这种语言进行思维交际。然而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又必须凭借文本来进行,这是因为仅仅记住离开具体语言环境的单个字词的音、形、义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掌握字词的意义;同时,必须凭借文本来学习运用字词的基本法则和技巧,任何一种语言对其基础要素的运用都有其大体的法则,而且不同的文本对语言的运用都有其个性鲜明的技巧,学习文本正可以获得运用字词的知识和技能。
2.学习文化的作用
即学生凭借阅读文本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文本是人类文化和人类生活的丰富记录,阅读文本,有助于获取有关思想、道德、天文、地理、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有助于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特点正是由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本内容的丰富性所决定的。
3.学习语言阅读表达技巧的作用
即学生凭借文本学习正确而个性纷呈地阅读和表达技能。语文教材文本的丰富多样性,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优质的阅读和表达的技能标本,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借鉴、模仿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技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是例子”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的。
教材文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大致如此,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确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依托文本来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使用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应考虑的因素
学习语文无疑离不开文本,但语文的特点又使得文本的选用不具有必然性,同一文本,往往可以为不同年级使用,因此我们使用文本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各种因素,具体讲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语文课程标准对各阶段的目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将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四个阶段,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类,提出了不同的阶段要求,因此我们在确定具体的文本教学目标时必须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对相应阶段的要求,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举例来说,初三年级课本中的《岳阳楼记》等文言文,在大学课本中同样出现,但是指导初三学生学习这类文言文,只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明确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即“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不能参照大学教读这类文章的做法去制定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阶段目标的规定既有定量的又有定性的,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认真学习,以此为据。
2.相关考试大纲的规定
毋庸避讳,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具有其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既有长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又有短期的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只是空谈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在实际教学中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确定具体的文本教学目标时,必须依据相关考试大纲的因素。比如某地的《中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能理解常用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了解常用虚词的主要用法。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要求,那么这个地区的语文教师在教读文言文时就必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实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和掌握一定的理解技巧,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常用虚词的主要用法,否则,其所教的学生就无法适应这个地区的中考。但如果把什么是“名词活用”,什么是“判断句”一类的概念掌握列为教学目标,则显然是不必要的,只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甚至会是适得其反。
3.文本自身的特点
不同的文本各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除了不同的文化内容之外,无论是在知识技能还是可借鉴的技巧都各不相同。我们在确定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时都应该根据文本特点来确定。比如《背影》这篇文章,作者抓住特定环境下的人物特征来表现人物,这种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特色,就可以列为学习这篇文本的能力目标之一。目前,一些教师在确定文本学习目标时有一种面面俱到的倾向,对每篇文本、每堂课都分列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类目标,每类目标尽可能地罗列种种,似乎是面面俱到,结果往往是因为重点不明确,什么目标都不能达成。
4.学生实际状况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不能机械照搬,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否则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某农村学校在教读某一文本时,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会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列为教学目标之一。目标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落后,这所农村学校的学生几乎家里都没有电脑,学校也只拥有一个25台计算机的计算机教室,教室里除了黑板,其他现代化教学设备什么都没有,实在不知道这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教学,又如何达成。
5.教师自身的优势
这一因素就其本质应该是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无关,因为确定教学目标,更多的是由客观的因素确定的,但主观的个人因素却决定了使用何种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所谓“教无定法”其实就是指因为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成同一目标,“殊途同归”,“途”不一,但“归”的目标是统一的。
我们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语文学科来说,要提高有效性,就必须正确使用文本,离开文本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的,但对文本进行面面俱到的解读也是不可取的;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必然因为其随意而使人不知其所以然,而面面俱到的教学目标又必定因为其无重点而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明确具体适用、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此,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