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次函数到一元二次方程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函数与方程两部分内容的知识结构是一致的:数学建模与数学对象性質的研究,从外部世界到数学内部世界,再到外部世界,体现数学的来源与目的。从教学的角度看,既可以从一元二次方程讲到二次函数,也可以从二次函数讲到一元二次方程。由此,还可以串联很多相关知识,从而理解教材思路,感悟数学思想。得到的教学启示是:精致练习是必要的,但不一定是充分的;思想、方法和观点要化成有层次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训练中更好地掌握。
  关键词:教育数学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数学建模知识结构
  函数与方程是数学的两大主题,也是中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两者的知识结构是一致的:数学建模与数学对象性质的研究,从外部世界到数学内部世界,再到外部世界,体现数学的来源与目的。从教学的角度看,既可以从一元二次方程讲到二次函数,也可以从二次函数讲到一元二次方程。这是两种互补的角度。由此,还可以串联很多相关知识,从而理解教材思路,感悟数学思想。
  一、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搭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是数学产生的动力。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都是数学建模的产物。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落实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具体的解方程、研究函数性质则是数学建模过程中的副产品。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这两部分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分别如图1、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两者的学习流程是一样的: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和求解模型—检验和完善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其实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开创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型或方法—有意义的结论。
  函数考察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动态依存关系,是在一个范围内考虑问题,更多地关注最值、优化等问题;方程是联系未和和已知的桥梁,是在一个点处“执果索因”。这是函数建模求解与方程建模求解的一点区别。方程建模问题往往可以用函数建模来处理。
  教材对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反比例函数、分式方程、三角函数等内容的编写都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这样的编排,使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认识到数学模型在科学、社会、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诸多使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STEM教育,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综合教育,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数学对象性质的研究
  对数学对象性质的研究,是在数学内部的研究,已有一套成熟的路子:首先从最基本的对象出发,然后对最基本的对象在几何上进行拓展,最后走向一般代数形式。
  (一)确定基本对象
  对于二次函数而言,最基本的对象是y=x2。这个基本的对象已经孕育了一般二次函数的全部特征: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单调性、最值、对称性等。通过一个相似变换,y=x2就变成了y=ax2(a≠0)。教材就是从这里起步进行研究的。
  研究y=ax2的特定状态y0=ax2,就变成了研究方程,即已知结果状态y0,要求原因所在。从函数图像上讲,就是已知函数y=y0与y=ax2有交点,要求交点在横坐标轴上的投影。教材就是从x2=p开始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因此,教师往往强调要把系数进行单位化处理。
  (二)对基本对象进行几何变换
  对基本的对象y=ax2进行上(下)、左(右)平移,得到y=a(x-h)2+k。按照同样的程序,研究此函数的性质。
  研究y=a(x-h)2+k的特定状态y0=a(x-h)2+k,其实就是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走向一般代数形式
  把“几何形式”y=a(x-h)2+k化成一般代数形式,得到y=ax2+bx+c。这种形式强调符号语言的一般性:无论多少个常数项,都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对于一般形式的二次函数,也要按照同样的程序,研究它的性质。
  研究y=ax2+bx+c的特定状态y0=ax2+bx+c,其实就是研究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若从函数的角度看一元二次方程,确立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对应关系,则方程求解过程的内在逻辑就看得很清楚了:本来是为了求解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为何要从最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谈起?为何要用配方法?化归思想方法的内在逻辑理据也已经非常明白了,就是从上面一步一步的拓展中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还可以延伸到从一次函数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中,如表1所示。
