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跃进的年代是出数字的年代。钢多少,粮多少,时时都有新的记录出现。亩产几千斤、一万斤刚让人惊喜,亩产10万斤的记录又已创下。
  革命的时代“一天等于二十年”,“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这个“造”,真是点睛之笔。谁若不信,便是“观潮派”。一入“观潮派”的行列,就很容易成为批判的对象,因为这是对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力的怀疑,是对党领导下的“革命变革”的怀疑。于是“观潮派”又可能升格为“怀疑派”。“怀疑派”对革命的新生事物一是怀疑,二是反对。就像小脚女人,需要对他猛击一掌。这一掌非同小可,若不赶紧“跟上”,“怀疑派”又可能升格为“反对派”——革命新生事物的“反对派”,发展下去就是反革命派。这样一路上纲,谁还承受得起?所以不管心里真信还是不信还是半疑半信,从嘴里喊出来的都是兴高采烈,热烈欢呼。
  我那时还在复旦大学读书,按说同这些钢呀粮呀的数字没有太大的关系,知、信、行三者,知不知、行不行无所谓,只要“信”就可以了。但是不然。我本无心编数字,宁知数字逼人来。全国都在“放卫星”,按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大学怎能置身事外?所以我们也要开荒种地,也要“放卫星”。好在那时复旦还不像现在那样高楼密集,生物楼与学生宿舍之间有一片操场,在操场边角划一块地,插块牌子,也称之为“试验田”。种什么呢?从农村走出来的同学以为种萝卜为好,一是好种,二是产量不低。于是就定下指标:亩产一万斤。
  一万斤萝卜是什么概念,我一无所知,但是家在农村的同学就不同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即便按照毛泽东的“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样样齐全,也难于做到,何况我们这群全无生产经验的学生,在这操场边上,瓦砾堆中,哪里就能弄出亩产万斤的卫星呢!但是,心中虽有疑虑,嘴里谁也没说。只有一位同学,记得名叫范瑞云,在劳动休息之际,直言不讳,说:“要能亩产一万斤,我把它都吃下去!”这位同窗,后来没有读完大学就休学回家了,说是精神有些错乱,无法继续学习,后来就一直没有了消息。回想起来,那时全班都相信(至少嘴里都相信)能够亩产万斤萝卜,只有他才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要说精神错乱,其实我们才真是有些精神错乱,惟其错乱,对各种异想天开的“创举”才可以麻木地接受。范瑞云兄倒是因为过于清醒,所以才被那纷乱的时代刺激得无法忍受了吧。
  五十年后,王学泰兄说起那时的“跃进”,道是“有点精神,有点精神病”。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但精神一旦背离了实际,闹得离谱儿,那就不是有点精神,而是有点精神病了。因为王学泰君的这句妙语,邵燕祥、王学泰和我各有《蝶恋花》一阕。他们二位身处北地,我在江南,可见那时举国若狂之情状,地无分南北,都是一样的。将三词抄录如下, “采风”者或有兴录之。
  邵词:遍地山鸣兼谷应,旗帜争飞、锣鼓喧天竞。一变精神成物用,英明自是夸天纵。 振奋三生真有幸。有点精神、有点精神病!直到浇头知水冷,瘟神何待瘟神送。
  王词:倒海排山豪气冲,笳鼓争鸣、跃进普天庆。驱遣玉皇为我用,天堂熠熠神州竞。 梦醒南柯成一哄。有点精神、有点精神病!数米夜深锅灶冷,词人解撰河清颂。
  陈词:记得少年拼傻劲,三尺深翻、不放些儿剩。熟土掘光颗粒罄,茫茫大地真干净。 撞倒南墙人未醒。有点精神、有点精神病!树欲止而“疯”不静,沉沙折戟催残命。
  “萝卜卫星”自然没有放成,但也无人追究,大约此类牛皮太多,我们这一小块边角料实在是不足道的小焉者也,追究也无价值,何况这些牛皮都是上有所好造成的,追究谁的责任?后来彭老总在庐山一追究,闯下了弥天大祸,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了。
  时过境迁,当初作废了的豪言壮语渐渐忘却。但积渐成习,上上下下先定下个高指标,然后限时限刻完成的风气至今未曾衰歇。对付这样的高指标,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其间各种应对方略,今人料已难明。若有人发大心愿,收集整理,编辑成书,当是煌煌巨编,亦可窥一时风气的形成与流变。
  我当时虽是大学学生,见闻甚少,也还记得一些校园的数字“趣事”,不妨说与不曾经过那个时代的朋友听听,以增广见闻。先说一件“提意见的数字指标”:
  很少有人听说提意见也有指标,但它确确实实存在。1957年共产党的整风,一变而为对提意见者的整肃,于是大家噤声。连毛泽东也有了“万马齐喑”之叹。但是“阳谋”之后,谁还肯冒险犯难去捋虎须、批龙鳞,往刀口上撞?