  形式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变换基本型y=xy0=xy=axy0=ax相似变换平移型y=a(x-h)+ky0=a(x-h)+k平移变换一般式y=kx+by0=kx+b(四)二次函数几何模型与零积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函数最直观的几何模型是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压缩(拉伸)后可以变成矩形。矩形面积模型y=x(x-p)和y=(x-x1)(x-x2),蕴含着二次函数的交点式。研究它们的特殊状态x(x-p)=0和(x-x1)(x-x2)=0,就是研究零积方程。这在教材中就是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研究y=x(x-p)的特定状态y0=x(x-p),可以引出中国古代算学家的“开带从平方法”。而由交点式y=a(x-x1)(x-x2)出发,可以得到二次函数的牛顿插值公式:y=y1(x-x2)(x-x3)(x1-x2)(x1-x3)+y2(x-x1)(x-x3)(x2-x1)(x2-x3)+y3(x-x1)(x-x2)(x3-x1)(x3-x2)。这就从纯粹的知识和技巧走向了计算思维之门。其问题是:已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二次函数。即已知f(x1)=y1,f(x2)=y2,f(x3)=y3,试确定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三、沟通相关知识的内部联系
  人教版教材现在对函数内容的编排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三角函数。而以前的编排是: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这里,如何认识反比例函数在编排体系中的变化?   对同一物理规律,采用不同的变量控制法,其数学表现形式,可以是正比例函数,也可以是反比例函数。比如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压力、面积和压强的关系,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功、时间和功率的关系。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是同一物理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其关系更密切。因此,可以把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安排在一起——其实,小学教材就是同时讲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
  但是,从数学的角度看,一次函数是直线,二次函数是抛物线;反比例函数是双曲线,相对于直线和抛物线而言,不常见一些。把常见的安排在前面,把不常见的安排在后面,也合乎学生的认知心理。
  此外,从数学知识内部把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根看成两个函数图像交点的横坐标,变形就有ax+b=-cx,这样左边是直线,右边就是双曲线。即从函数的角度看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得到反比例函数,这样能使反比例函数很容易进入教学。而且,再变一下形,还有ax+cx=-b,就得到了我们熟悉的“双勾函数”。
  事实上,教材从小学阶段起就在渗透函数思想以及函数和方程的转化。比如,在圆的周长公式中渗透的是正比例函数,在矩形的面积公式中渗透的是二元函数,在梯形的面积公式中渗透的是三元函数,在圆的面积公式中渗透的是二次函數。而方程本质上是函数的逆运算:寻求使函数值符合一定要求的自变量就是解方程。函数思想和方程方法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贯穿于数学的所有领域。
  四、教学启示
  作为完整的数学教学,既要注重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要注重数学内部之间的关联。在现实背景下,数学教学更多地在关注数学内部之间的关联,较少关注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但是,即使是关注数学内部之间的关联,数学教学也需要从理论上提高认识。
  (一)精致练习是必要的,但不一定是充分的
  根据理性思维的调控特征理论(Adaptive Character of ThoughtRational),知识、技能都需要通过艰苦的学习而获得和巩固。精致练习、变式学习是熟能生巧、走向理解、走向迁移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一点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已经运用得相当娴熟了,学生往往经历了大量的训练,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若执着于此,只会把学生引向茫茫题海。人工智能机器是“举十反一”,通过训练集逐步习得模式,但是学生不是机器,不能过量采取这种“举十反一”的做法,还需要能够对已学习的内容做多角度的解读。教育数学在这方面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强调前后知识之间的“一线串”,强调知识的“前瞻”与“后顾”,让学生越学越简单。
  (二)思想、方法和观点要化成有层次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训练中更好地掌握
  教材内容往往蕴含着一些原则性的思考方法。这些方法要化为学生的技能,进入学生的头脑,需要一些精心编制的习题,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人还是比人工智能机器高明的)。好的习题往往凝聚了命题者对课程内容、学生学习基础的理解。这就是现在理论界正在讨论的核心素养如何考的问题。精致练习讲究思维的细密性、一步一个台阶,而有层次的引导性问题则强调思维的全面性与深刻性。这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训练。经历这两种训练之后,知识或技能才能真正形成“产生式”。
  参考文献:
  [1] 张景中.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写给小学数学教师们[J].人民教育,2017(18).