  到了1958年,“反右”基本结束,于是又自上而下发动了所谓“双反运动”。“双反”,一是反浪费,二是反保守。其目的何在?当时不明所以,现在想来,大概一是表明虽然打了“右派”,整风还要继续,表明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二是目标指向党内“反冒进”诸公,即所谓“保守派”(我疑心当初发动整风,目标原本就是针对“反冒进”诸公的,不料未能如愿)。
  在大打了几十万(或曰数百万)“右派”之后,只要是党的号召,一例是举国拥护,因为不拥护的后果谁都见到了。但“双反”景况又有些不同。年前发动整风运动时,是要大家放手给党提意见,帮助整风。不料意见提了不少,右派抓得更多。喘息方定,又要大家提意见,谁个还敢!于是,学校党委层层发动,到了年级党支部,干脆下达了数字,说是当天每个人都要对校方各级领导提出100条整改意见。谁要提不出,就不能睡觉。这叫对党负责。
  1957年“反右”,凡是给党支部提了意见的,很少逃脱“右派”的命运,理论是,党是由无数基层组织构成的,否定了基层组织就否定了党。现在又要给各级领导提100条意见,真是岂敢呀岂敢!然而,又无法逃避。只好挖空心思,拣些无伤大雅的事情写写。
  把鸡毛蒜皮的意见写上几十张大字报,已是搜索枯肠,但还远不足百条之数。实在想不出来,又熬夜犯困,就跑到校园瞎逛,看到哪里一盏路灯不亮,就回去写一篇“路灯坏了没人修,该谁负责”;看到食堂洗碗处龙头漏水,就写一篇“龙头漏水无人问,浪费谁心疼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实在不行,还可以看看别人贴的大字报,换个例子,改个标题,或换个角度,一样可以滥竽充数。待到终于凑满了百张之数,如释重负,坦然倒卧,梦周公去了。
  发动群众提意见之后,运动进入整改阶段,这时,和“群众”的关系就不大了。只要听听领导总结,整改成果,“便鸣锣收军”了。总结中自然有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全校师生一共提出了多少条意见,整改了多少项工作之类的数字,但我已经记不清了。那些贴满校园的大字报也就随之清除,送到废品回收站去了。
  数字,听来着实惊人。但晓得这些数字是怎样“炼”成的,对那些伟绩丰功也就只能付诸一笑了。
  
  (作者为《瞭望》周刊原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沈飞德
其他文献
《世纪》杂志自1993年7月创刊,迄今为止,出版正好满一百期。编辑部各位同仁无不踌躇满志,要在百尺竿头更上一步。值此之际,我奉命接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世纪》主编之职。我在惶恐之余,认真思量,觉得应该充满信心,在前任已经打下的基础上再接再厉,把《世纪》办成特色鲜明、读者喜欢的刊物。  《世纪》是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自创办以来一直得到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每期
期刊
一等奖  钱江《进军上海途中拜会司徒雷登》  二等奖  程不吾《程潜在我家决策和平起义》  姚芳藻《的故事》  朱玖琳《中共邀请宋庆龄北上揭秘》  三等奖  夏之平《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天》  张人凤《张元济先生参加开国大典前后》  吴祖昌 《我们家的故事》  田遨《南下琐忆》  林晖《最初的日子》  王敏《爱棠新村13号的风云岁月》  赵国通《父亲赵祖康难忘的五天四夜》  罗维道《陈老总与空军
期刊
说“雅量”  邓伟志    从国务院参事室传出“领导者应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以后,“雅量”成了2009年冬天人们谈话的高频词。这说明当今社会太需要提倡“雅量”了。  “雅量”者,尊重差异也。“雅量”者,包容多样也。世界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人生在世,如果没有尊重千差万别的雅量,就是跟世界对着干,那是很难为人处世的。这一点,无一例外。  对领导者来说,在“雅量”前还应当加个“更”字。所谓“领导者
期刊
2009年12月23日下午,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共和国的曙光》征文颁奖仪式暨征文集出版座谈会在文新大厦会议厅举行。文汇报总编辑徐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吴孟庆、文史馆副馆长黄知正与征文作者代表以及文化界人士4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文汇报副总编辑马申主持。  本次征文活动从2009年4月末至9月底止,共收到应征稿件600余篇。经评委认真评选,最终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
期刊
赵清阁挥泪卖琴  张十方    1938年秋,受日本侵略者的侵犯、掠夺,我们文摘社的人员,被迫从武汉逃难到当年的陪都重庆。在众多当年出刊的报刊中,我注意到《弹花》(刊名为手写字),它以登文艺作品为主,每月出版一期,篇幅虽不是很多,却都刊载着一些知名的人士宣扬鼓励人民为抗战效力的文章。后经友人孔罗荪为之约稿,我也就经常送些文稿给《弹花》,由此逐渐与刊物的创办人赵清阁认识了,得知她是河南一所大学刚毕业
期刊
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仍号称是“全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却无法掩饰其政令不出台、澎、金、马的落魄现实。蒋介石的当务之急是要拓展“对外关系”,保持国际地位,维护代表中国的“合法地位”。1951年,盟国确定在美国旧金山与战败的日本签订和平条约,确定日本的战争责任与战后地位。中国作为对日作战时间最长,受损失最大的国家,理所当然应该是和会的代表。但当时中国分裂的状况与美国、苏联两大集团对峙的国际
期刊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歌曲等  陈一萍    看到2009年8月5日《楚天都市报》文化科技版上的《辛亥首义军歌在汉现身》的报道,使我想起小时候曾听到在革命军中当女看护兵的姑奶奶唱过的几首关于妇女从军、提倡女权的歌曲,印象最深的是《女革命军》和《赤十字会》。年幼的我,丝毫不懂歌中的内容,成年后我学习音乐,在音乐通史课中才得以读懂这两首歌的内容。《女革命军》共四段歌词,头两段歌词是:“女革命,志灭清,摒弃
期刊
王淦昌牵着羊儿去教书  步武尘    王淦昌,江苏常熟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0年赴德国留学;1934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相继任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99年9月8日,王淦昌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淦昌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但与5个子女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他在他的孩子们的心中,父亲依然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王淦昌与夫人是“娃娃亲”,目不识丁的妻子有双
期刊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与20世纪中国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蒋介石的研究,是学术界长期的课题之一,普通读者对蒋氏的历史亦兴趣不减,坊间充斥着有关蒋的言行事迹的出版物,严谨的学术著作与戏说性质的野史裨闻混杂。近年来,充满神秘色彩的“蒋介石档案”(大溪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相继由台北“国史馆”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对公众开放,中外学者们通过档案“走近”蒋介石,他与许多
期刊
1949年春夏,戴逸读到了一本刚出版的介绍解放战争的通俗读物,由此萌发了写一部抗战史演义的愿望。他于同年冬开始撰稿,为保证史料之详实,思想之正确,文风之生动,作者查阅了大量报刊文献,并时常向胡华、彭明等中共党史专家求教请益。为了合乎广大民众的阅读需求,作者发挥少儿时代喜好浏览演义小说所积累的文字功底,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这14年间的中国抗战史以演义形式挥写成稿。《中国抗战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