  [2] 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要:地理教学要搭建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提升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素养。《人口迁移》一课教学设计以人地协调观的渗透为主线,从三个层面展开,分别为:结合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挖掘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剖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结合我国人口迁移的影响,探究实现人地协调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人口迁移》  作为地理学科的核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的“真境”,即指以语言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思为神经元,三者有机融合,臻至和谐、美好、愉悦的课堂生态。它表现为真教、真学、有境三个显著特征,彰显自然、真切、深沉、韵味四个维度。  关键词:真境 课堂 生态 特征 维度  2017年10月25日,在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专业发展汇报研讨中,戴继华执教汇报课《〈伶官传〉序》,以课堂实践来彰显自己的教学主张——语文课堂应该追求“
期刊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教师应致力于通过课程设计和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建构正确的哲学观念和学科观念。复习课通常为一章或一节所设计,涵盖的知识线索多,不同的知识线索可以承载不同的观念。教学《认识化学变化》复习课,尝试打造观念引领的复习课,使不同的观念在一节课上多样化地呈现,助力学生建构多维的化学学科观念和立体的哲学思辨观。  关键词:学科观念 思辨观 复
期刊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应改变“重知识,轻思维”的教学惯性,结合文本开展多维的高阶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Mysteries solved一课教学,通过表层信息处理,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借助深层信息处理,发展学生的评价思维;在对隐藏信息的处理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英语教学 高阶思维 分析 评价 创造  认知有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逐步发展的特点。高阶思维能力是较高认知水平的心智活动或较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在素读中走向文本深处;其次,教师的目光不能囿于眼前的一篇一课,应由一篇联结多篇,在联读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最后,要帮助学生选点聚焦,掌握读懂一本书乃至一类书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方法 素读 联读 选点聚焦  统编语文教材具有“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
期刊
摘要:2018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巧妙地将写作融入名著阅读,在考查学生想象能力与情境写作的同时,让名著阅读实至名归。题目与教材衔接紧密,对语文教学有诸多启示:有效落实名著“真阅读”、发挥教材的最大功效、讲解想象的方法技巧、注重读写结合训练、加强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教师要有读书的志趣。  关键词:中考作文命题导向启示  2018年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如下:  2018,日新月异的年头;2018,气象
期刊
摘要: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的独立》中,把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归为“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民族冲突并不是美国独立的核心问题,政治高压、经济掠夺也言过其实。从历史解释视角重构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政治因素为英国政治结构的动荡导致北美殖民地的危机意识,经济因素为征税冲突中的不同立场,认知因素为错误认知导致局势恶化。  关键词:《美
期刊
摘要: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实施中,应把握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学习的内涵与操作方法,建构相对完整的情境学习场域,促进有效教学;要在任务群背景下,通过内容序列化、方式多样化的组合,达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还要探究跨界学习,以学习者与思想者双重身份参与其中,提高媒介素养,培植媒介文化,以期立德树人。  关键词:任务群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核心素养媒介素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是《2017版
期刊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厘清知识点的教材编排逻辑,针对学生的认知逻辑,重构教学逻辑。《摩擦力》一节,先分析教材的编排逻辑,再进行教学的逻辑重构,具体教学环节如下:以疑激思,引入摩擦力;直观体验,认识摩擦力;改进实验,探究摩擦力;创新实验,深化摩擦力。  关键词:摩擦力教材逻辑教学逻辑 
期刊
摘要:用课程意识思考课堂,可以让数学教学不再是碎片,而是浑然一体的集成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教学不可能一步一步地“套”,而会去通盘考虑朝向目标的化解之旅,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数学运算)中渗透所承载的简化意识、转化思想。具体地,可以设计“开放问题”“挑战任务”“练中感悟”“慧眼识误”等环节。由此得到教学启示:因需开启思路;化归贯穿始终;技中蕴能,相谐思维;知识产生力量。  关键词:课程意识一
期刊